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 立戰功

第五章 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 立戰功

第五章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立戰功升千夫丑漢娶妻(7頁)

一個月後,郭子興詢問朱元璋的情況。湯和把他的幾件事迹告訴了郭帥,郭帥非常高興,對湯和說道:「我左右正缺如是膽大心細之人,爾告朱元璋,叫他馬上到帥府來,做親兵。」

朱元璋到帥府報到后,郭子興對他說:「調爾來非做一般親兵,是做九夫長,帶九個親兵。除此,爾父母已故,我欲收爾為義子,何如?」

做元帥的親兵,當元帥的義子、這等於天上掉下一個大餡餅。

朱元璋頓然想起卜卦先生之言——「遇見大人方吉」。

他喜出望外,連連點頭笑著說:「我願、我願!」

從此,朱元璋鞍前馬後,有勇有謀地護衛郭元帥、細緻入微地伺候郭元帥,深得郭子興的喜歡。

徹里不花迫於上司的壓力,組織兵馬攻了兩次濠州城。

那時元軍已經有了青銅鑄造的火銃炮,只有35.3厘米長。尾部有一對穿孔以便插放軸銷,安置在一種四輪小木車上,可以上下調整仰角。口徑10.5厘米,喇叭口,靠裝填火藥、鐵砂,點火后噴射殺敵。

其射程很短,用於守城防禦,不能攻城。元軍的北方邊防部隊配有這種火銃炮。不過,元軍也有大型攻城武器。

1352年四月,徹里不花第一次攻城前,濠州的五帥召開了聯防會議。經過協商,因郭子興只有5000多作戰兵馬,少一些,防守城南。孫德崖有7000多作戰兵馬,多一些,防守城東。其他三帥的兵馬加起來和孫德崖相當,聯防城西、監視城北。

會後,郭元帥命令右總兵郭天敘派下屬1000人防禦城樓右邊一線,左總兵張天佑派下屬1000人防禦城樓左邊一線。安排500個步兵,500個弓箭手。

於是,兩位將軍調整了原來的編製和人員,組建新的守城部隊。暫以1000人為單位,由一個總管指揮。下設兩個鎮撫帶領,一個步兵鎮撫,一個弓箭兵鎮撫。

湯和是張天佑的下屬,打仗勇猛,處事果斷,逢戰總是作為先鋒。他原來的專職弓箭手只有300人,於是奉命從步兵中挑選出200個適合的補充。

徹里不花看見城東南有一片山丘,接近東門的山頂較高,有利於觀察、指揮,決定從東面攻城。

他有50部雲梯,在距離城牆約60米處排成一排,對準垛口,間隔大約11

米。每部雲梯後面左右各有兩排掩護步兵的短弓手,每排5人。

元軍的戰線總長約540米,基本位於東牆中部。攻城的步兵一律拿刀,成兩行20排站在雲梯後面,共有2000人。步兵後面是兩排長弓手,共1000人。

統帥徹里不花站在一個沒有松樹遮擋的半山坡處瞭望、指揮。他按照常規戰術,先下令長弓部隊放亂箭施威。兩排弓箭兵在約80米的有效距離用長弓輪番向城頭髮射亂箭。

孫德崖派了2500士卒防守。他們第一次守城,不知元軍的戰術,躲在牆垛后,有些沒有成排隱蔽,而是三五成群。結果,一些落下的亂箭擊中這些成堆的士兵。

亂箭放了約兩分鐘,然後停止。進攻的號角吹響了,短弓兵前進到50米有效射程內,止步放箭掩護步兵。雲梯被徐徐推近城牆,靠上垛口。跟隨的步兵立刻持刀單手攀爬登城。

雲梯車基本上沿襲宋朝的樣式,但是尺寸較大,是根據州城城牆的高度

(大約8米)定製的。

底座是四輪平板車,平板離地0.8尺(約0.25米)。上設一架固定人字梯,前面是爬梯,後面是支撐梯前後梯腳跟,間距6.6尺(約2.1米)。爬梯總長16.5尺(約5.2米),兩腿上端有兩個間隔2尺(約0.63米)的垂直短柱。前面的一對斜頭短柱有一根固定橫檔。後面的一對短柱安有一根固定鐵軸,距離地面14尺(約4.4米),裝有一架摺疊爬梯,摺疊梯長12尺(約3.8米)。

