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招兵買馬

第十章 招兵買馬

最後,李世民如願以償的當上了馬邑的縣尉。李縣令主動上門邀請李世民,見面后發現此人果然氣勢非凡,英武了得,心想當個縣尉肯定綽綽有餘。

一開始還擔心李世民不肯接受這樣的低級官職,自然是一番熱情的招攬,頗有點禮賢下士的感覺。在一番推辭后,又在張老爺子的勸說下,李世民才勉強答應下來。李世民此番姿態其實也為了能夠爭取在後面募兵和訓練士卒上有更大的主動權。

見李世民答應后,李縣令自然是非常欣喜,馬上主動表態,從縣裡支出一千兩黃金做為募兵的軍資,府庫里的盔甲兵器,讓他儘管去拿。

只讓他全力練兵,守好城池,募兵及練兵的事情他都不插手,全部由李世民自己決定,如果上面徵招他們前往其他地方作戰,也要前往。

之前在抵抗胡人的時候,張刺史就曾抽調了馬邑的縣兵,所以李縣令才有此一說。

李世民見這個李縣令非常上道,自然也是非常的高興,從現在開始他就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在這亂世即將到來的時候,多了一份崛起的力量。

在縣衙做了詳細的「個人信息登記」,因為他是「黑戶」,不得已又請張老爺子出面做保,證明李世民家世清白,並且還認了張老爺子做為自己的遠方親戚。

最終在這一切辦妥之後,李世民就已經是名義上縣衙的「縣警備司令部司令」,對內管轄縣內的治安,懲治不法之徒,對外則承擔起了訓練縣兵保護城防的重要責任。

後面只需要縣令將他推舉上去,並在太守府備案即可,一般太守都會同意的,加上還有張老爺子做保。

第二天,送別了甘興漢和曹文豹,讓他們先去雁門關上交差事,同時幫張遼請一段時間「病假」,謊稱張遼深受重傷在馬邑休養,養好身體后再會軍營交差。

做完這一切后,在馬邑城內豎起了募兵的大旗,貼出了募兵告示,用通俗易懂的話告訴大家,我們是招募打胡人的英雄。

…………

在建立這支自己的嫡系軍隊上,李世民是下了很大的心思,思考軍制,以及軍隊的建設問題,雖然現在自己的隊伍也就不到一千人,但是軍隊的「組織架構」還是要提前謀划好。

李世民最初還是覺得府兵制是最好的制度,在唐朝初年,府兵確實作戰勇猛,為大唐建立了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到了貞觀後期,他已經敏銳的感覺到府兵制存在問題。

當時關內精銳的府兵,戰時從軍,閑時務農,因為大家都有田產,自然需要保護的財產不受侵犯,而且參軍還能免除賦稅和徭役,立功受獎的還會激勵土地,所以當時的府兵戰鬥力異常強悍。

但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加上土地數量畢竟有限,朝廷能賞賜的土地越來越少。府兵手裡的土地漸漸的又都被豪門大戶或者官宦人家強取豪奪去了。

府兵沒了土地,變成佃戶,甚至成了流民,沒了恆產,自然也就沒了恆心,直接導致了府兵戰鬥力直線下降,到了唐後期府兵制度就徹底失效了,朝廷也慢慢同意地方節度使自己募兵,也間接導致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加劇。

所以在大的軍制上,他更傾向於募兵制。

地方州縣官員無權干涉軍隊調動,軍隊調動統一由皇帝任免的大將軍調動,非戰時不可私自行動。

發軍餉這一點其實是超越這個時代的認知的,對於普通的士卒來說,切實到手的利益,遠遠比精神激勵或者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來的實在一些。

這樣既可以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軍隊成為個別將領的私產,也能減少地方擁兵自重。

在具體的軍隊建制上,他還是沿用了唐朝的制度。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品級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

在軍中人員數量的配置上,他做了一些改動。

十人為一火,火置火長。五火為一隊,50人,隊設隊正。五隊為一旅,250人,旅設旅帥。四旅為一團,1000人,團設校尉。五團為一師,5000人,師設偏將。2師為一軍,10000人,軍設郎將。

