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韓信北伐(一)
漢軍的最高統帥劉邦在正面戰場被項羽打得頭破血流,只能苦苦支撐。一支北伐的漢軍,在北方戰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主力漢軍被打殘打廢,一支偏師卻高歌猛進。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支偏師,主將是大將軍韓信。
前205年5月,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彭城之戰中,劉邦56萬聯軍不敵項羽3萬精兵。漢軍部隊一路敗退到滎陽,才站穩腳跟。前線打得一塌糊塗,後方也出了大問題。
諸侯聯軍中的趙國、代國和西魏國,相繼叛漢歸楚。
趙國和代國是利益共同體,掌權者是代王陳余,他說話算數。陳余當時給劉邦提了出兵條件,是讓劉邦殺了張耳,結果劉邦找了一個像張耳的人殺了,把頭給人家送過去,忽悠陳余。
曾經的生死兄弟,淪落到現在必至對方於死地。
可悲可嘆!相忘於江湖,已是可望不可即的奢望。
忽悠成功!陳余代王加入漢軍,趙王也加入了。等到後來發現張耳沒有死,陳余果斷不幹了,所以代國退出,趙國退出。
騙人肯定不好,出來坑蒙拐騙,遲早是要還的。
對於大人物,感情只是借口,主要是因為利益。
劉邦五十六萬大軍,都打不過項羽三萬,沒啥前途。
西魏王魏豹的退出最具有戲劇特色,代國不幹了,趙國跟著不幹了,西魏國自然也不想干。魏王豹很搞笑,耍了個花招,向劉邦提出要求,請假回家省親,看望年邁的母親。一過黃河,魏王豹馬上下令,把黃河渡口封鎖住,叛漢,不跟劉邦幹了。
漢王劉邦管得嚴,魏王豹不花點心思,無法逃脫。
諸侯紛紛背漢投楚,其中魏王豹的反叛,非同小可。
魏王豹控制的魏地,就是現在的山西一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可謂戰略要地。從魏地出發征戰,南下可切斷滎陽前線和關中之間的聯繫,威脅漢軍的糧道,西行可直接進入關中,抄劉邦的後路。可見,魏豹的反叛,嚴重威脅滎陽前線和關中腹地。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為保障正面戰場側翼的安全,劉邦在兵力緊張的情況下,任命韓信為統帥另領一軍,帶領曹參、灌嬰一起去攻打西魏國。
韓信在歷史上排名前幾,魏王豹根本不是對手。
韓信第一次親掌兵權,率兵來到西魏國邊境,他運用聲東擊西之計,派人在西魏國蒲板增設疑兵,大張旗鼓把所有戰船擺在河邊,大批士兵假裝要在蒲板過河。魏王豹錯誤判斷漢軍的攻擊方向,認為漢軍將從蒲板渡河,於是派主力部隊駐守在蒲板。
看魏王豹的表現,水平不高,不敗才怪。
聲東擊西,以假動作欺敵,掩護主力在第一時間擊其要害。聲東擊西之計,早已被歷代軍事家熟知,使用時不能機械,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此計雖然很簡單,但使用可變化無窮。
頭腦簡單的魏王豹,自然不會想太多。
想太少,做事總是考慮不周全,不會應急處理。
韓信暗地率領主力部隊,悄悄來到夏陽附近,這裡沒有魏軍的主力部隊。韓信派人大量收購木罌,率領部隊用木罌為船漂浮過河,過河以後,韓信率領大軍悄悄前進,一路毫無阻擋。
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不在你快樂時結束。
魏軍以為漢軍主力在蒲板,沒想到漢軍已經打到眼前,根本沒有任何防備。面對漢軍主力殺到,魏軍慌忙迎戰漢軍,結果魏軍很快大敗潰逃,漢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魏都。魏王豹看到大勢已去,也無法逃跑,於是,魏王豹只得乖乖向韓信投降。
韓信是黑帶九段,魏王豹沒練過,勝敗沒有懸念。
韓信用「木罌渡河」攻打西魏國,是聲東擊西的經典之戰。渡河的方式也很奇特,大軍不是用船,而是用「木罌」渡河。
木罌不是船,而是木製的盛流質容器。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讓人措手不及。
韓信戰力不凡,輕輕鬆鬆就攻陷了魏地,活捉了魏王豹,押送到滎陽,隨侍在劉邦身邊,在滎陽渡過了人生最後的歲月。
魏地設置為河東、上黨、太原三郡,劉邦直接管轄。
攻打西魏,是韓信潛龍出海的第一戰。很明顯,韓信獨自領軍的第一戰,沒有讓天下人失望,延續了平定三秦的輝煌,兵貴神速,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攻下了西魏,簡直不可思議。
