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人的南方
發現走不出城市,有一絲莫名的恐慌。佛山、中山、東莞已經用水泥的樓房與水泥的道路與廣州連接成了一體。是不是只有我對自然對田野才如此依附?
腦海里跳出「南蠻」一詞,自覺有些荒唐。眼前的景象無關「南蠻」,反倒是繁華得喧囂,燈紅酒綠得紛紜。十幾年的時間,佛山、東莞、中山已經用水泥的樓房與水泥的道路與廣州連接成了一體。不容眼睛瞧見一片田野。而我,眼睛從這劇烈夢幻的變化中看出一絲荒涼——一座城池,一個年代,無論它怎樣輝煌,轉眼之間,遺迹就可以覆蓋所有的顯赫!
「南蠻」這個辭彙所代表的含義離得並不遙遠,一百多年前它仍然刺痛著人心。中原人對於南方的蔑視,正如今天的嶺南人把他們地域之外的人都稱之為北方人一樣,普遍的偏見從來不曾缺席,它乃人性之一種。
面對高樓大廈,遙想荒蠻似乎可以得到一種心理釋放。它見出變幻的現實暗含的一種力量,讓繁華呈現只在瞬息之間!讓荒涼呈現,更如人之轉念。這種滄海桑田的力量,讓曾經桑田魚塘的珠江三角洲轉眼間變成了車流滾滾的街市。古老村莊在湮沒,荒山野嶺美容美髮一樣遭遇改造,全球化浪潮席捲時空。歷史的痕迹在潮水般退去……
置身嶺南,城市群川流不息的人,像一夜之間湧現。儘管著裝上他們趨於一種流行,然而,口音泄露了他們作為北方人的身份。他們是來自北方的移民。在粵語通行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移民帶著的語言就像無法交換的貨幣,而一顆離鄉的心,在體會飄萍的孤寂。他們奔忙,不同的鄉音被強力改造后仍頑強地在各個角落響起。
嶺南土地之上,承載新世紀的一個夢境,穿梭其中,感覺潔凈、喧嘩、速度、刷新……
而一種古老,一種與南蠻時代相聯繫的聲音——客家話、潮汕話、粵語,於天南地北的鄉音里獨自燦爛,它們在嘈雜的超市、街道、車站成為一道景觀,讓陌生的外來者不得不伸直了舌尖,發出一二聲「鳥語」,發音標準者無不為自己擁有這通行的「貨幣」而興奮、而虛榮。而舌根頑固者感受到的是獨在他鄉為異客的滋味。在這嶺南的「鳥語」聲中,我感受到了它與歷史的聯繫——三種方言都帶著古老中原人的發音,聲音證實曾經的荒涼並非虛幻。
在城市化與土語間尋覓歷史發展的玄機,不會讓人浮雲遮望眼。從客家話、潮汕話、粵語可以發現嶺南的三大土著民系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的來龍去脈。多少年前,他們的祖先如今天的移民一樣翻越了南嶺山脈,進入這片荒涼的未被開化的土地。那時的荒涼,實在是更蔥鬱而沛然的自然景觀,南方密布的河流,一片片原始叢林的蒼翠與繁茂,散發自然最粗獷狂放的詩意。無人記得,潮汕人是如何最早發現粵東平原,客家人是怎樣遷徙到了梅州山區,廣府人為何選擇了珠江三角洲。壯闊而悲傷的遷徙史,沒有有心人,像智者觀察並記述歷史。甚至邊遠地區弱小民族的祭師,儘管他們沒有文字,但依靠原始宗教,依靠一代代人的吟唱,也能傳承自己的歷史。南方的歷史卻走成了一片荒漠,歲月的江河奔騰而去,只瀉下一地泥沙。多少苦難被這樣的泥沙埋葬,多少掙扎過的生命聽不到了一絲喘息,吟唱的歌謠不能傳世,哀傷的文字不復重現。因為這遷徙者是弱者的遷徙,是災禍的遷徙。