現階段這樣的架構,已經能夠滿足他爭霸的需要,現在想這些也有點遙遠。

…………

三晉大地,多好漢,尤其馬邑就是抗擊胡人的前線戰場,民風彪悍,很多村民都是自發組織起來,結社對抗胡人,保護家園,所以很有血性,也有一定的戰鬥力。

更為難得的是大部分漢子都會騎馬,最早秦始皇的大將蒙恬在雁門關外北逐匈奴,圍城養馬,漢朝初年,馬邑也作為重要的養馬場所,所以大部分家庭都有養馬的習慣,也都會騎馬,相當於這些人有了戰馬就是騎兵。

馬邑周邊的一些村子在胡人頻繁的襲擾下很多也是成為了流民有的甚至家破人亡,甚至很多乾脆上山當起了山大王,同樣加劇了當地治安的惡化,導致來來往往的商旅多受荼害。

因此李世民在此時招兵還是相對比較容易的,既有縣衙做背書,是有「編製的地方部隊」,還發軍餉,所有很多本地希望建功立業的良家子弟,以及一些活不下去的流民很快就來報名,一周不到,已經收到報名有1000人。

但是李世民並不想全部收下,一個是因為自己財力有限,養不了太多的士卒,另外自己還要保持低調,不宜太過顯眼,否則一個縣就如此多的兵力,肯定會被很多勢力盯上,因此現階段要走精兵路線。

自己繳獲了價值2000多兩黃金的財物,李縣令給了1000兩黃金,又有張老爺爺子一下拿出了3000兩黃金支持自己,短時間內資金是充足的,但是自己還要打造騎兵,還要為以後考慮,這些錢還是捉襟見肘的。

最終在李世民的優中選優下,遴選出精壯800多人,而且這些人大部分都會騎馬,組成了馬邑城的守備部隊。

不過這軍營卻是個大問題,讓李世民非常撓頭。

縣城裡本來場地就不大,原來的軍營只夠容納200人,肯定是駐紮不下了。況且自己還要繼續招兵買馬,訓練士卒,沒有一個比較隱蔽且足夠大的場地是不行的。

在漢朝和唐朝期間,軍營一般都是建在城池之外的,一個方便屯兵練兵,另外大軍在城裡也容易尋釁滋事,不利於城中的治安。到後來是擔心傭兵將領謀反佔據城池,所以只有遭逢戰時或者有調兵令才可以開拔進城。

後來,他想起了一個地方,覺得那十分合適。

前世自己來過這裡,當時的唐軍就在馬邑不遠的管涔山一處山谷內駐紮練兵,那片山谷空地很大,而且兩邊都是高山,十分的隱蔽。

終於在他摸索著記憶,找到了這個地方,場地足夠容納至少五千人在此訓練及駐紮,兩邊是巍峨大山,整個谷地只有一個入口,十分利於防守。

找好軍營后,李世民才正式開始練兵,練兵的主將自然是有張遼擔任,雖然張遼年級不大,但是武藝高強,在馬邑宿有威名,由他來訓練士卒在合適不過了。

李世民已經將《衛公兵法》傳授給他,上面記載了藥師和自己的練兵心得,十分難得珍貴,李世民對他說這是家師傳授的兵法,讓他小心保管,仔細學習。

張遼自從拿到了這本《衛公兵法》后,手不釋卷,隨著勤奮學習,越來越覺得此書非比尋常,行軍布陣非常玄妙,而且也講了很多為將之道,讓他受益匪淺,時常拿出來學習參悟,自然對李世民非常的感激。

李世民和張遼一邊讓招募的士卒修建軍營,一邊開始操練。幾乎把將縣裡能用的上的生鐵及其他戰略物資都搬空了,終於在一個月以內修建好了軍營,打造好了兵刃和盔甲。

現階段這軍制還不能公布出來,他只是暗暗把隊伍的指揮架構搭建起來,短期的目標至少要有5000精兵,所以從隊伍里選出了5個武藝不凡的小將,任命為校尉,每個校尉暫領200人,其他低級軍官就全權交給張遼任命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是熱火朝天的練兵了,李世民和張遼一起出動,共同練兵,吃住和士卒一起,訓練的時候玩命訓練,休息的時候也是十分平易近人,絲毫不擺架子。

而且軍法森嚴,但凡有人觸犯了軍法,也是嚴懲不貸,所以士兵都很聽從號令,1個多月過去了,大軍令行禁止,戰陣配合嫻熟,軍威頗盛,顯然已經已有小成,只缺沙場鐵血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是三國李世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我是三國李世民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 招兵買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