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正統輔臣

第二節 正統輔臣

「天天,爪哇國的中餐和這裡有什麼不同嗎?」李大偉很熟絡的邊夾著糖醋排骨往嘴裡塞邊問道。

「爪哇的豚肉不多,都是吃魚、蝦、蟹。」戰青雲夾了整隻獅子頭咬了一大口:「剛來大陸時我吃過海餐,不習慣,乾脆不吃中國的海餐了。」

「你們呢?」

「柔絲是撒克遜人,英餐種類很少,聽她說英人也喜歡中餐,只是太貴所以很少吃。我們羅剎族也有很多人會做中餐,但做不好。」馬莎盯著板栗紅燒肉使勁,嘴裡含糊不清。

「柔絲是音譯,實際是薔薇花的意思對吧?薔薇科在中國玫瑰為主,我們就叫你玫瑰吧!」李大偉笑笑用筷子點一下肉末粉絲:「這個叫做螞蟻上樹,嘗嘗。」

「嗯……嗯!嗯!」滿嘴塞滿食物的玫瑰拚命點頭,毫無形象可言,看得戰青雲目瞪口呆。

「嘗嘗這個紅燒魚塊,這是淡水魚,與爪哇的海魚不同。」看到戰青雲直視玫瑰,李大偉用眼神示意他有些失禮了。

「做中國人好。」玫瑰咽掉了嘴裡的食物呼出一口氣:「國家很大,物品多,高貴種族。」稍思索一下,玫瑰笑道:「玫瑰是名,還要有字和姓,我就叫朱玫瑰吧!」

「你說的是明朝之後,元朝時蒙古族控制的土地實際還超過明朝,但是蒙古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不太會管理國家,老百姓的生活素質整體遠遠不如明朝。」小黑戰青雲聽懂了玫瑰想表達的意思。「皇帝賜姓也沒有直接姓國姓的道理,依我看不如叫白玫瑰或者藍玫瑰,與你的膚色、眼睛都對稱,或者叫黃玫瑰,正好稱你的頭髮。」

「應該是明朝景泰帝之後,在此之前明朝的老百姓生活也並不是那麼美好。」李大偉從小耳濡目染,歷史知識比其他幾個人好。「朱玫瑰也可以理解為紅玫瑰,但是有些拗口,不如就叫洪玫瑰好了,三點水的洪,紅色的玫瑰音譯相同。」

「我吃好了,今天的課是下午的,我擔心吃太飽了會暈飯,聽課打瞌睡的。」馬莎趁著空檔提醒眾人。「快走吧,親愛的洪玫瑰小姐…….」

「同學們,我們接著上堂課來講一下郕王朱祁鈺因為什麼樣的機會登上了九五至尊,最終成就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四人趕到課堂正好趕上,已經沒有連在一起的位置,幾人分別找位置繼續聽課。

「上回講到,郕王朱祁鈺原本是沒有可能登基稱帝的,但他的哥哥正統帝卻打爛了自己一手好牌,硬生生將他推上皇位。具體明正統帝是怎麼將郕王推上皇帝寶座的呢,我們要先從明正統帝的皇帝之位開始講起。」

「明正統帝八歲登基,年號正統,由張太后指示五位重臣輔政。這五個重臣就是被張太后稱為『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的『三楊』和國公張輔,以及能文能武的胡濙。」

「首先這『三楊』指的是西楊泰和楊士奇、東楊建安楊榮,南楊石首楊溥三個人。」

「這西楊,楊士奇是首席閣臣,楊閣老!他的本名叫楊寓,字士奇,號東里,是吉安泰和縣人。在建文朝的時候,皇帝聽說他的才能,召他去修撰《明太祖實錄》,授予他翰林院編修的職位,這是他首次為官。沒多久發生了『靖難』,燕王推翻了建文帝自稱永樂皇帝,楊士奇轉做了太子侍講,這也就是升了官了!再後來明仁宗登基時,楊士奇被升到了禮部侍郎、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兼任兵部尚書。仁宗是個短命皇帝,所以楊士奇又輔佐宣宗,直到沖齡天子正統帝登基,被任命為輔政大臣,成了首席閣臣。」

「東楊楊榮,原名叫楊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安人。楊榮是建文二年的進士,初仍官職翰林院編修,建文四年『靖難』時跟楊士奇一起入職文淵閣,后升為首輔。楊榮的名字也是那時候被永樂帝永樂大帝親自改的,去了個『子』,可見他是非常得永樂帝喜歡的人。永樂帝駕崩后,楊榮幫明仁宗順利登基,仁宗『拜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宣宗朝又進升少傅。到了正統帝時期又被升為少師,穩穩人生贏家!」

