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韓信北伐(二)
跳過一邊倒的北方戰場,來到更為殘酷的正面戰場。
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經過幾番爭奪之後,再度陷入僵持。項羽雖然在正面戰場佔據上風,屢戰屢勝,但後方不穩,總是受到彭越和劉賈等人的襲擾,後勤難以保障,也無法全力西進。
劉邦與項羽在廣武對峙,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劉邦在正面戰場吃緊,被項羽打的抱頭鼠竄,急的親自來到韓信營地,調走精銳部隊的同時,下令韓信趕緊攻打齊國。劉邦回去之後,謀士酈食其主動請纓,要出使齊國,說服齊王向劉邦投降,劉邦也同意。估計劉邦想雙管齊下,早日搞定齊國。
在劉邦的指揮下,這兩人不甘寂寞,同時盯上了齊國。
一位是兵仙韓信;另一位是劉邦的首席說客酈食其。
韓信這位在等待時機,卻被另一位神人搶了先機。
讓韓信感覺羞辱的是,酈食其沒有兵,空口套白狼。
酈食其看到韓信戰功赫赫,也想立功,非要走過來插一腳,建議劉邦,如今燕、趙已定,只有齊國未下。田氏宗族勢力強大,兵強馬壯,齊國人不僅人多,而且狡詐善變,即使派遣數十萬軍隊,一年半載也難以攻下。我請求去遊說齊王,使他歸漢。
很明顯,酈食其沒有講清,他想利用韓信的影響力。
如果沒有韓信的戰功,齊王為什麼投降,你算老幾。
劉邦深知酈食其的才能,我相信您能做到,現在我的軍隊主要用來對付項羽,如果不用韓信,就能說服齊國,再好不過。
在劉邦內心,既怕項羽泰山壓頂,又怕韓信尾大不掉。
酈食其是聰明人,能看出其中利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單槍匹馬,無所畏懼,搶在韓信行動之前,求見齊王。
見到齊王,酈食其三寸不爛之舌,天花亂墜說了一通。
我們首先要堅信,我們漢王必勝,西楚霸王必敗。
漢王是仁義之君,得道多助,聚集天下的軍隊對抗項羽,與天下人共享其利,英雄豪傑、賢能之士都樂於為漢王效力。
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
項羽是寡恩之主,失道寡助,有違背盟約的名聲,殺害義帝的罪責,對別人的功勞記不住獎賞,對別人的罪過忘不掉寬恕。天下諸侯百姓都背叛他,賢能之才都埋怨他,不願為他效力。
這樣眾叛親離的項羽,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
漢王功績顯赫,天下都歸向漢王,必勝無疑。
漢王出兵蜀漢,迅速還定三秦,有了最為堅實的根據地;且僅用四個月連滅魏代趙三國,迫降燕國。偷偷告訴你們,如此豐功偉績,絕不可能是人力所為,其實是上天對漢王庇護有加。
天意不可違,民心不可背。
既然上天都庇護漢王,齊王沒有其他選擇,只有臣服於漢王,服從指揮,方可保全齊國社稷,否則,亡國之禍指日可待。
酈食其講的振振有詞,齊王田廣和齊相田橫認為酈食其說的有道理,就解除了戰備,和酈食其慶祝和平,終日縱情飲酒。
締結兄弟盟約,不要再打仗了,多喝酒多吃菜。
又是一次大忽悠,酈食其只有舌頭,沒有實力。
沒有無緣無故的和平,要清醒認識到,酈食其的說辭雄辯有力不假,但真正促使齊國君臣向劉邦俯首稱臣的,還是韓信。
