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面對劉娥的提問,秦知儒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自從聖人垂簾聽政,官家繼位以來,說一句天下大治都不為過,這些都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功績,世人都會如此的評說。」
劉娥滿意的點點頭,對於秦知儒的回答她還是很滿意的,至少說的很是誠懇,也很中肯,沒有毫無意義的吹噓,也沒有過於誇張的描述。
就像他說的那樣,事實就是如此,只不過劉娥終究是有些心虛,所以說她依舊是有些害怕別人的詆毀。
但同樣的,對於能夠理解她尊重她的人,她也會回報最大的善意,就像之前被人千夫所指的王欽若,依舊是能夠穩坐宰相的位置,並且得到了劉娥的大力支持。
他能夠坐穩這個位置的原因並不是很多,除了他確實有才能夠,並且將自己的智慧用到了該用的地方以外,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尊重劉娥他們孤兒寡母。
這對於其他的皇帝而言並不重要,因為不會有朝臣敢不尊重自己王。
而且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也不會允許,但是劉娥就不成了,她自己就知道自己得位不正,有些心虛。
因此對於身份和地位這一方面看的極為重要,不是說她小心眼的,但凡是站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都會如此去做。
如今王欽若去世了,而同樣有才能,同樣尊重劉娥的呂夷簡自然而然的便上位了,當然了,同樣被劉娥所信任的還有秦知儒。
這個過程就連劉娥都感到有些奇妙,畢竟一開始的時候劉娥對於秦知儒還是十分反感的,畢竟他是寇準的弟子,已經是貼上了寇準的標籤。
要知道在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之中,師徒關係的紐帶聯繫密切程度僅次於親人。
天地君親師,是無法避免的存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道理大家都懂,而寇準顯然是與劉娥不合的,雙方從一開始就站在了對立面上,如果不是劉娥的話,寇準也不會被趕到荒無人煙的地方。
當然了,這都是劉娥自己所想的,實際上寇準如今還十分的感謝劉娥當初的決定,不然的話也不會遇到秦知儒。
如果說寇準的前半生花團錦簇,享受了無數的讚美和榮華富貴的話,那麼他的後半生就是極為不幸的。
太宗皇帝對他的恩寵無以復加,對於他可以說是給了最大的禮遇。
太宗皇帝如此的對待寇準,除了他少年成名,是公認的神童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個十分堅持原則的人,不然的話如何能夠託孤給真宗皇帝?
可惜的是,真宗皇帝並沒有太宗皇帝那樣的胸襟,雖然依舊很依賴寇準,但並沒有多麼的尊敬他。
尤其是在檀淵之盟后,寇準雖然是風頭無兩,但真宗皇帝任用王欽若、丁謂等人的目的,何嘗不是在制約寇準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不信任罷了,因為大臣的風頭蓋過了君王,這便是最大的錯誤。
如果是年輕時候的寇準,那麼自然會對真宗皇帝的心理變化產生敏銳的判斷。
可是到了如今的年紀,他也是有些懈怠了,或者說在他的眼裡,真宗皇帝更多的並不像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需要他管教的晚輩,如此以來的話,人的心態一旦發生變化,那麼行事的風格自然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
這也是真宗皇帝與寇準關係惡化的緣由,而到了最後,更是直接讓寇準流放雷州。
要知道,雷州在整個大宋的人看來都是煙瘴之地呀,是化外之地,基本上到了這裡的人很難再回去了。
即便是能夠回去,在這裡待上的一段時間也是很傷身體,畢竟這裡的氣候在如今這個時代來看,確實是不適宜人的居住。
但是沒有辦法呀,但凡是個正常點的官員都不願意來到這個地方,這與流放並沒有什麼差別。
其實對於寇準這個級別的大臣來說,有大功在身,在加上確實是被先帝寄予厚望,輔佐真宗皇帝,只要是服個軟,像晏殊那般稍微臉皮厚一點,絕對就會留下,甚至是換個地方。
但是寇準沒有呀,他是一個極為驕傲的人,他可以為了自己的驕傲豁出去一切。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從來都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他從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至於別人對他的詆毀也好,對他的侮辱也罷,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至少天下的百姓對於寇公還是極為欽佩的。
寇準這個年紀被發配到雷州可以算是莫大的懲罰了,畢竟他這個歲數的人,本來身體就已經走了下坡路,在加上這樣潮濕的地方,很容易就會得上什麼嚴重的病痛。
這在醫療條件並不怎麼發達的大宋,簡直就是毀滅性的,畢竟對於一個年過半百的人來說,單單是生存就已經是很艱難了。
而劉娥之所以不喜歡寇準的願意也很簡單,除了功高蓋主以外,就是他太驕傲了,除了太宗皇帝那般的豪傑以外,很少有人能夠駕馭的了他。
事實就是如此的殘酷,你寇準有能力不假,但你必須要侍奉君主,在這樣一個封建的王朝之中,雖然說是與士大夫共天下,但是想來沒有哪個君主會真的當真,如果真的有什麼朝臣跟他們談論這個,或者說不小心觸及到了,那麼想來用不了多久就會被處理掉。
秦知儒一直覺得寇準就是這樣被幹掉的,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錯是,即便是有些囂張和不可一世,但對於一個文臣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
宰相嘛,在大漢的時候丞相那是與君王平起平坐的,在大宋這樣一個極為開明的朝代,也應該如此。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情況無非就是君主本身不自信,他們駕馭不了這樣的朝臣,如此一來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所以,只能夠說寇準命不好,遇到了這樣沒本事的君主,但這也是必然,歷朝歷代除了開國的幾個皇帝以外,剩下那些打都是一代不如一代。
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不然的話也不會出現朱元璋濫殺功臣這樣的行為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