「最後說三楊中的楊溥,字弘濟,湖廣石首人,跟楊榮是同一期的進士,一起被授予編修的職位,『靖難』后楊榮升到文淵閣,而這位同班同學被選任做了太子洗馬,成了朱高熾的近臣。後來因為漢王朱高熙在永樂帝面前進讒言,想要扳倒太子,最後太子雖然得以倖免但是一干近臣都蹲了大牢,這楊溥這一蹲就是十年之久,直至永樂帝駕崩仁宗掌權,楊溥才得以出獄並被授於翰林學士,重新開始官場身涯。同學們,這也說明了古人誠不欺我,『傍君如傍虎』啊!」

「而這位楊溥入獄十年出來后,仁宗按他的能力設了個『弘文閣』的機構,讓楊溥『掌閣事』。那麼這個弘文閣是幹嘛的呢?這個弘文閣只是仁宗設立,宣宗時就關掉了,可見並不重要,而且進入弘文閣的都是無名無為的儒仕,所以楊溥這個官也並不是一個什麼實際意義的官。楊溥迎來自己的春天,還是宣宗繼位后『檢楊溥入內閣』,終於從此能夠與楊榮、楊士奇一起掌握國家大事了。正統帝時期,楊溥被升為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前面講的『三楊』都是文官,是閣臣,五位輔政大臣中唯一一位二世祖——張輔,『靖難』功臣張玉的兒子,永樂六年時封為英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張輔多次領軍平定交趾叛亂,到了宣德四年時被解除兵權留在皇帝身邊『謀畫軍國大事』,進階成了『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塑望』,也就是沒了軍隊領導權。」

「而張輔的父親張玉又是何許人呢?其實他是元朝的降將,曾任元朝的樞密知院,投降明朝後因為功績升到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在『靖難』時他奪取了北平九門,升任都指揮僉事,並擔任燕軍先鋒,大敗了建文朝廷的主帥耿炳文!後來又升到了燕軍的中軍主將,之後兩次擊敗了李景隆。提到這裡的功績,還不是最最重要的,而張玉人生最為重要,讓他封妻蔭子的是他的最後一戰——東昌之戰!在東昌之戰中,張玉為救朱棣闖入敵陣,力竭戰死。而燕王朱棣也沒忘記張玉的功勞,在登基稱帝后追封張玉為榮國公,洪熙年間明仁宗又追封張玉為河間王,將張玉的謚號改為『忠武』。也正因此,張輔做為張玉的兒子,人生仕途特別輕鬆。」

「再來看正統帝時期最後一位輔政大臣,江蘇人胡濙,建文二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靖難』破南京時與茹瑺、解縉、楊士奇、楊榮等一起歸降;永樂元年授戶科都給事中,永樂五年奉命訪仙,永樂士四年才回來,母親去世后申請回鄉守制而未獲批准,反而被升為禮部左侍郎,永樂十七年再次出巡南方諸省,永樂二十一年回朝。」

「五位正統帝時的輔臣四位是建文時當上的官,投降了燕王成了永樂朝的忠臣。其中最離奇的就是這位胡濙的經歷了,據《明史》、《永樂實錄》等文獻記載:『永樂五年胡頒御制諸書訪仙張邋遢;永樂十四年還,母喪乞歸,不準,擢升禮部左侍郎;永樂十七年昨出巡江、浙、胡、湘諸府;永樂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與宣府。』」

(本章未完,請翻頁)

「我們現在根據一些非官方文獻,以及結合官方文獻一些匪夷所思的記錄,兩相結合可以猜出一些野史、一些傳說內容並不是空穴來風。」

「大家想想燕王得位正不正呀?他從誰那得來的皇位?他的皇位不是繼承來的,也不是從外族手裡搶來的,而是打著『靖難』旗號從自己侄兒那裡奪過來的;在清理了大批忠於建文朝的官、民之後,他最怕的是什麼呀?他最怕失蹤的建文帝回來!所以,永樂帝假借訪仙之名命令建文朝提拔的臣子胡濙『隱察建文帝』是真。這也正是在那個孝道無比重要的年代胡母去世也不能離開的真正原因,這也正是永樂帝在生命最後關頭仍然放心不下的事情,所以才需要胡濙『馳謁帝與宣府』的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正統朝的五位輔政大臣與永樂帝一脈是一條船上的人,永樂帝一脈能夠永坐大明江山不一定能保他們家庭興旺,但如果永樂帝一脈丟了大明江山他們這幾家人一定沒好果子吃。相信這也是他們最後被選為輔政大臣幫助、教導沖齡天子統治大明的原因。」

