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鄧士載再出奇論(三)

第八十九章 鄧士載再出奇論(三)

隨著鄧艾洋洋洒洒的介紹,眾臣們也不由得入了迷。

說到這裡鄧艾緩了一口氣之後,繼續不緊不慢的朗聲說道,「在前朝之時,察舉以舉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基本不存在黜落,因此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

這也是在座的諸位臣工,所知曉的『察舉制』。

然,這舉薦權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級官僚權貴手中,雖說自前朝建立以來,『任子』、『貲[zī]選』、皇帝和各級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進行。可是一般士人往往是先徵辟為州郡吏員,才能由上司向朝廷察舉為秀才、孝廉等等。因此,一般沒有門路的布衣平民,以及真正有才能的民間人士,幾乎沒有被察舉的可能性。

對此,司空.陳群大人深知其中要害。因而在昔日太祖武皇帝在時,根據前朝『察舉制』,進行有話,去其害,用其利,創造出了一套前無古人的『九品官人法』。迄今,已將近二十年矣。」

文臣之中的陳群聽到這裡,眉頭不禁微微一皺,雖說鄧艾先把自己「誇」了一頓,可他總覺得哪裡有些不太對勁,心中並且暗暗道,「怎麼,難道這鄧士載(鄧艾,字士載),要那我這『九品官人法』做些什麼文章嘛?」

可畢竟還不知道鄧艾究竟要做些什麼,所以司空.陳群心中雖有一些不快,但是面上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異樣來。

而那鄧艾還在自顧自的說著,全然不顧周圍群臣的反應。

「而這『九品官人法』也確實是百年難遇的奇策,自其實施以來,天下吏治為之一清,朝廷和各州府的府衙也因此得到了不少的人才。由於這『九品官人法』的存在,民間一些個真正擁有才能的隱士們,也逐漸被發掘了出來,為我大魏帝國所用,此功全賴長文大人(陳群,字長文)啊。

然而......」

說到這裡,鄧艾的話鋒之下,而且特意停了下來,先看了一眼皇帝.曹丕,隨即又掃視了一圈承明殿中的眾臣,隨即破釜沉舟的繼續說道,「然而,近些年來,一些個宵小之輩,卻讓這『九品官人法』變了味兒,讓長文大人的心血,開始慢慢的付諸東流了。

不知諸位臣公是否知道,現如今在某些個州郡,這『九品官人法』已經成為了某些個豪門賺取私利的工具。甚至一些個豪門大族竟然敢置朝廷律法於不顧,私自勾結朝中大臣,暗中結交大小中正官。

正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近些年來,我吏部與刑部協同查到的案件便不再少數。可即便如此,那些宵小之輩,仍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wei]的頂風作案。

另外,我想各位大人也應該知道。近些年來,各州郡所察舉的民間人才,寒門之子極少,大部分都是名門望族的士子。而且即便是有一些個寒門子弟,可不知為何,他們的品級大部分都特別低,都是一些個什麼下上、下中、下下之品級。

只有極個別的,能夠進入中下之列,諸位臣公難道不覺得奇怪嘛?而且因為此間的種種,民間更是傳出了駭人聽聞的民謠俗語,不知諸位臣公是否想聽一聽呢?」

承明殿內的眾人即便再傻,此時也聽出了鄧艾想要幹什麼了。更何況,此間的眾人,能夠站在這裡的,又有哪一個不是多智近妖的人物呢?

另外,能夠站在這裡的,可以說是位極人臣,這輩子該享受的都已經享受過了,不該享受也已經享受過了。剩下的人生路,活著也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謀一條更好的出路罷了。

可現如今,這鄧士載雖然還沒有明說,可他們已經察覺到了,他似乎要斷了眾人的這條路子。

但是還沒待他們開口,那高高龍椅上端坐著的皇帝,卻率先開了口,「哦?究竟是何民謠俗語,鄧愛卿快快說於朕來聽。」

殿內的眾臣們看著皇帝和鄧艾的一唱一和,此時也終於終於察覺到了,自己這些個人似乎已經掉入了這君臣早就準備好的圈子裡了。

得到皇帝.曹丕的「詢問」,鄧艾隨即接上話茬說道,「回陛下,這民謠俗語也是臣偶爾聽到的,這俗語是這樣的,叫做『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的九品官人法,上三品之中,已然沒有了寒門士子和普通士子的存在。而只要是出身名門的和世族弟子,只要入仕,就絕對不會出現在下三品之中。

