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攻集慶叛將陳謀殺郭帥 追紅
第十四章攻集慶叛將陳謀殺郭帥追紅軍叛將陳命喪葛仙(9頁)
鞏固太平城后,朱元璋就和馮國用、湯和、鄧愈商議,制定了攻打集慶路城(古稱金陵、今南京)的計劃。
1355年農曆六月初八,先派鎮撫徐達攻打金陵南面的溧水州。溧水位於太平城(今當塗縣)東面偏北,直線距離只有51公里。
六月甲子日(初十),徐達攜先鋒趙德勝、千夫長丁德興、陸仲亨及仇成攻克溧水城。朱元璋很高興,論功行賞:晉陞徐達為管軍總管,晉陞丁德興為鎮撫。
溧水東南是溧陽路城,兩地直線距離50公里。這樣,既切斷了集慶路和東南溧陽路(今江蘇溧陽市)元軍的聯繫,又便於阻攔其增援。溧水與集慶的直線距離也是50公里。
集慶路城位於太平城正北偏東約65公里處。
其城牆基本保持南宋時的格局。南宋建康府(今南京)城牆因襲南唐故城,城牆周長二十五里四十四步①(約合14326米)。牆高2.5丈(約7.9米)。城牆頂部外緣有女兒牆和牆垛,內緣只有較矮的女兒牆,無垛。
其東牆在今三條巷路、馬路街一線,北端約起於北面護城河南岸的重慶新村,南端到明城牆東南角。
南牆在明代城牆雨花門、中華門內側一線。
西牆在水西門、漢中門內側(石城門)一線,南端自石城門起,向西北折到今日烏龍潭南端內側,再沿烏龍潭(作為一段護城河)內側轉向東北到五台山,與北牆西頭連接。
北牆在今珠江路、廣州路南側濠水南岸一線,此濠即南唐金陵古城的北面護城河,即北門橋下一線水路。
整個城牆為一南北略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方形。在烏龍潭南端形成一個扇形左尖角。
集慶城東南角幾十米處的南牆有一段平面成等腰梯形的凸牆。牆頭中部建有一棟木樓,叫伏龜樓。
其平面成長方形,抬梁式結構,石條基座四角突出,成半圓形。樓不高,兩層,重檐歇山頂。長約24米,寬約12米。
木樓南北兩面有12根檐柱,一層兩柱之間是3尺(約0.95米)高的木板牆,二樓兩柱間也是3尺高的矮板牆。以便遊客觀賞風景。
南北兩排金柱②與相對的檐柱間用雕花牆隔斷,高6尺,其下半部皆為木板,上半部是雕花欞窗。南面形成11間雅座,北面底層正中是大門,只有10間雅座。正中兩柱間距是兩旁間距的兩倍,在二樓形成一間大雅座。
東西兩面有5根外柱,兩柱之間也有3尺高的矮牆,外柱與對應的5根內柱也用板牆、欞窗隔成4間雅座。二樓雅座與底層相同。
據說,因為此樓像只烏龜趴在城頭,而龜又是瑞獸,故名伏龜樓。
和平年代,登上伏龜樓可以俯瞰全城,瀏覽金陵四面風光。南觀聚寶山(今雨花颱風景區)、天印山(今方山),北瞰雞籠山、覆舟山及蔣山(今鐘山),可謂「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東賞秦淮河,西眺長江,則是「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戰爭時刻,守城主帥可以在此瞭望敵情,坐鎮指揮。
南宋建康府城(今南京)的城門,共計陸門5座,水門3座。
