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月十二
立秋之後天氣漸漸轉涼,忙碌中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間已是農曆七月十二日了,一年中的大半時間已流逝。七月十二不是什麼隆重的節日,也算不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要說頂多是農人們勞作了一個夏季,在夏收之後,秋收之前,給自己一個放鬆娛樂的正當理由。
夏收的農作物有小麥,胡麻,扁豆等,遇到豐年,家裡的八腳櫃里裝滿了糧食。糧倉中有糧,媽媽心裡才會感到踏實。七月十二是慶祝夏收的節日,每次過節,媽媽總能讓這平常的一天過得與一年中的其它任何一天不同。現在想來,媽媽在廚房裡忙忙碌碌,給我們準備節日的盛典,不僅僅是趁過節日改善孩子們的伙食,更是對我們的愛:單純的想要自己的孩子這天過得快樂幸福。
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七月十二這天要吃一種叫「麥扇子″的饃饃。這種饃饃的外形像一個可愛的娃娃,所以小孩子們又稱為「娃娃饃饃」。不管有多忙,母親總是抽出半天時間給我們烙娃娃饃饃。用當年新打的麥子,磨成白面,和面,加入豬油,用老酵母發麵,面發好後放小蘇打揉面,麵糰被母親胖乎乎的手揉好,擀成圓形麵餅,一切四份,做成娃娃狀,再用糧食粒做好裝飾,表面刷上薑黃油,紮好花,薑黃和油融合在一起滲透在白面里,經柴鍋里的小火烘烤,饃饃剛出鍋時金黃酥脆。媽媽做饃饃的手藝非常好,不僅外形美觀,吃了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童年時的日子無憂也無慮,趁著還沒開學,在外面瘋玩半天,嘴上喊著:「七月十二,娃娃饃饃」奔向回家的路,接近巷口時空氣中飄蕩著的香味讓我更是加快了速度,踏進廚房,那案板上排得整整齊齊的娃娃饃饃正等著小主人的到來。饃饃還沒涼透,留有餘溫,正是饃饃最香時。一口咬下去,品嘗到的自然是媽媽的味道。這種味道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讓我的童年就如那彩虹似的夢,絢麗多彩。
在這個喜慶豐收的節日,媽媽會像魔術師一樣,把豐收了的勞動成果變成一道道美食。媽媽將當年剛收的扁豆煮熟,放入適量的調料,拌上蒜泥,吃在口中軟軟糯糯,蒜香味和豆子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也是絕妙的搭配。這個時節,媽媽果蔬園裡的辣椒、茄子,田地里的洋芋、包穀也都成熟了。相同的食材,不同的烹飪方法,或不同的搭配組合,都會給我們帶來味覺上的享受。我最喜歡就著媽媽炒的辣椒茄子菜吃剛出鍋的熱洋芋。簡單的食材,最原始的烹飪方式,最完美的組合,每一樣都不會讓你失望,洋芋和鹹菜,洋芋和爆辣椒,剛出鍋的玉米,果園裡的李子……
什麼是幸福感?幸福指數多高才算幸福!大口大口地吃著媽媽做的饃,看著媽媽忙前忙后的身影,我叫一聲「媽媽「,聽到媽媽「噢」一聲的應答,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啊!媽媽離開后,我只能在回憶中找尋媽媽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