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未完成的願望》

附錄: 《未完成的願望》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他的短篇小說《再劫麵包店》中寫了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故事:

一天夜裡,剛結婚不久的小兩口突然醒來,兩人都餓得不得了,把家裡所剩無幾的食物掃蕩一空,那種飢餓感仍然無比兇猛。

這不是一種正常的餓,妻子說:「我從來沒有這麼餓過。」

這時,「我」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話:「我曾經去搶劫麵包店。」

「搶劫麵包店是怎麼一回事?」妻子揪住這句話問了下去。

原來,年輕時,「我」曾和一個最好的哥們去搶劫麵包店,不是為了錢,只是為了麵包。

搶劫很順利,麵包店老闆沒有反抗的意思。不過,作為交換,他想請兩位年輕人陪他一起聽一下瓦格納的音樂。兩個年輕人猶豫了一下,但還是答應了。畢竟,這樣一來,就不是「搶劫」麵包,而是「交換」了。

於是,在陪著老闆聽了瓦格納的音樂后,兩個年輕人「如願以償」地拿著麵包走了。然而,「我」和夥伴非常震驚,連續幾天討論,是搶劫好,還是交換麵包更好。兩人理性上認為,交換非常好,畢竟不犯法。但是,從直覺上,「我」感受到一些重要但不清楚的心理活動發生了,「我」隱隱覺得還是不應該和店老闆交換,相反該用刀子威脅他、直接將麵包搶走就是。這不僅是「我」的感覺,也是夥伴的感覺。

後來,兩人莫名其妙地再也不聯繫了。對妻子講述這件事時:

「我」說:「可是我們一直覺得這其中存著一個很大的錯誤,而且這個錯誤莫名其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了一道非常黑暗的陰影……毫無疑問地我們是被詛咒了!」

「不僅你被詛咒,我覺得自己也詛咒了。」妻子說。她認為,這就是這次莫名其妙而又無比兇猛的飢餓感的源頭。要化解這種飢餓感,要化解這個詛咒,就必須去完成這個沒有完成的願望——真真正正地再去搶劫一次麵包店。

最終,新婚的兩口子開著車、拿著妻子早就準備好的面具和槍,扎紮實實去搶了一次麵包店——一個麥當勞。

村上春樹到底在說什麼啊?真是一篇怪誕的小說。

但是,前不久,忽然間彷彿徹底明白了村上春樹這個短篇小說的寓意:未被實現的願望,具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腦子裡蹦出這樣一句話后,感覺上,記憶中藏著的許多恍恍惚惚的事情都在剎那間得到了無比清晰的解釋。

譬如,美國男子蓋茨比是一個億萬富翁,他再次遇到前女友戴西。戴西因渴望紙醉金迷的生活,已嫁給一個紈絝子弟湯姆。湯姆的家境已沒落,而戴西也渾身上下散發著對物質生活的渴求。不過,蓋茨比仍痴迷不減,繼續狂熱地追求戴西,並用巨資資助她的家庭。然而,戴西也仍和以前一樣不在乎蓋茨比,不僅和丈夫一起利用他,甚至還參與策劃了一起車禍,害了蓋茨比的性命。

這是沒有結果的初戀留下的詛咒。對蓋茨比而言,沒有在戴西身上實現的願望,猶如一個魔咒,他似乎只有實現這個願望,這個魔咒才能解除。

這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在他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描繪的一個悲劇。

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子顯示,不曾完結的初戀是最常見的魔咒之一,令許多人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

這種未被實現的願望,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對此,可以用完形心理學給予解釋。

完形心理學是源自德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是,我們會追求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一個有始有終的初戀,不管結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還是分手,只要有明確的結果,就是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然而,假若初戀無果而終,就是一個沒有完成的心理圖形。那麼,我們會做很多努力,渴望完成它。

完形的概念固然不錯,但相對而言,我更樂意從「意志」這個辭彙來分析這些事情。

心靈成長的第一定律是「成為自己」,也即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換一句話來說,「成為自己」其實就是「意志的勝利」,即我們渴望自己的意志能得以展現並獲得勝利。

我們的意志無處不在,並且很容易受到阻礙,於是,我們也很容易有許多願望不能實現,也由此很容易受到「未被實現的願望」的詛咒。

這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無數願望被壓制,我們現在所表達的,一樣常常是過去被嚴重壓制的願望。

最常見的現象是,小時候,我們所產生的但不能實現的諸多願望,我們都會在長大后表達出來。哪怕這些願望看上去再不合理,它們也仍然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我們儘管理性上意識到了它們無比不合理,但卻難以擺脫它們的控制,就像是中了魔一樣。

譬如,許多女子,喜歡有暴力傾向的男人,認為那樣才是男人味,她們對通常意義的好男子是沒有什麼興趣的。

如果仔細聊下去,就會發現,這些女子,她們通常都有一個暴烈的老爸,挨過老爸的訓斥、暴打和嚴格的管教。她們的心底,一方面對老爸有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過強烈的渴望,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老爸的暴力傾向,讓他能對自己好一些。

