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鄧士載再出奇論(二)
戰場之事,並不能按照人的意願走。所以,曹彰身體中的暗疾,每逢颳風下雨,也無時無刻的不在折磨著他。這種情況,也是自古以來每個行兵打仗的將軍所必須要經歷的。
世間萬事萬物,自然不可能兩全其美,也必然是有得必有失的。
對於像江陵王.曹彰這樣的將軍而言,用滿身的創傷,來換一生榮耀功績,和名垂青史機會,也是值得。
誠如願,毋寧死!
所以這樣的結局,對於任城王.曹彰而言,也是他自己心甘情願的。
任城王.曹彰和江陵王.曹植二兄弟來到鄧艾的面前,終究還是擅長言語表達的曹植開了口。
只見那曹植微微向前半步,用僅僅三人能夠聽到的聲音輕輕說道,「士載(鄧艾,字士載)啊,我大魏將來數百年機緣氣運,天下士子的命運都在今朝,都在這承明殿之上了,接下來的一切就全賴士載你了。」
鄧艾聞言之後,看著曹植、曹彰二兄弟那真摯的臉龐平沒有太多的言語,而是繼續深深一躬,鄭重的說道,「請二位王爺但請放心,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
聽到鄧艾如此言語,江陵王.曹植的眼神頓時變了,彷彿料到了什麼。他本欲想說些什麼,又似乎又有什麼顧忌似的,終究沒有開口。隨即,只見他伸出手來重重的拍了兩下鄧艾的肩膀,便跟曹彰一同離去了。
鄧艾自然明白剛剛曹植的拍自己的那兩下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可最終也並沒有再說些什麼,而是繼續起步向承明殿走去。
......
「眾位愛卿有本,但且奏來。」
隨著皇帝.曹丕的一聲輕呼,群臣之中隨即便有一人走將出來,雙手捧著潔白的象牙芴[wù]板,微微一躬道,「啟奏陛下,臣吏部尚書.鄧艾有本。」
隨即只見那皇帝.曹丕微微一笑,繼續說道,「士載,但請奏來。」
雖然皇帝.曹丕早就已經知道了接下來的鄧艾會奏請一些什麼,可他的臉上依舊風輕雲淡的,沒有絲毫的波瀾。
鄧艾聞言,隨即緩緩的從官袍那寬大的袖筒之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奏摺,繼續朗聲道,「微臣有愚論一策,名『科舉制』獻於陛下,敬請陛下預覽。」
「哦?愛卿所著之『科舉制』是為何物,還請士載為朕和群臣解惑。」
本來承明殿內的群臣還只是以為,鄧艾所奏請的事情應該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情。可隨著皇帝.曹丕這麼一點播,眾臣立馬察覺到了絲絲的不對勁,紛紛面面相覷,隨即交頭接耳打探起來。
上一次,朝堂之上皇帝陛下這麼說話,還是五年前群臣共同商議並推行「三省六部制」之時。難道說,這鄧士載又要做什麼石破天驚之舉了?
不過應該不會吧?如果真是像那樣大的事情的話,為什麼事先一點兒風聲都沒有。在座的眾臣,包括司空.戶部尚書陳群、司徒.工部尚書.董昭、吏部尚書.司馬懿、執金吾.刑部尚書.崔琰這幾位大人都沒有得到任何的風聲呢?
這著實不應該啊,而且看那幾位大人的面色,對此事事先肯定是一無所知的。
就在眾臣們心中天南海北的胡亂猜測之際,那吏部尚書.鄧艾已經接著開口了,「回陛下的話,自前朝獻帝.劉協禪讓九五之位以來,我大魏順應天時接管山河總.理的重擔,已經一十五載。
這些年來,天下在我群臣嘔心瀝血的治理之下,已然國泰民豐。
自大魏開國以來,我朝廷所推行的種種國策,諸如:軍屯、開荒、興學、軍改、西域以及北庭都護府設立、三省六部制等等,無不得到天下萬民的擁戴,因此也才有了現如今的盛世。
正所謂,窮則變,便則通,通則達。此乃順應天命,下合人心的之舉。
黃初十年時,微臣曾奏請三省六部制。幸得陛下支持,和諸位臣公的一致努力,終於使其大成。現如今,三省六部制已經在我大魏一十四州得以充分的推廣,也已經得以充分的證明了。
在這數年之間,臣根據當下之時事,我大魏之現狀,終得另一愚論,名曰『科舉制』。」
聽到這裡,朝中的眾臣們才醒轉過來,原來今日真的有大事要發生。上一次三省六部制推行之時,江陵王.曹植大人還曾挨家挨戶拜訪朝中眾臣,以求得到他們的支持,可是為什麼這一次,竟然一點兒風聲也沒有。
這確實不應該啊?
