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十七章:因果論

第一千一十七章:因果論

搞不明白為什麼,一進入河南,柳常青的正教就進化得這麼快。就跟病毒似的。

而且看文風,絕對是一個老練的儒生寫的。要麼是代筆,要麼是潤色過的。

就是歸有光嗎?

但記得應昌之前信里提到過一嘴,是京城的原儒愛好者來著。而且這裡看著才去河南彰德府半月,不至於這麼快就有這麼多文章流出來。

想不通問題出在哪一環,出在哪個人身上,也不想去想這些細節。該來的總是要來,來早點對於其他非河南的大明百姓來說,很顯然應當是個好事。

放下帖子,高翰文回到衙門,再也沒心情閑逛了。就連天理大學堂的教材高翰文那部分的編輯也暫停了。而是專門關在書房,打算把因果論一文先倒騰出來。

邏輯學確實足夠讓人推導出因果,但這中間的應用就可能因人而異了。必須要總結成更簡潔實用的模型才行。

高翰文作為後世會計審計學專業學生,選修課主打的就是一個駁雜,雖然沒有深入研究過因果,但老師曾經講的幾個要點已經足以應付當前的大明情況,不至於將來全社會被柳常青這幫神棍帶歪了。

因果論無非是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直接解析,什麼是因果。首先得能觀測、識別到。無法觀測識別的東西,自然不存在可靠的因果關係。

其次,便是因果事件的可干預性。即行為人可以選擇加重或者減輕行為甚至不做,會不會改變結果,怎麼改變?很明顯,如果結果不可變,那麼任何行為不可能構成因果關係。如果構成,那一定是在神的領域而不是在人的領域。

高翰文還貼心地舉了個元朝的例子。如果無論如何,元朝統一華夏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那麼其原因絕無可能是韃靼瓦剌人都能英勇善戰,更跟成吉思汗、忽必烈的英明神武無關。唯一可能得潛在答案就是他們的長生天可能是真的,或者說至少那段時間內比漢人的上帝好使。

最後,就是反事實思考,也叫做反思自省。反思無非是反結果事實問行為,或者反行為事實問結果。比如歷史上元朝統一了華夏。在分析其英明神武與統一華夏的關係時,就會反問,如果元朝沒能統一華夏,會認為是因為他們不夠英明神武嗎?很顯然,如果元朝沒有統一華夏,是個人都會回答,哪怕再英明神武,蠻夷都不可可能統一華夏。這點自信還是有的。

當然,這個回答已經揭示了至少在當時或者在現在天下人心裡蒙元統一華夏的關鍵壓根不在蒙元一側了。這個想法對嗎?

當然,也可以換個思路來。比如,如果成吉思汗與忽必烈不夠英明神武,蒙元還能統一華夏嗎?

當把前面的幾項結合起來,剔除不可觀測的長生天,那麼蒙元奪取天下的原因自然揮之欲出,第一個就是漢人覺得不可能,低估了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覺得蒙元會步金朝後塵,胡人治理不了漢民,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份盲目自信,讓南宋捨不得放棄祖宗重文抑武的國策,讓宋高宗皇帝以為可以划江而治,以拖待變,讓時間與繁華腐蝕蒙古人的血性,直到雙方成為旗鼓相當的對手。

第二就是恰好蒙古出了成吉思汗、忽必烈這兩大英主,且整個蒙古部落都英勇善戰。

所以,蒙元統一華夏並不是什麼必然。只要南宋的警惕心足夠高,只要誰多派些美女、金錢、山珍海味、美酒歌謠去腐蝕蒙元的上層,那麼一切都可以避免的。好在蒙元也搞不清楚自己成功的原因,所以只能在建政時宣稱蒙元代宋的必然性,歸因於長生天的神學了。

寫到這裡的時候,高翰文突然想到後世記錄中,大清朝似乎就是這麼做的。一邊收編蒙八旗軍官,一邊分封蒙古王公各種香車美酒華服美人賞賜。麻蛋,這清朝愛新覺羅一家子也不讀書啊?更別說學因果論了。努爾哈赤這傢伙恐怕三國演義都沒聽別人念完過。

下一章:第一千一十八章:效用價值論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一千一十六章:歸有光去河南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千一十七章:因果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