然而,童年的這個願望,和幾乎所有試圖改造父母或其他重要親人的願望一樣,99%的時候會失敗。於是,這個沒有被實現的願望深埋在心底,彷彿成了一個魔咒,到了成年時發揮起巨大的作用,令她們會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儘管遭受了許多折磨,但仍痴迷不悟。

這是一種願望的彌補。童年時所失去的,成年後又追了回來。現在,常有報道說,某名校的大學生,因沉溺於網路而掛了許多門課。為什麼會這樣呢?一些詳盡的報道本身就給出了答案:這些沉溺網路的大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在親人的嚴格管制下刻苦學習,普遍缺乏玩耍的機會。由此,他們對網路的沉溺,其實常常也是被壓制的願望的彌補性的表達。

重讀《再劫麵包店》后,「搶劫麵包店」就成了調侃時的一個口頭禪,因為的確發現,「中了魔一樣去展現未被實現的願望」,能夠解釋無數的現象。

前面提到的,都是一些很重要的願望。但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個未被實現的很小很小的願望所詛咒,而去干一些傻事,於是犯了重大的錯誤。

村上春樹在他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中細緻地描繪了這一現象:女主人公綠子渴望男主人公渡邊陪她過夜,渡邊怕違反學校紀律不敢這樣做,於是,綠子對他說,如果他不願意陪她,她就會坐在地上哭,哪個男人過來第一個和她搭訕,她就和這個男人睡覺去。

渡邊只是違逆了她一個小小的願望,但她卻想為這個未被實現的願望去犯一個重大的錯誤。

這是意志的驕縱,也是意志的較量,渡邊愛綠子,最後讓了步,冒著被學校發現他違反紀律的危險,陪了綠子一夜。

戀愛中的失落,未必是愛的遺憾,而可能是意志的挫敗。警惕「願望的接力」。

《再劫麵包店》中,本來「我」的意志是搶劫麵包,如果成功了,就是「我」的意志的勝利。然而,麵包店的老闆用瓦格納的音樂做個交換,就將「我」的意志給抹去了,變成了他的意志。意志的較量可能是人際關係中最普遍的現象。並且,關係越親密,這種較量可能越常見。於是,最親密的關係不僅最可能是溫暖的港灣,也最可能是相互的地獄。

在家庭中,我們最容易見到意志的強加,上一代人沒實現的願望,強加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這可以被稱為「願望的接力」。但是,與接力賽不同的是,下一代人的生命意志被嚴重壓制了。

一個朋友表達了同樣的心理,她寫道:「小時候,老媽總是不給我吃甜筒,長大后,我吃雪糕就獨愛甜筒,不明所以的執著,也是這個道理吧?」

我們渴望成為自己,這是最大的生命動力。同時,我們又渴望關係,這幾乎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動力。

然而,尤其是親密關係,一方面給了我們極大的幸福和快樂,另一方面也是關係雙方的意志的較量,從而會給我們留下許多未被實現的願望。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難道只有聽憑這些魔咒的詛咒嗎?譬如,小時候沒有玩耍過,大了就必須得放肆一回?以前沒有得到一個戀人,以後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她)??

當然不是,其實還有一個簡單直接的化解辦法——接受失去、學會哀傷。所謂接受失去,就是直面事實,承認有一些東西的確已經失去了,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當做這個工作時,我們勢必會產生哀傷。所接受的失去越大,所產生的哀傷就越重。

哀傷,是完結的力量,是幫助我們告別悲劇的幾乎唯一途徑。學會哀傷,也許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只有學會哀傷、懂得放棄,我們才會從無數大大小小的魔咒中解脫出來。

「是的,童年時做小大人,沒怎麼玩過,這是一個很不快樂的事,是令我非常非常難過的事情。以前,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現在,我承認它是個事實,是個不可逆轉的事實,承認在這一點上,我的童年的確並不快樂。」

理性地說這句話沒有意義的,但假若我說這句話時,帶著強烈的悲傷,甚至淚如雨下。那麼,隨著這個哀傷的表達,我也就做了一個結束的工作,即結束了我心中的那個魔咒——「不行!我一定要好好玩耍!我一定要把失去的給彌補過來!」

如果蓋茨比接受了已經失去戴西的事實,並為此深深地哀傷,他就可以不必再次沉溺於對戴西的迷戀了。

如果你曾有相對悲慘的往事,那麼,請承認它並為它哀傷。這幾乎是告別悲慘往事的唯一途徑。

相反,假若你心有不甘,拒絕承認自己的不幸,拒絕承認失敗或失去,拒絕哀傷,甚至還強裝笑臉。那麼,不管你看似多麼成功和快樂,你其實仍是在繼續遭受它的懲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布谷鳥的回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布谷鳥的回應
上一章下一章

附錄: 《未完成的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