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科學報》
隨著《大明時報》被停刊后,新的《大明科學報》無縫銜接上,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還當是好好的大明時報突然改名稱了。隨著報刊的興起。南京《應天府時報》也誕生了,模仿《大明科學報》,江南文人遍地,由江南睢陽書院、應天書院、南京國子監一起合辦了《應天時報》,邀請了有名的大儒擔任報社編輯,可謂是文壇又一大盛事。
可是這些大儒根本不懂辦報,面向社會受眾哪一部分人群,報紙的內容晦澀難懂,大片大片的文言八股,不加標點,以詞為句,一般的人真難讀懂,這就造成了受眾面大幅縮小。而《大明科學報》採用白話文形式,加上有標點符號斷句,更能接近大眾,能讓一般識字的商人、店鋪的夥計、茶莊的茶博士及一些小商小販感覺更加親近。重要是在內容上的豐富,這不近幾期開始,《大明科學報》正在把以前的《十萬個為什麼?》作答,特別介紹蒸汽機的原理及發展和展望,特別報道了蒸汽機在平安鎮工坊中各種應用,在軌道交通方面的成就,目前已經用蒸汽機代替了驢馬,建造了專門的馳道,稱之為鐵路,榆林為樞,一條從榆林沿無定河到達米脂的鐵路已經建成,另一條從榆林到達神木黑石岩的鐵路也以通車,像這樣的鐵路還在延伸。
目前鐵路採用的是米軌,因為建造米軌能節省建造成本,鐵路都沒有經過朝廷工部的批准,因為是章子俊自掏腰包,不用朝廷一兩銀,這樣做省了許多條條框框,在古代就是這一點好,只要有銀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修路建橋本身就是造福子孫的善事,加上平安伯在延綏的名望,根本沒有人會反對,等看到修好的路怎麼是兩條鐵軌后都震驚了,再看到蒸汽機帶動長長的一串車架后,又震驚了,雖然跑的不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用來運送礦石,糧食,牲畜的話將會帶動整個延綏地區的貨物流通啊,如果把這樣的鐵路修到綏德,可以一夜之間就能把一個團營的士兵運送到榆林。
朝廷內閣首輔徐溥的案頭正攤放著《大明科學報》鐵路將成為大明新的光明大道,徐溥只知道平安鎮在建造馳道,想必又是章子俊想出來的生財之道,后然又是鋪石子鋪木頭也知道,直到現在鋪了兩條鐵軌,是用來運大量礦石及貨物的也很驚訝。因為這樣的做法開天闢地還是頭一次,想壓下去是不可能了,想不到《大明科學報》主動給報道出來了,這讓整個朝廷包括平時聞風奏事的六部給事中及御史台給弄懵了。因為沒聽說過更沒有見過有這樣的路,這樣的燒煤車,是好事還是壞事也不好判斷,反正《大明科學報》上寫的發展及展望好像是天書,說什麼能拉動大明的雞滴屁,創造就業崗位,能讓旅途變的更加便捷,在沒有運河到達的地方也能變成商品集散地,成為交通樞紐,一天一夜能行千里......。
榆林響水河邊上的劉家窯村,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兵營,大批的火炮、車馬、糧草從火車上卸下,前期到達的虎賁團第三營林虎帶領全營正在搭建營房,負責警戒此地。後勤車馬營早就劃分好了各營的地塊及圍場。這一列火車也是後勤車馬營的專列,大量的馱馬、驢、騾子被分批分散圈養起來。整個火車停靠點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經過快一年的探報,派出了像阿爾斯楞這種多支小分隊,章子俊初步了解了當今整個河套韃靼人活動範圍,這一次的首要目標就是恢復東勝衛(鄂爾多斯),東勝衛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分為左衛、右衛,起著連接山西諸衛與寧夏諸衛,控扼河套的重要作用,東勝衛的變遷直接影響著大明北疆邊防形勢。
早在正統元年十二月十三日鎮守陝西都督同知鄭銘等奏請:陝西地界與東勝及察罕腦兒一帶沙漠相接,胡寇侵擾殆無寧歲,洮岷等衛亦臨絕塞,所控番簇叛服不常,各衛官軍恆被調遣,止餘羸弱居守。比者庄浪有警,雖有守備官軍臨敵不能捍禦,況瓦剌脫歡人馬比之諸胡特盛,其使臣有在甘寧等處久住,習知中國虛實,脫使亡歸本土,必然泄我事情,導之入寇。