固定爬梯一側有個木製大齒輪,直徑3尺(約0.95米),齒輪內側外緣有一圈硬木短柱(即柱齒)。摺疊梯的同一側有固定的木製小齒輪,直徑1尺,齒輪外側面有一圈輻條式凸齒。大齒輪有根木軸橫插在固定梯兩腿背面的軸轂里,軸心距離地面12尺(約3.8米)齒輪外緣有兩個對稱垂直輪面的短手把。

在人字梯兩側各有一個平台,3尺長、2尺寬,離地8.5尺(約2.7米),亦作為雲梯兵的擋箭牌,固定在平板車和人字梯上。大齒輪軸心距離平台3.5尺(約1.1米)。

操作者從支撐梯登上平台,推動手把轉動大齒輪,其柱齒就推動小齒輪的凸齒,從而帶動摺疊梯上翻。當摺疊梯和固定爬梯成為直線,就被固定爬梯前端的一對斜頭短柱頂住。摺疊梯兩腿此處外側各有一個鐵掛鉤,可以勾住斜頭頂柱外側面的小鐵環,固定住摺疊梯。

元軍進入陣地后,雲梯兵先轉動齒輪翻起摺疊梯,高達8米。攻城時直接把雲梯推近城牆。摺疊梯頂端靠上垛口后,雲梯車尾端離牆根10尺(約3.2米)左右,接近死角。從垛口向下射殺雲梯的步兵,弓箭手必須探出上身。這樣就成了城下的箭靶。

紅軍士兵沒有蒙古兵的力氣大,都用短弓,居高臨下對付50米以內的元兵,只要射中,都具有殺傷力。交戰後,紅軍弓箭手有的射殺元軍的短弓兵,有的射殺爬上雲梯的步兵。有的元兵接近城頭,紅軍就用長槍刺殺。

元軍幾次輪番進攻都以失敗告終,丟下900多具屍體和幾架雲梯,失望地撤兵。紅軍死傷300多人,都是因為中箭。

徹里不花見幾個雲梯兵丟棄了雲梯,攻城失敗的怒氣發到他們頭上,大罵「都是廢物」,下令全部砍頭。

朱元璋隨郭帥在城頭東南角觀察了元軍的攻城,戰後心想:元軍用雲梯攻城失敗了,下次會不會攻門呢?要是攻門會如何攻呢?

朱元璋不知道在古代已有一種撞車,專門用來撞開城門。他尋思:元軍會不會用大木頭固定在木車上撞門呢?就像和尚在鐘樓撞鐘一樣。如果這樣,就太危險了!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郭元帥。

郭子興贊成道:「爾提醒了我!起事前,我研究過攻城,聽聞古代有一種撞車,專門用來攻門。好像安有六個輪子,吊著一根撞木,長一丈多,車高大約七尺,車頂木架上蒙著牛皮,阻擋上方的箭矢。若門外有壕溝,這種撞車就用不上。」

朱元璋想了想,建議道:「不論元軍有無此類撞車,我們還是先做準備,馬上派人在城門前挖一條壕溝,兩頭超過城門,把挖出的土就堆在壕溝兩邊,形成土坡,裡面的土坡和城牆間留出四尺寬,人馬可以出入。」

「此法甚好!簡單易行。只是壕溝的土都堆在城門一邊,打一排木樁、釘上木板擋住,可以作為掩體。必要時派弓箭手出城阻擊。」郭子興補充道。

接著,兩人商定好壕溝的具體尺寸:離城門20尺(約6.3米),溝長22尺(約7米),兩頭超過門邊6尺(約1.9米);寬10尺(約3.2米),深5尺(約1.6米);木樁擋土牆高3.8尺(約1.2米),離城牆四尺(約1.27米)。

隨後,朱元璋立刻傳達郭帥的命令,通知湯和連夜派工事部隊施工。這支部隊是朱元璋在當探子時,給湯和出的主意。

他說:「部隊行軍、打仗,既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還要建造營房、工事,要有一支專門的隊伍才好。」

