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談:做一個好母親

第二十九談:做一個好母親

華東交通大學有一個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叫王東華,長期研究關注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上個世紀末就推出80萬字的教育專著《發現母親》,呼喚全社會重新認識母親的價值。近年來積极參与全國各地的優秀母親評選,同全國數百位優秀父母進行面對面地近距離交流,並對他們的成功個案詳加分析。他還同有關部門一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監獄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掌握了正反兩方面的大量事實。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讓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

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很難有一個讓孩子們稱心滿意的母親,大多數孩子對母親們最普遍的反應是「嘮叨」,其次是母愛「泛濫」,把所有該管和不該管的事都管了。

做個好母親真的不容易。好吧,我們報刊上所有關於母親的話題,在母親節這一天,都整理了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

一、好母親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母親,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母親。母親的責任較之父親來說,更為艱辛,多數的家庭是母親在支撐著家,不僅要負責照料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還要負責孩子日常的管教。

成功的母親都是不斷自我學習、模仿、提高的結果。作者接觸過很多傑出而偉大的母親,沒有一個是輕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從孩子出生那天起,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隻眼睛是睜著的!好母親防患於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老師都已經在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還在為孩子辯解。

全國首屆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同志是個畫家。她說為了學畫,不僅上了大學,而且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不僅買了許多書籍,而且還參觀了數不盡的畫展,聽了數不盡的學術報告。可是卻從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也應該花時間,直到孩子因為一次意外導致身體嚴重的殘疾之後,她才開始真正學做母親,並且由於自己的努力,最終幫助孩子戰勝殘疾。

進入了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像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當你準備一個小生命的到來時,你應該問一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

二、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作者接觸過很多位優秀母親,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人們是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為了孩子做到了極致,你沒有耽誤孩子。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多麼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嗎?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相比較在家庭承擔更多的育子責任的母親來說,你的愛與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永遠都是最多的。

《焦點訪談》節目很早很早以前就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數學奧數競賽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迹。他家境當時並不好,考取了重點中學沒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學還找不到工作,更何況你能不能上大學都還不知道。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裡唯一的一頭毛驢賣了。孩子在中學里是唯一一位連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說這樣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初中都沒畢業,但她卻讓孩子上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孩子很多都是母親手把手教出來的,她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點點滴滴幫助孩子學到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我的一位鄰居,她的孩子叫「毛頭」,天生智力有些障礙,她的成功經驗就是:「孩子上幾年級我上幾年級!」

三、好習慣都是培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廣東人說廣東話吃粵菜,河南人說河南話吃豫菜一樣,彷彿生來就會不需培養,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質的教育。

優秀孩子多是優質家庭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者。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父母;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孩子習慣養成,第一責任人就是母親。

孩子的挑食、懶惰、自私、任性……好好找一找,多數在家庭、在身邊、在母親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

四、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迴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們共同適應。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據並不准確的統計,我國有近千萬比較「閑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閑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其中絕大多數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需要增負,就是我們父母不僅是生活是導師,更能夠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在做作業時,你坐在旁邊看著就算完成了任務。

我們有些家庭會在孩子的成長中做一些分工,母親會說,我不如爸爸,輔導孩子讓爸爸來吧,其實爸爸也是這樣考慮的。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們的汗水。

五、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衝突更多。

兩個極端,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和步入老年(有的是下崗)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些方面大都做得較好,他們的良好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守了這樣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里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得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部傳奇,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伴隨著問題而成長。

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靜下心來找到解決的辦法。

六、好成就都是悟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對父母們談品德教育等於不合時宜。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我們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母親與父親共同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自己。

這些,母親們,你們都記住了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最後的工讀學校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最後的工讀學校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九談:做一個好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