第2章 海州
那是我的家鄉,是榮歸故里的嚮往!
—汪擇
清風拂過,白雲漣漪,夏季總是來得如此突然。
野草肆意的生長,田間是水渠與稻苗的世界,
盤山而上的地形,彎曲的舊水泥路和狹小的野草土路連成像血管一樣的不規則形狀。
紅磚,白牆,
黑瓦,土柸,
典型的90年代的農村建築風格,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
在山林之下,
在田野之旁,
在小溪環繞,
站在半山腰往下望去,寧靜,綠意盎然,
這就是自然與建築的畫卷,生活和狀態的一體。
這裡是海州鎮下屬一個普通的村莊,位於群山之中,
山連著山!
一條不大的小溪流淌,滿山的水稻,不規則的田野和古樸的屋樑,簡單有趣的構成了這個村莊。
海州鎮,
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小鎮,由一條街道和13個村莊組成。
封閉,
落後,
貧窮,
這是所有人對海州的印象。
封閉,海州地處群山之中,唯有一條通往外面世界的路,
這一條僅有兩車道的水泥路,彎彎繞繞的盤旋在大山之中,
上下高低起伏,時不時就是陡峭的上坡和90度的彎道。
一邊是高聳的群山,
一邊是低矮的山谷,
坐著老舊的巴士去往最近的縣城也要花上40分鐘的路程,
一路看盡蜿蜒的山路和崎嶇的路況。
一張10元的車票,幾十公里的路程,或許相對很多人來說不貴,
海州人而言也許就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海州這個小鎮,除了外出打工的青年和父母一輩的中年,
老人,留守小孩,在歲月里,組成了這個鄉村。
大部分的海州老人幾乎一輩子生活在這個小鎮上,
去過縣城的次數,去過城市的次數其中可數。
海州就是一個小小的天地。
一條陡峭的水泥路盤旋群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俗話說:
想要富先修路,
地理環境決定經濟的理論。
這兩點無疑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沒有平坦的土地田野,不是地處交通要塞,
沒有優越的環境土壤,沒有靠海打魚為生的經濟,
沒有大江大河流淌,只有群山之間數不盡的山。
靠山吃山?
對於海州人來說很多時候就是一句玩笑話。
在家種田和外出打工,幾乎成為了海州人大部分的選擇。
因為封閉,所以落後!
海州鎮僅有一條被稱為主幹道的街道,
通過這條街,連接著全海州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街道兩旁是沿街的店鋪,中間是兩車道的道路,也是街道,
這裡包含著海州人的方方面面,街道很窄很短,樓很低很少,卻很繁華。
這裡大部分是3層到6層的新式水泥建築,外牆瓷磚白亮,讓看起來新穎的樣子,
在很多鄉下人每次進鎮來說,海州鎮無疑是個繁華的地方,
有漂亮的新房子,熱鬧的地方。
海州下屬13個村莊大部分還處在黃土木樑結構的老式建築,海州街道自然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把海州下屬13個村莊比作鄉下,對於鄉下人來說去海州街道就想當於進城的感覺。
因為落後,所以貧窮!
地處偏僻,群山之中,沒有資源,沒有特產,
只能靠種田,養豬,養雞鴨,種植蔬菜等等,
想賺錢,只能外出打工!
貧窮!
是偏僻地方特有的代名詞,
外出打工幾乎是海州人唯一的出路所在!
海州被稱為建築之鄉,
所謂建築之鄉就是指這裡大部分人都從事建築相關的行業:
木工,電工,油漆工,水泥工,鋼筋工等普工和技工類的建築底層職業。
幾乎從海州人開始外出打工開始,
建築工人,就成了人們想到海州人的第一印象。
不外出打工,在家種地的就更累了,
沒有大塊平整的土地,只有環山的稻田被割成一小塊一小塊,
依靠人力和鋤頭來開墾農田,少部分的人家有耕牛稍微輕鬆一點。
每年種植的水稻,蔬菜,雞鴨,豬,在不依靠機器耕作的情況下,
單單人力,能夠保持自家的使用已經很滿足。
種地,是沒有多少收入的,辛苦一年就是為了維持溫飽,
一家幾口在家辛苦一年還不如一人在外打工賺的多。
幾畝稻田,十幾隻雞鴨,養幾頭豬,種點蔬菜,
誰家蓋房子打點零工的日子,
確實沒有出門在外,在工地幾個月來的錢多,來的錢快。
封閉!
貧窮!
落後!
這就是海州鎮!
一個群山之中的小鎮。
主人公汪擇出生於距離海州鎮最遠的一個村莊,
它背靠大山,一條小溪流淌,盤山而上的依然是數不盡的稻田。
夏季!
湛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
耀眼的陽光直射大地,
野草在清風下搖蕩。
農耕時節,遍布山間田地的幼小稻苗,散發著勃勃生機,
滿眼盡收的愜意時光,是農民伯伯辛勤的勞作。
除了秋收時節的滿地金黃色看到的是收穫,那麼現在的季節就是收穫前的辛勞付出。
綠色幼小的稻苗點綴在被不規則分割的稻田裡,
風過,稻田的水波光粼粼,稻苗搖曳生姿。
海州人世代以農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