對手魏王豹能力太弱,韓信軍事能力過強。
不要驚訝,韓信的輝煌沒有結束,永遠在路上。
滅魏之戰後,劉邦頂不住楚軍猛攻滎陽的壓力,又不放心,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韓信只能以新招募的士兵堅持作戰。
劉邦這一招釜底抽薪,一舉兩得。
一方面抽調精銳部隊,抵抗項羽霸王的進攻。
另一方面調走韓信的精兵,防止韓信培植親信勢力。
被擺了一道,韓信也只能請求劉邦援兵三萬,並許下諾言,臣北攻燕趙,東擊強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這個諾言行之有效,也是韓信打敗項羽的戰略規劃。
只要給援兵,再一步一步來,最終目的是搞死項羽。
劉邦對韓信雖然有所提防,但現在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不能阻止韓信的戰略計劃,因為攻下燕趙齊,對劉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有韓信在,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也有很大把握。
自己雖然被項羽打的抬不起頭,根本看不到打敗項羽的希望,劉邦只能大力支持韓信打開新局面,走向光明的未來。
不惜一切代價,打敗項羽,是劉邦畢生的追求。
劉邦危難之際,抽調張耳和韓信一起進軍趙代兩國。
劉邦派張耳前去協助韓信,就是留了個心眼。
張耳原本就是常山王,不但熟悉趙國的地形要塞,有利於開展戰事,同時也便於展開政治工作,以最小代價攻取趙代。
更重要的是,張耳資格老聲望高,不會甘於韓信之下。
兩人相互制衡,互不服氣,有利於維護劉邦的最高地位。
要破趙國,必先剪除代國。鎮守代國的是夏說,是陳余的死黨,不是菜鳥。但對於高手韓信來說,這個對手不難打敗。
讓代國人很氣憤,韓信的戰略規劃,沒有代國。
韓信口氣很大,如果真把燕趙齊三國平定,劉邦就佔據天下三分之二。但韓信對距離最近的代國,隻字不提,顯然沒有把代國放在眼裡,這種發自內心的蔑視,讓代國人恨得咬牙切齒。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韓信決心以突然襲擊的手段,長驅直入快速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殲滅代軍,消除自己攻打趙國時來自側翼的威脅。
秘密行進,突然襲擊,很快把夏說打的潰不成軍。
夏說作為相國,代替陳余掌管代國。
作為一名相國,他是稱職的,把代國打理得井井有條。
作為一名親信,他絕對是忠義的,從陳余擔任武臣副將時就跟隨左右,後來又追隨陳余北上招募軍隊,再到巨鹿之戰,一直鞍前馬後。當張耳奪了陳余兵權,夏說繼續不離不棄,跟隨陳余到南皮縣。在滅張耳常山國的戰爭中,夏說也有不少戰功。
無論是忠誠還是能力,夏說都配得上代國相國的職位。
但是,夏說不是軍事家,實力有限,不是韓信的對手。
夏說心理防線崩潰,率軍狼狽東逃,企圖越過太行山向趙軍靠攏。漢軍全力猛追,全殲代軍主力夏說部隊,擒斬夏說。
忠誠又頑強的夏說,死在韓信手裡,不能不服。
這次作戰的規模不算大,漢軍進展十分順利,既未頓兵于堅城,也未被阻於險隘,韓信以摧古拉朽之勢一舉殲敵,致使代軍既未能抵擋漢軍,也未能遲滯漢軍,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在韓信的絕對實力面前,一切技巧都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浮雲。
跑的快,還能留住一條命;跑的慢,直接被砍掉腦袋。
這場滅代之戰看上去沒啥難度,但不要掉以輕心,仍然體現了韓信用兵的一貫特點,先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再解決攻城問題,即使作戰的對象兵力弱小,也要突然襲擊,出奇制勝。
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讓敵人內心畏懼。
韓信攻滅代國后,漢王劉邦又耍了一次流氓,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赴滎陽前線打項羽,只給韓信留下幾千老弱病殘。
精兵強將,給我,項羽太厲害了,我更需要。
老弱病殘,給你,反正你韓信厲害,去打趙國。
我們很奇怪,劉邦為什麼每次都能輕輕鬆鬆搞定韓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前線拼死拼活,調我兵馬,不同意!