沒有實力作為支撐,逞口舌之利毫無意義。
因為此時的大將軍韓信早已名滿天下,北伐以來,四個月橫掃魏、代、趙、燕四國,現在移師齊國邊境,正在虎視眈眈。
見識了韓信的戰鬥力,齊國君臣本就心生畏懼,酈食其前來勸降,恰到好處,反倒帶來和談的好機會,做了個順手人情。
皆大歡喜,漢齊兩國求同存異,共創美好未來。
劉邦大喜過望,不費一兵一卒,招降了強大的齊國。
酈食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付出不算多,成果不少。
大家都很高興,只有韓信很是鬱悶,氣的火冒三丈。
韓信坐等時機,沒有想到劉邦暗地裡留了一手,派使者下山摘桃子。不甘示弱的他率軍攻打齊國,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戰友酈食其已說服齊國,本想停止進軍,留在原地休養生息。
既然人家先出了一手,怪自己很傻很天真,只能接受。
老實本分的韓信心裡很不舒服,但不是心狠手辣的人。
韓信的謀士蒯通跳了出來,間接把戰友酈食其害死了。
蒯通和酈食其一樣,出現在歷史的舞台,靠嘴巴吃飯。
蒯通勸說韓信不要停止進攻,我們奉命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了齊王,沒有詔書命令我們停止前進,我們為什麼不繼續前行呢!何況酈食其不過一介書生,搖動三寸不爛之舌,拿下齊國七十多城,而我們率領數萬人馬,才攻下五十多城。對比見差距,您辛辛苦苦做的大將,反而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
不公平,我們歷盡艱辛,我們不服這樣的結果。
言之有理,辛辛苦苦好多年,不如人家一張嘴。
韓信接受蒯通的亂齊之策,立即下令渡河伐齊,完全不顧酈食其的死活。不顧後果悍然出手,搞得齊兵和酈食其悲慘兮兮。
前不久,齊國聽說韓信要帶兵進攻齊國,驚恐之餘,派華無傷統帥重兵駐守歷下(今山東濟南),嚴陣以待,抗拒漢軍。
只要齊軍據城固守,韓信想輕易得手,沒門。
想搶韓信功勞的酈食其,幫了韓信一個大忙。
齊王接受了酈食其的勸降,就解除了戰備。無傷同志一鬆懈,準備派使者同漢軍講和,提前準備慶祝大會,放任士兵飲酒。
韓信大軍不講武德,在夜幕掩護下渡過平原津,突襲了齊國曆下的駐軍。齊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無傷同志受傷被俘。
齊軍主力被突襲打敗,其他小魚小蝦更不在話下。
不講信用的韓信乘勝追擊,一路打到了齊都臨淄。
齊王聽聞驚天噩耗,勃然大怒,以為酈食其欺騙自己,對酈食其恨得咬牙切齒,馬上請他做一道選擇題,只有2個選項。
a:阻止漢軍進攻,馬上就地釋放。
b:不能阻止漢軍,立即下鍋烹殺。
酈食其和韓信關係一般,不想給齊王當說客,被烹殺。
可憐的酈食其,被戰友坑了一把,煮成了一鍋肉湯。
實事求是,韓信這事做的不太地道,置戰友酈食其於死地。戰友還在敵軍手裡,就搞突襲,酈食其十個腦袋也不夠砍呀。
就算同事關係不好,爭功奪利,沒必要到如此境地。
你嫉妒人家的嘴巴厲害,就要人家的命,太過分了。
韓信自己不是老闆,這樣做,老闆劉邦日後會算賬。