古文獻記載:由城內尊賢坊東出是東門。南唐命名九重方(即九重地)門。表示門內是帝王居住之地。元代叫長春門。約位於「大中橋」(古名)西側琥珀巷小區南門的白下路處。離南面東水關不遠。
古文獻記載:由鎮淮橋南出是南門。南門是府城正門,名長干門。元代依然叫長干門。位於今日外秦淮河(古龍江)長干橋北端。即今日中華門處。其北面秦淮河上中間的橋即鎮淮橋。其左右的東橋和西橋是后建的。
古文獻記載:由武衛橋西出是西門,由斗門橋西望是龍光門。這座西門在南唐命名九昌門,宋稱龍光門。元代叫水西門,明代改為三山門。遺址位於今日水西門大街東端南面、三山門遺址碑處。(斗門橋位於今日中山南路跨越秦淮河支流處。)
後來在其北面城牆又開一個西門,位於今日「漢中門」南一百餘米處的漢西門故址。
古文獻記載:由清化市北出是北門。宋稱玄武門,元代叫元武門。約位於今日珠江路西段北門橋南端。
5座城門上皆有磚樓,歇山頂,前壁有閃門6扇,皆以鐵皮包裹。
當時在城牆東、南、北三面各設一個水門。
古文獻記載:由武定橋溯秦淮而東是上水門。五定橋位於今日長樂路跨越秦淮河中部「U」形大彎東段處、夫子廟西廣場南面。今日「五定橋」之名尚存。
古文獻記載:由飲虹橋沿秦淮而西出折柳亭前是下水門。飲虹橋位於今日來鳳街跨越秦淮河處。折柳亭即今日西水關遺址南側的賞心亭。
古文獻記載:由崇道橋西望是柵寨門。崇道橋位於今日莫愁路跨越秦淮河支流處。
南唐,東門的護城河橋叫白小橋,橋上有亭,叫歸之亭。宋代,東門橋叫白下橋。「下」可能是「小」的音變。元代叫長春橋。
南門的護城河橋叫長干橋,南唐至今未改名。北門外的護城河橋叫玄武橋,元代叫元武橋,即今日「北門橋」。
三個水門因所涉兩條水系自南唐至今未改。上水門即今「東水關」,下水門即今「西水關」,柵寨門則在今虎踞南路的涵洞口(叫「鐵窗欞」)。此處是進入南唐金陵城秦淮河的一條分流的出城口。這條支流在今東水關西面不遠的「古桃葉渡」分出,向西北方穿過城中心,經過朝天宮(今南京市博物館)南端出城。
由南而來的秦淮河在東門南邊的上水門(今東水關)進入金陵城,主流穿城而過從龍光門(水西門)處南面的下水門流出。
為了減輕洪水威脅,南唐官府在城外開挖壕溝25里,分流秦淮河。城南原有一條小河,叫「落馬澗」,順便將其挖深加寬,與城東秦淮河(護城河)連接。並在西頭向北延伸到下水關處。夏季漲水時成為洪水的幹道,泄洪進入長江。平時作為城南和城西的護城河。宋元時叫龍江,如今稱作外秦淮河。
從此,秦淮河在上水門(東水關)向南、向西分流。流過城南的成為主流,西流入城的因微弱而變成支流。城東護城的河水寬約2.5丈(約7.9米),深約4米。
早在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主戰派李綱在一份奏章中建議定都江寧府(今南京)。
他說:「江寧江山雄偉形勝,實為帝王的住處,自五朝以來多為都城。今日天下形勝之地,唯西有長安,逼近西夏北戎,與河東土壤相接。而要有昔時險阻牢固之利,則建康為都之理無可質疑。在下樸實謹慎的判斷來自內心深處,望早定其議。以便控扼沿河江淮之險,保有東南,制御西北,任使材智,養民訓兵。此是最急之務。」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宋高宗趙構下詔移駐江寧府(今南京)。