「應該說,正統初期五位輔臣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兢兢業業、齊心協力輔佐正統帝的,也正因為他們幾位的輔佐使得大明朝從人心惶惶而逐步安定了下來。雖然很多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甚至仍然很多影響國計民生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這些問題都沒有體現得那麼急迫,也有部分衝突能夠得到緩解。也就是說,雖然沒有越來越好,但至少壞的沒有那麼快,甚至還有部分很嚴重的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了。」

「有人懷疑說『三楊』是名仕啊,五位輔臣都是重臣、能臣啊,為什麼不能在正統帝年幼的輔政期間從根本上改變一些敝端呢?這個時候皇帝不懂完全無法干預啊!」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首先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當時講究的是『忠君』,是『天地君親師』的愚忠愚孝,絕大部分人不會身居高位想著趁皇帝年幼而達成自己的理想;其次皇帝年幼不要忘記了還有皇太后,這幾位輔臣都是太后指定的;而且我們現在來看當時的國家,就像一個漂亮的肥皂泡一樣,雖然是一個大帝國但是內部問題實在也不是一、兩個重臣就能夠解決的,如果沒有一個做權臣甚至謀權篡位的打算也不是那麼容易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的。」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歷代留下來的問題太多,在正統中、後期正統帝領導不力,再受到外部刺激最終導致了國朝局勢近一步崩壞。這也使得正統帝在被俘回國后謀求復辟時遭到國內一片反對的原因之一。」

「我們回過頭來看正統帝初期輔政大臣都幫助正統帝做了哪些亮眼的事情,比如來自皇室內部親友的『刁難』:宣宗駕崩不久,第二代遼王朱貴烚就暗示屬官上奏小皇帝說遼王府人口繁衍快,入不敷出,希望給遼王府加祿。」

「面對這個奏請,正統帝自然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候輔政大臣就給正統帝出主意斥責遼王府屬官:『簡王得罪朝廷,永樂帝特厚待,仁宗朝加祿,得支二千石。宣宗又給旗軍三百人,親親以至。王素乖禮度,府臣不匡正,顧為王請乎!』,這段話可以理解為指著王府屬官鼻子臭罵了:遼王朱植當年得罪了永樂帝爺朱棣,永樂帝爺沒收拾他還讓他當王,到了我爺爺那還給他二千石年俸,到我爹那又給安排了三百個官費護衛,咋的還嫌不夠?平日里就屬遼王乖張,你個做屬官的是拿著皇家的俸祿,不盯著點遼王勸他好好做人,還來替遼王要錢要糧?」

「結果遼王是否收斂了呢?是否老實做人了呢?很顯然是沒有的,具體遼王之後還做了些什麼事情,又是什麼結果,我們之後再講,在這裡我們繼續講按輔臣們建議正統帝做的另一件大事:『查封小礦洞』來解決民間私自盜開銀坑的問題。以福建為例,洪武時期各場每年上繳白銀2670餘兩,永樂年間增到32800餘兩,宣德年間增到40270餘兩;正統初期正統帝就按輔臣意見封坑『下詔封坑台,民大蘇息。』但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甚至因此出現了很多盜礦鬥毆甚至多起殺死殺傷事件,於是下令行在督察院負責整治。」

「什麼叫『行在』督察院呢?這裡我多提一句,明朝時建都哪裡?」

「對的,明朝建都城南京,洪武、建文都是以南京為都城,但燕王朱棣龍興地是燕京,所以朱棣主要時間是在北京。但是首都在南京,北平叫什麼呢?因為皇帝在,所以就是『行在』,而北京的這套班子就叫『行在某某某』了。」

「那麼民間私自開礦的事情得到解決了嗎?很顯然也是沒有的。我們華夏民族一直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裡是不是就有一個大禹治水啊?大禹為什麼能治得了水?因為他用的方法不同於他父親鯀,一改鯀的堵為疏,最終得以解決了水患。所以,正統帝朝廷發現了問題,卻只是簡單粗暴使用了一個『堵』的方法,當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反而,因為正統帝朝廷三令五申封禁私礦引起了更大的禍亂,使大明朝南方疆域陷入了多年亂局之中,人民瞬時陷入水深火熱,整個大明局勢動亂不堪。」

