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節 道在養生(二)

第八十七節 道在養生(二)

二、天人合一

在對人和外界的關係上,道教認為,人是一個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個大宇宙。

人和天地自然大同小異。

人的精神受之於天,人的形骸受之於地。

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也有四時五臟九竅三百六十個關節。

大自然有山川流水,環環相扣,息息相連;人體的各器官也象自然界中的山川流水一樣,也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連的。

因此,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中國古代把這種認識叫作「天人合一」。

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相通,那麼,自然界天地萬物的變化必然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反過來,人的生命活動又可以反作用於天地萬物,改變它們的運動過程。

但是,對於養生來說,天地萬物變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有這樣一段話,說明了天地自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在養生上得出整體養生觀念,而這種整體養生觀念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系統觀念,是一種科學的觀念。

這一思想不僅是養生整體觀,也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觀點。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觀念產生的契機是中國古代氣功這一中華民族獨有的瑰寶。

它是從我國古代的氣功實踐中萌發總結出來的。

許多氣功內煉家們在煉功中常常進入一種天人合一、個體溶入自然的奇特心理境界。

明儒羅洪先精於養氣,他在談靜坐時出現的絕妙境界時,有過一段精採的描述:「當極靜之時,恍然覺吾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有如長空雲氣流行,無有止極;有如大海魚龍變化,無有間隔,無內外可指,無動靜可分,上下四方,往來古今,渾成一片,所謂無在而無不在。

吾之一身乃其發竅,固非形質所能限也。」4當「極靜之時」,也即是人進入氣功狀態之後,天人相通了。

這時候,人和自然「無有止極」、「無有間隔」、「無內外」、「無動靜」,甚至超越時空,「上下四方,往來古今」,都渾然一體,「無在而無不在」了。

先哲們的這些絕妙體驗,不正是超越時空,人天相通,獲得永恆的感受嗎?!

宋元時期著名道教養生家俞琰,對於古代傳統氣功有著相當精深的研究。

他對於內煉時真氣在體內運行的狀況以及產生后的驗證,作了極為詳盡的描述:「(真氣)穿兩腎,導夾脊,過心經,人髓海,沖肺瑜,度肝歷脾,復還守丹田。

當其升時,渝然如雲霧之四塞,颯然如風雨之暴至,恍惚如晝夜之初覺,渙然如沉痾之脫體;精神冥合,如夫婦之交接,骨肉融和,如

澡浴之方起。」2

「其和氣周匝一身,溶溶然之山雲之騰太虛,罪霏然似膏雨之遍原,淫淫然若春水之滿四澤,液液然如河冰之將欲解釋。

往來上下,百脈通融,被於谷中,暢於四肢,拍拍滿懷都是春,而其象如微醉也。」3

「神凝氣聚,混融為一,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與道冥一,萬慮俱遺,溟溟滓。

」4上述這些描繪清楚地表明:在氣功實踐中,真氣運轉,疏通萬脈,猶如醍醐灌頂,春意融融,舒暢無比,從而在身心飄逸、神思恍惚之中,人們不期然感覺到人的個體與大自然溶合一片,混然一體,即與天地並生,萬物為一了。

正是在氣功實踐中,人們認識了「天人合一」,並反覆闡述了這一觀點。

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

」儒家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4「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子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矣。」

8對於在氣功內煉狀況下產生的這種「天人合一」、個體溶入自然的奇特的心理境界,早就引起了東、西方學者的注意。

著名的科學家卡普拉指出:「當理性的思維沉寂下來時,直覺狀態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意識,能以一種直接的方式體驗到周圍的一切,而無須對概念性的思維進行反思。

莊子有一句話:『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對於上下四方這個環境的獨特的體驗是沉思的主要特點。

在這種意識中,各種局部的形式消退了,溶化成渾然的一體。

」3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抽說:「除非我們親自體驗,否則是無法理解《華嚴經》及其哲學的意義,……這是一種不再有心和身、主體與客體之間差別的完全溶化為一體的狀態。」

這種心身合一、主客渾然的境界在禪定或內煉

時的出現毫不奇怪。

佛教《祥秘要法經》中即描繪了一幅非常絕妙的天人合一圖景:「觀身若空,無堂無我,悉亦皆空。

作是思惟時,觀身不見身,觀我不見我,觀心不見心,爾時忽然見此大地山河石壁一切悉無。

出定之時,如痴醉人。

」6綜上所述,儒、釋、道這三家在綿延幾千年的氣功養生實踐中,往往都殊途同歸的出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並在這一境界中去領略宇宙與萬物的奧秘。

然而在儒、釋、道三家當中,尤以道家、道教在這方面的探討與研究更為深湛精微,它們對中國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也最為巨大而又深刻。

著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經慧眼獨具地指出:「道家具有一套複雜而微妙的概念……它是中國後來產生的一切科學思想的基礎。

」2誠如其言,正是在先秦道家「通天下一氣」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中醫最早的經典《黃帝內經》一書,把天體演化、宇宙結構,乃至地球上的氣象變化、人體生命和疾病變化等看成一個整體:一氣所化,牽於此,動於彼——形成了一種充滿天才直覺、智慧光芒的自然哲學。

在這種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自然哲學看來,天地固然是一個大宇宙,人體亦是一個小宇宙。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