五月初八,高宗一行先駐伴城西南鳳凰台側的神霄宮(即保寧寺),並以此地古名「建康」而改江寧府為建康府。六月,遷居原江寧府治所改建的行宮。
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兵南下,建康城守將獻城投降。次年五月,金兵擄掠建康城金銀財物、焚燒宮殿後北逃。
紹興五年(1135年)六月,抗金名將知樞密院事張浚上奏說:「東南形勢莫重於建康,實為中興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北望中原,常懷憤惕,不敢自暇自逸。而臨安僻居一隅,內則易生安肆,外則不足以號召遠近,系中原之心,遂奏請聖駕秋冬臨幸建康,扶三軍而圖恢復。」
在這種盛讚建康的情勢下,紹興七年三月,宋高宗在岳飛的護衛下第二次來到建康(今南京),進駐新修的建康府行宮。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宋高宗最後一次來到建康,仍命眾臣赴都堂集議定都之事。爭議不決,高宗降旨再交群臣討論,結果群臣皆不能言,只有請高宗回浙西。二月初六,宋高宗離開建康返回臨安。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南宋守衛建康府城的馬、步軍都統徐王榮、翁福等降元獻城,始設建康宣撫司。
至元十四年(1277年),撤宣撫司,改設建康路總管府,管轄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州。
元明宗(和世)天歷二年(1329年)三月,下詔把建康路改為集慶路(今南京)。
做好各項準備后,朱元璋決定攻打集慶城(金陵)。他命張天佑率部一萬人馬攻打東門,令陳埜先的一個總管率部一萬人馬攻打南門,由總兵趙繼祖指揮。朱元璋對陳埜先不太放心,沒有讓他前行指揮。
出征時間定在農曆七月初一。
當時,朱元璋私下對馮國用說:馮兄,爾給算算,這次攻打金陵吉凶如何。
馮國用掐指一算:時在立秋下元,節局排序第12。地盤八卦宮排一輪(去8局),剩4局。此局排到第四宮,為巽卦宮,數4。「六儀」(戊、己、庚、辛、壬、癸)之首「戊」子定巽宮4。
立秋陰遁,「六儀」之子逆九數排布:戊儀定巽宮4,己儀排震宮3,……癸儀排艮宮8。
陰遁,「三奇」之子順九數排布:乙奇布中宮5,丙奇布乾宮6,丁奇布兌宮7。
隨後,馮國用在書案上鋪張白紙,提筆寫道:
乙奇到中宮,樹扎沃土,吉。
丙奇到乾宮,明火燒馬,凶。
丁奇到兌宮,月照兵戎,平平。
按照慣例,「丙奇到乾宮」名為「火到天門」,呈象凶。「丁奇到兌宮」名為「玉女受阻」,呈象平平。
「中宮」數5,五行為「土」。馮國用認為:「中宮」象徵金陵城,「樹扎沃土,吉」意味凡是駐守金陵(富庶之地)都是吉象。
馮國用把這份記錄拿給朱元帥看,解讀呈象的寓意時說道:「中宮」象徵金陵城,乾卦當指我軍。乾卦本象為天,衍生物象為馬。因「丙奇到乾宮」排第二,故乾卦取象「馬」。「明火燒馬」於我軍不利。兌卦本象為澤,衍生第一物象為羊,別象有兵戎。此番攻城恐怕難勝。
朱元璋問道:兌卦為何不用澤、羊?月照澤、羊,豈不是吉祥?
