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官職
「總鎮,是聖旨啊,不但有傳旨的公公,隨行還有金毓峒金大人,以及喬元柱喬大人,他們早就過了黃河,但榆林被圍,他們無法來到,只能隱匿在府谷,直到孫副鎮收復神木府谷,他們聽聞消息,這才趕了過來。」
張祿向尤振武彙報。
原來如此。
「金毓峒?」尤振武露出喜色,不是因為聖旨到來,很有可能正式任命他為延綏總兵官,而是因為歷史改變,一個忠貞之臣逃過了甲申之難。
金毓峒,字稚鶴,保定衛人。崇禎七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十四年當面向崇禎帝陳述漕運事務,皇帝很滿意,被授御史職。又上疏指斥兵部尚書陳新甲才能平庸,貽誤國事,戶部尚書李待問久病,妨礙賢能晉陞。
十六年,金毓峒出京巡按陝西。當時,孫傳庭在關中訓練軍隊,官吏百姓都為徵收賦稅,整頓武備所苦,日夜盼望孫傳庭率軍出關,各種彈劾孫傳庭的奏疏,雪片般的飛向京師,崇禎也屢次下詔督促孫傳庭,趕快出戰。唯獨金毓峒支持孫傳庭,認為秦軍新練,將領放縱士兵蠻橫,不能輕易投入戰鬥,堅持上疏為孫傳庭辯護。但崇禎帝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后,軍隊果然失敗。
崇禎十六年冬,金毓峒任職期滿卸任,剛出境陝西,李自成就進入潼關。他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十七年三月,皇帝召見,命令他監督李建泰部隊,奔赴山西救援,但軍隊剛到保定,「流賊」騎兵就已經逼近了,保定是金毓峒的家鄉,於是他偕同邵宗元等一起守城。
金毓峒負責西城防守,散盡家財,犒賞士兵,其妻王氏也拿出自己的首飾為助。后城陷,金毓峒力竭被擒,一個流賊拽著他去見其首領,金毓峒邊罵邊走,路過一口水井。金毓峒忽然發力,將流賊推倒在地,自己投井而死。
妻聞之,即自經。
侄子金振孫勇敢有力,憑藉武舉人的身份協助守城。流賊兵到,眾人都逃散,他獨自立於城上,大聲喊道:「我是金振孫,前天殺死幾個流賊頭目的,就是我。」群賊將他肢解。
同時守城殉難者,還有邠州知州韓東明、武進士陳國政。平涼通判張維綱,舉人張爾翚、孫從范等。
歷史上,金毓峒是一個忠貞之臣,因為守衛家鄉保定而死,現在他卻來到了榆林,如此,必然就避過了保定之亂,尤振武自然是歡喜的。
至於喬元柱,自延安一別,其護送孫督師的棺槨回鄉,想不到還能再見,此第二喜也。
「張祿,你帶兩百人,即刻出城去迎接!」尤振武道。
「是!」
黃昏,榆林城門前,自都任王家祿以下,城中文武全數到齊,只等著朝廷欽差。
很快,朝廷欽差的馬隊就出現了,由張祿率兩百人護衛,接替了孫惠顯此前派出的護衛人馬,等到了城前,馬隊停下,護衛的騎兵左右一分,閃出中間的三輛馬車來,隨後,兩個頭戴烏紗,一緋袍,一綠袍的官員,先後下了馬車,但並不著急向前,而是在馬車前等候,直到最後那輛馬車的車簾掀起,一個綠袍太監下了馬車,這兩人才一左一右,擁著那太監來到城門前。
此時,鼓樂響起,都任王家祿已經帶著所有人迎了上去。
尤振武跟在都任王家祿身後,遠遠就看到了喬元柱,喬元柱原為孫傳庭軍中的監軍副史,亦是孫傳庭的參軍智囊,舊日並不常穿官服,今日卻是例外,而且從補子看,應該是升了官,變了職位。
至於另一個緋袍官員,應該就是金毓峒了。
四十多歲的年紀,面色清瘦,鬍鬚飄飄,兩道濃眉非常醒目,走起路來,四平八穩。
「金大人。喬大人。」
「都大人,王大人,榆林大勝,撐起西北危局,真擎天之功,擎天之功啊!」
