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成書年代亂猜(9)

《水滸》成書年代亂猜(9)

《水滸》甫經亮相,以「說部」在頂級文人階層中,獲得斷層級的不吝讚美(同時出的《三國》真慘。)

初始讚美多在「敘事」,如「委曲詳盡、血脈貫通」、「從未見……」、「序事之法、史學之妙」、「《史記》之下第一」……接下來,不到百年的時間,民間更是以天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版本最複雜的刊刻,以及古典長篇小說最多的同人創作出版(明、清),屢禁不絕,來顯露它的「歡迎」程度。

總的來說,

作為天朝長篇小說的NO1。

先不說他的文筆(前70回也是第一),不說他的敘事,就以畫論,「傳神與寫照」只能是讚美《水滸》人物刻畫的。

我個人認為,施耐庵的人生閱歷實在太豐富了,我相信那些至今未被完全實證的他的生平,極大可能跟「張獻忠藏銀」一般,結果都是真的。

他極大可能是張士誠軍中的一位重要角色。

「施耐庵」的「耐庵」是「室名」,如「辛稼軒」、「張陶庵」……

哪怕離元末只有百多年,嘉靖的文人墨客也只能看到他的「室名」。

這多像民間關於張士誠後人「生姓吳死姓張」的隱姓埋名數百年的祖訓傳聞啊。

當然,這不是關鍵,從小說角色塑造「傳神與寫照」的角度,「施耐庵」絕對算是天朝小說史上「採風」經歷最驚心動魄的大拿了。

估計他不是1364年前得以脫身,連「施」這個姓,能否願意被百年後的人看到,都是疑問呢。

《水滸》中的角色出身經歷,涵闊太廣,按照史記「不掩惡不虛美」寫實筆法塑造人物,就不單單是「筆力」能駕馭了。

先來看傳說中的「張士誠十八扁擔」,也就是極大可能「耐庵」的同事中,都有什麼樣的出身。

與張士誠在北極殿一同起義的共有十八人,分別為:「張士誠、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潘元明、潘元紹、呂珍、張天麒、李伯升、莫天佑、莫天錫、徐義、徐志堅、韓謙、錢輔、宋興。

除了張士誠兄弟,其他人,不少在史書也有記載,比如:

潘元明、潘元紹則為北宋秦王趙廷美之後,后宋亡后改姓潘,隱居於泰州海陵。

呂珍和張天麒都是興化人,據史料記載,呂珍是南宋名將呂文德之後。

李伯升,為海陵陰陽術士李行素之子,應該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博學之士。

……

《水滸》中的角色身份屬性,是我讀過天朝小說史中,最複雜與多樣性的,前半部的文本中,人物刻畫與「傳神寫照」,活靈活現得一匕,端是牛叉叉翻了。

寫小盜寇,作者卧底個把月,實地採風或找本紀實文學參照一下,或許能寫。但要寫出如元末亂世這種在並山頭從小盜賊到稱王的巨頭,且還把數十位盜賊頭目「委曲詳盡、血脈貫通」塑造成「數百年沒人懷疑是假的」(明中晚期那些交口稱讚水滸的文人,他們的身份地位、才學及人生閱歷可都不低啊),這就不是用「採風」能實現的。

看看大聚義后,108將的崗位分工,這是小說家能憑空捏造出來的嗎?難怪後世農民起義將此書奉為祖師爺級的教科書,難怪四度赤水的毛爺爺都對三打祝家莊的戰術點贊。

再說最考究作者下筆準確度的打鬥描寫,《水滸》是天朝武俠技擊流的鼻祖,後世至今無超越此書的,除了水滸文筆太好,估計只有王世貞俞大猷合體、集魯迅霍元甲技能於一身,

才能寫出吧!

也許《水滸》的作者不僅自己會武,他至少他身邊經歷一堆高手,觀摩實戰,且能以技擊流打鬥描寫塑造人物性格的,幾百年過去了,暫時只有金庸的少許篇章可以與之媲美。

再有,元末孔齊在他的筆記《至正直記》中講述:

平江始築城時,某處城數丈,築而陷者三。於是深掘其地,偶得一石,方廣三尺,刻云:

「三十六,十八子,寅卯年,至辰巳,合修張掖同音例。國不祥,不在常,不在洋,必須款款細思量。耳卜水,莫愁米,浮屠倒地莫扶起。修古岸,重開河,軍民拍手笑呵阿。日出屋東頭,鯉魚山上游。星從月里過,會在午年頭。」

末行雲「唐癸丑三月三日立」。時至正辛卯秋冬之間,民相傳誦,竟不曉其讖。至丙申春城陷,張九四據之,明年秋納款,始有人云:「張起謀時止十八人,若火、周、李、嚴等也。」又測「鯉魚山上游」者,高郵也。「星從月里過」者,橫舟也。「三十六」者,四九三十六也。皆未盡詳明其意,亦未知應在何事也。「開河」之說,卻是賈魯平章為之,天下遂亂。「浮屠倒地」者,自亂后寺觀皆廢,僧徒遁去,以置軍寨……

這段筆記,凡熟悉《水滸》的都會眼熟。

這個「石碣顯應」似讖言編得真狠。

方臘,摩尼教頭子也只搗鼓出:「十千加一點,冬盡始稱尊。縱橫過浙水,顯跡在吳興。-」

劉福通差了點,只能學前人搞句:「石人有雙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朱元璋的身邊哪怕有能搗鼓《燒餅歌》的劉伯溫,也只尬出:

「塔兒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

張士誠在蘇州紀年「唐癸丑三月三日立」的「石碣顯應」,結合《水滸》開篇再到「大聚義」,這多麼相似。

實在見識短淺。

這是我讀到的天朝歷史上最長的一段「讖言」了,編得跟「故事」似的。

像誰的手筆?

張士誠身邊一位「智多星吳用」的手筆。

假如說張九四身邊,出自陰陽術世家的李伯升是「入雲龍公孫勝」,教書先生「智多星吳用」又是何人?

很不巧,「吳用」恰恰是《大宋宣和遺事》三十六人中為數不多被《水滸》成書後「改名」的。

至於「吳學究」何時被改成「吳用」?由於元刊元雜劇水滸實在太稀見,至少明初周憲王的藩刻本《豹頭和尚自還俗》的三十六人依舊是「吳學究」。

不好意思,「耐庵」據說離開蘇州后隱「行藏」的初始就是「教書先生」。

「吳用」諧音「無用」

莊子《人間世》云:被匠人稱呼為「無用」祭祀用的「櫟社樹」為散木,此「無用」多用來喻「不為世用」之人。

「吳用」顯然不是「自黑」。

熟讀《水滸》都知道,征遼前,羅真人給宋江一句讖言,內有「吳頭楚尾」。

那麼,吳頭楚尾是哪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
上一章下一章

《水滸》成書年代亂猜(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