馮國用答道:「丁奇」主事輜重供給,此卦排位第三,推算的又是攻城,不宜用澤、羊,故用兵戎。
朱元璋想了想,說道:無妨。金陵乃大城,不愧是「沃土」,首仗難勝也在情理之中,遲早皆要攻破,不理它。不過,此事不可泄露他人。把它燒了。
1355年秋七月初一(乙酉日)清晨,兩支部隊出發,初三傍晚到達集慶城下。陳埜先的部隊攻打一陣,死傷近千人,壓根就攻不上去。張天佑雖然儘力攻城,死傷兩千多,也沒有破城。他不敢繼續攻打,擔心這樣下去,這一萬郭家軍就賠光了。於是休整兩天,無功而返。
八月庚申日(初七),朱元璋召集鎮撫以上將領開會,再次討論攻打金陵。
起初,陳埜先寫信通告全軍降附並非真心。其辭帶有激怒眾將不從的意味。不料陳兆先和那些武夫將領哪裡看得出他的鬼心眼,惟命是從,真心降附。陳埜先自責失誤,整天惴惴不安。
第一次攻打集慶前,陳埜先悄悄對他的總管說:「爾等攻集慶,勿力戰。等我得脫還,復與元廷合(會合)。」
張天佑無功而返后,朱元璋分別找來陳埜先的幾個千夫長了解他們的戰況,其中一個揭發了陳埜先的謀划,說總管、鎮撫傳話「勿力戰」。
朱元璋對左右解釋說:「我亦知其不誠,然殺之恐失豪傑心也。」
於是,朱元璋召見陳埜先,說道:「人各有心,識見不同。從元從我,任爾所適,不相強求。爾可回矣!」
陳埜先則虛情假意發誓道:「在下已跟朱公,若背再生之恩,人神共誅之。」
八月戊辰(十五)日,元廷下旨:任命中書省平章政事(從一品)達實特穆爾為江浙行省左丞相(從一品),進駐杭州路城,指揮討伐起義軍,並可便宜行事。
不久,又下詔命令河南江北行省左丞相泰費音統領淮南諸軍攻打被起義軍佔領的諸城,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勒呼穆調所部苗軍聽其節制。
再說陳埜先、朱元璋。他既然發了誓,朱元璋只好讓他留下。隨後,和陶安、汪廣洋商議:如何對付陳埜先?
陶安建議道:「他的兵多,可讓他獨攻一城。派監軍帶一支部隊跟隨,他若佯攻,就綁了他,以軍法論處。」
汪廣洋贊同。朱元璋也覺得這個建議好。決定命他攻佔溧陽,這樣可以產生一石三鳥的作用。一是:他攻下溧陽,兵力少則損失兩三千,多則損失四五千。二是:證明他還不想背叛自己,佔據溧陽可以解除溧水的後顧之憂。三是:讓他的人馬有個地方自食,不用撥糧供養。
於是,朱元璋命令陳埜先攻打溧陽城,陶安做監軍,徐達押運糧草隨後。
陳埜先心知肚明,這次他再不賣點力,結果就難以預料了。他想:如果攻不下溧陽,陶安和徐達可能持有密令把他殺掉?
再說,溧陽守軍人馬沒有集慶多,城池也不是那麼堅固險要。因此,這次陳埜先真心實意地指揮攻城,犧牲了三千多將士,攻佔了溧陽。
陶安高興地返回太平府復命。徐達則押運糧草返回溧水。陳埜先攻佔溧陽后,朱元璋去信表示嘉獎,並言明:繳獲的所有戰利品不必上交,賞賜給全體官兵。溧陽所有的官糧留作陳家軍的軍糧。
陳埜先以為這下朱元璋不再懷疑他,暗中與集慶的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從一品)福壽勾結。
福壽(?-1356),西夏党項族人。貌俊、知書,尤善應對詩聯。長大后,進入預備禁衛軍。任用一年,因功授長寧寺③少卿(從四品),后升侍儀司④
