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團營的組建

第三百七十二章 團營的組建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歷史上首次由南至北收復版圖、推翻少數族統治。其後,歷經洪武、永樂兩朝數十年間征戰,逐鹿漠北,大小戰役斬殺蒙元部落200餘萬人,蕩平草原,一掃漢家之陰晦。

朱元璋統一全國后,採納劉基建議,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根據歷史經驗,參考曹魏軍屯制、唐代府兵制,建立了軍事史上著名的「衛所制」,意圖統一全國武裝力量的編製、體制,保持長盛不衰的戰鬥力,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可是好景不長,至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也就是(1449年)不到百年之間,明朝衛所制遭到極大的破壞,面對內外危機,明朝面臨巨大的軍事改革壓力。京城保衛戰後,于謙針對衛所制的弊端做了初步的改革,只是在京城團營的編製上有所改動,編其為十團營。裴當從成化三年重立十二營,其全國的兵衛制,還是沿用洪武年的舊制,兵衛制進一步崩壞。

弘治二年(1489)二月二十七日,朱佑樘擢左都御史馬文升為兵部尚書,並命其兼督十二團營。馬文升進行第二次換湯不換藥的改革,當時西北韃靼諸部落不時擾邊,而明朝之兵政廢弛,戰鬥力虛弱。馬文升嚴核諸將,黜貪懦者三十餘人,又請於團營內選馬步銳卒二千人,遇警徵調,且遵洪武、永樂年間之制,五日一操,以二日走陣下營,三日演武。其實還是延用了洪武時期的兵衛制。

直到弘治七年(1494)十月,應禮科給事中孫鼐之奏定僉民壯法,為徵招和利用民兵確立了全國性的準則,這些民兵名義上是百姓中志願服兵役的人。在邊境,這些人稱土兵,在各省,他們稱為民壯。真正拉開了明朝募兵制的大幕。

規定俱於丁眾糧多之家選年力強者,加以訓練,遇有調撥給糧以行。富民不願者,納銀於官,官府如募。增築各邊墩台。不到一月兵部又補充邊關細則,近來各邊多次被韃靼所掠,損失慘重,究其原因,在於各邊墩台相距太遠,烽火不能相接以及守邊將士懈怠所致。乞令務邊鎮巡等官相視地形,修理墩台,每十里或七、八里為一大墩,四、五里為一小台,大墩守軍十人,小台五人。從邊關至城堡,每十里或八里只修大墩,築牆圍城,再環以壕暫,只留一門,派兵把守。遇警接遞傳報,天晴則舉炮,天限則放煙,夜則舉火,事先定好峰炮之數以為號令。守墩之軍應分為兩班,每月一換。天水之處,應修水窯一所,冬蓄冰、夏藏水,預采半月柴薪以用,以免外出汲水打柴被寇殺掠。

不管怎麼樣募兵制的建立,提高了明軍的戰力,身在邊關的平安鎮也是大力招募兵員,大力備戰營造各種武器裝備。不到二年就形成了一個從生產各種武器到作戰訓練的流水線,整個團營募兵三萬餘。其中冷兵器騎射兵五千,重炮一百門,大將軍炮200門,御虜炮400門,虎蹬炮二千門。火槍兵一萬二千人,分成了四個團營,虎賁團(騎射兵),火炮團,槍榴團,總後勤車馬營。

火炮團主要以重炮為主,御虜炮為輔,少量大將軍炮,還有一個騾馬車營,人員三千五百人。其中炮營二千,騾馬車營及輔兵一千五百人。團長是顧麟之孫顧弶,顧麟在世時就讓自己的孫子顧弶前來就讀科技學堂,這顧弶尤其對火炮的彈道特別著迷,慢慢地成為了一名火炮「專家」。后參與了重炮及御虜炮的研製,又改良了大將軍炮,使得當初前裝彈黑火藥三八式野戰炮,后命名為大將軍炮的口徑五十七毫米,發射六磅實心鉛鐵球,最大射程三千米,能發射開花彈,還減輕了不少重量,當初這門縮小版的三八式野戰炮,炮管長度一米四,全車炮車加一起重量四百公斤,改良后重量由四百公斤,減少到了三百多公斤,足足輕便了一百公斤,一匹馱馬能拖著行走,在開花彈的研製成功上,採用了二次裝彈,推進發火藥及彈頭爆炸藥分開裝,就是先放入定裝推進葯,再把用鐵皮包裹成型的炸藥彈頭連同底下的木托裝下去,用木棍攆實,這個炸藥彈頭底下的木托內有一個點火裝置,當推進葯在炮管內炸開后產生的高溫,引燃露出木托外的導火索,從而引燃木托內部的盤狀導火索,這個盤狀導火索的長度就是炮彈打出炮口后落地的燃燒時間長度,而且有了這個厚木托盤后,彈頭部分在炮膛內部因高溫會把木托盤膨脹密閉起來,也保護了彈頭在炮膛內破裂炸膛的危險,還能把炮彈打的更遠。