「再有就是正統初年的時候北方瓦剌越來越猖獗了,一改永樂帝時定下的舊制,開始一年多次『朝貢』。永樂帝時的舊制是什麼呢?又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洪武帝朱元璋時期曾經有過幾次對元蒙的徹底打擊,使北方蒙古徹底服氣了,於是從洪武帝時期就開始稱臣納貢,那個時候每年會來三次左右。到了永樂帝時期就定下來調子,蒙古部族朝臣按照每年一次,就這麼一直延續了好幾代,直到正統年間蒙古部族又強大起來了,開始從檯面下搞事情改成檯面上我也不按你的調子來了。」

「正統時期的朝貢,有時候朝貢獻幾匹馬,用上幾十個人,往返一次花費大明錢糧不算沿途還要各種搞破壞。這搞破壞了,地方官府抓也不是,放縱也不是,只能上奏朝廷,於是輔臣們又給正統帝出主意,降敕給遼東等地總兵官:『今後外夷以事來朝者,止許二三人或四五人,非有印信公文,毋輒令入境。』當然,實際上這道旨意也幾乎從來沒有被遵守過。」

「再來說了,輔臣們也並不是都一心一意,誰還沒有點小心思呢?比如『三楊』關係就因為同鄉而毀於一旦。」

「正統四年的時候,楊士奇的同鄉在福建當官不小心用刑不慎打死了一個公務員,這出了人命了,死的還是體制內的人,死者家屬不幹啊,就要告!這不論是被認定為故意殺人還是濫用職權什麼的罪刑,這官員的前途也就沒了,於是家屬就求到楊士奇頭上了;可公務員的家屬也會找同鄉啊,於是就找到同為輔臣的楊溥哭訴。」

「其實像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同鄉找上門來,按我們的理解能夠表示一下『關心』也就不錯了,可在當時的人情社會不是呀!於是兩位閣臣都動用了能量想左右這場案子。這個案件最後的結果呢?結果是張太后干預此案,聽從了宦官王振的建議,將打死人的官員降級處分了事。這個王振在明朝正統時期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之後會講到,有理由說正是他這個『豬隊友』的存在才使明正統帝朱祁

(本章未完,請翻頁)

鎮將自己到手的皇帝寶座拱手送給了便宜弟弟朱祁鈺。」

「話說回來,再來看剛剛聊到的案子。官員用刑不慎打死了一個公務員,被降級了事,這也可以理解為張太后給了雙方面子又或者是雙方都沒能使上勁,各五十大板結案。可這兩位閣老不這麼想,於是這個梁子就結了下來。」

「再說了,除了請託之外輔臣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啊!剛提到的那位二世祖爵爺張輔就鬧出了個不小的動靜來。正統十二年四月,張輔縱容家奴在盧溝河以東皇家禁地開設煤窯督察院告到正統帝面前,正統帝最後下令寬宥了張輔的罪行。」

「從以上這幾個事情當中我們就能夠發現,輔政大臣可能剛開始還是更多心思放在治國上面,時間一久經不住各種誘惑,就從國家的領導者、監管者位置上轉變成國家利益的竊取者,國家法律的破壞者了。所以我們可想而知,輔政大臣又怎麼可能在當時封建禮教的前提下做出為國家利益而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推翻前幾任皇帝,包括開國皇帝和『靖難』皇帝定下來的政策呢?因此也就成了大明國朝政的裱糊漿,哪裡漏了在哪裡糊一下,至多就是實在破了大洞沒法用的情況下再貼一張新的窗紙上去,根本不可能也沒有條件去主動撕掉所有窗戶紙換上新的,甚至換上新的窗戶。」

「也正是因為在特定形勢下造成的特殊局面,使得大明王朝在正統年間達到了禮崩樂壞的情形。底層百姓缺衣少食、苦不堪言,大商戶結交權貴與官員一起成為了欺上瞞下的中層剝削階級,而高官、勛貴只想著加強權利、打壓異已。而八歲登上至尊寶座的小皇帝卻不學無術還自以為是,在正統中、後期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實際掌控大明后在近臣的不斷誘導、唆使下干出了令有識之士寒心,令天下人憤慨的舉動。這些我們都將在後面再舉例說明。」

「同學們,僅從以上這些內容我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嗎?除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還有什麼感想沒有?」

