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分說天下(2)
「方才又給眾兄弟講了東嶺、東原等各州當前的形勢。下面不如請王封兄弟給我們好好說一下海東州的情況吧。」雲叔保目光向王封投去。
王封也不矯情,向眾人抱了抱拳,便站到了地圖之前:「眾所周知,我們乾元的整個北面平狄、海西、海東三州,都承擔著對抗戎狄之責。而三州之中,海東州直面戎狄王庭,職責最重,承擔著抗擊戎狄主力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整個東原州乃至京畿之地的安全。約莫二十多年前,肅宗穆皇帝聽從了當時還是皇子的高繼乾的建議,深入分析了北狄騎兵以游牧為主,擅長騎馬射箭的特點,以及北方地域廣袤,幅面寬闊,一馬平川的地域比較多,易於展開大面積作戰的地理環境,正視乾元騎兵相對弱小,更擅步戰、守城戰的優劣,對整個海東州的北面及東北方向的城鎮的城牆,全部進行了加固、增高、增厚,牆的兩面都設置垛口,增加牆的厚度,提高了城牆的防禦能力。同時,老王爺高繼乾在東西綿延2000餘里的海東草原上,總共增建了數以千計首尾相應的敵台,隨著蜿蜒曲折的地勢,蜿蜒起伏,高低相間,參差錯落,蔚為壯觀。這個敵台在對戎狄的實戰中,有著難以想象的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當敵人來犯的時候,首先可以點火報警,使左右的敵台都能夠有所警惕,而守護的士兵可以憑藉地理優勢居高臨下,使用弓箭、標槍等展開攻擊,使敵人難以靠近;即使是敵人攻破城牆,守在敵台中的守軍仍然依靠敵台中存儲的糧食、武器進行防禦並展開反擊,成為一個獨立的戰鬥單位,在歷次作戰中,有敵台孤懸敵後,獨自作戰長達近百天之久。」
「真希望有一天能親眼得見這敵台以及那些為我華族戍守邊疆的好兒郎。」眾人讚歎道。
王封想到了自己第一次了解敵台功用時的情景,以及對老王爺睿智的欽佩,微微一笑,接著說到:「因長期和戎狄處於交戰狀態,整個海東州也和西嶺州一般,軍戶居多,邊軍又長期作戰,整體戰鬥力較強,應該不是一般官軍可以比擬。不過這些長期為戍守邊疆的戰士,都是我華族的英雄,只希望到時候盡量不與他們正面作戰,以招降為主,也好為我華族保留一些元氣。還望兄長與各位兄弟鑒納。」
雲叔保聞言笑道:「賢弟所言正合我意,到時候大家共同商議便是。」說完便轉頭對著韓俊生:「俊生,這些年你走南闖北,還請你給大家介紹一下京畿要地——中原州的情況。」
韓俊生也不推辭,對眾人說到:「我因販賣海鹽的緣故,之前曾經拿著官方核發的文書,把中原州的各個府縣走了一個遍。因為京都建安在這裡,所以中原州又被朝廷分為了兩塊,分別交由中原州和順天府管轄。順天府管理著建安城周邊方圓近百里地界,而除去順天府外方為中原州管轄之地。要說這建安城作為京城,皇帝及朝廷中樞駐蹕之地,實在不合適。大家來看,這中原州本身就是一個盆地,被南面的巫嶺、北面的海西山脈、西面的西嶺高原以及東面的橫斷山包圍。而這中原盆地內部一馬平川,除去幾個扼守水陸交通要道的城市之外,幾乎無險可守。眾兄弟請看,這中原州四面的山勢地形,是否像是四個大門,若有人想進攻中原州,只需破其一處,則中原門戶洞開。一旦朝廷調其餘各面兵力回防救援,則四面門戶盡皆洞開,那就真是四面都可進入,四面都可出擊。」
王封聞言不禁感嘆:「此實乃四戰之地,
周邊地勢明顯高於中原州,若從中原州仰攻四面幾乎沒有可能,而從臨近四州攻擊中原州卻較為容易。這中原州既無山溪之險,亦無巫嶺武關之固,一旦天下有變,豈不容易成那瓮中之鱉?我在研讀兵書之時,曾經看到過對一國京畿的描述『夫建都之要,一曰形勢險固,二曰漕運便利,三曰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也』。我看這中原州、順天府,只能說佔據滄江支流水系發達之便利,但並無其他兩者,卻不知當年為何選此作為都城。」