」《靈樞·歲露論篇》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就充分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後世的道教人物繼承了這種理論,並把這類比宇宙的人體生命哲學作為其養生理論的基礎,從而建立了一整套逆修返源的仙道學說。

這種哲學可用內丹學常用的「人身小天地」一語加以概括。

這一學說與印度瑜伽教之說頗為相近,而與中國佛教之學大異。道教氣功養生理論根據《陰符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之說,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而與宇宙大天地是同一本體,同一運轉規律,同一生成程序。

因此,類比宇宙論以為探清人體生命發生的本原與程序,便可找到煉丹成仙、超出生死之道。

道教氣功養生家用來類比的宇宙論有兩套。

一套是根據《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而提出的。

認為由太初無形無象的「道」生出真元一氣,這就叫「道生一」;真元一氣分化為相對的陰陽,陰陽合成第三體,第三體又衍生出芸芸萬物,是為順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

又依《道德經》「歸根復命」之說,認為內丹之道就在於逆此萬物順行之道,力使萬物合而為三(即精、氣、神),三複化為二(氣、神),二復歸一(神),一歸於道。

這就是「奪盡天地沖和之運,陰陽化機之妙」,從而達到重返本源,常駐永生。

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上藥·精氣神說下》論述說:「《黃庭經》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又云:『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複壯。

』純陽祖師日:『精氣神血歸三要,南北東西共一家。

』又云:『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真外更無真。

』曹真人曰:『比來修鍊賴神氣,神氣不安空辛苦。』又云:『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

』虛靖天師云:『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

』白真人云:『此種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

』」種種論說,不外乎精氣神三物。

「是以三物相感,順則成人,逆則生丹。

」何謂順?陳致虛解釋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

」這就列出了一個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成人的天地萬物的生成程序。何謂逆?陳致虛說:「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

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

這種學說又被叫作「順逆三關」。

《性命歸旨·元集》說:「初關煉精化氣者,要識天癸生時,急急采之。采時須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所謂『火遇金行顛倒轉,自然鼎內大丹凝』。

中關鍊氣化神者,乘此火力熾盛,駕動河車,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氣與神合,然後下降黃房,所謂『乾坤交罷,一點落黃庭』。

上關煉神還虛者,守一抱元,以神歸於毗盧性海。

」三關運煉,自有為入無為;亦可經做上關,直接煉神還虛,以頓法了結漸法。4

另一套是宋元以來的內丹家用來解釋內煉原理的宇宙論。

它的內容是: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化生。

這一宇宙論是由北宋著名道教理論家陳摶所創立的。陳摶傳《無極圖》於世,「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被內煉丹家譽為長生之秘訣。

幾經輾轉,傳至周敦頤手中,「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

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

由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闡述此論最為明了,故宋元內丹家的著述中大多皆直接採用周敦頤的《太極圖》和朱熹的解說。根據無極太極化生萬物的理序,內丹家們主張由陽靜陰動,逆煉歸元,使五行顛倒,陰陽混合,復返於混沌未分之無極太極,便可成仙結丹。

雖然人與天地同道,其首法天,其腹象地,其氣血之盈虛消息,都與大自然同途,即如俞琰所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

衛氣去,形獨居。是故天地有晝夜晨昏,人身亦有晝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

其間寒暑之推遷,陰陽之代謝,悉與天地胥似。

」4「日月往來乎黃道之上,一出一人,迭為上下,互為卷舒,晝夜循環,猶如車輪之運轉,無有窮已。人能返身而思之,觸類而長之,則吾一身之中,自有日月,與天地亦無異也。

」2但是人體是一個活生生的肌體,體內的臟腑經絡、氣血津精的活動運轉狀況又無法用肉眼去直接觀察到,只有運用收視返聽、回光觀照的氣功方法才能窺探人體內部「具體而微」的生理狀況。

為此,要弄清人體內的秘密,並從外部控制人體生命的運動,道教中人就不自覺地運用了現代控制論中的「黑箱理論」。

而要探索人體黑箱之內的秘密並控制其運動,也必須藉助辯證思維與直感內觀的方法。

根據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論,道教人物從觀察宏觀的外在宇宙入手,來指導探索人體的內在微觀宇宙。

俞琰說:「古之修丹者,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中以稽於人心,於是虛吾心,運吾神,回天關,轉地軸,上應河漢之昭回,下應海潮之升降,天地雖大,造化雖妙,而其日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掛之環列,皆為吾掇入一身之中,或為吾之鼎器,或為吾之藥物,或為吾之火候。

反身而觀,三才(指日月星)皆備於我,蓋未嘗外吾身而求之他也。」3

總之,結論是「天人相應」,天地與人體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宇宙。既然如此,道教認為,人體只要「道法自然」,仿效天地運動的形式與時機,那麼就可以長存不衰了。

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因其固有的魅力,理所當然地應成為現代氣功理論的重要研究課題。

正如錢學森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氣功科學與人體科學研究中,要重視對「人天觀」(即人和自然,人和環境的關係)的研究,「其中宏觀人天觀的素材是中醫理論和氣功理論,也就是中醫對人體的理論和古代道、釋、儒三家講修身養命的學問。

」4無疑,這是一種極為精闢的論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相王講鬼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相王講鬼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七節 道在養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