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談:網癮有治嗎
來自某城市少年法庭的信息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一半以上與網路有關係;而在一線城市這個比例要更高。在作者所在的城市,2005年市區審理的170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因網癮導致的犯罪就有134人。調查顯示:在中學生中認為「玩網路遊戲使自己變得暴躁」的佔27%,認為「網路遊戲和當前的校園暴力相關」者也佔到29%。對一些「問題孩子」來說,為了上網,他們從偷家裡錢開始,不斷把手伸向父母和親友的口袋。最終誘使一些未成年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錢財,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誘迫,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作者不久前曾寫過一篇《未成年人犯罪的五大誘因》的調查報告,報告揭示:近年來網路導致的直接犯罪約佔到未成年人犯罪的70%左右,而間接犯罪也幾近百分之百,在作者所在的工讀學校,2006年在校的「問題少年」中不會上網的,只有一人(他只會打遊戲)。
網路為什麼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這樣大?
這是因為:未成年人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期,一方面他們的認知能力不成熟,認同之後就是模仿;另一方面,色情淫穢、封建迷信、暴力欺詐等網上不良信息也在嚴重損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關調查表明,中學生在聊天室遇到不良信息的比例為73%,經常遇到或接觸者為12%,在種種不良信息中色情信息是最多的,超過40%。儘管目前有的學校都開設了青春期和性教育的課程,但是這些教育的作用很有限,調查表明,目前城市學生獲得的性知識80%以上來自網路,網路中暴力、色情遊戲和不良信息,正在對未成年人的行為造成越來越嚴重的負面影響,譬如很多孩子的早婚早戀就是在網路的驅動下開始嘗試的。
不少專家在分析網癮成因時,把應試教育列為罪魁禍首。現在的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選拔性很強,容易使未成年人成為失敗者。一項調查顯示,96%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學,但目前的教育資源只能讓一部分的孩子成為大學生。高期望值導致的壓力很容易使孩子覺得沒出路,最終用網路來麻醉自己。網癮問題專家陶宏開教授指出: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中國的孩子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喪失了求知的慾望,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進而逃課、上網吧、沉迷網路。他說,目前,學校和家長把成績看得重如泰山,絕大多數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憊、壓抑不堪。孩子們既沒有地方玩,也沒有時間玩,這樣,染上網癮便成為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認為,把網癮的責任一味地推給應試教育,是不客觀也不全面的。應試教育早就有了,為什麼網癮問題這幾年才出現?同時,並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會因接觸網路而成癮。就網癮形成的規律來看,社會和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未成年人缺少自控能力,容易沉溺於某一新鮮事物不能自拔,而驚險、刺激的網路遊戲對孩子們的吸引力實在太大。在現實世界里,即使加強素質教育,也不可能創造出能讓孩子們如此感興趣的環境,給他們以同樣的興奮感、滿足感和成就感。把網癮成因簡單歸咎於應試教育,實際上是迴避了主要矛盾,不利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其實家庭教育的缺失,才應該是網路成癮的主要原因,這樣的家庭大致有如下幾類:
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對孩子過於苛刻,達不到目標就批評。
單親家庭。
隔代教育的家庭。
對孩子絕對溺愛的家庭。
父母感情不和家庭。
父母行為舉止不良家庭等等。也許我們的父母望子成龍、疏於管教時,你的孩子正好剛剛走進網吧!
