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節 精氣神說(三)

第九十節 精氣神說(三)

五代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論養氣之法時說:「古今養氣之士,不免於疾病死亡者,不知其道也。

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氣,此保氣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氣也,失之虛。昏者,氣散神狂,真靈日厭,終無所歸矣。虛者,丹田無寶,徒勞吐納,終不能住矣。

多入少出,攻病可也,認為胎息誤矣。

上咽下搐,聚氣可也,指作還丹誤矣。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委氣而和神也。

息息要住,納之不出,閉氣而煉神也。

一咽復一咽,雙收兩夾,以虛咽為法,是借氣取水灌溉之術也。

正坐升身,氣滿四大,血絡通行,榮衛和暢,是布氣暖身之法也。

若此皆非養氣矣。

養氣之道,生時養之使不衰,弱時養之使不散。

」這雖然是一家之言,但可見養氣的要點就在於使元氣不衰不散,自滿自全。

而要做到這點,不僅要注意防止元氣受傷,如強思強舉、悲哀憔悴、喜怒過度、寢息失時、耽酒嘔吐、怨仇不忍等等,這些都是喪氣傷身的因素;同時還要加強道德涵養的修持。

道門中有「不動氣」之法,這與孟子「不動心」之教,同為修心煉性的兩大法門。

民間有「忍氣」的訓誡: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道家天玄子曰:「忍一分戾氣,即增一分祥氣。」

「忍一分仇氣,即增一分和氣。」

「忍一分怒氣,即增一分瑞氣。」

凡此種種訓教,都是「不動氣」功訣。

所以《西山群仙會真記》又曰:「善養者,淡然無欲,處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

養氣可以養心,養心也可以養氣。

心、氣互養,要在「虛」字上下功夫。

明張三丰祖師說:「虛心養氣,虛氣養神。

氣慧神清,廣覓藥材。

」又曰:「神為收氣主宰,收得一分氣,便得一分寶;收得十分氣,使得十分寶。

氣之貴重,世上凡金凡寶,雖百兩不換一分。

」1就是說收養天地元始祖氣,以作長生內煉藥物。

總之,養氣之道,就在培本固根。如果只做鍊氣功夫,其所積之氣不厚,則其鍊氣化神功力自然有限度。

培本固根才是充實雄厚資本之法。

鍊氣化神為內丹修鍊的第二階段。是在煉精化氣的基礎上進行的。

據丹經所載,煉精化氣須滿三百次「玄妙周天」、「陽光三現」之後,才可以轉入鍊氣化神。煉精化氣為初關,將精與氣合煉而成為陽「烈」作為丹母,為三歸二;鍊氣化神,則「」與神合煉,使歸入神中,則為二歸一。

這叫作中關,或十月關、大周天。

大、小周天的區別還在於,小周天是採藥運轉入下丹田,經過上鼎即泥丸宮,到下爐下丹田而封存;頂日乾鼎,下田日坤爐。

大周天則把鼎下移,以黃庭中丹田為鼎,以下丹田為爐,元氣不再沿任、督二脈運轉,只是氤氳二田之虛境,修持只守二田之間,不固定於一田。

任其自然靈活,侍守到香睡全無,靈光不昧,用綿密寂照之功,內斂入定之力,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相融,使元神發育成長。

宋陳摶《指玄篇》說:「苗苗裔裔綿綿理,南北東西自合來。」

「必知會合東西路,切在沖和上下田。」張伯端《悟真篇》說:「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尖正位產玄珠。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都是指明大周天非運氣循環,而是洗心滌慮,以真氣燕蒸,以目綿密寂照,沖和丹田,由有為到無為,「氣」的本身由微動到不動而盡化,氣神合一,最後只余元神而已。

究其實際,鍊氣化神亦只是進一步將神氣凝結,由有為過渡到1無為,寂空觀照,做到一切歸乎自然,從而進人煉神還虛階段。以(上這些功夫,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宗教色彩,只是就氣言氣,就神言

神,闡明內煉養生的方法而已。

三、神——生命的主宰

神,指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覺的思想意識活

動,即大腦的功能。它是神態、知覺、思維、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

它有物質基礎,是由先天之精生成,並須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的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

它在人體中居於主導地位。

凡神氣充旺,則身體強健,臟腑器官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一切機能活動的正常現象都被破壞了。

