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傳統節日
現在的人都很講究儀式感,凡節必過,除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法定假日,還有外國的各類洋氣節日: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這樣算來一個月都要過好幾個節,許多人過節不是為了紀念節日本身,而是對孤獨的排解,熱鬧的渴求,或是為發朋友圈尋找素材。紛繁的儀式感已經失去了節日的意義,人們相互讚許著,相互攀比著。節后內心的空虛已經超過了節日給人帶來的快樂。為了尋找快樂,更多人渴望下次相聚。
如果說過節是一種儀式感的話,那我的母親絕對是一個有儀式感的人,媽媽給我們過的節日充實又美好,讓人期待,能給人生活的動力,留下美好的回憶。再難的日子,在母親這裡總能過下去,並且還會過得有滋有味。每逢佳節倍思親,多年在外求學,吃過各種各樣的飯菜,但最令我懷念的是媽媽的味道,我思念媽媽的味道,更想念與母親有關的每一個節日。
媽媽給我們過的傳統節日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稍有不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華夏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媽媽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一位母親對孩子們的祝福和關愛,傳承了西北的風俗習慣,弘揚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還有五星級大飯店吃不到的各種鄉村美食。
小時候天天盼著過節,而節日的分佈不偏不倚剛剛好。除了最盛大的春節,前半年有二月二、端午節,後半年有七月十二,八月十五。每個節日因時令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節日存在的意義也不同,小孩們最關心的是與節日有關的美食,只要過節,就有專屬的美食,而且每次不相同,我們小時候盼望過節,也是期待僅能在過節時吃上一次的食物,這一盼就是整整一年。而現在的人們物資豐富,食物多樣化,過節吃的和平時吃的沒有什麼區別,對過節自然少了幾分的期許。
我的媽媽就像手持魔法棒的花仙子,總能把孩子們平淡的生活裝扮得豐富多彩。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媽媽用她最質樸的方式播灑下幸福的種子,告訴我們生活再苦再累,只要你足夠相信,那麼人間定是值得的。小時候的幸福感來自於大年三十媽媽從鍋里剛剛撈出來的豬骨頭,二月二背在身上走街串巷的一串大豌豆,端午節媽媽插在書包上的那一支柳條,七月十二排列得整整齊齊等待小主人歸來的娃娃饃饃,八月十五剛出鍋還冒著熱氣的大月餅,過生日時媽媽做的私人訂製版的小鍋盔,清明祭祀時和先人們共享的野餐……
這些在小時候是好吃看得見的美食,長大后成了我前進的動力,滋養我的精神,救贖我的靈魂,像無形的手推助著我,激勵著我跨越各種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光明正大的朝前走。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是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並且藉此治癒一生的人。童年的幸福主要來自媽媽,那個沒有多少文化卻陪我長大,教會我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