韓信也和我們一樣,不同意,但他沒有反對的權力。
這支漢軍主要有四批人,曹參統領步兵,是北伐戰爭的主力;灌嬰是騎兵統帥,追殺敵軍逃兵有一套;常山王張耳自成體系,與劉邦平起平坐,我行我素,只在戰爭中聽從韓信安排。
三路人馬,都是劉邦的親信部隊。
韓信能夠隨心所欲安排的,只有一路人馬。
劉邦的行為確實無厘頭,人家剛積蓄一點家底,你全拿走,搞得韓信哭笑不得,只得緊急募兵,帶領烏合之眾打天下。
我是兵仙,帶領烏合之眾,照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韓信現在還是純粹的統帥,戰爭以外的事情較少考慮。
韓信和張耳統帥數萬烏合之眾,東下井陘關攻打趙國,趙王和陳余聽說漢軍來襲,就在井陘口集結重兵,號稱二十萬。
到此,漢趙之戰,一觸即發。
如果從紙面數字上來看,顯然漢軍是沒有足夠實力取得勝利的。先不說漢軍實力不足,只是數萬沒有經歷戰爭洗禮的新兵,就趙軍而言,固然「二十萬」是號稱,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就算打個半折,也有十萬人馬。
若非此戰是韓信領軍,漢軍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一群新兵,進攻二十萬趙軍,又是一場戲劇化的表演。
井陘關是從山西翻越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的必經之路,兵家必爭之地。井陘不是憑空而來,以地形得名,境內崇山峻岭,地勢險要,四方高,中間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而得名。
趙國不僅佔據地形優勢,而且人才濟濟。
趙國有一位名將廣武君李左車,很懂兵法,就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人才。李左車一出馬,就提出了戰勝韓信的戰略方針。
李左車首先分析了韓信遠道而來的優缺點。
韓信優勢很明顯,他渡過西河,一路所向披靡,俘虜魏王,擒斬代國夏說,屢戰屢勝,士氣高漲。現又以張耳輔佐,準備進攻趙國,此乘勝而離國遠征,其鋒銳不可當,千萬不要輕敵。
我們正面交戰,占不到任何好處,但韓信也有劣處。
千里遠征,糧草就是最大問題。如今井陘口非常狹窄,兵車無法并行,戰騎不能成列。韓信行軍幾百里后,軍糧勢必落在大部隊的後面,這是他的不足,就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最大法寶。
分析完韓信的優缺點,左車同志提出了正確的戰略。
陳余大人,希望您給我三萬精兵,抄小路斷絕他們的輜重糧草,在後面搞他們。您在正面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陣地,避而不戰。他們向前無法戰鬥,後退無法撤兵。如果這樣,不出十日,我們必然大獲全勝,韓信的人頭就會送給您,請您欣賞。
如此前後夾擊,漢軍必敗無疑。
李左車提出正確戰略方針,還特意警告陳余,希望您認真考慮我的計謀,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死的不是他們,而是我們。
左車同志的建議非常正確,可領導陳余不聽。