湯和覺得這個主意很好,就提拔一個當過木匠的做百夫長,組建了工事部隊,其中大部分人當過木匠、鐵匠、篾匠及磚瓦匠等。

次日早上,郭元帥登上城樓向下俯瞰,壕溝工事已經竣工,平面成「三」字形,擋住了城門,靠近擋土牆的鬆土夯平夯實成三尺寬的坡頂。壕溝和擋土牆形成了南門的一道牢固屏障。

朱元璋乘熱打鐵,對郭元帥建議道:「是否請孫元帥幾個來看看,教他們也如此?以免東門或西門被破。」

郭子興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東門、西門不挖壕溝,南門的壕溝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因此,他就叫朱元璋請孫德崖等四個元帥前來參觀。

孫德崖他們來了一看,聽說是防禦撞車攻門,覺得不錯,見當天元軍沒來攻城,馬上派人在東門、西門前挖起了同樣的壕溝。

吃了敗仗的元軍前鋒退回二鋪村休整了五天。派出的探子發現壕溝、土牆工事後,層層上報。徹裡布花聽聞后跑來觀看,卻看不出究竟是做什麼用的。他沒有撞車,也未見過、聽說過撞車。因此認為,可能是當元軍步兵攻進城后打開城門時,防止騎兵及大部隊衝進城。

徹里不花在城東吃了敗仗,次日改攻城南。還是老一套戰術——長弓兵先放重箭施威,短弓手進到距牆50米以內掩護。雲梯兵推梯靠牆,步兵爬梯攻城。

郭子興發現朱元璋很有軍事天賦,又肯動腦筋,決定讓他帶兵打仗,命他當百夫長,下到湯和的部隊。於是,朱元璋帶領100個士兵參加了這次守城戰役。

由於步兵多,戰前的下午,朱元璋對郭子興說:「元寇只有50部雲梯,我們上陣1000個步兵防守,平均20人守一個垛口。其實兩人一組,兩組守一個垛口即可,輪流作戰。我們守25個垛口只需100個步兵,正好一個小隊。可留一個小隊隱伏在門洞或登城樓梯等待交換,半個時辰或一個時辰交換一次。剩下三個小隊放在城下,按規定時辰依次上城交換。弓箭手可以分作兩批,按一個時辰交換。」

這支紅軍第一次守城打仗,將帥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排兵布陣。郭帥聽了,茅塞頓開:這樣守城好,以口布兵,交替作戰,勞逸結合,傷亡還少。他當場拍板,就這樣布陣。隨後指示在城樓、城下燃香計時,燒完兩炷香(半個時辰、一個小時),馬上通知替換。

上城進入崗位后,朱元璋又提醒自己的100個兵,囑咐說:「元寇先亂放箭,爾等藏在垛后,毋伸頭看,以免亂箭射中。待雲梯靠上垛口,可伸頭謹察。待元兵頭顱到了垛口,兩人一起用矛刺殺。刺倒后復藏一邊,以防敵箭。」

交戰時,朱元璋要了一把短弓,從垛口射殺元兵。

交戰結果,進攻南門的元軍死傷1000多人,狼狽撤退。紅軍死傷100多人,朱元璋的士兵只有幾個受傷。

孫德崖見元軍再次攻城沒有撞車,抱怨郭子興自作聰明,認為壕溝白挖了。誰知到了年底,這種工事起到很大的作用。

徹里不花這個世襲將軍打了兩次敗仗,束手無策,再也不敢攻城。因害怕紅軍偷襲,他把臨時駐紮在二鋪的前鋒殘餘部隊撤回到大本營總鋪鄉。

第一次防守城池大獲全勝,郭元帥非常高興,晉陞參戰的兩個千夫長為鎮撫。其中一個是湯和。晉陞朱元璋為千夫長。

朱元璋的軍事智謀和英勇作戰的表現使郭子興非常欣慰。這次守城不僅勝利,而且部隊損失小,因此對他讚賞不已。想到他做親兵時盡心儘力地護衛、

伺候,無可挑剔,心裡自然而然冒出一個重要的念頭。

一天晚上,郭子興對張夫人說道:「昔日馬公與我相交甚好,將女託付於我。今日秀英已大,我不可有負馬公,應為她擇一良夫。而那些無妻將校,竟無一人如意。倒是身邊元璋有度量,性情豁達,又有智謀膽略。雖說丑點,也無大礙。」

