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風起雲湧(五)
想想這三十萬大軍每日的消耗吧,每一年韃靼犯邊,明軍只能依託屯堡據點,城堡等固守,運氣好沒被攻佔歡呼一陣,如果韃靼彙集萬人以上來劫掠,那麼像這一次被深入到了鹽池境內實屬正常,如若再不改變當前的邊策,將永無寧日。歷史上韃靼曾深入到了慶城,合水。造成了河套內千里無人區。當前韃靼糾兵,放棄了東勝衛,榆林,達拉特知道在河套內部駐守著一位平安伯的人,擁有大量的火器,不能擋。所以轉而在寧夏,大同左雲這二個方向擾邊劫掠,這才有了像新進官員王鏊,楊廷和這樣的一批大臣紛紛上疏御邊之策,所續內容只是對內部要求清吏治,重法律,舉乾綱等,沒有什麼實質的禦敵舉措。畢竟都是文臣,紙上談兵而已。
章子俊主張的邊牆屯堡輪換制,得不到朝廷重視,卻被王鏊所重視,王鏊雖然對這位平安伯在邊境的所作所為很是鞭撻,說是平安伯要變成「西北王」矣,唯獨對這個輪換制很是熱衷,還有就是特別贊同《大明科技報》上刊登《蒙古本是中華一族》的文章,可是因為有太祖定下的衛所制不能否定,也不能輕易更改,其結果只能觀望了。
弊端重重的衛所制就不說了,重點來說說章子俊的輪換制。很簡單,每五年輪換一次,也就是說,大同的兵將五年後全體調往東勝衛駐紮,相應著東勝衛的兵將駐守大同五年,而在屯堡方面,以百戶為單位,每三年在自屬轄區互換一次,這樣做也是為了有些將領在一個地方呆久了驕橫跋扈,勾結外敵,欺騙糧餉。這樣的主張就跟衛所制的區別實在是太大,因為衛所制唯一的好處是衛所兵屯墾農田,自給自足,戰時為兵,安時為農。
當然了除了有幾處地方,屯墾不了,朝廷花錢發放軍餉養活著,比如當年的大寧都司,只因花費所巨,最後不得不撤府。
輪換制就不一樣,朝廷要養活邊關的將士,就要額外拿出一筆軍費出來,這靡費從哪裡去找呢?章子俊又出了一個餿主意,邊關的將士軍餉除了現有的屯墾田地收入外,放開軍士家屬搞副業,保種植,養殖,經商等行業,一切能改善將士及其家屬生活條件為優,地方上給予赦免。
因為是輪換制邊關的將士家屬,不得隨軍跟隨,就說在河套內,現在收復東勝衛后,守邊將士的家屬集中居住在妥妥城,達拉特,河曲,神木,榆林等地,每年可享受一月探親假期,直到十年的兵役滿期可歸。是的沒錯,章子俊定下的兵役是十年,十六周歲起至二十六止,對於特種的軍職可以延長至二十年後,發放軍人補貼回歸地方擔任「要職」,再有就是高級將領可服役終生。
提出這樣的軍隊輪換制是有底氣的,一般輪換的地方都在河套內,相隔不是很遙遠,榆林跟達拉特輪換,神木跟東勝衛輪換等等,可是在明朝這樣的背景下,遠出百里就是另一個天地矣,隨著鐵路,駛道及沿途的驛站建設聯通,交通已經變的不那麼崎嶇不可行,章子俊已經打通了榆林經東勝衛直線通達拉特的駛道,路線就是用了五百年後包茂高速段的走向,取榆林至東勝,東勝至包頭段,再也不用繞神木經河曲的路了,接下去就是鐵路線。軍隊輪換制也就水到渠成。將來必定要越過黃河在北岸雲內州(包頭)建立一個堅固堡壘,成為刺進韃靼腹地的一根刺,起到西至永寧,東至大同的鐵三角防禦態勢。守護著這鐵三角點的中心,往後就是東勝妥妥城了。其包頭的白雲鄂博礦區才是真正的目標。
在平安鎮無定河大橋邊上,有一家叫做福如海貨運車馬行,其業務代客運輸各種貨物,計程車架驢馬等,除了這些平常的主業外,還有一個副業,就是招收務工人員,集中后打包給榆林一家移民安居所,這家移民安居所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溫暖家園」,凡是到達此地的,不管是乞丐還是難民,或是無家可歸者,都能得到無償求助。這也是為什麼在平安鎮看不到乞討者的原因,給其衣著,給其吃食,給其住宿。這是專門針對各地來到此地的難民及逃民等,一旦進入到這個「溫暖家園」中,就進入了一個巨大的圈地中,各個要道口都有警衛把守,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陝西朝邑的大地震還是來了。