「對,就是那位同學提到了,『主少國疑』是有原因的。一個小孩子心智沒有長成,怎麼能擔負起決定國家生死的大任呢?國家的權力機構又怎麼能沒有相應的權力制約呢?!相信這也就是景泰帝中、後期強行推動皇位繼承製度寫入大明律要求所有皇室、勛貴發誓遵守,並將明律做為科舉考試內容的原因。在景泰之後的大明朝廷中多次出現過皇位動蕩的情況,但當時的朝廷都以這一條被我們後世稱為『景泰律』或者『景泰特例』的法條穩固住了,這也正是大明皇朝得以在民智高度發達的時代仍然延續到近代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同期甚至更早或更晚的封建王朝國家,能有幾個留到近代?即便勉強留下來,也是執行了君主立憲制的功勞。而我們反觀歷史會發現,早在景泰中期時景泰帝就明確提出過君主立憲,並在景泰後期甚至一些有爭議的文獻中指出在景泰早期時都有君主立憲的思想。」

「教授,您覺得中國仍然應該保留帝制嗎?」課程結束,一位學士立即起身提問。

明顯被學生突然發問頓了一下身體,馬教授回答道:「時代是進步的,任何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都有其必然性。當年是鎔*帝在《告臣民書》中主動退位並廢除帝制是符合當時的需求,雖然我們看到現在全世界仍然有很多人希望中國恢復帝制,並有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願意稱明帝國為他們的宗主國,但是請留意他們也已經與現在的中國政府建交。所以,不要聽他們是怎麼說的,要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景泰帝留下來的財富現在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甚至是享受到,可是請不要忘記景泰帝當年如何評價『衍聖公』的。好了,同學們我們下次課再見!」

***************************分割線**************************

「二弟郕王祁鈺,拜見皇帝大兄。」聲音稚嫩、身姿幼小,但模樣、動作一板一眼。

「二弟平身。」在身旁宦官耳語下,僅僅大了一歲的正統帝朱祁鎮板著身子輕輕虛抬了一下手:「二弟所來何事?」

「皇帝大兄,祁鈺想看書,書上畫好看。」

「有大船,有鳥,有大貓……」

在宮人的解說下,正統帝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以驕傲的姿態答應了這個便宜弟弟可以到文淵閣去翻看那些有各種漂亮圖畫的書籍,只是「教育」了一番,切記不得損毀了典藏。

看著正統帝以施予者高傲的神情在宮人簇擁下轉身離去,朱祁鈺的臉上露出了與年齡完全不符的笑容。

剛轉身,就看著一群宮人邁著碎步一路小跑朝自己奔來,朱祁鈺的臉上又恢復了傻白甜一樣人畜無害的幼稚神情,讓人怎麼看怎麼覺得這是一個生活在蜜罐里不知愁滋味的富家子弟,比常人家孩子懂事更晚一些…….

「殿下,殿下,娘娘尋殿下呢!」

「咯咯咯……追我啊,追我啊!」

「殿下慢些……當心路滑!」

「殿下當心……樹枝……石子……」

看著一群人跑遠了,正統帝離去方向鑽出來兩個小宦官,交替了一下眼神后也朝著正統帝的方向一路碎步小跑了過去。

次日,文淵閣

「殿下此筆極好。正當如此。」

最初這位幼小的郕王殿下跑來文淵閣要有圖的書看,一眾官員心情各不相同。怎麼說也是皇家藏書閣,這裡面的不是古董、文物就是中華名著典藏好嗎?拿我們這當做託兒所還是幼兒園了?

再者說,這麼一位皇子跑來,大家以什麼身份去跟他接觸呢?

雖然有小皇帝的口諭,大家要多不情願就有多不情願了,私下裡嘀咕了一陣,想著就算自己在這位置上熬幾年資歷總歸是有得升遷的,自然也就離開了是非之地,更何況這位小殿下年紀這麼輕,皇家圖書館的書籍再多又能讓他興緻保持多久呢?

懷著各種心思,有一搭沒一搭應付著小殿下,就這麼一晃居然也有十天、半個月了。這位小王爺居然還一天不落每天來報到。每天用各種理由翻找書籍,各種圖畫的書籍都願意看,然後就是拿著筆墨紙硯學著臨摹。

一眾官員擔心小王爺把典藏弄髒弄亂了自己吃掛落,一旁小心伺候著,有點書畫功底的也願意在旁教上幾筆,也勉強算是打發平日里無聊的時光。

話說回來,幸好這位小爺每天會來這裡翻箱倒櫃再塗塗畫畫這麼折騰個把時辰,給每天工作時光還增添了點樂趣。時不時,幾位御前伺候的宦官也會著人來給小王爺問安,帶些果子、點心和作為兄長的皇上對弟弟的問候。

問候?

哼哼,如果不是郕王走後再各種打聽,甚至將郕王翻過的書甚至紙片都查一遍,大家就都信了!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邋遢教授講明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邋遢教授講明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節 正統輔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