今天的移民,意義已大不同前,他們南下為了尋求自己的發展,為圓個人的夢想。廣府人像被激流衝散的砂土,在新的洶湧而來的移民潮中散於一地。我在尋覓過客家、潮汕人的遷徙之後,再看廣府人遷徙的歷史背影,卻無尋覓處。在新的崛起的城市群中,他們似一盤散沙,無從描繪。
中華民族聚族而居的傳統在嶺南並沒丟失。一本本發黃的族譜並沒丟失。歷史的根系在這薄薄的紙頁間悄悄潛伏下來,那些懷念祖先的人暗中藏匿起自己生命的來路。當尋根的情結波動了靈魂,人們循著自己的來路開始了歷史的追溯。
越是發展迅猛的地方越是要尋根,越是現代化人們越要回到古典。這是心靈的需要,是靈魂的渴望。十幾年前,在南嶺山脈一個小小集鎮,一千七百多人聚集到了這裡,他們自十六個國家而來。小鎮名不見經傳,但它在珠江三角洲幾乎所有氏族的族譜上出現。他們的祖先都在這個小鎮落腳。那是他們一個共同的祖居地。這個小鎮名叫珠璣巷,多少個世紀,一代又一代人在自己的族譜上默默地書寫著它。這個位於南雄的小巷可以把廣府人歸結到一起。
在洶湧的人潮中,一個被淹沒的民系,從大都市抽身而出,回到自己的祖居地,以求認清自己的面目,以求與眾不同。歷史並沒有成為過去,它像血液融入,在每個人身上遺傳。
珠璣巷,已不是繁華街市,它像鄉村集鎮一樣平凡、破舊,但卻散發著家的氣息。平凡破舊卻隱含不同凡俗的氣質,閑散,悠遠,寧靜,像隱秘的大家閨秀。狹窄的街道,在夕陽的餘暉里,金光點點閃爍於檐頂牆角,萬物在曖昧的輝映里都在生出人生的幻覺。
北面梅嶺拱於檐脊,濃靄一樣的山色似迫人的鄉愁,不待仰望,已攝心魄。
這一年,穿過胡氏、周氏、陳氏……一家家的祖屋,古巷開枝散葉的能力震驚人心,珠江三角洲如此龐大的人口從這一個村莊發端!?生命繁殖之迅猛令人訝異。這個依靠北運銅幣、食鹽而興起的驛道小鎮,從前,三里長的街道,兩旁列肆如櫛,茶樓酒肆、客棧飯館達二三百之家。宋代黑色鵝卵石鋪築的路面竟如新砌,一路攀向梅嶺,千年疊印下來的足跡,可以感受逃難者惶惶的腳步。
這是梅嶺長坡結束的地方,下山一天的行程,走到這裡天就黑了,或許翻過了大庾嶺覺得安全了,已經很累了,要尋找住的地方;或許覺得這道南嶺山脈過後,從此關山阻隔,再往前走,將徹底告別故土,他們要回望一下自己的來路,適應一下這塊陌生的土地。那是生命最蒼茫的時分。失神的眼睛,茫然的目光,不安的詢問,嘈雜的腳步,交織於黃昏。
珠璣巷正如客家人的石壁,他們的祖先也在這個南嶺山脈的東面、武夷山的南端進入福建,並停留下來。也許這些是苦難中移民的共同心結。他們在同一個地方停下腳板,彼此交流信息,彼此取暖,忐忑中尋找自己的同路人……
嶺南是遙遠荒僻的。遷徙者並非一開始就直奔嶺南,只有那些官宦人家,為躲避滅頂之災,才遠走嶺南,他們是最早到達這片土地上的入。升斗小民,則一程一程朝著南方遷徙,他們走過黃河以南、長江以南的州縣,走過一個一個朝代,一代代人之後,才從江西靠近這個南方的最後屏障穿越而來。遷徙好像是他們前仆後繼的事業,大災難在他們身後緊跟著,如同寒流。
唐開元四年,張九齡鑿通了一條南北水路大通道,它就是梅關古道。梅關古道以陸路連接了南嶺分隔的兩大水系,它是最早的京廣線——沿運河、長江、贛江而來的北客,從這關隘進入珠江水系的北江。天下太平,嶺南的銅幣、鹽從這裡北運,馱獸挑夫、騎馬乘轎的旅人絡繹於途。天下紛亂,它就成了一條難民通道。