引進使知侍儀事(正四品)。派出朝廷升任江西行省饒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從三品),後為御史台淮西江北道廉訪副使(正四品)。再回朝廷為工部侍郎(正四品),太常寺禮儀院僉事(正四品),后改戶部侍郎(正四品),升戶部尚書(正三品)。又出朝廷為御史台燕南河北道廉訪使(正三品),回朝廷升樞密院同知(正二品)。至正十二年(1352),出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後為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從一品)。
陳埜先送密信告訴福壽:已寫信引誘朱元璋攻打鎮江(今屬江蘇)。如果他採納再告之。
他在誘騙信中說:「集慶城池,北環大江,南枕崇岡,三面依水,以山為外城,以秦淮為護城河,地勢險阻,不利步戰。昔日晉朝王渾、王浚造戰船謀之多年。隋朝攻集慶,賀若弼自揚州、韓擒虎自廬州、楊素自安陸,三路戰艦同時俱進,然後才克之。今環城三面,元軍水師與苗軍聯手建立水寨,綿延三十餘里。強攻則憂慮敵軍斷我後方,紮寨圍困則糧運難以為繼,竭力前進則無詳備,反成後患。不如憑藉南方溧陽,東取鎮江,扼守長江之險,斷其糧道。再顯示長久圍困,可不攻而克。」
陳埜先的話似是而非。比如,公元589年,隋朝行軍總管賀若弼使用戰艦隻是從江北廣陵(今揚州市)南下渡江,先攻佔南朝陳國南東海郡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再通過陸地從東面進軍150里的金陵(今南京)。他進軍到鐘山白土崗(大概是今天鐘山西麓的白馬山莊、崗子村一帶),打敗了陳國金陵的北面守軍田瑞、魯達、周智安等部,隨後從金陵北門(北掖門)入城。此時,隋朝西路軍總管韓擒虎已攻破南城,率五百騎兵從南門(朱雀門)先期進城。
朱元璋明白陳埜先在使詭計,復通道:「歷代攻佔江南的人,晉朝滅吳國、隋朝平陳國、曹彬取南唐,皆因為長江天塹阻隔南北,所以必須會集水師渡江,才能成功。今天我已在金陵上游過江,扼制其咽喉,水師多寡,不足為慮,舍舟而進,足以攻克,與晉、隋時期形同事異。足下兵多將廣,宜乘時進取,建功立業,為何舍速勝之策而設想這樣的迂迴之計?」
接著,朱元璋想:取鎮江不如先佔蕪湖,鞏固我的後方,廣積糧。
八月丁丑(二十四)日,朱元璋派遣副將習伯容帶兵進攻糧棉之鄉蕪湖縣。兩天後,習伯容攻佔蕪湖城,極大鞏固了朱氏政權和擴大的紅軍。
朱元璋非常高興,把蕪湖萬戶府改為永昌翼萬戶府,晉陞習伯容為永昌翼萬戶(元廷職俸從六品),並對他說:「爾要善守蕪湖,彼是我的糧倉耳!」
九月癸未朔日(初一),陳埜先得到朱元璋的回信,知其上計不靈,又想出一計,想直接陷害朱元璋。過了幾天去信說:「我密約元將左荅納識里到溧陽,將其活捉了,請朱帥臨軍接受他歸降。」
朱元璋對汪廣洋說:「此賊多詐,最不可信。爾替我回信,說我軍政事務繁忙,由他代我接受歸降。」
張天佑帶領「郭家軍」攻打集慶(南京)不克,郭天敘有些不爽,感到丟了面子。他決定親自帶隊攻打集慶,攜總兵邵榮帶領5000兵馬過江到達太平城。
郭天敘想:他若攻下金陵,居功至偉,既可在此虎踞龍盤,朱元璋也不敢小看他。
九月戊戌(十六)日,都元帥郭天敘、右副元帥張天佑率領一萬五千作戰人員從採石鎮出發,向東經向山村、橫溪村,再北上陶吳村、秣陵關。一千人馬押運糧草隨後。