趙國最高統帥陳余,不是菜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陳余不是軟柿子,能力水平不差,非等閑之人,當年他不僅以三縣之地席捲趙代二國,而且還打的常山王張耳被迫棄國。
這樣的人,能力算得上出類拔萃。
不幸的是,陳余有更突出的優點。
陳余是一位優秀的儒生,平時以道德楷模自居,經常聲稱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就能制勝,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
最厲害的人,滿嘴仁義道德,卻是要求別人。
陳余是道德楷模,不是好領導,也不是最厲害的人,他把方向搞反了,總是要求自己,結果害了自己,越努力,越失敗。
為了勝利,千萬不能講道德,要不擇手段。
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正確的事,不好。
陳余大人開始發威了,批評左車同志,你膽子小,我可以原諒;但你出的主意會讓諸侯認為我們怯懦,這是不可原諒的。
一直聽聞你用兵如神,看過兵法沒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可以圍殲敵軍,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和敵人較量。現在韓信的兵力號稱數萬,其實不過數千,加上千里奔襲,定然已經精疲力盡。
我們正面交戰,一定可以完勝,不需要你的鬼計謀。
陳余站在道德制高點說教,搞得李左車啞口無言。
不是陳余無能,而是韓信過於狡猾,別無他法。
如果不是以上帝視角來看,陳余的固守方案其實也沒有什麼大錯。畢竟在漢魏之戰和漢代之戰中,韓信超凡的用兵手段已經顯露無疑,如果趙國派出的奇兵作戰不利,白白損失兵力。
沒有必勝的決心,戰爭必敗無疑。
說直白點,面對韓信短時間連滅二國的厲害手段,陳余沒有信心。既然搞手段玩不過韓信,那就硬碰硬,看韓信怎麼啃硬骨頭,畢竟韓信麾下的軍隊確實有限,這可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最穩妥的方法,以逸待勞,持重兵據守井陘。
簡而言之,兩支明顯規模相差很大的軍隊,多的一方居然沒有任何主動出擊的打算,而是縮成一團等著對方來打,悲哀。
一支沒有必勝信念的軍隊,是打不了勝仗的。
韓信派人暗中偵察,知道陳余沒有採納李左車的高明計策,毫無顧忌進入井陘狹道,開始排兵布陣,戰略部署出神入化。
韓信為了不打擾趙軍休息,半夜時,發出兩條命令:
第一條命令,挑選二千輕騎兵,每人自帶一面漢軍軍旗,抄小路,埋伏在趙軍大營附近,一定要注意隱蔽。等到明天早晨,當我軍與趙軍決戰的時候,趙軍肯定傾巢而出,你們立即行動,衝進趙軍大營,把這兩千面漢軍旗幟都插在趙軍的大營里。
這一路是奇兵,趙軍看到我方敗退,一定會傾巢而出。你們不要猶豫,迅速沖入趙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旗幟。
插軍旗,任務不難,關鍵是趙軍能否傾巢而出。
萬一趙軍用一半兵力留守大營,二千騎兵不能插旗。
漢軍兄弟心裡忐忑不安,但又不敢打斷韓信發布軍令。
第二條命令,安排一萬人作為先頭部隊,出井陘口,在一條大河的岸邊,背水列陣。韓信自己帶著剩下的部隊,到趙軍營前叫陣,與趙軍開戰。但是韓信又指示部下,明天打的時候,不要火拚,要邊打邊撤,還要把手裡的旗幟和戰鼓都扔了。因為古代打仗,誰要能奪得對方的一面旗幟或是戰鼓,會升官發財。
