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宣德駕崩

第三節 宣德駕崩

叮叮叮……

「好,同學們,我們開始上課。」

「前篇我們提到了,宣德皇帝在宣德十年一月駕崩,太子朱祁鎮也就是正統帝登基。要說我們這位正統帝廟號『明正統帝』,但真不是一位英明睿智之主。」

「正統帝年僅8歲登基,登基兩個月後的宣德十年二月,正統帝封比自己小一歲的弟弟朱祁鈺為郕王,並在宣德十年八月發出敕令『兵部撥京衛官軍三百人,校尉五十人』給郕王『作使令之人』。也就是撥了北京城的官軍三百五十人給郕王,由政府承擔費用的警衛和工作人員為郕王鞍前馬後跑腿。」

「差不多在冊封郕王的同時,准許第一任廣寧伯劉榮次子,第二任廣寧伯劉湍的二弟劉安繼承了廣寧伯爵位。」

「宣德十年八月至正統元年八月,一年的時間裡裁撤掉皇室廚役、醫生近5000人;部分政府部門的官、吏以及各種外聘人員數以千計!」

「可以說,正統帝開局還是不錯的,在顧命大臣的幫助和張皇太后的支持下,大力裁撤冗費。要知道在大明洪武時期的廚役人員大概800人左右,而到了宣德末年也就是正統帝登基時的廚役人員已經超過一萬人!」

「現在的我們可能很難想象,當時皇宮裡的廚師、雜役人員就達到萬人以上,可見明朝洪武之後景泰之前這段時間的皇帝是多麼奢靡。」

「正統初期,8歲的皇帝在幾位顧命大臣的輔佐下,在皇太后的支持下,一系列『中興』步伐是值得肯定的,除了裁撤冗餘人員之外,正統初期整個大明朝廷確實做了一系列想要發展國計民生的事情。」

「比如,宣德十年十一月,因為有副都御使陳勉和巡按監察御史李懋奏請,朝廷以正統帝名義發布敕令『命天下布政司、都司嚴督所屬栽種桑棗』。」

「正統元年八月,因為巡撫直隸行在工部右侍郎周忱上書請朝廷恩准招募百姓開懇嘉定縣吳松江150多頃的『沙塗柴盪』征租稅;正統朝廷當即同意。」

「正統二年七月,直隸淮安、揚州遭災后,官方發廩賑濟,行在刑部右侍郎何文淵上奏請朝廷准許沿水區域當地百姓可以沿水採取菱藕、魚嚇和海菜;朝廷當即准許。」

「幾乎是同時,朝廷還發布政令『命直隸並各布政司所屬府州縣官修築圩岸、疏浚陂塘,以便農作』。」

「從上述這些內容可以看到,正統初期朝廷一改仁宣期間弊政、陋政,為了解決國家稅負和老百姓生計問題做了一些實事。」喝了口茶潤嗓子的馬教授繼續說道:「但是封建王朝必然有其難以改變的『家天下』制度,也就是皇帝一人決定國家的生死,兒、孫皇帝不能輕易改掉祖輩的規定,這一點也在正統朝體現了出來。」

「宣德十年五月,直隸蘇州府常熟縣知縣郭南就上章指出太祖皇帝設立的糧長制度經過這麼些年以來已經違背了太祖的初衷,導致了很多老百姓都脫逃稅糧,並且建議朝廷頒布政令要求挑選糧長的時候一定要遴選家底實力濃厚者充當糧長,不能以收入不高的中小農戶替代,選好糧長后應當上報備案以防作弊。」

「按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但當時才8歲的小皇帝哪裡知道該怎麼辦呢?只好交給戶部討論。經過戶部討論后認為這是太祖皇帝的祖制,應當遵照執行。於是正統帝答覆『從之』,也就是按照洪武舊制執行。」