齊王烹殺酈食其,自知不是韓信的對手,齊國君臣只能各自逃竄。狼狽逃竄的同時,沒有忘記派出使者向項羽霸王求救。
項羽老大,我們打不贏,您趕緊過來幫我們打。
對於楚漢之爭來說,齊國的歸屬至關重要,決定了楚漢雙方誰來掌握主動性。如果韓信真的攻下齊國,那麼佔據關中秦地的劉邦,便可以和佔據山東齊國之地的韓信遙相呼應,一西一東夾擊南邊的楚國,使得項羽首尾不能兼顧,這是必敗的結局。
項羽眼裡只有劉邦,沒有韓信,不會親自來幫忙。
項羽聽說韓信打敗了齊國,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時局的嚴重性,決定派龍且率軍,號稱二十萬人,奔赴齊地,救援齊國。
就算意識到,也沒辦法,項羽還是老問題,分身無術。
劉邦面對項羽處在劣勢,但勝利的天平已經明顯傾向劉邦。劉邦的主力漢軍與楚軍正面對峙不順利,但北部的魏、趙、代、燕已全部落入劉邦手中,項羽背後的齊地則被韓信佔據大部。南部的英布已經被策反、西南的吳芮同樣被策反,臨江王共敖兩不相幫。即使處在項羽控制中的楚地,也有彭越在不斷搗亂。
所向無敵的項羽,已經陷入了人民戰爭的wy大海。
如果沒有項羽壓陣,四面八方的敵人,群起而攻之。
參照項羽打彭越的結果,正面戰場對峙期間,彭越在後方不斷搗亂,項羽親自率軍攻打彭越,留大司馬曹咎留守。雖然項羽最終擊敗了彭越,但曹咎卻兵敗被殺,劉邦重奪成皋。如果項羽去攻打距離前線更遠的韓信,不說戰勝戰敗,結局無疑更慘。
項羽雖勇,奈何麾下無將獨當一面。
項羽如果攻擊韓信,必將全面崩潰。
正因為有了這個前車之鑒,項羽只能幹著急,眼睜睜地看著韓信攻陷齊地,不能親自帶兵救援齊國,只能派龍且前去。
龍且的楚軍和齊軍在高密勝利會師,實力在漢軍之上。
除正面戰場外,北方戰場成為決定楚漢對決的關鍵影響因素,雙方枕戈待旦,戰爭一觸即發,濰水之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開戰前,有人為龍且提出一個建議,非常睿智。
這個人首先分析漢軍的優勢。漢軍一路戰無不勝,士氣高漲,況且他們遠離本土無路可退,士兵拚死作戰,兵鋒銳不可當。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位神人來不及喝口水,一口氣道出自家的不足。
齊楚兩軍在家鄉作戰,士兵眷戀家室,容易敗散。
分析完漢軍的優勢和自家的不足,他提出了制勝之策。
我們不如深溝高壘,不與漢軍正面作戰。不是無所事事,先讓齊王派使者到淪陷的城池徵召舊部,那裡的官兵百姓聽說齊王還健在,楚國救兵已到,一定會反叛漢軍。如果齊國城池都反叛漢軍,漢軍勢必沒有辦法得到糧食,這樣,我軍可不戰而勝。
我們打贏漢軍沒有把握,餓死他們絕對十拿九穩。
這個計謀,好熟悉的感覺,不要急躁,前後夾擊。
計謀有利有弊,弊端就是不能立馬見效,利處就是可以穩操勝券,和之前李左車建議陳余堅守不戰,可謂異曲同工之妙。
陳余沒有聽從李左車的計策,兵敗身死。
楚國猛將龍且,戰鬥力強悍,曾經打敗過九江王英布,又站在前輩陳余肩膀上,肯定會吸取經驗教訓,作出最優選擇。
不要想得太美好,結果會讓人淚流不止。
龍且雖然比陳余能打,智商和陳余不相上下。
也可以說,猛將龍且比儒生陳余的智商更低。
龍且作為項羽麾下得力戰將,別的沒學好,看不起人倒是一把好手。他聽了謀士的建議,氣不打一處來,瞧不起人是不?
