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廣寧會戰
遼東乾軍投降后,秦軍一邊收編降軍,一邊繼續北上,劍指后金。
六十萬大軍直接就留下了四十萬大軍來整頓後方,二十萬大軍繼續前進。
今年後金倒是沒有趁著夏秋之季南下劫掠,也許是去年楊展的千里奔襲打痛了他們,也許是被秦國兩百萬大軍東出嚇到了,不敢輕舉妄動。
秦國和遼東乾軍交戰的時候,后金有想過火中取栗,可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面沒有出現,秦國打遼東乾軍是全程吊打。
完全就是父子局,遼東乾軍一點掙扎的能力都沒有,而且秦軍人說太多,還具備了大量快馬,后金連靠近一點圍觀都不敢。
比如綿州之戰,秦國出動了三十多萬大軍圍城,實際只用了數萬軍隊就攻陷了綿州城,還有二十多萬的大軍在外虎視眈眈,根本沒機會過去佔便宜。
后金如今的二十萬可戰之兵,實際上和草原上的四十萬控弦之士差不多,不過是因為生活環境惡劣,男性壯力都要拿起刀子生活,優勝劣汰下都有一些戰鬥素養。
但也僅此而已,實際上后金和蒙古的生產能力都遠不如大乾,鐵甲,兵器有限,但架不住卻啥都可以從南方搶,也可以從走私商買,度過艱難歲月後就可以自己造了。
因為北亞礦藏豐富,加上唐時冶鐵鍛造兵甲等技術外泄,所以唐朝之後北亞已經是亞洲軍事力量最雄厚的地區,中原地區已經沒法保持對外優勢,甚至常常出於劣勢。
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而不是什麼草原文明比農耕文明更強大,草原上的種族天生更強壯,這些都是屁話。
難道草原上的環境更惡劣,草原人種就進化的更快嗎?可進化是適應而不是強大,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可不是越強越好。
草原民族衰落後都往天竺那邊跑,也沒見得把強大基因帶過去,後世天竺直接淪為殖民地近兩個世紀之久。
可見強弱之勢還是看誰兵多甲厚,倚仗兵甲之利,弓騎之眾方可橫行天下。
我們眼中的蠻夷恰恰要比我們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努力擁抱變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
比如契丹的皮室軍,西夏的鐵鷂子,滿金的鐵浮屠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兵種,他們身上的兵甲科技發達的宋朝竟然都無法仿製。
鐵鷂子身上的盔甲只有宋軍的仿製的鐵甲三分之一重,這一方面是宋朝的冷鍛技術確實落後,一方面是鐵礦質量不行,打不出那種又輕又足夠堅韌的盔甲。
至於蒙古,哪怕李青不太了解蒙古也知道,回回炮是蒙古人發揚光大的,火藥更是被蒙古人玩出花,南宋堅城就是給這兩樣利器打下來的。
后金更是積極擁抱新的戰爭機器,火炮火槍,雖然我們印象中后金強處是兵馬眾多,弓強箭利,但實際上人家最大優勢是重步兵,依靠重步兵打服了蒙古才收攏了足夠的騎兵,才有數量眾多的高大戰馬,然而大明堅城堡壘眾多,后金是靠大炮轟下來的。雖然說也少不了內奸內應開城投敵的緣故,但更主要的還是人家的軍事科技還真就更加發達。
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到清末,怎麼說都繞不過一句話,「落後就要挨打」,這還真是鐵打的事實。
中原每一次挨打不過是因為一時落後,可笑的是太多人沉浸在過去的漢唐輝煌歲月里,看不清或者說不願意麵對中原逐漸落後於世界的現實。
學習由於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大國之爭,民族之斗也是如此。
每一個倖存的民族都在拼搏奮鬥,沒有成功者是可以憑白無故就取得成功的。
正是自己,也正視對手,不可虛心大意才是應有之意。
就比如秦國九月中旬在廣寧和后金打響了一場大規模會戰。
此戰雙方都是攜帶二十萬軍隊參戰,后金這邊是五萬精騎,十五萬步兵參戰,后金的老底基本都掏空了,僅剩十幾個牛錄守家;而秦軍這邊則是十萬騎兵,十萬步兵。
這十萬騎兵還是特意抽調過來的,所以才有十萬兵馬之眾。沒辦法,隨意秦軍大擴軍,戰馬就有供給不上了,戰馬數量終究有限,騎兵也就不可能隨意增編。
秦國這些年佔據了甘肅和小半個青海也就獲得了四十萬匹馬,經過汰選也就一半左右能作為合格的戰馬,後面又通過和蒙古、西域購買戰馬,才使得戰馬數量突破三十萬。實際上所謂的西域要打個引號,因為蒙古帝國實際上把西域諸國給滅了,之後蒙古帝國崩潰這些西域上的國家勢力嚴格上來說也是蒙古。
除了這三十萬的高種戰馬,還有三十萬的西南戰馬不過是矮種馬,秦國又以修真手段將六十萬戰馬修鍊培育成妖馬。不過妖馬生物緩慢且時日太短還未有多少新長成的妖馬,大部分現有戰馬都是經過靈氣靈丹培育的妖馬,也只有擁有這種戰馬才是正式騎兵,否則只是騎馬的步兵。
可惜只完成了三十萬妖馬轉化,也就最多只能武裝三十萬騎兵,好在妖馬速度、耐力、負重遠超尋常馬匹,不用一人雙馬也可以成軍。
或者說正式騎兵都是一匹妖馬,一匹普通戰馬那樣的一人雙馬,普通戰馬主要用來節省妖馬馬力。
如此到也剛剛好足夠打造三十萬騎軍,而這三十萬珍貴騎軍一下子就掉了一半來遼東,此刻又有十萬上場,足見秦國秦軍對遼東、對后金的重視。
獅子搏兔,尚需全力,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秦軍執行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