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成書年代亂猜(10)

《水滸》成書年代亂猜(10)

「吳頭楚尾」首先是個地理名詞。

在《水滸》中,宋江提反詩於江州(今九江)潯陽樓,死後葬在楚州(淮安)南門外蓼兒窪。

「吳頭楚尾」作為地理名詞的說法,個人認為應源自「伍子胥」的故事。

大抵可以明確在「專諸刺王僚」前,伍子胥「過昭關、遇浣紗女、漁邱渡」這段過江前的地理範圍,屬於「吳頭楚尾」。

基於長江下游唯二的兩處古渡口「烏江渡、漁邱渡」(古時長江下游入海口,過了京口鎮江,江面很寬闊了,哪怕到了元時,已不適合「蘆中人」這種級數的渡口了)。它們都設在有「金陵鎖鑰」之稱的和州。

南宋張孝祥是和州人,稱和州「吳頭楚尾之地」。

伍子胥從漁邱渡過江入「吳」,從地圖上看,確實距吳都直線距離最近。

「吳頭楚尾」:

西起「江州(九江)」、中軸為「和州」,按照《水滸》的說法,東至則是「楚州(淮安)」。

古人由於交通不便利,加上戰亂,哪怕「耐庵」、「湖海散人」都親歷的人生版圖,也就是地理範圍並不大。

《水滸》是明以前的長篇小說偏「寫實」的文本,不說文本中語言的地域特徵鮮明,就說比照「征方臘」比「征遼」的地理描述要遠遠詳實有據多了。所以,作者把書之核心角色宋江的人生「起落」放置在「吳頭楚尾」也再自然不過(李逵的人生起落也在吳頭楚尾:江州、鎮江潤州)。

由於後半部《水滸》的文筆、敘事及人物刻畫水準下降太多,我都不敢確定「一百回的結尾」是否是「耐庵」的「原筆」或「原意」。

按照《水滸》結尾,宋江雖被高俅等陷害死於「楚州」,但死後:

「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義兩全,建立祠堂,四時享祭。」

這個結尾除了對應明嘉靖起現存刊本水滸傳的書名前綴名「忠義」主題,同時,也把書中「九天玄女」跟宋江講的「宋江作為星主重回天庭神位」的劇情「圓坑」。

地處「吳頭楚尾」楚州的「東南面」,按今天的行程,約百多公里,就是「興化」的「白駒場」,那裡是張士誠北極殿「十八子」聚義的地方,同時,也是施耐庵隱居成書之地(雖然從邏輯上通的,但尚缺「耐庵」名的實證)。

在元末特別是張士誠戰敗后,那些不願歸順朱元璋的「元遺」與「耐庵」、「湖海散人」這類跟張士誠有瓜葛之人,避戰亂及隱逸,從元末江浙諸多文人筆記來看,一是在「松江」、另一選擇是「興化」。

興化,也是吳頭楚尾之地。

「耐庵」雖是「室名」,從名詞解讀人生境況,與「江海散人」有本質上的不同,當然「江海散人」是賈仲明記錄的1364年前約40歲壯年心境的羅貫中不同。兩者從志向上根本其實不是一類人。

「庵」:圓頂草屋,且不對外開放。

比如:入清的遺民「張岱」的「陶庵」,按他在《陶庵夢憶》自序中表露的情緒與心境,個人見解,「陶庵」應是:親人(他母親)的菴廬(靈庵)。

「耐庵」的「耐」,個人解讀為「耐得住」與「能耐」。個人認為:這世上不乏有「能力」者,有「能耐」者最稀見。

作為能寫出《水滸》這等文本的天朝頂級文字高手,能被自明嘉靖起,諸多文藝理論大家拍案叫絕的開宗立派者,真不能忽略他作品中的每種「定名」,更何況是關乎他自家心境的定名。

與張岱的「陶庵」表述「往事繁華,轉眼成空,昔日浪蕩,國破家亡后,不修邊幅,如同野人……都想自決……懷疑是果報……在(親人靈庵處)懺悔……」心境絕對不同。

「耐庵」的「庵」是何?「耐」為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
上一章下一章

《水滸》成書年代亂猜(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