都任王家祿拱手,金毓峒是前任陝西巡按,在場官員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喬元柱也一樣,雙方都是拱手行禮。金毓峒和喬元柱都十分激動,喬元柱說話都有些結巴了,顯然,榆林大捷太讓他們振奮了。
「尤少總鎮!」和都任王家祿見禮完畢,喬元柱迫不及待的看向尤振武。
兩人同時上前一步,喬元柱抓住尤振武的手,使勁搖了一下,感覺眼淚都要掉下來了,當初潼關戰敗,若非尤振武提前接應,巧設埋伏,他肯定就跟著孫傳庭戰死在潼關了,其後尤振武又在卸鞍村擊敗追兵,並護送孫傳庭的靈柩,安全回到西安,又接出孫傳庭的家屬,交給喬元柱,一路送到黃河岸邊,直到喬元柱過河,榆林軍方才返回。
所以,喬元柱雖然和尤振武認識的時間並不長,處事也不多,但他對尤振武見識和能力,早已經是佩服不已,更不用說,現在又有榆林大勝,在感激之外,他對尤振武的佩服就更多了。
「你這是?」見尤振武一身縞素,喬元柱不禁又一驚。
「爺爺,剛去了。」尤振武道。
「原來如此,尤老總鎮他……」喬元柱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正寢。」尤振武道。
喬元柱這才鬆口氣,眼角的眼淚終究沒有忍住,終究是落了下來,點頭道:「老總鎮一生坦蕩,千秋功績,此番駕鶴,必逍遙長天。你節哀吧。」轉身用衣袖快速擦拭了一下眼淚,隨後道:「這是金撫台金大人,乃是寧夏新任巡撫。」
喬元柱將尤振武引薦給金毓峒,又對金毓峒道:「這就是尤少總鎮,尤世威之孫,尤見龍之子。」
尤振武抱拳行禮:「末將見過撫台大人。」
金毓峒緊緊盯著尤振武,連贊:「好好,不愧是將門,也不外乎孫督陣前拔將,將你提為榆林總兵,今日看,孫督果然是慧眼識人啊!」又道:「節哀,老總鎮千古。」
聽聞金毓峒新任寧夏巡撫,都任王家祿等人再拱手。牛成虎更是重重抱拳,他是原臨洮總兵,下一步計劃就是帶兵收復寧夏,接回家眷,面對新任寧夏,未來頂頭上司,豈能不行禮?
金毓峒一一還禮,完后朝牛成虎拱手:「牛總鎮反正有功,真叫我激動不已啊,我新為寧夏,諸事還請牛總鎮多襄助。」
牛成虎忙抱拳:「慚愧慚愧,誤入歧途,險無顏再見金大人。但有差遣,赴湯蹈火。」
兩人是舊識,不須他人引薦。
喬元柱亦點頭,向牛成虎微笑。
王家祿問:「不知新任陝西巡撫是誰?」
「新任三邊余應桂,陝西巡撫李化熙,朝廷已有任命,相信不日就會到。」喬元柱回道。
眾人點頭。
隨後,金毓峒和喬元柱引出身後之人,乃是前來傳旨的太監,即是欽差,眾人紛紛見禮,欽差名叫李勝,二十多歲,司禮監七品,看起來是一個頗為謙和,安分守己的人,面對眾官行禮,他依次而回。
待文官見罷,武官行禮時,李勝盯著尤振武,眼睛發亮:「你就是尤振武?」
「正是末將。」尤振武抱拳。
「好好好,果真英雄出少年啊。」李勝贊。又溫言補一句:「節哀。」
隨後眾人擁著他們三人進城,都任向金毓峒小聲私語,像是在問山西和京師情況,金毓峒面色肅然的搖頭,顯然情況並不樂觀。
尤振武則注意到,在三輛馬車之後,還有不少的車馬,原來,金毓峒此番並不是獨身,而是將家眷都帶了來,以示堅守西北的決心,尤振武更是欣慰,由此,不但金毓峒本人,他家人也是躲過了甲申之難。
到了巡撫衙門,都任王家祿連同尤振武等文武官,在堂前群跪,迎接聖旨。
聖旨一共有三道。
第一道,任命金毓峒為寧夏巡撫,都任為榆林巡撫,喬元柱為陝西巡按,負責督查,亦可監軍,王家祿為陝西布政使,接替都任,主督榆林軍餉和周邊糧草所得。
至於三邊總督余應桂和陝西巡撫李化熙,並沒有在聖旨里提及,一來無關,二來,這兩個人選是後來才定的。
