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風水的發展簡史

2.中國風水的發展簡史

1.風水起源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從遠古以來,自然現象決定著農業的收成,間接的影響著人們的命運。

長此以往,人們越來越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形成了

「天人合一」的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風水活動——擇地活動開始了。

從一開始,風水就把人擺在了去適應環境而不是去改變環境的地位上。

2.五行與風水的結合到商代的時候,五行的觀念形成了。最早提出五行的典籍是《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月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檣,潤下作感,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這是原始的唯物論,力圖用五種不同的物質(金、木、水、火、土)來概括世間萬物的本原,用它們的相生相剋來解釋世間萬物的衍生。

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在風水中,五行不僅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後來還被引申代表五色、五音,如水既代表北方,又代表黑色和羽音。

北京中山公園中的社稷壇就是五行觀念的具體體現。到了漢代,盛行五音相宅法。

這是一種建立在古代音韻學和五行生剋理論基礎上的相宅方法。將宅主人姓氏的讀音按宮、商、角、徴、羽分為五類,其五音的具體分法是:若其姓的發音在舌為徴姓,發音在齒為商姓,發音在牙為角姓,發音在喉為宮姓,發音在唇為羽姓。

五音與五行的對應是:商,金也(西方);徴,火也(南方);角,木也(東方);宮,土也(中間);羽,水也(北方)。

比如說,屬徴姓的人的住宅之門不能朝北開,因為徴姓屬火,而北方屬水,水克火;屬商姓的人的住宅門不宜朝南開,因為商姓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但商姓門可東開、北開,因為木、水均不克金。

這是一種五行生剋觀念的衍生。3.陰陽、八卦服務於風水周朝的時候,《周易》成書。

由於儒家尊《周易》為群經之首,隨著儒家在封建社會思想文化領域佔據統治地位,《周易》的陰陽、八卦理論得到推廣,開始進入風水領域並服務於風水。

《周易》是《易經》和《易傳》兩書的合稱,《易經》是一本卜筮用書,其基本符號是

「-」和

「--」,分別稱陽爻和陰爻,每三個爻組成一卦,有八種可能,分為八卦;每六個爻組成一卦,就是六十四卦。

《易經》就是一本解六十四卦的書,書中分別針對每個卦象預測事物的吉凶。

《易傳》則是後世學者對《易經》的解釋、補充和發揮。《周易》出現也使風水中出現了陰陽和八卦思想。

風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其基礎來自於陰陽、五行學說,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

關於風水有相當多的評論與爭議,有人認為風水是中國的一門綜合科學,結合了環境,地理,健康等等歷史悠久的觀察。

也有人認為風水是舊世界的迷信,阻礙了中國人的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等的發揮創意。

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來觀看喪葬地形,還有宮殿建設等。

近代的風水則不限於此,大至高樓動土,小至小民搬家,都有可能請風水師前來堪輿。

風水中最為知名的成語為坐北朝南,背山望水。其他用語則有路沖,穿心,斷梁等等。

「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是有關風水的最早的定義。

這部著作中還提出了風水的要旨:」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學的根本基礎和核心思想依據來源於《易經》。

最初,風水術是古代中國先人關於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實用而樸素的技能。

後來隨著中國人有關

「天人合一」思想系統的建立和《易經》的不斷豐富完善並全面影響到社會生活,風水學說開始構架起恢弘的理論系統,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全方位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

風水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現象,是一種廣泛流傳的擇吉避凶的術數,是中國人關於環境與人的關係的藝術和學問,是中國人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偉大方法。

風水是關於對人的生活居住辦公環境進行選擇和方位、陳設布局、擇日的一種學問。

它以易經的陰陽哲學思想為出發點,結合五行、八卦、十二時辰、二十四山向等宇宙圖譜式的編碼作為理論基礎和操作方法,以中國人特有的關於宇宙的吉凶觀念,高度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外部世界的和諧統一。

風水的基本取向是關注人與建築、自然的關係,即

「天人」關係,與中國數千年文明的

「天人合一」宇宙觀和審美觀保持著根本上的一致。所謂

「宅,擇也;宅擇吉處而營之也。」

「風水強調」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

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由此可見中國古人為了安居樂業和世代昌盛,就不能不注重風水,並千方百計尋找風水寶地。