「同學們,要知道糧長從設定到宣德十年已經執行了六十多年了,這麼些年情況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洪武時是定都南京的,老百姓擔任糧長職位時常會得到高官厚?激勵,而且向本就位於江南的南京輸送糧食並不那麼麻煩。」

「經過了永樂帝朱棣的『靖難』之後,雖然明面上京城還是南京,但實際上皇帝行在是久居北京城的。再從江南把糧食運送到北京,這就很耗時耗力耗費錢糧了。何況經過了幾十年的變遷,區區一個糧長再想面見天顏就完全不可能了,更不要指望獲得什麼高官厚?。所以,糧長制早就成了困擾老百姓的『頑疾』,早就應該被改變掉了。」

「舉幾個例子來講,洪武時期浙江有個叫嚴震直的糧長,就是因為被朱元璋看中一夜之間擢升為通政司參議,三年後又當上了尚書,可謂一步登天!上海有個叫夏長文的糧長也是由平頭百姓直接升為監察御史,後來又升到了左僉都御史;除此之外洪武十四年二月浙江、江西兩省糧長1325名輸糧到南京,受到朱元璋親自接見併當聲『賜鈔為道里費』。這個『道里費』的原因就是因為當糧長是無償的,沒有報酬可拿,所以皇帝看到這一千多人送糧辛苦特批『報銷』的差旅費。」

「用數據來講可能更直觀一些,大明朝國都由南到北的變遷,直接使稅糧輸送里程大為延長,其全程達5000餘里!「

「這五千餘里的運費要多少呢?按當時的情況,運費成本與稅糧價值相等甚至略高!有統計數據遷都后因此增加了800萬石的負擔,也就是遷都前的800%!」

「但就人人都知道

(本章未完,請翻頁)

應當要改變的事情,就是沒有人真正推動去改變。究其原因,皇帝太小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朝廷官員也存在明顯的問題。」

「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正統帝繼承的也確實是一個爛攤子,洪武時期朱元璋費盡心思布下的局面在永樂朝給毀了個乾乾淨淨,偏偏永樂帝還是個好大喜功的,事情辦砸了還自以為是,爛攤子交到仁、宣兩帝時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按照後人的評價,景泰朝之前都是針對時弊做裱糊匠而已,就像是窗戶紙哪裡破了就在哪裡打個補丁,從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前面講到正統朝廷應官員所請主動開放了一些山川、河流,允許百姓能夠開山、下水『找飯』吃,其實也是順應形勢的。老百姓在遭災、逃稅的過程中所沿用的辦法就是效仿洪武帝的做法——流浪乞討!」

「我們從永樂元年正月北平布政司的奏章中摘一段,『諸郡流民復業者,凡十三萬六百餘戶』。按照當時一戶五口來計算,這就是60幾萬人。」

「從永樂元年開始,流民實際上就沒斷絕過,朝廷一直是不停的派遣巡撫、巡按招撫流民復業。流民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各地治安,而且還使國家稅負減少,甚至還有直接影響到了朝廷的安全。後面我們會講道,正統期間非常有名的多次暴亂,這一些暴亂沉重打擊了國家經濟,造成了國家的動蕩。」

「做為正統初期的輔政大臣,無論三楊還是胡濙都是經歷幾朝的招撫策略的,所以他們沿用了之先的策略,直接『增置北直隸及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廣五布政司招撫逃民官六十四員』,之後又給出『蠲其逋租,復之二歲』的政策促使流民回鄉復業。」

「事實上,這樣的招撫政策確實起到了相當的作用。我們知道,古人們的思想比較單純的人更多,只要能復業就能省兩年租稅,在他們看來就是天大的好事了,何況人離鄉賤的思想作祟,使得很多人返鄉復業。僅正統五年正月,做為巡撫河南、山西的侍郎于謙就奏報在兩地撫定流民34000多戶,到了年底的時候又招撫流民11000多戶。」