張夫人也看上朱元璋,說道:「妾思亦如此。今日天下大亂,夫君做大事,正應收攏豪傑助爾成就功業。一旦他被他人拉攏,誰能與爾共成大事?」

夫婦兩人意見一致,這門親事就定了。

朱元璋知道自己長相丑,做夢都不敢娶媳婦。當郭子興把自己的重大決定告訴他后,朱元璋楞住了。

然後問道:「是真耶?」

郭子興笑著反問:「義父何時誑過爾?」

朱元璋馬上五體投地,磕了三個響頭,接著站起來抱拳,認真嚴肅地說:「義父,爾是我再生父母。義字當頭,我朱元璋為爾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後來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證明了朱元璋這句話是肺腑之言,真心實意。

十天後的一個吉日良辰,朱元璋、馬秀英的婚禮在元帥府舉行。一進院里張燈結綵,擺滿宴桌,賓朋滿座。

中堂屏風被一大塊紅布遮蔽,正中貼著一個大大的金色「囍」字。前置一條紅木神案,兩端擺設一對高約一尺五寸的青花麒麟紋戲繡球玉壺春瓶,中間放置四塊黃楊木靈牌。兩塊是朱元璋父母的,分別墨寫「故考朱公諱五四大人靈位」、「故妣陳氏大人靈位」。兩塊是馬秀英父母的,分別墨寫「故考馬公諱三大人靈位」、「故妣鄭氏大人靈位」。

郭子興和張夫人、張天祐依次端坐屏風前方左邊(靈位右手),郭天敘、郭天爵、邵榮、趙繼祖坐於後排;孫德崖等四位元帥依次端坐屏風前方右邊(靈位左手),其四位總兵坐於後排。中間鋪了一塊紅色地氈。

長方形的院子分為東西兩區,各擺了八張八仙桌,每桌坐四人。東區的賓客是鎮撫郭成、湯和等四人;千夫長八人;百夫長代表十二人;郭元帥的親兵代表八人。這八人先擔任朱元璋的儀仗。西區的賓客皆為濠州士農工商的知名人士。

作為義父和老丈人的郭子興基本參照宋代習俗置辦這場婚禮。

禮官站於中堂門外左側,面向院子開始唱道:「婚禮啟始,迎新郎入房。奏樂!」列於西側走廊的器樂班子便吹奏起南戲①歡快緊促的曲破②。

此時,郭元帥兩名高度相當的親兵郭興、郭英作為侍童各持一根點燃的花燭,從門廳右室出來並排前行走下三級階梯,沿著宴席東西區中間的主道徑直走向中堂。兩人頭戴棗紅交角襆頭,前扎一朵金色羅花;身穿棗紅交領短衫,腰系金黃絲帶。

新郎朱元璋微笑著隨後。但見他身穿九品官員公服——頭戴方頂硬裹翹角襆頭,衣著綠色圓領闊袖襕袍,腰懸黑銀tuo尾③革帶,腳蹬綠色滾邊烏皮靴。

新郎身後兩人並排跟著六個親兵,也是一身棗紅新裝,頭戴羅花襆頭,捧著放置禮儀用品的鎏金銅盤、圓銀盤、圓漆盤。一行人到了中堂,禮官為嚮導,引領他們從屏風右側進入後面中院,沿著迴廊走到東廂新房前。

新房門楣橫掛一條打著五個活結的大紅錦帶。活結兩邊錦帶均綉有一個金色「囍」字。新郎跟隨禮官進門后,六個親兵分開兩邊上前把錦帶扯下,每人得一條,然後返回前院展示。俗稱「利市繳門」,爭求利市(吉利或喜錢)也。

