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仙人掌河谷
阻塞在長長路上的車隊終於遠遠地拋在身後了。
陽光落在兩邊光禿禿的破碎不堪的石山上,閃得人雙目發痛發乾。混凝土灰色一樣的山坡上也有綠色,但不是樹木,而是漫山遍野的仙人掌。
我只是在畫報圖片上才看到過這麼多、這麼巨大、這麼千姿百態的仙人掌。圖片里的情景是在墨西哥荒野上。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在中國會有這樣一個仙人掌叢生的荒涼地帶。
特別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漢藏兩區交界的地區,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攀升的群山漸漸峭拔的地方,總會有這樣一個荒涼的、大自然遭到深重蹂躪的地帶。由北向南,嘉陵江流域是這樣,岷江流域是這樣,想不到大渡河流域的情形還要慘烈可怕。科學家把這種荒涼地帶稱為亞熱帶乾旱河谷。他們還告訴說,這些地區,歷史上曾經都是森林滿被,和風細雨,但在長達上千年的戰火與人類的刀斧之後,美麗的自然變出了一副猙獰的面孔。
自然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些森林一旦消失,整個自然生態將難以再重建恢復。
這個地帶在一個國家的兩個民族之間,而不是在兩個敵對的國家之間,這種沒有理性的對大自然的盤剝,最後造成了眼前這種令人髮指的景象。這次旅行結束后,我特別注意地想搜羅一些資料,看看這些曾經風調雨順、綠蔭滿山的地帶,從什麼時候起,落到了今天這樣的地步。可惜的是,無論在哪一種語言的文書中,我都沒有見到過這樣的記載。
曾經在西藏工作很多年的馮良寄送給兩本書,一本是她的長篇《西藏物語》,一本是她編輯的原來叫做《康藏軺征》,現在取名叫《國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紀實》的書。也許是因為手頭正在寫這本有關走進西藏的書,我對這本在1930年就真正走進西藏的書的興趣,一時間超過了對馮良小說的興趣。這本書的女人公劉曼卿是一個已經被淡忘的一時間的風雲人物。這位劉曼卿女士是一個出生於拉薩的藏漢混血兒,藏族名字叫做雍金。她作為國民政府的特使,為加強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繫所作的貢獻,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史料中說,劉女士此行往返於南京和拉薩達364日,是幾乎整整一年的時間。她在拉薩和入藏的路上,「竭力宣慰中央德意,及告以中央垂念邊陲之殷,故深得藏民及統領土司、喇嘛等之熱烈歡迎,達賴亦延其為上賓」。返回南京后,她應邀在國民會議作了關於西藏之行的專題報告,國民政府**特地頒發褒獎狀。獎勵詞說,「國民政府以劉曼卿前經本府文官處委令,前赴西藏調查往複一年,克宣黨國懷來之意,無愧軺車專對之材用,特給予褒獎,以示獎勵。」
我對這本書感到興趣,因為她入藏的行程有一段與我的路線重合,在這重合的一段路線上,我想看看一個藏族人的記載是不是有別於其他人的記載。但我從她的行文里沒有找到一個有藏族血統的人回到藏文化區域中,有什麼靈魂上的共振的字句。倒是發現了「塞外孤征,感念曷既」等酸腐的語句。
我讀有關西藏的書,選擇的標準與讀別的書大不相同,我知道這也是一種偏頗,但不能改變我在閱讀中本能的取捨。我讀西藏的書,第一就是從字裡行間感受讀者是在融入還是疏離,如果其中有太強大的另一種文化的優越感,那好,對不起,我只有放下。
我再從書架里找出這本書,是想看看,作者在瀘定到康定的道中,大渡河這段體現了人類最大程度暴力的河谷時,有什麼樣的思考與記載。
可是,我仍然沒有看到。
她好像沒有看到那些破碎山體中的仙人掌。在我看來,這些仙人掌是大地里所殘存的最後一次生機。
我繼續翻檢手邊有限的有關藏漢交往的史料。其中一函四冊的線裝書叫《邊藏風土記》,作者查騫,光緒年間由四川總督任命為里塘糧務同知。期間曾在這條路上往還,結果留下了這四小冊文字。在第四冊中,在滬定縣條下,有關於這些仙人掌的記載:「瀘定縣境內,產仙人掌。草生樹本,高逾尋丈,狀惡多漿,觸手滑膩。土人多種以代牆,密如排棘。其實四棱三棱,深綠絳黃,味亦甘滑,呼曰仙桃。按《本草綱目》:仙人掌狀如人掌,故以名。多生石上貼壁,性苦澀寒。然未見瀘定之多且大者。遍山幽谷,莫非此樹,臭氣薰人不可耐。」這又是中國讀書人典型的書齋筆調了。
面對這種動人心魄的劫后的大自然,他能平心靜氣地去品味果實,想起在中醫理論里的藥用價值,那是一種我本人永遠無法企及的境界。
公路邊,不斷有穿著非藏非漢,面孔臟污的孩子,手裡提著一筐仙人桃,期待著買主。雖然在烈日下行走,我口渴難當,雖然那些仙人桃散發出一種與無花果類似的沉鬱的悶香,但我沒有打算去品嘗。我在想象過去這裡曾經的青山綠水的景象。
與此同時,讓人更加沉痛的是,我知道,對大自然的劫掠還在遠方雲霧遮掩的深山裡進行。
公路下邊,河道里濁流翻滾,黃水裡翻沉碰撞發出巨大聲響的,正是那些深山裡被伐倒的巨樹的屍體。落葉松、鐵杉、雲杉、冷杉、柏、樺、楸、椴,所有這些大樹,在各自不同的海拔高度上成長了千百年,吞雲吐霧了千百年,為這條大河長清長流碧綠了幾百年,為這片土地的肥沃榮枯了幾百年。但現在,它們一棵棵**著倒下。先是飛鳥失去了巢穴,走獸得不到蔭蔽,最後,就輪到人類自己了。
不知為什麼,當時我無端就想到了故鄉村子一片已經消失的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