韓信以前是我手下的兵,我向來了解韓信為人,這人很容易對付,算個屁。他曾經寄食於漂母,沒有謀生的手段;受胯下之辱,沒有超人的勇力,不值得畏懼。何況奉命救齊,如果不戰而勝,我有什麼功勞?如果戰而勝之,我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我一直好勇鬥狠,不要侮辱我。
龍且不僅拒絕了謀士的建議,還狠狠地羞辱了謀士。
什麼狗屁謀士,什麼狗屁建議,滾一邊去,讓我來。
龍且點兵出戰,齊楚聯軍和漢軍隔著濰水各自為陣。
龍且一心想堂堂正正決戰。可是韓信不是這麼想,善於動腦的人不想動手,不和你拼匹夫之勇。你瞧不起我,我無所謂。
因為我也瞧不起你,還會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韓信心生一計,夜間派人用沙袋堵住濰水上游,第二天,韓信率兵渡河,與齊楚聯軍廝殺一陣,佯裝敗退,掉頭往回逃。
兄弟們,齊楚聯軍太厲害,跟我撤。
看到漢軍丟盔棄甲,龍且興奮至極,韓信真是膽小鬼。
同志們跟我來,漢軍勢單力薄,我們全軍追殺,完勝。
龍且太興奮,以為是去領工資,跑在了大軍最前面。
龍且太積極的結果,不是大獲全勝,而是全軍覆滅。
看到龍且帶頭衝過濰水,埋伏在上游的漢軍士兵馬上行動,搬開了堵水的沙袋,被堵了一夜的河水洶湧而下,勢不可擋。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很渺小,不堪一擊。
龍且太過心急的打法,正中韓信的圈套。
這位猛將既猖狂又大意,你追擊可以,渡河也能接受,唯獨不能接受的是,作為主帥的他,把自己當作先鋒,帶人對韓信窮追猛打,失去對20萬楚軍的掌控,他能掌握的只是自己附近的楚軍,也就是說一旦發生意外,他無法從全局做出正確調度。
龍且來不及反應,部隊被河水截成三段,龍且和小部分軍隊得以過河,大部分軍隊被隔在對岸,無法援救太積極的戰友。
不是三段嗎?喔,還有一段被河水沖走了。
龍且不是鋼鐵俠,沒有特異功能不死之身。
結果極其悲慘,龍且帶著少量部隊,把自己送到韓信主力的包圍圈,韓信立即反身,截殺衝過濰水的聯軍,殺了龍且。
沒辦法,龍且就算神仙下凡,也抵不過千軍萬馬。
對岸的齊楚聯軍眼睜睜地看著龍且被殺,一鬨而散。
濰水之戰,韓信又有新亮點,來了一次斬首行動,剩下的楚軍再能打也毫無用處,戰役一開始,這支楚軍的高級軍官被一窩端,沒人可以處理戰後的亂局,楚軍將士也無法各自為戰。
龍且謀士的建議實現了,只是以自身最悲慘的方式。
韓信乘勝追擊,俘虜齊王田廣,楚軍士兵也全部被俘。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十一月,韓信平定齊地。
韓信剿滅龍且、平定齊國后,天下局勢頓時變得微妙起來,暗流涌動。爭奪天下者,在項羽與劉邦之中,加上了韓信。
不管韓信想不想爭奪天下,他已有爭奪天下的實力。
韓信破齊之後,覺得自己功高蓋世,越來越過分,派人向劉邦彙報,齊國是個偽詐多變、反覆無常的國家,不設假王鎮守,局勢難以穩定。希望大王封我為代理國王,便於控制局勢。
主動向領導彙報思想動態,本身好像沒有錯。
但是,領導怕什麼,你彙報什麼,大錯特錯。
劉邦看到書信,又想起慘死的酈食其,氣不打一處來,接著就是破口大罵,老子被困此地,被項羽打的死去活來,日思夜想,期盼你韓信來助我一臂之力,你不來幫我,反而要自立為王。
從此我不會再愛你,從此我會永遠憎恨你。
看到跪在下面不敢抬頭、心驚膽戰的使者,張良和陳平頓感情況不妙,暗中踢劉邦的腳,附在劉邦耳邊,小聲勸諫,老闆,我們正當形勢不利,阻止不了韓信稱王。既然阻止不了,不如乘機立韓信為王,好好對待他,讓他守齊地,不然,將生變故。
如果我們強行阻止,萬一韓信叛變,我們就完蛋了。
劉邦馬上醒悟過來,順著原來的口氣繼續罵,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是真王,還做什麼假王!韓信,你沒出息,鄙視你。
劉邦罵的言不由衷,內心恨死了韓信,卻又無可奈何。
劉邦為把戲做足,派張良親自前往齊地,立韓信為齊王,同時命令韓信徵集軍隊攻打楚國。現在可以一起打項羽了吧?