韓信發布命令后,信心十足,繼續調侃漢軍兄弟。
同志們,我們先不要吃飯,等打敗趙軍后,再吃飯。
將領們都不相信韓信,假意允諾,領導說啥我都點頭。
當晚,韓信派一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井陘口,背水列陣。趙軍將領看見這樣一個後退無路、違背排兵布陣基本常識的軍陣,都大笑不止。韓信這傢伙算什麼東西,一點軍事常識也沒有。
這是必死之局,如果打不贏,跑都沒地方跑。
(本章未完,請翻頁)
陳余不是無能之輩,頓時信心大增,有了必勝的信心。
天剛蒙蒙亮,韓信豎起大將軍的旗幟,備好戰鼓,大擂大鼓地開出井陘口,直接在趙軍大營前方擺好陣勢,嚴陣以待。
韓信親自出現,沒有帶來什麼奇招,這人傻到家了。
趙軍一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韓信不僅昏聵無能,還膽大妄為,帶這麼點人來,不夠我們塞牙縫,覺得韓信在找死。
永遠不要低估任何人,否則後果自負。
趙軍打開營門,迎擊漢軍,雙方廝殺在一起。
雙方都沒有吃飯,都打算消滅對方后,再吃飯。
韓信和張耳假裝戰敗,命令將士扔掉軍旗戰鼓,逃往背水而設的軍陣。同志們,趙軍果然厲害,我們不行了,跟我跑吧。
正如韓信所料,趙軍見韓信敗逃,誰也不想錯過立功封侯的機會,傾巢出動,肆意爭奪漢軍的旗鼓,追殺韓信和張耳。
留守大營的趙軍,禁不起誘惑,也跑出來。
戰場一片混亂,旗鼓就是金錢,旗鼓就是生命。
韓信和張耳進入背水而設的軍陣后,全軍將士已無路可退,只能殊死搏殺。搶完旗鼓的趙軍,勇往直前,繼續猛攻漢軍。
這下輪到趙軍吃虧了,任憑趙軍如何猛攻,背水而設的軍陣穩如泰山。痛痛快快廝殺一場,可能還會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這場大戰,確實很慘烈,漢軍殊死抵抗。
堅持最後五分鐘,打殲滅戰,對敵人要狠!
就在水邊漢軍苦苦支撐的時候,奇兵出動了。
漢趙雙方相互廝殺的同時,潛伏在趙營四周的二千奇兵見趙軍空巢而出,火速沖入趙營拔下趙旗,豎起二千面漢軍紅旗。
我們的任務很簡單,拔掉你們的旗,插上我們的旗。
攻打韓信的趙軍一時半刻無法取勝,想退回營壘吃飯。
韓信,你很頑強,我們吃完飯,再來決鬥。
趙軍一回頭,忽然發現自己軍營插滿漢軍軍旗,大為震驚,什麼情況,我們大本營怎麼被漢軍佔領了,我們沒飯吃了!
沒飯吃的結果,肯定非常嚴重,就是兵敗如山倒。
趙軍大亂,將軍約束不力,士兵四散逃亡,無力回天。
禍不單行,漢軍前後夾擊,大破趙軍,道德楷模陳余被斬殺,趙王歇被活捉。一級棒,趙國被韓信背水一戰徹底打趴。
「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不過,這一招不能隨便玩,大多數情況會失敗。
因為這一招要想成功,不僅需要自己足智多謀,要有奇兵,正奇結合。而且還要對方愚蠢至極,全力配合,才有可能贏。
井陘之戰以漢軍大勝、趙軍全軍覆滅落下帷幕。
戰勝后的韓信第一件事不是吃飯,而是下了一道命令:
不得殺李左車!生擒李左車者賞千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千金之賞,有人將李左車小心翼翼地捆綁起來,謹小慎微地送到韓信帳前,不敢有絲毫傷害。
為了賞金,含在嘴裡怕化掉,捧在手裡怕摔壞。
韓信親自解開李左車,以弟子之禮向李左車請教。
我想北伐燕國、東征齊國,怎樣做才能成功?