這次,朱元璋沒有要求馮國用卜算。可他還是暗暗作了推算。
時在霜降中元,節局排序第26。地盤八卦宮排三輪去掉24局,此局排到第二宮,為艮卦宮,數8。
霜降陰遁,「六儀」之子逆九數排布:戊儀定在艮宮8,己儀排在兌宮7,……癸儀排在乾宮3。
陰遁,「三奇」之子順九數排布:乙奇布離宮9,丙奇布坎宮1,丁奇布坤宮2。
馮國用拿出紙筆,寫道——
乙奇到離宮,林木遇火,凶。
丙奇到坎宮,明火炙豬,吉。
丁奇到坤宮,光照大輿,吉。
為了力求準確,他還推算出對應的天盤值符星、人盤值使門,以知吉凶。
戊儀定在艮宮,為地盤第二宮,對應天盤二區天任星,天任值符。此星對應生門,生門值使。
行動時辰干支為戊戌,因戊儀在艮宮,故天任星值符落艮宮。而艮卦位在東北。
時辰旬首干支為甲午,首儀戊子定艮宮8。陰遁,逆九數排布。
馮國用掐指一算:乙未排兌宮7,丙申排乾宮6,丁酉排中宮5,戊戌(行動時辰)逢4到巽宮。
因此,生門值使在巽宮。而巽卦位在東南。
接著,馮國用拿出紙筆寫道——
天任小吉,艮卦在東北。出征金陵有小勝。
生門大吉,巽卦在東南。與此戰無關。
面對此局的勢態,馮國用感到結局吉凶難卜。隨後,他把這張紙拿到油燈上點燃。
陳埜先六月份帶領全部人馬離開方山攻打太平府後,元將左荅納識里率部駐守方山。
九月己亥(十七)日,張天佑渡過秦淮河抵達方山南麓,指揮郭家軍分兩路攻破了方山營寨,左荅納識里逃走。此戰應驗了「出征[東北]金陵有小勝」,「明火炙豬,吉」。
郭家軍繼續北上經過江寧縣東山,跨過秦淮河,到達集慶城東門外。
東山,本是一座不大的土山岡,原名土山,因東晉宰相謝安而出名。謝安曾經辭官到此山隱居,改名為東山。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率百萬大軍南下伐晉。東晉孝武帝司馬曜重新啟用謝安,派員帶詔書到東山,封他為征討大都督。在謝安的指揮調度下,其侄子率部在淝水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軍隊,史稱「淝水之戰」。從此,產生成語「東山再起」。
那時的秦淮河由南而北,流到金陵城東門南面后穿城而過,流入長江。城東北有片湖,雨季漲水時,湖水沿著一條水道流向東門,進入秦淮河。從南唐直到南宋,這片湖都叫雀湖。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改名為燕雀湖,遺址位於今天南京的梅花湖處。
南唐到元朝,都沒有利用秦淮河在東城外設置護城河。如果利用秦淮河作為外圍防線,沿河流西北岸設置壘牆,由重兵防禦反而比守城容易。因為城牆高不過8米,而河寬至少有30米左右。朱元璋開國后,就興利除弊,沿河建造了金陵城的外郭。
郭家軍休整兩天後,攻打東門。連攻兩天不克,死傷近五千人。於是,郭元帥傳令陳埜先親自帶隊火速支援,攻打南門。
陳埜先得令后思索一番,立刻率從溧陽城別橋鎮直接北上,經溧水縣、集慶城南的將軍山東麓,於二十四日下午趕到城南。接著馬上派人通報郭元帥。
第二天午飯後,陳埜先開始攻打南門,從下午寅時(3點)開始一直攻到辰時(8點左右)天黑。他親自指揮,將士們也拚死攻城。但是遭到頑強抵抗,死傷一千多人,未能攻破。當晚,陳埜先非常謙卑地以書面形式親自向郭元帥呈報戰況。