現實狠狠甩給劉邦一個大嘴巴子,韓信翅膀硬了,根本不聽使喚。劉邦命令韓信帶兵攻打項羽,韓信卻來了個按兵不動。
韓信已經不是那個胯下之徒,而是威震天下的齊王。
想起越來越不聽話的韓信,劉邦搖搖頭,很是憤怒。
男一號憤怒不已,男二號項羽卻感到從未有過的恐懼。
龍且陣亡后,從來不知怕為何物的項羽第一次感覺到恐懼。好漢不提當年勇,但要記住歷史,當年英布叛楚歸漢,龍且前往平叛,最終打敗英布。英布怕被截殺,抄小路才逃到漢營。
英布可算天下猛將,龍且的驍勇善戰可想而知。
如今,龍且被韓信輕鬆滅殺,二十萬楚軍灰飛煙滅。項羽此刻才真正感受到寒冷,韓信的戰鬥力非同尋常,不可小覷。
向來崇尚武力的項羽派出一位說客武涉,竭盡全力遊說齊王韓信。我們的目標是,楚國和齊國講和,集中力量去打漢國。
真稀奇,在此之前,從未聽說過項羽派過什麼說客。
項羽以前沒有派過說客,沒有經驗,效果自然不好。
武涉說客水平一般,勸說韓信沒有創新,沒有成果。
武涉開門見山,首先說劉邦不值得信任,不值得效忠。
當年苦於秦國bz,劉邦項羽兩兄弟合力攻打秦國。滅秦之後,論功行賞,分地封王,天下休兵。可是漢王又興兵東進,攻破三秦,引兵出關,奪人之地。收編諸侯的士兵,向東攻擊楚國。漢王的意圖是不盡吞天下不罷休。他這樣不知足,太過分。
武涉說客第二步說項羽仁厚,值得聯合,三分天下。
項王仁厚,多次放劉邦一條生路。然而劉邦一脫身,就違背約定,再攻項王,不夠厚道。您自以為和漢王交情深厚,為他儘力作戰,但您能活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在。眼下楚漢相爭,勝敗取決於您,您助漢則漢王勝,您助楚則項王勝。事態已經明了,如果項王今天滅亡,您也逃不掉,明天就要收拾您。您與項王有故交,為什麼不反漢而與楚國聯合,三分天下而稱王呢?
實事求是地講,武涉講的很好,但是沒有說服力。
韓信沒有感同身受,情緒也沒什麼起伏,本來就沒有感情,項羽留給我的回憶,都是屈辱和痛苦,沒有快樂。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才背楚歸漢。
漢王對我是真的好,把我從一個基層官員,直接封為大將軍,讓我統率數萬兵馬,解衣給我穿,分食讓我吃,言聽計從,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這樣信任我,我時刻感恩戴德,絕對不會背叛他,希望先生替我向項王致歉。不要多說了,多說無益。
韓信的拒絕,有禮有節,非常到位,沒有任何錯誤。
因為武涉代表的,是項羽的利益,不是韓信的利益。
韓信真正的錯誤,在於沒有聽代表自己利益人的話。
武涉沒有成功,離開以後,韓信自己的謀士蒯通跳出來,深知天下大勢取決於韓信,想用奇策打動他自立門派,三分天下。
蒯通是個厲害角色,之前已上過一次歷史舞台,但不是正面角色,一露面,就害死了戰友酈食其,看起來不像是一個好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但蒯通也不是壞人,只是各為其主罷了。
為了韓信的幸福,蒯通和韓信拉起了家常。
蒯通神神秘秘對韓信表示,我學過一些相人之術。
我不僅會出奇謀詭計,還有一個特長,看相算命。
為了勸韓信背漢自立,蒯通下了一番功夫,先用隱語暗示,相君之面,不過封侯,還很危險;相君之背,卻是貴不可言。
韓信有點著急,什麼很危險,什麼貴不可言。
蒯通見老闆已經上鉤,不著急,先分析天下形勢。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英雄豪傑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當時,第一要務是亡秦,目標明確利益一致。如今楚漢紛爭,天下無辜百姓肝腦塗地,屍骨暴露在荒野之中,流離失所,不可勝數。
蒯通分析完天下形勢,再來了解楚漢相爭的現狀。
楚軍這一方,從彭城出發,輾轉戰鬥,追亡逐北,乘勝席捲,威震天下。然而最終被困於京、索之間,被壓制在成皋西部山區而不能西進,算來已有三年,看情勢,這一路人馬很難勝利。
漢王這一方,在鞏縣、洛陽一帶阻擊楚軍,仗著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竟無尺寸之功,屢戰屢敗,無法自救,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於是南走宛葉,很明顯,這路人馬也不能成功。
很明顯,這種政治上的頹勢,就是韓信的機會。
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您就是下一個成功的人!