這一次災難引發的洪水所產生的難民人數無法想象,而平安鎮距受災點較近,無家可歸的難民首選地就是富庶的平安鎮了。只要來到榆林及平安鎮難民,流民等,章子俊早就布下了一個流程,來者不拒有多少收多少,如果換成是別的地方,有些流民中不張眼的往南逃得話就慘了,去往漢中,西安的全被地方阻擋在城外而逃亡榆林,平安鎮的流民所見的光景連做夢也想不到。
首先被集中運輸到了一個地方,特別歡迎拖家帶口的有專門的官員給其安排了一間窯洞,供三餐,發放簡單的一個生活包,每人一個大木桶臉盆,在這個臉盆裡面有碗筷,一條汗巾,一小罐子細鹽,一個搪瓷水杯,一把木梳及一套奇怪的內衣內褲,三天後就會有一位衙役帶著一位書辦模樣的人來登記入冊,隨後詢問是否在本地入籍,如果同意就會給其房屋田地及工具,會手工藝的就給其門店經商,又或是去往工廠做工幫其安家。
天菩薩啊,當許許多多的流民災民聽到這樣的消息后,就像是在做夢,這天下那裡去尋找這樣的好事,隨口就唱出了一首歌瑤,「一道道那個山樑吆嗷,一道道那個坎吆,楊柳返青山花花紅吆,紅花花就是咱們心裡的平安伯吆......。」
章子俊所做的事,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老百姓就更不知道其中的奧妙。可是瞞不過戶部尚書葉淇及內閣謝遷,直呼高明,太高明了,眾人才恍然大悟,右副都御史王詠彈劾平安伯專權買賣人口,私授民籍,過後又聯絡定西,漢中,隴南等地官員紛紛上奏,平安伯在圈人口,下轄大量人口都往榆林,平安鎮了,讓當地人口凋敝。
早幹嘛去了,當大量災民湧入你們城鎮時,全都紛紛緊關城門,把這些流民驅趕出轄區,而腦子轉的快的就數慶城知縣苗正華了,苗正華直隸廣平人,弘治三年進士,授慶城知縣,當災民湧入縣城后無計可施,趕緊上報朝廷賑災運糧,可是朝廷正在鹽池用兵,賑災糧只能靠地方上的庫糧應急了,那裡還又多餘的,正在為這些災民發愁時,聽說榆林正在安頓災民,趕緊在城內貼出告示,又讓衙役們上街喊話道:「朝廷已經把賑災糧發往榆林,平安鎮了,那邊有糧還能分配住所房屋,只要能自願去的本縣當即發放每人三斤糧食,護送出本縣地界,合水縣一看苗頭不對,也是依葫蘆畫瓢,也來了一個每人三斤糧食護送出縣界,就這樣各縣就像是配合好的一樣,全部統一口徑,把大批的災民,加上常年治理不好的流民半勸半趕地往延安府驅趕,延安府也不是吃素的,把災民全須全影地送往綏德,章子俊早就交待過綏德府衙,有災民盡可以送來,還很主動貼心地每日專門增加了火車班次,所經的每一個州府巴不得能把這些災民送走,全是自願配合,能做到這樣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實屬難得,其效力之高為之一怔。
開玩笑啊,歷朝歷代災民流民就是一個燙手山芋,誰粘上誰倒霉,想想看如果轄區內災民流民多,那麼各種各樣的事層出不窮,首當就是治安,疫病,還要賑災,縣衙里的庫糧能夠幾天吃的。
隔壁縣的把大批大批的災民往本縣驅趕,哪個知縣受的了,你能驅趕難道我就不能嗎?平時碰到這樣的災害發生出來的無家可歸災民,地方上都是加緊盤剝災民手中最後一點銀錢,這一次可不同,那些衙役還很貼心地虛寒問暖,只要能出縣界,做什麼都可以。說出的話也受用,哎呀呀,老婆婆看你這小腳丫子慢點走,看這邊有塊大石,可以喝口水歇一歇麽。
哎吆喂,這位官人,看你這一身光鮮肯定能渡過這樣的難關,等這一場災難過後再回來安家。
這背的是什麼呀那麼重,不過往前三里就是縣界了,那邊縣有馬車可幫你載運。
我靠,反正各種戲碼層出不窮,騷操作不斷,做得可是面面俱到,各縣還放出狠話,面對這樣的大災,只要在本縣界內絕不能再死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