「除此之外,正統初期大明朝開展了全國性的興修水利活動。當時最大的水利疏浚工程就是位於寧夏地區的三渠整治工程。」

「在正統四年六月,因參贊寧夏軍務、右僉都御史金濂上請,正統朝廷下令調撥40000人力,修復淤塞年久的鳴沙州七星、漢伯、石灰三渠,使1300餘頃農田得到了灌溉,直接增加了國家的稅負和當地百姓的收入。」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正統初期在輔臣的努力之下,大明的經濟問題、流民問題都得到了局部的解決,整體形勢是向好的一方面發展的。」

「也正是因為朝廷整個風氣明顯轉好,所以也呈現出了一批敢於言事的地方官員。比如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銓就曾上奏,指出按洪武時的祖制北京行在各衛官員俸糧都由南京支付,但是這些年大家發現出現了『病民』、『坑民』現象。」

「具體怎麼個『坑民』呢?就是朝廷派去專門負責辦理俸糧的官員往往將接收到的各官俸米等實物在當地市場賣掉,然後另買一些東西回京敷衍了事。這種『貴賣賤酬』使百姓背上了繳納不足的嫌疑,而北京行在各衛諸官又沒有拿到實惠。因此,周銓請朝廷核算北京各衛俸祿實際數額,然後下文浙江、江西、湖廣、南直隸等地交通不便的地方以後上貢不用繳納實物,而折換成布、絹、白金等解送北京。通過這種方法遏制腐敗,按我們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減少百姓勞頓之苦的同時還能避免『中間商賺差價』!」

哈哈哈哈哈哈……

「同學們不要笑,這種問題其實歷朝歷代都是存在的。比如《賣炭翁》里的橋段就曾經很好的說明了這種利用權利再欺下瞞上中飽私囊的事情。」

「那麼周銓的建議被採納了嗎?沒有。」

「可以說至少是沒有立刻沒採納,當然除了前面提到的『小』皇帝因素還有其他因素。而沒過多久這件事情就出現了轉機,巡撫江西侍郎趙新的上奏提到了同樣的問題;為此,趙新也提出類似建議『恩准江西屬縣量收布絹或白金,由官府統一鑄造銀錠運到北京充作官俸』,並且還特別指出這種辦法是『官民兩便』!」

「必須要提到的是,趙新的主張得到了留守南京的少保兼戶部尚書黃福的肯定!也正因為得到了老臣黃福的『背書』,因此也引起了少年天子正統帝的注意。再之後,正統帝問計時,才又得到輔政大臣時任禮部尚書胡濙的支持。」

「胡濙當時列舉了洪武帝時期在陝西、浙江兩地實施過此類辦法,並稱這種做法是『各隨所產,民以為便』,於是正統帝才接受了周銓和趙新的建議,允許了江南等地貢物由實物折成金帛。這種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老百姓的負擔,降低了官員腐敗的機會。」

「由此可見,正統初期出現了一大批敢於言事,敢於任事的官員。要知道,『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而周銓的言行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官員利益的。即便如此,他還是敢上奏提建議的,在此

(本章未完,請翻頁)

之後的正統中、後期我們之後會講到,敢於上奏提出問題甚至提出建議的官員是越來越少,究其原因就是政治環境的極度惡化造成的。」

「除此之外,正統時期對於官方供養的佛、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削減。」

「也不知道是不是虧心事干多了,洪武帝時對於儒佛道三道的態度可以用『諸教並容,隆尊儒術』來形容。」

「但到了永樂時期,居然在大明宮中佛教信徒可以用『驟增』來形容!根據史書記載,永樂十七年九月時已經是『是時中外梵剎開建無數,內宮尤篤信,幾於成風』。」

「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仁、宣時期,直到正統帝繼位時,禮部官員一次性奏請淘汰番僧就達到691人之多!按照史書記載『上即位之初,敕凡事皆從減少。禮部尚書胡濙等議:已減去六百九十一人,相繼回還本處。』之後在正統元年再次上奏時:『濙等備疏慈恩、隆善、能仁、寶慶四寺番僧當減去者四百五十人以聞。』而當時正統帝回復除了大慈法王和西天佛子二等之外,其他的『願回者聽,不願回者其酒饌、廩餼令光祿寺定數與之』。」