而常被忽視的是,它更是一條北方軍隊的通道,穿厚重鐵甲的北方兵士,翻越南嶺山脈,鐵蹄一次又一次跨過梅關。秦朝的軍隊第一次翻過梅嶺,統一了南越。漢朝的軍隊從梅嶺踏過,將南越王國再次降服。北方的皇帝來到嶺南,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江山弄丟了,宋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太子都像難民一樣南逃,直逃到國土最南端的海邊。追趕而來的蒙古人、滿人都帶著北方的冷兵器和異族的口音,呼著,喊著,眼睛里裸露著對於遍野綠色的驚奇,從梅關道踏了過來,劍指嶺南。剿滅宋朝皇帝的戰爭打到了海上,二十多萬將士血染新會崖門,丞相背著少帝,悲壯地跳入了大海。
梅嶺之南,田地錯落起伏,阡陌縱橫,極富韻致,跳躍的丘陵上是松樹、樟樹和鳳尾竹的青黛和碧綠。村莊散落,炊煙幾處。煙火點燃的是明、清兩朝移民定居的日子。歲月在迷濛中漫漶。之前棲居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已經在這炊煙升起之前南遷了。遷徙高峰時,北宋中後期至元代初二百年間,從珠璣巷規模較大的南遷就有一百三十多次,南遷者一百零三姓、一百九十七族。
梅關,如水的陽光濯亮滿目的荒草,徘徊的遊客,三三兩兩,踏不倒強勁的草叢。秋風從關口吹來,搖動漫山樹木。放眼南望,山脈在目光所及處變作一抹濃烈的幽藍。幽藍上的雲霧,繚繞著最南方的陌生的江。
我站在山頂遠眺,遙想,可曾有一雙審美的眼光詩意地注視過南方?多少人踏過了梅關,卻沒有一首關於梅關的詩留下來,讓我今日吟哦。那些恓惶的目光里,山河儘是凄風苦雨。大河浩蕩,流盡大陸架,直匯入海洋,那只是煙波浩瀚的鄉愁,是比鄉愁更浩蕩的心緒。多少蒼茫的心緒隨人流滲透到了南方的土地。珠江,多少年後人們才知道它的名字。
珠江流入三角洲,不再是一條江,它大的入海口有八個,小的更多。到處是水,浩浩蕩蕩。山陪著水向南流,眼看著南海在望了,它也不願走到大陸架的盡頭,猶猶豫豫,在廣闊的平原上,偶有一些小山頭,像山脈拋出的省略號。視野突然遼闊無垠,瘋長的草木綠得張狂肆意,拋掉了季節的束縛,它們不再枯榮變化。這景象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南蠻名下,人們可以想象它的溽熱、潮濕,想象它的病毒、蛇蟲、瘴氣,但沒有人想象這裡不再有四季。來自北方的寒流被南嶺山脈阻擋,冬天不再降臨嶺南大地。
一批批南遷者,一批批向著南方煙瘴之地逃亡的人,最後在這裡落地生根,充滿著自然情趣與勃然生機的南方生活,在山水間自自然然以符合人性的方式展開。強者似乎永遠是北方,他們一次次問鼎中原,要建立起自己君臣父子的秩序。而南方永遠是弱者的避難所,從沒有向北方發過難,只是沉迷於自己鬼魅的幻想。他們帶著災難的記憶,帶著滿腔的委屈,一旦進入南方的煙瘴之地,便變得悄無聲息。是因為濕潤的氣候、瘋長的植被、連綿的群山、大海上的貿易,還是南方散漫自由隱蔽的生活,讓他們迅速遺忘了從前,失去了仇恨之心、覬覦之心?