「宅吉則人榮」的觀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里。先賢云:卜筮不精,條於一事;醫藥不精,害於一人;地理不精,傾家滅族。

可見風水在人們心中所佔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風水學中對屋宅的地點選擇、朝向、內部構造設計和布局都很講究,人居於宅中,能感受到各種自然界的信息影響,而住宅可以起到調整、疏導、化解、整合各種信息的作用。

屋宅時時刻刻影響著人的精神情緒、身心健康,進而影響人的事業、財運和家庭情感等各方面。

風水在現代生活中主要注重於對以建築為中介的以氣場和水質為代表的包括陽光、空氣、水質、地磁、聲音、色彩、溫濕度、電磁輻射和病原體是否滋生等環境因素進行考察與調整。

同時,包括對環境的建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和視覺美學等方面參數的運用,由此創造出時時刻刻作用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純粹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良好條件。

簡而言之,風水就是對環境的把握和調整,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準確認識和運用。

風水學主要包含三大最為重要的因素,一是大環境,即人所存在的具體時空里的宇宙氣場狀態及能量走向;二是小環境,即人所存在的環境與人的氣場動向;三是人的德性,即人的心性,所謂

「福地福人居」,福人乃是有德之人,這體現了高度的天人合一的學問。

風水講究積德。有詩云:「世人盡知穴在山,豈知穴在方寸間。」好山好水世不欠,苟非其人尋不見。

富貴人家墳,葬時後輩都貧賤。迨其富貴力可求,人事極時天理變。方寸即心,也就是要多想善事。

欲得陰地好,先須心地好。要求好風水,當以積德為本。若德之不修,縱使覓得好風水,後人不蒙福,反見凶禍。

因為,好風水是留待有德者用的。無德者得了風水寶地,不受用,吉地會變成凶地。

不修德而求好風水,譬之不耕種而求收穫,怎麼可能得到?由此可見,天人合一的宗旨在風水學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高度集中了哲學、倫理學於一身。

風水學是一門集天文地理於一身研究自然與人的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在長時間的流傳、演變過程中,風水學中被人為的摻雜了許多神秘甚至誇大的成分,同時因受習俗、觀念和保守心理的影響而致使真正的精粹部分極少傳市,導致許多謬論大行其道誤導世人,客觀地說這也成為風水被視為迷信的主要原因。

綜觀歷史,中國歷代選定的都城地址,如洛陽、西安、開封、臨安、北京(燕京)、南京等,還有各省府、州府、縣城、各大商埠,多數地方都經過精通風水的國師共同研究精選的,這些城市多是山環水抱,所以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工農業生產都要發達,有的經歷千年不但不衰敗,反而更加興旺,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這些地方一天比一天繁榮。

在風水中,陰陽思想後來與氣論相結合,稱陰陽二氣,風水以之解釋天地萬物的構成和變化,比如在風水中,地震就被認為是陰陽二氣失序造成的。

在風水中,八卦除了主要用作表示八個方位,還被賦予了一些特定的含義。

如八卦中的坎不但表示北方,還可為水,代表江河、大川、淵井、寒泉。

風水中正是根據五行八卦的這些特定含義附會出一些事物的吉凶。伴隨著八卦的引入的還有卜筮的一些方法和吉凶觀念,也使得風水越來越成為一種玄妙的理論。

漢代盛行的五音相宅法在隋代式微,唐代以後盛行的相宅法是以八卦為基礎的

「游年八宅法」。游年八宅法主要是使

「宅卦」和宅主人的

「命卦」相合,合則吉,不合為凶。風水中的

「命卦」是宅主人的出生年份對應的八卦卦名,可查六十甲子表查得,由宅主人的

「命卦」又可得出宅主人的吉利方位。本篇首的那一段關於四合院開門方向的論敘實際上就是

「宅卦」的部分演算法,得出的結論卻與我國廣大區域氣候對建築的功能要求不謀而合。

由此可見,在這些充滿離奇色彩的吉凶模式的背後,有著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概括,使得絕大多數風水結論能與建築功能相吻合。

游年八宅法在清代最為流行,至今還在港台、新加坡等地廣為應用,近年又從新在大陸流行開來。

風水,這門令人朝貧夕富、占往知來的傳統文化,一種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習俗,一門趨吉避凶的術數,一科有關自然環境的學問,一類調整和改造命運的最高玄學,從古至今,令多少人趨之若騖,甚至傾其一生遍訪明師。