不過話說回來了,這次一點兒風聲也沒有透露,倒也在情理之中的。
上一次推行三省六部制,雖然說動了某些人的利益。但歸根究底,大部分人的利益都沒有動,甚至說其它一些人有了上位的機會。所以即便是向司馬仲達(司馬懿,字仲達)、董昭這樣的老臣出面表示反對,可最終還是得以順利的推行和實施了。
而且,陳群、崔琰這些順應時勢的大臣,在事後都得到了相應的「報答」。
比如那陳群,擔任了六部尚書之一的戶部尚書,掌管天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這個職位不可謂不是一個肥差啊。
那崔琰也就更不用說了,短短數年的時間,從一個冀州刺史,一躍成為了帝都.洛陽城中炙手可熱的人物。甚至在那次朝會不久之後,便再次被擢升成為了六部尚書之一的刑部尚書,掌管整個帝國的所有的刑罰政令以及審核刑名。
同樣是三公之一的司徒.董昭,因為當時在承明殿上發表了反對的意思,事後皇帝.陛下明面上雖然沒有說些什麼,可是對他職位的安排卻表現出了一絲不一樣的趣味來。
工部尚書雖然也是貴為六部尚書之一,可他僅僅只是掌握帝國所有的工程築造之事宜。這一安排的其中韻味,不言而喻。
同樣也表達了反對之意的司馬仲達就更不用說了,即便是他曾經是曹魏四友之一,可禮部尚書的職位安排,已經完全可以說明一切了。
只是不知道,這一次,這鄧士載又要做些個什麼驚人之舉。
「『科舉制』,顧名思義,便是通過各科考核,為帝國選拔人才、官員的一種制度和方法。而欲知『科舉制』,則須先知舊朝相關之方法。
八百年周朝之時,官吏選拔之法為『鄉舉里選』之法。
即由『鄉老』或者『族長』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朝廷中樞。上貢到王的賢士,則由王親自考試,而內容是射箭。
在周代以前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集團家族的成員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為知識分子,國家機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實際上主要由統治集團內部成員所世襲領有,具體表現就是周朝的「世卿世祿」。
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有某種特殊的舉薦和選拔,可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範圍。舉薦選拔超越世襲血緣關係的羅網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極其偶然的例外。因此也才有了後來東周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的出現。
由於禮崩樂壞的出現,世卿世祿制被嚴重破壞。
一些原來並不是貴族的下層人士和寒門子弟得到破格任用,通過舉薦、考核而選拔登進人才的情況越來越多。由舉薦考核而任用的官僚制度逐漸產生。而當時天下大勢的發展、以及聖人之道的宣揚和擴大更加速了這一過程。
但是同時,天下也進入了數百年的紛爭和戰亂之中。
後來,大秦皇帝.嬴政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掃平六合,統一天下。可也僅僅只是歷了二世,便亡了國。
再後來,前朝高祖皇帝.劉邦,在與霸王.項羽的角逐之中獲得了勝利,因此再次將天下一統,並建立了歷時四百餘年的大漢帝國。
雖然前朝的皇帝們,明面上都在稱呼大秦為暴秦,可實際上他們所用的制度和律法,全部都是沿用秦朝的。而這選拔人才之法,自然也就不例外了。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皇帝.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形成後世鄉貢的最初形態。
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劉恆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對被舉薦者採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
漢武帝時期,武帝.劉徹根據那大臣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經年之後,這兩科逐漸合併為一科,稱之為「孝廉」。
此外那「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
孝廉重在德行,而秀才重在才能,後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而將其改成了「茂才」。」
各科察舉都要通過朝廷和各州府的考試,但是前朝的時候,考試在人才和官員之中並不是最重要,那舉薦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