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插秧與上山
又是吃飽喝足的一天,然後姜川先是把盒子里的蚯蚓篩選了一遍,又發現了三條綠蚯蚓。再去草垛下面挖一些,廢了不少功夫湊了7條,蹲的他腿都麻了。
經過兩天的對比實驗,姜川得到結論:綠蚯蚓雖然腥味重一些,但是對於鯰魚、黑魚這一類的肉食性魚類有著比較明顯的效果。
再有,如果遇到麥穗,小白鰱鬧窩的情況可以使用綠蚯蚓。或者是把綠蚯蚓攪碎混合一些其它餌料,來進行打窩,效果拔群。
四月上旬即將過去,在這之前還有一件事需要做,那就是——插秧。
插秧指的是把秧苗插入水田中的過程,各地插秧的時間。因為氣候、地理位置、農作物生長周期的影響有所不同。
春季的插秧時間,大約就是氣溫回升趨於穩定沒有較大波動,並且在開始降水之後,進行插秧。
以前插秧都是由人工進行,在插秧的時節。農民伯伯們會捲起褲腳,走入水田,一隻手抱著秧苗,一隻手進行插秧。
雖然插秧的時節在春日回暖以後,但是人體的平均氣溫在36攝氏度左右,光腳入水尤其是泥里,還是比較涼。青壯年還好,但是在村裡,不管是家庭主婦還是老人都會下地參加勞動。
不過好在國家始終關心著,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經濟上沒有那麼困難以後,開始大力補貼農業生產,農業機械得以大範圍推廣,聯合收割機、播種機、旋耕機等農業機械的應用,及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壓力。使得農民伯伯不在那麼勞累。而插秧機也在其中。
看著插秧機行駛在水田裡,姜川的心裡感慨萬千:原來需要一個人干大半天活,現在機器開過去就能搞定。而且在一些山間梯田,較大型機械進不去的地方,小型手扶式插秧機也應運而生。
許伯特意留下了一塊地,和姜川一起手動插秧,大概是他們兩個人一天的工作量。
由於姜川從來沒有接觸過插秧,所以許伯還要給姜川指導。秧苗根部需要入土多深,怎麼樣比較省力。姜川學習的挺快,就是前後不齊,經常跑偏。
許伯對姜川說:雖然現在有機械很方便,但是也要讓後輩體會一下先輩們的艱辛,和生活的辛苦。也是教育後人,糧食來之不易,要養成節約的習慣。這種精神,以後你也要傳承下去。
晚上吃過飯,姜川早早的就上了床。白天插秧,乾的有點腰疼。明天早上的晨練也免了,得多躺一會。
在家歇了兩天,腰不酸了背不痛了,滿血復活。姜川打算上山去挖點野菜,話說這幾天總吃魚了有點膩,整點青菜換換口味。
帶上工具出發,姜川的老家在平原沒有山。所以這次自己上山還挺激動的。
春天的風吹的還是比較宜人,如果能有小雨就更好了。斜風細雨,倚樓聽之,這景象絕美。
大家春天出去玩一般會做些什麼?是不是跟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出門踏青,湖邊散散步,放放風箏,累了就在草地上坐一坐。鋪上墊子來個野餐,或者在花前樹下喝杯茶。想想就覺得很美對不對!
但是姜川是條單身狗啊,而且自己一個人做這些也沒有感覺。不過呢,既然沒有人看到反而可以放鬆一下天性。
姜川悠哉悠哉的走在山路讓,遠處的山林里時不時的閃過小動物的身影,頭頂上時不時有鳥兒銜著樹枝飛過,花叢中蝶舞蜂飛。一幅忙忙碌碌且又生機盎然的景象。
慢慢的山路趨於平緩,
姜川走到一片草坪上。鬆手把工具放下,站直全身放鬆向後仰,倒下。
突然怒目圓睜,張口向天狂吼。之後慢慢平靜下來,平躺在草坪上,閉上眼睛深呼吸,整個人癱的像一條鹹魚。
躺了好一會,還在草坪上打了幾個滾,才慢慢爬起來。幸虧山上沒人,這要是讓人看到,估計得笑死。
山上的野菜雖然不少,但是姜川認識的不多。本著謹慎的原則,只採摘了自己認識的。蒲公英、灰灰菜、苦苣菜、薺菜就整了這幾樣。(註:自己不認識的東西和陌生人給的東西,-千萬不能吃,尤其是在野外)
前面幾種的吃法無非就是,蘸醬、拌冷盤、或者熬個湯。但是薺菜包子,薺菜餃子非常好吃。還有一種馬莧齒,在姜川老家叫馬子菜。這種菜蒸包子也特別好吃,不過馬莧齒不急,夏天有的是,但是太老了也不好吃。
回去的時候,姜川往湖的方向走。許伯告訴他,那邊有條溪水從山裡流出來。
姜川來到溪水邊,定睛看去仔細尋找。忽然眼前一亮:哈哈!果然有河蝦這次有口福了!
姜川小心翼翼的把手裡的網兜伸進水裡,慢慢向河蝦靠攏,絲毫不敢大意。
山間流水遠離人煙,所以水質非常清澈。而水裡的河蝦也呈現出一種半透明的狀態,看上去十分漂亮。
經過半個小時的奮戰,姜川撈到大半兜河蝦。心裡不住的感嘆:沒有受到污染,平時也很少有人來,資源就是豐富。見好就收不能涸澤而漁。
扛著網兜,提上籃子。姜川美滋滋的下山回家。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姜川回到家先把河蝦倒進盆里,進行清洗然後剔除蝦線。
原汁原味的吃法,一般是水煮或者清蒸。不過水煮的話可能會讓河蝦本身的鮮味有所流失,所以倒點黃酒上鍋清蒸。同樣的根據個人口味調配蘸料,這次姜川選擇的是醬油、醋、和薑末。
後面幾天姜川整理了這段時間拍的風景照片配文發到網上。並且把自己在村裡的生活見聞和感想,編成小說在網站發布,起名《田園生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