而且微臣聽說,這民謠俗語並不是僅僅流傳於帝都.洛陽,以及司隸之地。前些日子,幽州的別駕詹台大人和交州的滿寵.滿伯寧大人,在依例向吏部進獻邸報之時,都曾在其中提到過此事。而微臣因節掌吏部,也才得以知曉。

陛下請想,這遙遠的幽州之地,和南蠻交州之地,都已經傳遍了此間民謠俗語。可見此言,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了,而是已然傳遍了我大魏天下的一十三州了。

臣痛定思痛,為了我大魏江山永固,也為了我大魏千千萬萬的寒門士子,以及億兆生民,在長文大人(陳群,字長文)那『九品官人法』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而著作這『科舉制』。」

說到這裡,鄧艾不容他人有插嘴的餘地,在輕咳了一聲之後,便繼續開口了。

「微臣作此『科舉制』,意在為我大魏選拔各類人才,讓天下士子再無氏族和寒門之別,都能夠為國效力。意在讓我大魏出現更多,像前朝衛青、霍去病之類的人才罷了。

首先,讓微臣先述明這『科舉制』與之前種種人才薦舉制度的區別。這『科舉制』與它們的區別就在於,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也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

其次,一切以程文為去留,及第或黜落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並非只是口說而已。

第三,以各科考察為主要取士科目,而天下士人們,則需要定期赴試即可。

以上的,也是『科舉制』最重要的三個特點。接下來,艾,便與陛下和諸位臣公詳細介紹一下,這『科舉制』的內容、方法、制度、時間等等。

首先,微臣以為,這『科舉』可以分為『制科』和『常科』。

這『常科』嘛,顧名思義,則是定期需要考試檢察的科目,在艾看來,這三年一次為最佳。一來各州郡府衙的花費不會太大,士子們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準備。

而這『制科』,真是專門為陛下和朝廷所留,可以作為臨時下詔考試。

其次,這『科舉』的科目,應當包括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尤其是秀才科目,要求應該更高一些。

明經在前朝之時便有了些許端倪,臣以為,此科考試內容包含各部儒家經典,此外也自然應當包括《老子》。考試,可以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經典,而是分為明一經、兩經、三經、五經四個級別。

另外明經科中,應當附加時務策。意思就是,考官就當前時務當面提出策問,而考生也應噹噹面書面作答。

這時務策涉及國家現實問題,可以使讀書的士子們,從故紙堆中爬起來,面向朝廷、民間,觀察、思考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由於此刻比較務實,因此臣以為,此科的取士的人數,可以適當的多上一些。

明法,顧名思義,這一科是用來考量士子們對我『大魏律』的理解和精通。

明字,則是為了考量他們的書畫功力;明算,是為了考核他們的算術功底。

其餘的諸如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微臣已經在奏本之中詳細解釋了,還請陛下您費心審閱。以上的這些,便是臣所創科舉中,所需要考試的各科科目以及相關內容。

如今這考試科目也便算是初定這樣了,如若有其它什麼不妥,還請陛下多多教誨,也請諸位臣公同僚多多指點才是啊。

接下來,便是這考試的具體方法了。

經年以來,微臣經過深思熟慮,暫時定下了這麼幾種方式,僅供陛下和諸位臣公參考。

這幾種分別為:墨義、帖經、策問、詩賦、雜文。

墨義很好理解,也就是它字面上的含義即筆答。負責的考官根據聖賢的經文出題,考生筆答該句經文的前人註疏或上下文。當然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採取口答的形式,即可將其稱為口義。

至於這帖經嘛,可以說是這五種方式裡面最為簡單的。也就是負責的考官任取經典中某一個片段,用紙條貼蓋其中任意的數字或數句,然後士子考生們只需將其背出來即可,也可以將其理解為變相的填空考試之法。」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還政於朝之歸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還政於朝之歸魏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九章 鄧士載再出奇論(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