古人把大腦、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所以有「心藏神」的說法。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養性延命錄》)《素問·宣明五氣篇》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彈藏意,腎藏志。」

這裡所說的神、魄、魂、意、志,只是用以區別不同的中樞神經活動現象,以及對內臟產生的某些生理上的影響。

實際都是由心(大腦)所主宰的。所以五髒的生理活動、病理活動的外在反映,也概括統稱為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神氣」。

神氣的興衰,直接關係到人體生命的存亡。神散則生萎,神衰則生弱,神亡則生滅,所以養生特別注意養神。

丹經稱神為氣之母,氣為神之子,因此,養神還可以起到養氣的功用,而養氣亦可以養精。

.神凝氣聚,氣聚則精生,所以寶精養氣,須以養神為先。

道教修習,教人煉心煉性,修靜修定,總是從凝神氣穴下手。

所謂「凝神」,就是使心神專註一點的意思,也就是心神集中,排除雜念,守住一竅,不散亂,不昏沉,常寂寂惺惺,修止修定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當保護愛惜精神,不可過度勞神。

宜寡嗜欲、省思慮、絕貪痴、少言語、戒嗔怒、杜聲色、節勞形、忌疲累、儉交遊、簡事為。

《七部語要》論述清心養神的道理時說:「神靜則心和,心和而神全。

神躁則心蕩,心蕩則神傷。

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侯也。

耳目誘於聲色,鼻口悅於芳菲,肌體舒於安適,則精神馳鶩而不守;志氣縻於趨舍,則五臟滔盪而不安。

嗜欲連綿於外,心臟壅塞於內,曼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以勞形而傷神也」。

可見,修持務求其心靜,求其形安,求其氣和,求其神靜。

心虛神澄,就可以強固元氣,產生精氣,充裕血氣,自然百病不侵。

丹經中又有元神、欲神之分。元神是指先天之性,又稱元性。嬰兒那種「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就是元神的體現。

欲神指氣質之性,又稱識神,它屬於後天,是人與環境接觸之後,特別是通過社會交往之後所產生的情志和慾望。

宋張伯端《青華秘文》說:「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稟之性也。

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所謂「反之」,即去掉後天稟性,而返還先天真性。

張伯端《青華秘文》還指出:神由心而生,心為神之君。

心的本體是無為的,不動的,但卻主宰著萬物。

「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而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

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

以有為及乎無為,然後以無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就是說,神藏於心,動則為神。無為之動為元神,有為之動為識神,金丹之道以無為元神為用。

所以要求以先天制後天,以元神引元氣,逐步消除氣質之性,只有「氣性盡,而後本元始見。

」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就這個意思而言,內丹修鍊的要則,就是為除欲神,煉元神。

按照傳統丹道理論,精、氣、神是一個整體,並非並列獨立的物質。不過在修鍊進程中,又不能不分主次,而以元神為重。

神為精、氣之主,丹家交會採取,行火煉藥,不外乎以神而用氣、精。

所謂煉精、鍊氣、煉神,都是以心神為主導。所以《青華秘文》亦曰:「精、氣、神三者孰為重?曰:神為重。金丹之道,始終以神而用精、氣也,故曰神為重。」

到了丹法最高階段,即煉神還虛,更是如此。

丹經稱這叫上關、九年關。

所謂「九年」,不是說修成大丹還需九年,而是用佛教禪宗祖師達摩面壁九年的故事,比喻煉神還虛階段純為性功。

常定常寂,一切歸元,所謂「煉神還虛,復歸無極」。

陳摶《指玄篇》說:「若得心空若便無,有何生死有何拘。

一朝脫下胎州襖,作個逍遙大丈夫。

」即四大歸空,脫離生死,得到大解脫。所以丹經中常用○來表示虛、元,即一切入於虛空,一切成為圓明,歸本返源,明心見性。

所謂「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礙遮,會得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也就是明確指出「上關」純入無為,無遮無礙,萬象通明,已經達到與天地合一、宇宙同體的理想境界了。

對於這當中的奧妙玄機,宋翁葆光《悟真直接詳說三乘秘要》解釋說:「九載功圓,則無為之性自圓,無形之神自妙。

神妙則變化無窮,隱顯莫渺。性圓則慧照十方,靈通無破。

故能分身百億,應顯十方,而其至真之體,處於至靜之域,閱然而未嘗有作者。

此其神性形命,俱與道合真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相王講鬼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相王講鬼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節 精氣神說(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