槍榴團有一萬多人,分成三個作戰營,每營三千餘人。延用章子俊能理解的編製,因為明朝的作戰編製太混亂了,比如每個營設都督一名,號頭官一名,都指揮二名,把總十名,領隊一百名,管隊二百名。從三個營的都督中推選一人充當總兵官,用宦官監督,任命兵部尚書或都御史一人做提督。這他媽的什麼玩意兒,其中還安插許多錦衣衛各自為號。所以章子俊自命自己為總兵官,統帥整個團營,褚茂林副之,宦官趙牧為監軍,餘下設四個團,在這裡團的單位不等於穿越前世的那種營團編製人數,而是一個名稱,營長以下就是連隊為單位,當然各連隊可能有幾千人,連以下就是排,排以下是總旗,再以下就是小旗,這樣的編製目的明朝人也能理解,章子俊也不會弄混。主要是精鍊,少了許多將軍、游擊、把總、千總、還有宦官什麼的亂七八糟。

所以槍榴團就是火槍兵,共有一萬二千餘人分為三個作戰營,每營三千多人,剛好跟章子俊所理解一個營的人數吻合。第一營長由跟隨去廣西的季琮兒子季佑領兵,前年季琮已經過世。第二營長是老將劉玉,第三營是彭韶的兒子彭清年,彭韶也以病世,彭清年也是平安鎮科技學堂軍事科畢業的學生,也算是彭韶後繼有人,這一次領到了一個「高官」。每個營都有營屬火炮隊,裝備大將軍炮20門,御虜炮50門,虎蹬炮300門。三個槍榴營組成一個槍榴團,由章越任團長。

虎賁團共計有五千餘人,全部是盔甲騎兵,分成三個營,裝備戰馬、全鋼加長斬馬刀一把,騎射短火槍兩支,鋼製騎槍一支,可用作投射及輔兵器,鍛壓頭盔及鋼製護胸甲護腿,兩枚手榴彈,一把匕首。這是整個團營中唯一的騎兵團,主要任務是負責機動,偵察及做最後的衝鋒。也是負責整個團營的保衛,護衛中軍。虎賁團團長是章勇擔任,第一營由老將周壽弟之孫周之和擔任,也是第一批平安鎮科技學堂軍事科畢業的學生。第二營是招募而來的山東漢子趙子龍,可不是三國演義裡面的趙雲哦,趙子龍原本就是響馬出身,被官府抓獲,因為年少發配到邊郡金雞灘,后平安鎮招募兵員,就報名參加,因身手了得,還懂兵法經考核后確是個將才,本人也想抹去犯人的身份,就參軍加入到榆林團營中,又因幾次外出作戰勇敢,升任為總旗官,當組建虎賁團時脫穎而出,成為了虎賁團第二營營長。

第三營營長是褚茂林的親兵隊長林虎,長期跟在褚茂林身邊,這一次組建虎賁團,就外放了,讓其能獨擋一面。

後勤車馬營,共有八千餘民壯,戰時為兵,平時為農,五日一操,有統一服飾及月補貼代銀券收入。

車馬營主要是為各兵種配備車架及驢馬,運輸彈藥糧草之類的補給。五千多匹驢馬,一千多輛新式四輪馬車,三千多輛雙輪車及三十四輛蒸汽機車。

另有各種手推小車一千多輛,一百多部滑輪組吊運專車,二百輛搖車,此搖車非彼搖車,而是一輛用二匹掛甲馱馬拉動的兩輪馬車,其車身上覆有鐵皮甲,車內可站立三人,專門沖入敵陣扔火油彈的車。還有就是專門布置火陣,凡是搖車所經過之處,火光衝天。先不說有沒有用,古人特別喜歡車架衝鋒,所以在搖車前部,還安裝了二門虎蹲小炮。後勤車馬營長是褚茂林三兒子褚永輝,也是科技學堂軍事科畢業的學生。

團營還設立一個獨立警衛加強連,三百人,全部由科技學堂兵事科學生擔任,一個工兵營(輔兵營)一千人。

古人對擁兵特別敏感,平安伯要做軍閥了,有點割據一方的態勢,這樣的言論已經傳的沸沸揚揚,先是在延綏地區,經過大半年的風傳就到了京城,最為驚慌的當屬楊一清,身為陝西副使督學楊一清這些年來跟平安府走的近,只不過是想把《關中奏議》《督府奏議》寫好,面對平安鎮越來越超乎想象的發展,不到二年就暴兵三萬餘,各種新式裝備,哪怕是京城的團營也沒有這樣多的鋼鐵洪流。

下一章: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科學報》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三百七十一章 危機(十)

大明求生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求生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二章 團營的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