第二道,也是今天的重頭戲,即任命尤振武為延綏總兵官,掛鎮西將軍印,任前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聽到一半,眾人都是驚喜,尤定宇笑的咧開了嘴,翟去病則一臉興奮,雖然尤振武在卸鞍村被孫傳庭委任為榆林總兵,但事出倉促,加上尤振武年輕尚輕,孫傳庭又亡故,新近三邊總督是誰,能不能認可孫傳庭的任命,朝廷態度如何,眾人並不能完全確定,直到擊退劉方亮的大軍,取得榆林大勝,尤振武的總兵官才算是板上釘釘,但朝廷欽差旋即而到,這顯然不是大勝后,而是大勝前就派出來的,那時尤振武的功績尚不明朗,朝廷能認可孫傳庭這個敗軍督師的任命已經是不容易,何敢想其他?不想,朝廷不但完全認可了孫傳庭對尤振武的任命,而且還加了官爵。
照例,延綏總兵官掛鎮西將軍印,但最多只能是都督僉事,從二品,像尤振武這樣,直接任命為都督同知,正一品,是極其少見的,就好像朝廷已經預知了榆林大勝,提前為尤振武加官進爵一樣。
但這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朝廷從一開始就對尤振武報了極大的希望,又或者是病急亂投醫,空許給尤振武一個大名,希望他能在榆林死戰。
但不管是哪一個,朝廷對尤振武的任命,都是實實在在,結結實實,超過眾人期望的。
祖大壽做總兵官多年,直到最後,掌管所有遼東兵,才得了都督同知,第二年才是左都督,尤振武一下就是都督同知,可見朝廷恩寵。
明承宋制,官員的身份以官、職、差遣以及勛爵表明。官定品級俸祿,職定實際操權,差遣定臨時事務,勛爵則示恩寵。
尤振武封為「欽差鎮守延綏、掛鎮西先鋒將軍印、總兵官、前軍都督府同知」。其中「欽差鎮守延綏」及「總兵官」是職;從一品的「前軍都督同知」是官;「掛鎮西將軍印」可視作差遣,負責討伐延綏乃至整個陝西的流寇。
尤振武也微微驚訝,他沒有想到,崇禎帝會一杆子到底,直接給了他一個實實在在的總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明代總兵分掛印和無印,掛印可節制無印總兵,印又分全國性和地方性,比如大明最高的武將印,是為征虜大將軍,在他面前,不論你是征東征西印,都得聽他命,又比如當初,賀人龍和左良玉為了一枚全國性的「平賊將軍印」,爭的不可開交,甚至相互掣肘,以致貽誤戰機,由此可知,對明末武將來說,掛印是多麼重要。
尤振武年紀輕輕,甫為總兵,就得了印,實為不容易,要知道,在這之前,也有過無印的榆林總兵。
除了尤振武,在五家橋設伏,遏制追兵,救下孫傳庭,后又在卸鞍村擊破追兵的武尚忠,以及在卸鞍村抗拒王定軍令,反身作戰的馬大志,都被授予了游擊將軍職,李承方正式錄為參軍,享七品俸祿,翟去病為衛僉事(從四品),李應瑞和王守奇為衛鎮撫(從五品)。
到此時,尤振武完全明白,這一切必然都是喬元柱的功勞,喬元柱去到京師,不但稟明了孫督的艱難和英烈,也將五家橋和卸鞍村兩戰的經過,詳細的告訴了朝廷,也因此,翟去病等人的名字,才會出現在聖旨上。
聽聞自己也跟著擢升,翟去病等人又驚訝又歡喜,不唯陞官,只自己的名字能出現在聖旨上,就已經是一種榮耀了。
最後一道聖旨是崇禎帝的手諭,崇禎帝以私人口吻對尤振武進行了勉勵,也對他年少有為,表達欣賞與讚許。
眾人更喜,因為這又是一重榮寵。
宣旨完畢,眾人高呼萬歲,領旨謝恩。
待到起身,尤振武向李勝感謝,待李勝轉回後堂,又令人封了五十兩銀子,親自送去,李勝倒也沒有客氣,溫言笑納了,又說尤總鎮青出於藍,忠貞赤誠,陛下給予厚望,前途不可限量也,尤振武連連謙虛,只請公公美言,但心裡卻知道,李勝怕是回不去了,不過沒有北京,還有南京,為了日後著想,還是要和李勝處好關係,因為李勝遲早是要回京復命的,太監們都是一體的,未來必有用到李勝的地方。
謝恩后,金毓峒喬元柱前往尤府,弔唁尤老爺子。
也許是觸景生情,令喬元柱想到了孫傳庭,在老爺子的靈堂前,他忍不住又落了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