因為不好的風水會讓人惹官非、犯桃花、患惡疾、走霉運,而好的風水會讓人升高位、得橫財、添貴子、獲好運。

風水文化在我國已有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源遠流長,內容不斷豐富完善。

在我國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風水,很多大官賢達精通風水,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的孕育時期;魏晉南北朝,風水學得到傳播;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達到鼎盛時期。

近代歷史中,風水學在舊中國十分盛行,在解放后與文革時期,我國的風水學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與破壞。

近年來,隨著建築行業與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和國際上對風水學的重視,風水學這門古老的科學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風水何意?風水一詞始見於東晉,

「氣乘風而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風水」;當今詞典釋曰:「風水又稱堪輿,舊指宅基等的地理形勢,認為風水的好壞關係著一個家的福禍盛衰」。

然現有眾多

「風水先生」不懂風水為何意,卻幫人看風水銷災等,讓人不得其解。從風水的定義看,風水強調氣(綜合因素),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氣。

同屬一種果樹種在不同的地方結果卻不同,同屬一棵樹所結出的果實卻大有不同,之因他們受不同的氣所致。

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中國古代有關住宅、村鎮、建築及墓地選擇和規劃設計的一門學問。

風水學測算的理論依據氣、陰陽、五行、八卦等,風水學主張

「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自然界的所有一切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國風水學的形成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原始社會,雖然沒有風水學的說法,但因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人提出的生存挑戰,又值農牧社會之故,當時的人們必須

「擇地而居」,選擇

「近水向陽」適宜人類繁衍棲息的地方。這是一種適應性的選擇。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風水學隨即見諸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卜宅的記錄。

從後世發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辭和《詩經》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以將陸地區分為山、埠、丘、原、陵、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將水域分為川、泉、河、澗、沼、澤、江、沱等,當時對大地的差異性有極為細緻的分類,為日後的"相地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尚書》中,將當時的疆域以河流、山脈為界,劃分為九州,這也是後來中國稱為

「九州」的由來。在《周禮》中出現了這樣的文字

「以土宜之法,辦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開始出現

「相民宅」的說法,並有了

「土宜法」這種相地的知識系統。《逸周書》載

「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可見

「土宜」二字呼應天時,附天觀地是當時百物的遵行規則,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為後世風水術的依據。

周朝時期,周武王營建洛邑時,就命周公相地,《尚書》載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可見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戰國先秦時期,各種學術興起,隨著《周易》和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盛行,開始建立以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為主導的學術思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不僅承襲了以往的

「土宜」觀念而且更加具體,同時開始有了

「氣」的觀念。從《晉書》知

「始皇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遊以壓之,改其地曰秣棱,塹北山以絕其勢。」當時有了

「望氣者」的說法,可見已有風水行業的專業工作者。又據《太平寰宇記》卷95記載,秦代的長水縣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興縣南邊),秦始皇聽術士說山上有王氣,便遣發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們受不了勞苦,一鬨而散。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宮佔地近300里,離宮別館遍布在山谷,以南山為宮門,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萬人。

始皇家動用70萬民夫,挖空了驪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規模之大,真可謂空前絕後。

還有始皇陵,佔地廣闊規模宏大,這兩大工程的實施,說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從中不難體會秦代地理勘察技術的高超,也可以歸功於相地術的發達。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

《尚書》載

「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是相陽宅。《孝經》載

「卜其宅兆而厝之。」這是相陰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擇定地點。到西漢時期,相地術更是盛行。

司馬遷《史記》載,漢武帝聚會佔家,問某人可娶否,堪輿家說不可。

此時的堪輿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術也稱為

「形法」。到了東漢,人們開始重視喪葬,從而導致風水觀念的興起。王充的《論衡》中就詳細敘述了葬禮的忌諱。

東漢人非常注重居住環境,《後漢書》提到的

「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瞥,竹木周布,場圃筑前,果園樹后」的家居原則,在後世都成為陽宅的基本理論。

在漢代還出現了《堪輿金匱》、《宮宅地形》、《移徙法》、《圖宅術》等風水著作,標誌著風水學在理論上有了初步的歸納和總結。

魏晉時期,中國出現了不少風水大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書》將風水術從傳統的相地術中抽出,對風水下了定義,並全面構架起風水理論,奠定了後世風水的基礎。