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在嶺南漸漸形成自己的民系,他們愈來愈鮮明地區分開來。客家人有強烈的根在中原的意識,他們了解北方,從不以貶義的口吻稱呼外來者為「北方人」;廣府人卻變得淡漠,他們漸漸失去了對北方的興趣,在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擁有了越來越強烈的優越感。同是南遷廣東,地域不同,語言不同了,彼此再也無法溝通。客家人、潮汕人憑藉一句相通的語言,就可認作鄉黨,傾力相助。廣府人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不具有族群相認的符碼功能。他們建立起一條******,最早踏入商業。珠江三角洲的商業文化,珠江三角洲河流縱橫之阻隔,珠江三角洲的富足,彼此不相依賴,獨立的過程,也許伴隨了人與人的疏離。遇到欺壓,客家人會奮起反抗,廣府人想到的也許只是改良。他們是重實際的族群。而這片土地的土著古越人,卻在人種的大融合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歲月某個幽暗的深處,什麼神秘的東西像河流一樣讓來自中原的人開始分道?
河流之上的文明,韓江、梅江、東江、西江、北江、潭江……這些嶺南大地上流淌的江河,孕育出了千差萬別的文化。
大陸架的文明在向著南方偏移,從黃河文明,到長江文明,再到珠江文明,依時間的序列孕育、崛起。
珠江文明,是因為那個懦弱的宋朝的南渡?是因為中原人向著南方遷徙的腳步一點點的累積?是因為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的那個血腥日子?文明尋找到了新生的土壤——面向海洋的商業文明。一條******不被朝廷的奏章提及,不被皇帝的目光關注,不被大臣們的朝議所言,但卻在南方歷史悠久而生動地展開。
因為海洋,嶺南與世界現代史靠攏了,西方的航海地理大發現,澳門第一個進入世界視野。東西方的交流從這個半島登陸。
一場鴉片戰爭,中國現代史的序幕在南方揭開。二十世紀初,南方終於不滿了,憤怒了,向北方的皇帝發出了最有力的挑戰,嶺南成了革命的策源地。南方要推翻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走向民主共和。一場亘古未有的北伐,從南海之濱出發,扛著長槍火炮的南方軍隊,第一次從南向北翻過了南嶺,槍口指向京都。
廣府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出現,成為朝廷最害怕、最痛恨的人。
歷史,不能再遺忘南方了。歷史的偏見終結於皇帝的消亡。「南蠻」走進歷史的辭典。
南方迎來了新的世紀。珠江三角洲,廠房林立,萬商來朝。北方新移民乘著鋼鐵的火車、飛機,從南嶺山脈的地下、天空而來,在春節,又形成人潮北涌的奇觀。他們不再是苦難的化身,不再是中原的失敗者,不再是歷史災難的犧牲品,而是一個追求改變自身、尋求出路的人群。
嶺南,中國移民最多的地方,一個又一個城市崛起的地方,一個各種語言交匯的地方,如今,它時時刻刻與一個國家的各個地方氣息相通、人脈相連。每個族群有著自己清晰的來路,彼此卻交融一體。
在琳琅滿目的物質里,在時裝包裹的身體里,體驗著南方的富裕,一種優遊的心態,偶爾懷想一下南方的荒涼——被歷史廣為鄙薄、宣揚,被祖先們集體想象了數千年的荒涼,那已是想象中的風景,是圍城中的人心靈渴盼的一種自然生態。
「荒涼」變作了魔法師的伎倆,瞬息之間消失,彷彿它只是一個時間的概念而非地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