他們兩路人馬現在都陷入困境,誰也無法戰勝對方,雙方的銳氣都受到挫傷,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苦不堪言,不知歸順誰。以我之見,除非有天下聖賢,否則勢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災禍。
蒯通忽然亮出底牌,韓信,您就是這個天下聖賢。
您現在唯一的選擇,獨立於楚漢,成為一方霸主。
現在漢王和項王的命運,就掌握在您手上,您助漢,則漢勝;您助楚,則楚勝。我願推心置腹,獻上天下大計,解開這個死結。假如您聽從我的計謀,不如讓楚漢共存,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樣對楚漢雙方都有利,互相牽制,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誰先動,就聯合第三方,狠狠打擊盲動者。
韓信,您要有信心,您不僅是天下聖賢,而且有足夠的實力。只要您聽取我蒯通的計策,一步一個腳印,一定能問鼎天下。
第一步,憑您的卓越才智,擁有龐大的甲兵雄師,據有強大的齊國,統領燕趙兩國,如果出兵劉項兩方的薄弱地區,牽制其後方,順應民意,揮師向西,為民請命,阻止楚漢紛爭,那麼天下百姓就會聞風響應。也要有硬手段,誰敢不聽,就滅誰。
暴力不能解決一切,但可以解決不聽話的人。
軟硬兼施,打擊反對自己的,拉攏擁護自己的。
第二步,分割大國的土地,消弱強國的勢力,分封諸侯。諸侯已立,天下就會歸功於齊國,從而臣服於您。您穩守齊國有實力,再以德安撫諸侯,謙恭禮讓,諸侯就會相繼來朝拜您。
最重要的第三步,就是聽我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先把醜話說在前頭,「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請您深思熟慮,如果想幸福安全一生,要把最重要的第三步走好。
蒯通完全代表著韓信的利益,非常有說服力。
遺憾的是,韓信又拒絕了,過不了感情這一關。
韓信靜靜的看著天空,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漢王待我很好,心裡過不去。漢王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只差沒有把老婆給我了。我的座右銘是,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不能見利忘義!
看到韓信深陷感情漩渦,蒯通勸韓信不要感情用事。
清醒點,感情是最靠不住的。您自以為跟漢王是金石之交,欲建萬世功業,我認為您這種想法不僅幼稚,還大錯特錯。
蒯通覺得講套話不管用,還舉了通俗易懂的例子。
當初張耳和陳余還是平民時,結為生死之交,發誓要生死與共,卻在巨鹿之戰反目成仇,一定要置對方於死地。後來張耳降漢,借兵滅趙,斬了陳余,兄弟身首異處,成為天下笑談。
這兩人交情最為深厚,最終互相殘殺,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災難和罪惡都源自慾望太多,而人心難測。現在您效忠漢王,您和漢王的交情顯然不及這兩人,但是您們的利益衝突,比他們更甚。所以,您確信漢王不會危害您,是錯誤的。
再把眼光放遠點,歷史總是不斷重複。
文種和范蠡使滅亡的越國得以復國,幫助勾踐建立了霸業,功成名就之後,一個身死,一個逃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您跟漢王的關係,就交友而言,比不上張耳和陳余;就忠信而言,比不上文種、范蠡之於勾踐。
不要僥倖,陳余和文種的下場,足以看清人情世故。
蒯通講完事例,還預言韓信不反、必死無疑的結局。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請讓我複述一下您的豐功偉績,渡西河,虜魏王,擒夏說,下井陘,殺陳余,滅趙,脅燕,定齊,消滅楚軍二十萬,斬殺楚將龍且,如此功蓋天下,略不世出。現在您坐擁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身在人臣之位,卻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不進則退,我私下為您感到危險!