他的表現使郭天敘比較滿意。當天晚上,郭元帥下令:全軍休整兩天。
九月二十六(戊申)日晚,陳埜先邀請郭天敘、張天佑到自己的行營大帳喝酒。跟隨他們的十個親兵則被陳兆先拉到旁邊的營帳喝酒。酒過三巡,陳埜先把酒杯朝帳門口摔去,眨眼間,帳外衝進來十個刀斧手。郭天敘感到不妙,站起來剛要拔劍,結果被連砍數刀,很快就斷了氣。張天佑驚得目瞪口呆,沒有動,束手就擒。
當夜,陳埜先親自押著張天佑進入集慶城,獻給城首福壽。因張天佑接連攻打集慶,福壽恨之入骨,即刻下令將他砍頭。
郭家軍總兵趙繼祖帶領陳埜先的部隊第一次攻打集慶時,就感覺他們不大賣力,得知朱元璋對上次攻城進行了調查,也對陳埜先產生了懷疑。
當陳埜先派義子陳兆先恭請郭帥和張副帥去喝酒時,他就婉轉地勸說郭天敘不要去,誰知道郭天敘缺心眼。
邵榮和趙繼祖一面交代各自總管、鎮撫加強戒備,一面在帥帳等待。等到二更亥時(晚上9點),兩個元帥還沒有回來,馬上派探子到陳埜先大營打探。
得知他們已經出事,兩位總兵不再猶豫,馬上下令部隊丟棄營帳、輜重,輕裝撤退。邵榮率部在前,趙繼祖率部於後。
他們朝南面的來路走,到了東山東側,由於天黑走錯了路,轉向了東面。
走了一會,看見南面一個不大的湖(今梅龍湖)才知不是原路。走過湖的北邊,發現有一條鄉道朝南,就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他們經過周旺村、咸田村、後山崗村、后元村,過了一條小河,到了集慶路江寧縣湖熟鄉。這時,離開東山已經走了18公里路,已是五更寅時(凌晨4點左右)。兩個總兵了解後面沒有發現追兵,就下令休息、吃飯,並在村外布置了兩道崗哨。
陳埜先出城返回大營后,準備趁熱打鐵,偷襲郭家軍,為朝廷再立大功。當他帶領三千兵馬趕到城東,發現只是一片空營。他馬上下令點燃火把追蹤。
九月己酉(二十七)日,天剛蒙蒙亮,第一道崗哨發現幾百米遠出現陳埜先的部隊,相距不到2里。郭家軍立刻繼續沿著鄉道向南撤退。他們走過右家邊村后,發現前面是兩條岔路,一條朝西南方向,一條朝東南方向。
按理,繞過集慶江寧到秣陵關,應該朝西南方向。總兵邵榮想到追兵已經跟上來,不能按常理行動,隨即下令沿東南方向的鄉道加速前進。他們走了將近一個時辰(兩個小時),到達郭庄鄉。邵榮找了一個村民,打聽郭庄(今屬鎮江市句容縣)屬於哪裡管,得知是溧水州,離南面溧水州城只有36里地。
邵榮竊喜:郭家軍到了郭庄,已近溧水,真是上天保佑啊!因為溧水是徐達鎮守。但是他卻故意問:「到句容,走那條路?」
村民說:「走村東那一條。」
邵榮、趙繼祖馬上命令各自的部隊依然排成三行沿著村東的鄉道跑步前進,走出兩里后,看見一條向南且寬的小路,就改作兩行沿著這條路南行。走了800多米,小路轉向西南,通上了去溧水的鄉道。踏上鄉道,總兵馬上命令部隊換成三行向溧水城快速前進。
這時,陳埜先帶領追兵的先頭部隊已經進入郭庄。追了一夜,都感到精疲力竭。陳埜先派人打聽有沒有軍隊進村。村民說有,問完路就沿著村東的鄉道走了。
陳埜先按照非常理思維,跟對了岔路,也到了郭庄。這次還是先前的思維,認為郭家軍不走去溧陽的路就是為了甩掉他的追擊。他估計距離他們不遠,於是命令部隊休息一下,吃了早飯再追。