他首倡的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迄今傳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輝大放光芒。

中國人習慣把郭璞稱為風水鼻祖。隋朝比較而言不太信風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師蕭吉,著有《相地要錄》、《宅經》、《葬經》、《五行大義》等名著,為後人景仰。

他曾給皇后擇吉地,當皇帝不聽他的建議時,他預測到隋朝運數不長。

隋朝宰相楊恭仁遷移祖墳時,請了五六批風水師前來相地,其中有個叫舒綽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賞。

可見當時還是盛行風水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鼎盛時期,各種學術也廣泛興起,同時更加促進了風水理論的發展,形成較完善的理論體系。

當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出現了一大批名師。其中江西派風水師楊筠松在民間實踐風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廣的作用,從那時起,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宮宅、鄉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風水學說方面的影響。

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風水,《大唐新語》、《太平廣記》中有很多風水的記錄。

當時的道士也多懂風水,唐代設有"司天監",專門看天文現象,因此司天監里的官員必須懂風水。

楊筠松就在司天監任過職,唐僖宗封他為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專管靈台地理事物,可見唐代的風水不但民間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視。

楊筠松後來把宮廷的風水書籍挾出到江西一帶傳播,弟子盈門反響極大。

唐代國力強大,版圖擴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獻中找到《宅經》、《陰陽書》等,就可知風水觀念遠播西北地區。

唐亡后是五代十國,因襲唐代興盛的風水觀,各代皇帝都信風水,到後周時風水術被加入了許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難辨。

到了宋代,陳摶、邵康節、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學家對風水進行了闡釋和認定,一些風水著作相繼出版,從而出現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為主體的風水學理論體系。

宋徽宗相信風水,他原本無子,有一位術士告訴他,將京師西北隅地勢加高數倍,就可得子,於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

因此更信風水,又命人擇寶地築"上清寶篆宮",結果勞民傷財,國庫空虛,以至政權衰敗。

宋代的風水大師特別多,賴文俊、陳摶、徐仁旺、吳景鸞、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明朝朱元璋建都金陵時對風水極為重視,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內,有朝拱之勢,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對城垣,朱元璋不悅,派人將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處鑿洞用鐵索穿過,使牛首山勢轉向內,同時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禿黃。

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風水觀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篤信風水的皇帝,這也導致民間全都講究風水,風水成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準則。

北京名勝

「十三陵」就是被風水大師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薦給明成祖,成為明朝皇帝的陵地區。

明朝還有個傳奇人物劉伯溫,民間傳說他精於風水,說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輿漫興》就是託名於他。

清代設有司天監,除負責觀天象記天文外,還負責修建陵墓的堪輿工作,因為清代各皇帝都篤信風水,很重視陵墓方位。

清東陵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26公里,地跨北京三個郊縣,總面積2500平方公里,是個極其龐大的帝王陵園,由此可見清代皇帝對陵墓風水的重視。

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宮紫禁城,就更是嚴格按風水學建築的經典傑作,其恢弘磅礴的氣勢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

清朝還設有國師府,共有400多名國師。這些國師因為得到優厚的俸祿,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為王朝為皇帝效勞。

國師府的任務是:一為王朝找到好的風水寶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壞民間的地理風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奪皇位。

這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應用地理風水這門無形科學做他們的統治工具的一個例證。

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

明清兩代,通過對各類風水學書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學者們的不斷探研,風水理論已相當完備。

風水師的勘察活動已普及到從帝王宮殿到城鄉民宅各類場所。從民國到現在,學者們主要是對中國風水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評估和研究。

上世紀,風水學在舊中國是大有市場的,國父孫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請著名玄空派風水大師沈竹進行反覆踏勘后確定的。

解放后,風水理論受到沉重打擊,但在實踐中還在不斷運用。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東南亞、日本、韓國、歐美等地區掀起了一場研究中國風水的熱潮,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運用風水理論指導生活。

當代風水學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整合更新時期,一大批學者為了讓風水學更好地為人類造福正孜孜不倦地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結合現代科學,對傳統風水學作出了科學的評價和全新的闡釋與發展。

風水學正在掀開其神秘的面紗,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宅居識風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宅居識風水
上一章下一章

2.中國風水的發展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