蒯通已講到這個地步,再說下去就沒有意思了。
蒯通的分析非常有說服力,站在韓信的角度全方位考慮,再三勸說,要麼三分天下,要麼身死國滅,千萬不要猶豫不決。
可惜,韓信不聽,先生先回家休息,我再考慮一下。
韓信考慮了幾天,還是沒有動作,這是無言的拒絕。
種種跡象表明,韓信並不是傻白甜,他的內心也有三分天下的憧憬,但他沒有下定決心,做出最符合他自身利益的抉擇。
韓信,缺的不是實力,而是政治家的殘酷無情。
看到韓信如此感情用事,蒯通做了最後的努力。
蒯通未經韓信的允許,又跑到身邊,痛哭流涕。
不要遲疑了,能不能像個男人,趕緊決斷吧。能否聽從忠告,是做事成敗的徵兆;謀划是否得當,是存亡得失的關鍵。甘心屈於人下者,就會失去萬乘之權,智者善於決斷,遲疑不決容易耽誤大事。明知該如何做,卻不敢行動,這是一切災禍的根源。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一定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功業,難成而易敗;時機,難得而易失。時機啊時機,失去以後就再也不會來了。希望您一定要採納我的計策,否則悔之晚矣。
蒯通的說辭可謂極矣,就差把刀架在韓信脖子上。
該說的話,到此已經全說完了,沒什麼好說的了。
然而,韓信還是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劉邦,再加上自以為勞苦功高,漢王終究不會奪走自己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
我只想做劉邦的打工仔,不想自己創業當老闆。
蒯通見韓信油鹽不進,聽不進自己的建議,大失所望。遊說不成功還受到韓信猜忌,蒯通惶恐不安,裝瘋賣傻做了巫師。
蒯通很慘,絕頂聰明的人,不得不當假痴假呆的神棍。
韓信更慘,失去屬於自己的最佳時機,再也回不來了。
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笨蛋。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韓信拒絕了蒯通的建議,就放棄了三足鼎立。有人會提出質疑,韓信不是拒絕,而是沒有這個能力。
非也。
齊國一直屬於富饒之地。如果韓信竭盡全力割據齊地稱王,憑藉齊地的人力物力,國力也會蒸蒸日上。有龐大的經濟基礎做後盾,面對楚漢兩國時,韓信也不會慫,有能力從容面對。
韓信的打仗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統一天下有難度,三分天下理所應當。三角形是最穩定的,韓信不會坐視項羽滅掉劉邦,也不會坐視劉邦消滅項羽,相互制衡,相互牽制,相互平衡。
韓信如果選擇這麼做,其他兩人也會這麼做。
這樣的話,我們熟知的三國,就要提前四百年。
更重要的是,當時天下百姓對於「統一」的觀念認識還不是很強,「大漢正統」更是無從談起。劉邦也是草根出身,他能稱王爭奪天下,韓信憑什麼不行?所以從民心上,韓信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且三方彼此制衡,也很容易維持天下的穩定。
韓信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
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韓信不是。
韓信想三分天下,必須要殘酷無情才有機會。劉邦的知遇之恩先放在一邊,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清洗昔日的親密戰友。
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有如仇讎。
做大事的人,頭腦一定要清醒,工作和私人感情要分開,對於不擁護自己的人,關係再好,該關就要關,該殺就要殺。
做不到,就要吃大虧,搞不死敵人,就要被敵人搞死。
韓信做不到心狠手辣,不去整別人,就要被別人整死。
其人無罪,懷璧其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