韓俊生摸了摸鬍子,答道:「王兄弟有所不知,當年選此作為都城,實屬無奈之舉。乾元王朝建立以前,這片土地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禍,屋舍焚毀、十不存一、人煙斷絕,萬里蕭條。而本朝高皇帝,起於微末,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親自帶軍四下征戰,滅前唐、吞滄州、平蠻狄、克中原,將一個四分五裂長達百年的國度重歸一統,開國之後更是興科舉、修文治、勸農桑、易風俗,一掃我華族百年沉珂,也為我華族立下了存亡絕續的不朽之功。其勢不可謂不盛,其功不可謂不大。」
說到乾元高皇帝的豐功偉績,韓俊生頗為興奮,只聽他繼續到:「可是乾元開國之後,面對著的是歷經百年戰亂的一片白地,當時備選都城的建寧、建平等地,城毀人稀、破敗不堪,難以養活幾十萬拱衛京畿的部隊。而這建安城,因前唐皇帝開城投降,未受兵禍,前面幾十年更是未曾經歷戰禍,且水陸運輸均較為發達,宮室宗廟均在,僅需稍加修繕便可以使用,所以高皇帝權衡之後,便暫時定都於此。」
此時有人問到:「建國之初確實可以作為權宜之選。那後來國運昌隆,為何不做遷都的打算。」
「以高皇帝的英明睿智,豈有不知之理。」韓俊生嘆息到:「高皇帝早就評說定都建安『形勢艱難,防衛為難』,所以他打算遷都東原州的建寧城,用他的話說就是『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前朝故事以安天下。』就是想利用地理環境更為優越的建寧城,用地勢的險要減少對拱衛京畿的軍隊的依賴,以便減輕國家的負擔,不用在順天府養著近三十萬的常備軍。但是,高皇帝的想法,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對。」
「下面我來講吧,這段歷史我更為清楚。」雲叔保突然接話到,「高皇帝的建議剛剛提出,就遭到了勛貴們的反對,畢竟這龐大的常備軍是他們權利的基礎,也是他們重要的財源。他們給高皇帝上書『建安有漕運之利,歲致東嶺、中嶺二州稻米百萬斛,順天御林之軍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若遷都建寧,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建安,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而此時,那幫開國的文臣集團,不知道出於何種目的,居然罕見地和勛貴站在了一起,上書直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乾元之固,在德而不在險。這段話氣得高皇帝半晌無語。上下反對之下,這遷都之事也只能作罷。至於乾元後世皇帝,英明睿智遠不及高皇帝,都只能恪守祖訓,不敢再言遷都了。」
「不過我認為高皇帝當時定都建安還有另一重目的。」王封講到。
「哦?願聞其詳。」眾人應到。
「高皇帝作為開國之君,雄才大略,號令萬方,若真要強行遷都,那些勛貴以及文官恐怕也難以阻止。而高皇帝沒有強行推動,可能還存著一番心思。」王封頓了一頓。
「王兄弟,說話莫要大喘氣,實在吊人胃口。」韓俊神佯怒道。
「高皇帝經略中原州,定都於此,未嘗沒有以乾元其他各州為屏障的用意。你們看,其他各州淪陷,京城皆在兵鋒之下,這難道不是告誡激勵後世之孫,莫要只顧安居京城,忘記經營天下其他各州之意。」
「此等解釋,差強人意,差強人意。」
「好了,眾兄弟,我們也不去猜測高皇帝是否有這層考慮,我們也無從考證。只是這安正帝是定然不知道有這事兒的。」雲叔保打斷眾人,「這天下各州的情況我們也一一分說了,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下面由俊生都給我們說一下起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