作者認為,網路成癮除去社會的原因,從未成年人身上分析,還有著以下的原因。
一是獵奇心理:他們把上網作為一種時尚,不會上網是「弱智」。網路那種獨有的感知、靈活而匿名的個人身份、平等的網路地位、超越時空界限的虛擬世界、廣泛的人際交往、夢幻般聊天體驗等等無不強烈地吸引著未成年人,過去社會上書刊音像製品、遊戲廳、歌舞廳、人工智慧現在統統地可以在一個小小的網吧里實現,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獵奇和欺騙心態,這也是未成年人對網路最為偏愛的原因。
二是補償心理:當現實與理想之間出現偏差的時候,人總是希望能尋求到合理的補償,處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性心理發展需要,往往最容易與社會認可的道德規範發生衝突。在他們無法自我調節和得到有效指導的情況下,只能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盡情發泄,以滿足他們無法得到社會認可的本能的慾望,而網路的極大虛擬性、極大自由性、最寬鬆的上網環境,恰恰滿足了這種需要,親情、愛情、抱負、情緒宣洩以及潛意識的願望都能在網路中得到實現。
三是逃避心理:面對激烈的學習競爭和承擔的壓力,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少年便採取上網來逃避。網上的言行具有匿名性、自由性,設置了安全的屏蔽,不容易被發現身份。特別當未成年人遭受挫折后,面對學習壓力和失意、社交恐懼、失戀等,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進而逃課,上網吧,沉迷網路。有時還產生一些輕微的神經癥狀如抑鬱或狂躁,為尋求解脫而沉溺於網路中。成癮者上網實際上是為了逃避現實世界,同時也是為了獲得一種認同感,還有就是生理因素使然。
四是尋求被關愛心理:行為學家認為,性格是成癮的基礎,對缺乏獨立性、抑鬱內向、極不自信,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極易對網路產生依賴。這是因為希望受到關愛和尊重,是所有未成年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在網路這樣的虛擬空間中,未成年人可以重新設計與塑造一個理想的自我,可以放開來交流。因為這種交流形式避免了面對面可能產生的因溝通不良而造成的尷尬和難堪,並以此來獲得在現實生活中所缺乏的關愛,實現心理上的滿足。
一些專家指出,上網成癮的未成年人很少願意主動脫癮,一般也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自愈」。將一個對網路嚴重依賴的未成年人徹底拯救出來,至少需要兩年時間。
在作者所在的學校,我們嘗試用「台階式」進行網癮脫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並從今年開始正式招收「脫癮班」。
「台階式」脫癮的第一步,是進行「興趣隔離」,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的寄宿制管理,對學生實行24小時脫癮量化,表現突出的同學每周末還可以「獎假」一天半,回家挑戰自我。隔離后的孩子往往對網路的渴望更為強烈。
第二步培養「興趣疲倦」便不失時機地切入,學校在每個學生宿舍的樓層,都建有「陽光網吧」,網吧里裝有孩子特別喜愛的幾種遊戲,此時全天開放,可以隨時去玩,但單一的遊戲一般在三五天就容易讓同學產生「興趣枯燥性疲倦」。
第三步進行「興趣轉移和引導」,學校有自己創辦的「安徽陽光網」,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超級用戶」許可權的劃分,讓大多數的孩子參與網站的維護和建設,設計網頁,並建立自己的「博客」和聊天社區。在經過二三個月的「治療后」,90%以上的孩子因為經歷了這種獨特的「脫癮」,同時掌握了較高的網路知識,會對以前那種「低級」的網路遊戲、看電影和聊天產生「不屑」心態,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實踐出真知,作者認為愛心是解決孩子網癮的關鍵,提高孩子自身免疫力才是根本。
——家長和學校都要理解網路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孩子學會使用網路對他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都有益處。網路的熟練程度實際上是對電腦知識的掌握,對電腦的操作層次提高會對「脫癮」有幫助,家長不妨可經常與孩子聊聊網路,共同參與孩子感興趣的網上活動,尊重孩子對網路的認知,滿足孩子對精神之愛的需求,反而更容易減少孩子上網的慾望。
——孩子玩網路遊戲實際上是對緊張學習的一種自我調節和放鬆,只不過是孩子普遍缺乏自控力而已。家長、老師應設法引導未成年人的求知方向,加強並逐步提高其自控力,從未成年人積極向上的心理特性出發,幫助其樹立起遠大的目標,培養其高尚的情操。
——責備和限制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許多家長往往在看到孩子沉溺於網路后,對孩子更加嚴厲地打罵,用不給零用錢,強制去網吧等「剛性行為」試圖讓孩子放棄網路遊戲去專心學習,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同時因為缺少關愛與尊重,很多孩子迫於父母的壓力,由此養成欺瞞父母,偷錢、逃課等壞習慣。
——對一些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孩子來說,會程度不同地出現社交困難和缺乏溝通,此時不能因為孩子出現自我封閉的癥狀而忽略指導,因為這時的未成年人最易到網上去解決自己的苦悶和練習社交。指出其對社交活動錯誤的認知,同時給予社交技巧的指導,發動親戚朋友加強與孩子交往,鼓勵他們和同學、老師,直至異性同學和陌生人做朋友,宣洩正值上升期的青春期攻擊慾望,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加強體育運動,積極引導和培養孩子多元的興趣特長,也是有效避免孩子染上網癮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