他們又追了近一個時辰(兩小時),一直向東追了17里半,陳埜先看見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叫葛仙村,是鄉治所,故而又叫葛仙鄉。雖然有點偏僻,卻有朝廷的民兵百戶所(下等),首領百戶(從七品)叫盧德茂,是當地地主。
陳埜先歸降朱元璋后,直到這次攻打集慶(今南京),他的部隊都換上了絳色軍服。陳埜先只清楚自己是朝廷的民兵統帥,謀殺紅軍元帥有功,忘記了自己還穿著紅軍的服裝,毫無戒備。看見這個村子很安靜,他就帶著十個親兵及兒子陳兆先進了村,只想著打聽郭家軍的情況。
百戶盧德茂接到報告,以為是起義造反的紅軍,就帶著30個身著青衣的健壯民兵出迎,個個手持長矛。盧百戶走到陳埜先的馬頭前,抱拳恭問:「在下盧德茂,是里正,請問將軍到此有何貴幹?」
陳埜先沒想到這是麻痹他,正要回答,幾個民兵已經靠近他的兩側。陳埜先意識到不妙,已經晚了!青衣兵二話不說,迅速出槍,幾個矛頭幾乎同時刺進他的腹部和腰部。陳埜先當場斃命,倒下馬來。
跟在後尾的陳兆先還算反映快,扭轉馬頭,策馬就跑。出了村口,衝到管軍總管的面前才勒住馬,上氣不接下氣地命令道:「快,快進村,把青衣兵全都殺了!」
總管帶部隊衝進村后,殺死了所有的青衣兵,捉住了盧德茂。他臨死之前才明白,錯殺了自己人,而且是朝廷任命的民兵元帥。
陳兆先為義父報仇后再也不想尋找、追殺郭家軍,帶上義父的屍體、率部回到方山營寨。
郭家軍到達溧水城后,朱元璋接到報告,馬上叫汪廣洋寫了一封信函、一份撫慰書。信函送給徐達,交代了四件事:一、告誡他的全體官兵,不許非議郭家軍,違背者,輕的處罰,重的殺頭。二、見信當天買肉買酒設哀宴,代表他為郭家軍全體將士接風洗塵。三、以他的名義設置靈堂,命溧水的全軍將士臂系白巾,帶孝七七四十九天。四、馬上派人到郭庄鄉調查陳埜先追殺郭家軍的情況。
撫慰書送達總兵邵榮、趙繼祖,請他們安心駐紮溧水休整,由徐達全權安排郭帥、張副帥的喪事。命令謝成帶上幾個親兵到集慶打探陳埜先的情況。
得到陳埜先被殺的確切情報后,朱元帥攜帶上馮國用、李善長及謝成親兵隊到達溧水,祭拜了郭元帥、趙副元帥的亡靈。
在靈堂,朱元璋面對兩帥的靈牌持三炷香說道:「郭元帥、張副帥,據打探的可靠消息,叛逆、仇敵陳埜先因追殺爾部在句容葛仙村被百戶盧德茂誤殺,已死。人善,天必助之。人惡,天必滅之。爾可安息耳!」
語罷,朱元璋向靈牌三鞠躬,上前在口徑一尺的衝天耳三足青花大瓷爐中插上祭靈香。
朱元璋的這些舉措使得郭家軍上上下下都感到溫暖、欣慰,總兵邵榮、趙繼祖決定跟隨朱元帥打天下。
事況發展到此,馮國用恍然大悟:「生門大吉,巽卦在東南。」是暗示郭家軍從金陵向東南(生門)撤退,死裡逃生。「光照大輿,吉。」則是對朱元璋而言。
註釋:
①里、步:宋元時代,1里等於180丈,1丈等於3.168米;1步等於5尺,1尺等於0.3168米。
②金柱:古代營造學術語。一座殿宇除開檐柱和左右中軸線的柱子(山柱)外,其餘的木柱都稱作金柱。
③長寧寺:和太僕寺、長信寺、長秋寺、長慶寺、承徽寺、寧徽寺、延徽寺等一樣,都是管理皇帝、皇后個人私產及人戶的機構。
④侍儀司:隸屬禮部,掌朝會、即位、冊立皇后、建立儲君(太子)、上尊號及外國使者朝覲禮儀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