進入新房堂屋,侍童先入洞房將一對花燭放於婚床前面的圓桌上。在堂屋原本坐著的新娘起迎新郎,並排面向房門。這時,一側的禮官唱道:「新郎新娘正坐富貴。」

於是,新郎新娘一同進入洞房。正對洞房門的婚床上放著一條綰著雙同心結的紅綠錦帶。新郎上前床右頭端坐,新娘上前床左頭端坐。此為「正坐富貴禮」。

接著,禮官唱道:「新郎新娘出房,牽巾參堂!」

此時,禮官在前緩行。朱元璋右手執一根槐木簡倒行,槐簡拴著同心結紅綠錦帶的一頭,兩位侍童陪伴左右正行。馬秀英披著正方大紅蓋頭,直到腰間,右手握著錦帶的另一頭,與新郎相向前行,一個丫環扶著她。此謂「牽巾」。

新郎的槐簡也有講究,上面墨寫「書中自有顏如玉」。

一行人從中堂屏風後面出來,新郎新娘緩緩走到長案前約五尺遠,男左女右面南站定。侍童、丫環站於郭天敘、郭天爵背後。

這時,神案右側的禮官唱道:「新郎義母挑蓋頭。」

座椅上的張夫人便起身上前,一個丫環端著擺了一桿小秤的圓漆盤伴隨。只見張夫人左手端起新做的黃銅秤盤,右手拿起秤桿頭,以秤尾挑下了新娘的金邊紅蓋頭。然後連秤一起放於盤中。此刻眾目睽睽,注視著新娘的花容。

但見馬秀英穿戴宋式鳳冠霞帔——頭戴鎏金鳳冠,插著銀質步搖,頸掛一條珠寶項鏈;身穿紅色寬袖曳地長袍,雙肩兩條金色藍絲祥雲鶴紋霞帔;霞帔下垂三尺相合,尖端懸一件白色瓶式葯玉墜。

所謂「葯玉」,是將玉器鑽一洞,塞入中藥香料。

禮官再唱:「一拜天地。」兩人便拱手彎腰。

禮官三唱:「移步,二拜祖先。」兩人便轉身緩行幾步,交換位置站定,依然男左女右,面向靈牌拱手鞠躬。

禮官四唱:「參堂禮畢,新娘新郎返入新房。」

接著,禮官引領,由新娘握著同心結紅綠錦帶倒行,丫環相伴正行。新郎相向跟隨返回新房,兩個侍童隨後。

走進新房堂屋,禮官唱道:「新郎新娘交拜、坐床。」

兩人對拜后,走到洞房床前,將同心結錦帶放於床上。隨後,男左女右坐於床頭。這時,禮官又再唱:「祝賀新郎新娘!撒帳。」

兩個侍童端起堂屋桌上的鎏金銅盤進入洞房,抓起盤中的金銀錢、彩錢及雜果撒到婚床上。

侍童出來后,禮官又三唱:「新郎新娘行交卮之禮。」

侍童端上擺著酒壺酒盞的紅漆木盤,青瓷盞底系著紅綠絲帶。他遞給朱元璋一個酒盞,遞給馬秀英一個酒盞。然後新郎新娘交換酒盞,再雙手捧盞喜滋滋地對視一下,同時慢慢喝完杯中的玉液。隨後,侍童把兩盞一仰一覆相扣,安放於床下。寓意陰陽相合,大吉大利。

然後,侍童離開洞房,禮官又四唱:「新郎新娘行合髻之儀。」

丫環端起圓銀盤進入洞房,盤中擺著一把纏綠剪子、一把纏紅剪子和紅綠色小錦盒。朱元璋便摘下襆頭,馬秀英摘下鳳冠,擱到身邊的床頭柜上。新郎新娘持剪各自剪下一縷頭髮。馬秀英把它們系成同心結,放入小錦盒。這是婚禮的信物。

最後,禮官五唱:「新郎新娘換裝,詣中堂參謝!」

新郎新娘隨禮官回到中堂,又是一番景色。

朱元璋頭裹天青逍遙巾,身穿交領斜襟天青長衫,斜襟和底襟皆為深藍寬邊;腰系深藍長錦帶,雙頭墜於小腿部位。

剛才的九品芝麻官轉眼變成一位儒雅之士。

馬秀英梳的是朝天髻,纏繞一條紅絲絛,右插一支銀步搖;身穿直領對襟寬袖粉紅褙子④,系一條淺綠絲帶。對襟、底襟皆綉淺綠花邊,衣長及膝;兩條粉紅褲腿下,大腳著一雙棗紅繡花鞋。