「我們也可以理解,這種裁抑佛道的行為也是一種『仁政』的體現,畢竟這些和尚、道士如果要朝廷供養就是要花費民脂民膏的;而且,佛道的盛行還造成了罪犯的法外之地!」

「從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正統初期的國計民生都得到了相當的恢復,可以算得上是仁政。但這些功勞應該歸誰呢?很顯然,正統帝是8歲登基,所以做這一切的事情絕對不是他的主意。」

「好了,同學們,今天就到這裡。大家自己回去整理一下正統時期對於教育體制的政策,下次我們課堂抽查一下。」

嗡……

隨著一陣騷動,幾位學伴互相無奈地做著鬼臉拎包隨同人流出了教室。

「我要去圖書館,借我圖書卡吧!」洪玫瑰沖李大偉拋媚眼道。

「借給你也沒用,早被借空了。」李大偉和戰青雲呵呵笑:「我知道你們想了解的內容。」

「治理官學、增設學官、創立管理制度、加強民眾教育。」戰青雲沖李大偉擠擠眼:「沒錯吧?」

「稍有偏差,準確的說是『整治官學教育』、『擴開老國子監出路』、『增設提調學政官』、『開創官學對口管理制度』、『加強基層教化』…….這可是不少內容要背的。」

「好吧,真受不了,這麼多內容都要靠背的。」戰青雲表示不滿道。

「yeah!是的,是的。」洪玫瑰看著旁人投過來的目光吞了下舌頭:「時常不注意,母語,就會叭啦叭啦。」

「走吧,先去補充點能量,然後去我那拿書做筆記吧!」

***********************分割線******************************

「殿下要尋的可是佛像?」

「要畫佛像?」

「為娘娘祈福?」

「為陛下祈福?」

「確是有些,待下官尋來……」

「殿下且看這些……」

一臉天真無邪,平日里見人先笑的郕王殿下給人一種人畜無害的感覺。雖然每天都會到文淵閣找些圖本然後塗塗畫畫,再獻寶一樣高舉著自己的「傑作」小跑著吼吼吼奔回自己寢宮向吳娘娘展示。

這麼一位小爺,生在皇室,可惜名份尷尬。兄長繼位,自己頂個親王爵在宮裡養著也沒正經學習的機會。

喜歡寫寫畫畫的王爺好啊!

如果是個皇帝喜歡寫寫畫畫,那這是亡國之症,可王爺喜歡畫畫這是天大的好事,何況大明自靖難以來的國策就是拿藩王當豬養啊!

文淵閣中幾位值臣,不論出於何種心態,也都習慣了這位奉旨看圖的王爺每天跑來折騰一小會。

陪一下小孩子家畫畫而已,又不會死,沒準還能結個善緣!陪就陪唄!看著大家高興,還能不露痕迹教小王爺認幾個字,講解一、兩句典故。

一個人做了,其他人也就或故意,或無意的也這麼做了。郕王爺就這麼東一句、西一句,也算「勉強」學了點東西。

對於那些經、注的正經文章,郕王爺是不碰的,或是自己照著各種藥典畫花草,或是拿著照著佛經里的人物畫佛像,再不就是找些車、船、房屋塗鴉,總歸沒點正形;要說完全不正經,倒也不是,小郕王對於史書稍有些興趣,常常東一句、西一句問問題,把一些正經學究問到一愣一愣的。

畢竟大明早就定了國策是以八股取士,歷朝歷代那些吟詩作賦甚至評史論道的事情,在本朝而言都是「小道」,很多朝臣也沒法給小王爺說明其中道道,常引起小郕王不滿,不是嘟嘟嘴奚落這個就是翻白眼鄙視那個……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邋遢教授講明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邋遢教授講明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節 宣德駕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