看到取得輝煌成就的韓信請教自己,李左車低下高傲的頭顱,趕緊推辭,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大夫不可以圖存。你是勝利者,我乃敗亡之虜,怎麼有資格為你籌劃這種大事呢。
說的有道理,剛被俘獲的人,沒有資格說三道四。
李左車謙虛中透露出鬱悶情緒,韓信連忙安慰,不要灰心喪氣,這不是您的錯,是您的領導沒有聽您的,都是領導的錯。
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並不是他在虞國愚笨,到了秦國就變得聰明起來,在於國君用與不用,聽與不聽罷了。如果之前陳余聽您的話,我韓信早被擒獲了。由於他不聽您的計策,我才有機會僥倖取勝,我才有機會侍奉您。
現在,我是真心向您請教,希望您不要推辭。
一戰消滅趙國的韓信,言辭卑謙,侍奉敗軍之將。
韓信誠懇的安慰,給足李左車面子,徹底打動了他。
士為知己者死。
李左車感動不已,為韓信分析以後的出路。
李左車首先真誠表達了對韓信的敬仰之情,你韓信是智者,我是愚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接著述說韓信的豐功偉績。
如今將軍渡西河、虜魏王、擒夏說、一舉攻下井陘,背水一戰無人匹敵,不到一個上午就打敗趙國二十萬大軍,誅殺成安君陳余。您現在已經名揚四海,威震天下,這是將軍的長處。
李左車運用辯證思維,從正反兩面論證自己的謀略。
將軍雖然厲害無比,但將軍的短處也顯而易見。漢軍奔波已久,士卒疲憊不堪,其實難以使用。如果發動睏倦的軍隊,攻打燕國堅城,不一定打得下,時間長了,力不能敵,弱小的燕國都打不過,強大的齊國必然拒守邊境,奮起反攻,僵持不下。
如果僵持下去,對將軍不利,達不到預期效果。
總之一句話,我認為將軍攻燕伐齊的打算不符合實際情況,要完善修正。善於用兵的人不以短擊長,而應該以長擊短。
李左車否定了韓信的打算,為韓信指明了成功的方向。
用兵之道,本來就有先聲奪人,先虛后實的,我為將軍總結經驗謀划未來,先謀划,後行動。為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鎮守趙國,撫養遺孤,每天好酒好肉,犒賞將士。休整完畢,北向移軍燕國,派使者勸降,燕王一定不敢不聽。降服燕國后,東向兵臨齊國,再派能言善辯之士勸說齊王,齊國一定從風而服。
好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要亂用,這有一個前提,韓信的赫赫軍功。
只有作為勝利者,才能用戰爭威脅去換取和平。
也只有威震海內的韓信,才能真正逼迫燕齊就範。
韓信聽從李左車的計策,漢軍原地駐紮,派使者出使燕國,燕國果然不戰而降。韓信向劉邦報告破趙脅燕之事,請求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馬上應允,立兒女親家張耳為趙王。
戰無不勝的韓信,開始居功自傲,不講政治規矩。
你只是一軍統帥,憑什麼請求立趙王,胡作非為。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八月,韓信出兵北伐,僅用四個月連滅魏、代、趙三國,迫降燕國,平均一月搞定一個國家。
韓信的覆趙定燕之戰,氣吞山河,舉重若輕。北方諸國,除了燕國以附屬國身份加入劉邦麾下,其餘諸國皆變為漢土。
正面戰場打得一團糟,北方戰場卻是所向披靡。
不愧是兵仙,用兵確實是詭譎異常,難以琢磨。
戰功赫赫的同時,韓信所訓練的精銳漢軍,源源不斷開往滎陽,在正面戰場浴血奮戰,牽制楚軍主力,抵禦項羽的進攻。
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
功勞不是一般的大,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
韓信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而是接受李左車的建議,沒有一鼓作氣乘勝東征齊國,而是鎮撫趙國,休養生息,等待時機。
此時的韓信,已擺脫昔日的胯下之辱,他手握重兵,慢慢開啟了獨霸一方的資格,同時也開始踏上左右天下格局的道路。
昔日能忍胯下之辱,日後必定成大器!
幸運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一定幸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