兩人來到義父、義母面前站定,禮官唱道:「參謝義父義母,跪拜,一叩首!」

新郎新娘雙膝下跪,雙手著地,彎腰以頭輕觸氈面。接著隨令「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禮官唱道:「起,參謝四位元帥,鞠躬致謝!」

新郎新娘站起后,轉身上前,向中堂右邊的四位元帥拱手鞠躬。

接著,禮官再唱:「參謝禮畢,義母送新娘回房。新郎請義父、貴賓入堂宴。」

朱元璋把諸位請入中堂兩側的筵席,各一圓桌。郭子興、張天祐、郭天敘、郭天爵及邵榮、趙繼祖一桌,孫德崖四位元帥與其四總兵一桌。

諸位坐定,禮官高唱:「開宴!新郎敬酒,先飲三盞。」

朱元璋端著酒盞,先後敬過義父一桌和四位元帥一桌。侍童郭興端著酒盤、扶著酒壺隨後,接連為新郎注酒。

行過堂宴酒禮,禮官唱道:「堂宴敬酒禮畢,新郎別室歇坐。復入院宴,各席敬酒一盞。」

飲了六盞酒的朱元璋退出中堂,來到中院西廂房歇息,順便吃了點菜肴。過了一會,朱元璋進入院子宴席,先向西區的賓客敬酒,接連吃了八盞。再給東區的八桌戰友敬酒。

先敬湯和鎮撫那一桌,沒有放過他。四人輪流回敬,逼得朱元璋多吃了四盞。幸虧他事先交代郭興每次只注小半盞酒,不然,他可能就倒在院子了。

敬完東區,跟隨的禮官唱道:「院宴敬酒禮畢。恭請各位來賓開懷暢飲!」

朱元璋滿臉通紅帶著九分醉意搖搖晃晃進入洞房。他口乾舌燥,走到房中圓桌前坐下,倒了一杯茶水喝。這時,坐在床邊的新娘走過來問道:「重八,喝醉也無?」

朱元璋扭頭看著她,憨憨地笑著說:「未醉、未醉!」

新娘在他身旁坐下,又問道:「爾很少吃酒,今日豈能不醉?」

朱元璋傻傻地盯著新娘的臉,答非所問:「爾——真好看!真—好看!」

說來也怪!自從朱元璋給郭子興當親兵認識了馬氏,總有點怕她,和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今天由於大婚加上醉酒,因而出現例外。

說來皆因馬三無子,視秀英為掌上明珠。馬小姐自幼聰慧,上過私塾,喜讀史書,能詩會畫,性格倔強。按當時習俗,婦女皆要纏足,秀英堅決不纏,馬三隻好順其自然。故人稱「馬大腳」。

馬秀英笑笑,用食指戳著他的額頭說道:「重八,爾醉矣。」

朱元璋傻笑著應道:「爾最——好看矣!」

馬秀英看出他已經醉了,微笑著把他扶到床邊,幫他脫了外衣外褲及靴子,讓他躺下。接著無可奈何地盯了他片刻,朱元璋就合眼睡著了。

第二天,休婚假的朱元璋到城牆上走了一趟,看了看自己手下執勤的九夫長和士兵。湯和也上了城,見他后奸笑著問道:「昨晚在洞房快活耶?」

朱元璋擺擺手,不以為然地說道:「醉了、睡著了,甚麼都不知!一覺到天亮。喝酒誤事耳!」

註釋:

①南戲(南曲戲文):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地方戲曲劇種,是中國戲劇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起源於浙江溫州,故又有溫州雜劇之名。

②曲破:南戲大麴的第三段稱「破」,單獨演唱此段稱「曲破」。

③tuo尾:革帶兩端用金銀裝飾,稱為tuo尾。又名「撻尾」。

④褙子:又名背子、綽子。是漢族傳統服飾的一種。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兩邊開衩,對襟無扣,腰間用帛帶系束,下長及膝。為宋代女子的一種常禮服。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領子一直通到下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末翹楚朱元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元末翹楚朱元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 立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