東勝多地侵擾,守備官軍退據,訪得各衛軍丁及民間多有驍勇精銳通武藝之人,乞命廷臣前來慎選及募自願立功者,量加賞賚給,廩蠲役嚴督訓練,有警易為調用。又言鞏昌府、迭烈孫巡檢司地方密邇沙漠止賴黃河為之限隔,每遇河冰凍合輒調官軍往戍歲復一歲,秪為煩勞,乞將巡檢司改設一衛,拓其城垣、修其墩隘、分兵屯守,庶幾兵政有備,邊境永安。上命行在兵部會議行之。
也就是說東勝衛是從正統起逐漸丟失,公元1371年,明朝在鄂爾多斯南部設察罕腦兒衛,在東勝北部設東勝衛。東勝左衛地處黃河西來,折而南流之處,這裡也是自漢代已有的黃河古渡「君子津」所在地。東勝衛北倚陰山,南臨黃河晉陝狹谷,西與鄂爾多斯隔河相望,是出入河套東北角的要衝地段。
除東勝左右衛而外,先後設立鎮虜、雲川、玉林、威遠、宣德、官山、大同、陽和、高山、天成、萬全、宣府、開平、開元、大寧等衛至遼東,以及各衛兼轄的千戶所,構成東、北部防線。東勝衛以西,同樣,通過設在鄂爾多斯東勝衛所轄的千戶所與寧夏、甘肅河西走廊聯繫起來,從而形成為相互聲援、互為犄角,遙相呼應的戰略、戰術防禦體系。東勝衛起了相互聯結東、西諸衛、所的環節作用。這條防衛體系在東部抵禦了兀良哈;中部抵禦了瓦刺;西部與韃靼抗衡。
可是好景不長隨後鄂爾多斯部入主河套,明朝勢力退回長城以南。東勝衛也被南遷,東勝左衛遷往盧化縣(河北省盧龍縣),東勝右衛遷至遵化縣(河北省唐山市遵化縣),兩衛均在京城附近,其兵權被皇帝牢牢抓在手裡。后又再增設東勝中衛、東勝前衛、東勝後衛,用以山西附近防禦。后三衛和之前的東勝衛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多是個名字相同。
現在出現了一個穿越者,必將改寫大明歷史。章子俊的目標不單單隻是一個東勝衛,而是在黃河邊上的達拉特(大同),誓要把韃靼趕出整個河套,恢復洪武大明版圖。
在明朝人眼中的河套是南臨長城,東西北三面被黃河阻斷隔絕的地區,「土肥饒,可耕桑」,是塞上明珠,大體是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是一個較為平坦的高原地帶,西北向東南傾斜,是黃土丘陵地帶、沙漠地帶和河岸平原地帶三部分組成的。河套平原牧草肥美,利於畜牧,地形也特別適合騎兵作戰,長驅直入南下或北上。河套平原是蒙古部落進出長城的必經之路,明王朝在此地安排大量兵力防守,限制蒙古諸部的進出。當地氣候不如中原和南方諸省,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降水奇少,因此春旱現象十分嚴重,沙暴頻發;夏季短促,降水集中較多;秋季清爽降溫快,霜寒天氣來的比其他地方要早;冬季就和其他北方地區差不多,漫長而嚴寒。
在章子俊眼中的河套包括了蘭州、銀川、烏海、包克圖(包頭),南至渭河,東至汾河內即為河套,而東勝衛居中而立,可為黃河三套平原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這一段黃河的西套、后套、前套物產豐富,水茂豐盛、礦產巨量,要想守住這一片地區,建立衛所駐軍很難辦到,大明從洪武起已經實驗過了,只有建立工業,才能穩定下來,試想利用當地的礦產,建立大量的工業,交通跟內地的聯通,面對蒙古的土默特部又能怎樣,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縱橫馳騁於大漠南北,遠至新疆、青海,南下到明長城九邊與京城北京。土默特部即禿馬惕。豁里??禿馬惕在成吉思汗以前是居住在貝加爾湖以西的古老部落。土默特源於汪古部。汪古部,遼、金、元時期居住在陰山地區。現居包頭平原。
現在說一下當今大明邊關的勢力,元順帝等蒙古貴族退回蒙古草原后,仍然希望重返中原,明朝則準備乘勝消滅北元,雙方展開長期激烈的鬥爭,北元終於被消滅。此後蒙古各部封建主貴族實行封建割據,擁立蒙古大汗當傀儡,專橫跋扈,不斷進行戰爭,人口大量遷徙轉移,逐漸形成東部蒙古(韃靼,住在蒙古高原東部和內蒙古地區),西部蒙古(瓦刺,住新疆北部、蒙古高原西部)和兀良哈三衛。三衛原來都是蒙古屬部,住在大興安嶺南麓,明朝征服他們后,設三衛以羈縻之。以後韃靼、瓦剌和明朝三方面,又開展了百年錯綜複雜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