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皇是怎麼下凡的(五)

第四章天皇是怎麼下凡的(五)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心裡開始嘀咕了。這世界真有神這種生物么?說不信呢,日本那地方隨時隨地都有一個活生生的神在那裡立著呢!而且那個神極其珍貴,數量又非常之稀少,不能拿來做點解剖什麼的科學研究。

好了,我承認以上的大和國開國歷史純屬扯淡,所謂的正版歷史書《古事記》記載的歷史都是鬼話,都是日本皇室為了強化皇權統治編造的謊言。很好理解,這如同中國封建王朝宣揚的君權神授、天命所歸的理論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日本人更進了一步,不說什麼天命所歸、君權神授,統治者一步到位,直接就是神。天皇與我們一樣都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人類,他的血管里流動著的一樣是鮮血,而不是高能粒子流。

那麼真實的大和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呢?

根據考古學上的發現,從公元3世紀末開始,到公元7世紀止,大和地區修建了大量規模巨大的古墳。古墳大多呈前方后圓的樣式,體現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在內。古墳內通常都有大量隨葬品,其數量遠遠超過彌生時代的隨葬品規模。古墳的隨葬品以銅鏡和埴輪最具代表性。埴輪是一種粗陶,表面呈現灰紅色,分圓筒器和象形器兩種。埴輪的作用主要是用來代替活人殉葬的,這無疑是個進步,畢竟用活人殉葬是對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也是極其殘忍的。

由於古墳的出現,因此公元3世紀到公元7世紀的這段時期被成為古墳時代。具體又分為3期,公元3、4世紀是前期,5世紀為中期,6、7世紀為後期。

古墳普遍規模巨大,埴輪眾多,修建所需動用的人力、物力是相當巨大的,這從某種角度顯示出了此時大和地區國家實力的顯著增加,不然飯都吃不飽,哪裡有精力去建墳。

4世紀的古墳大都集中在奈良地區,5世紀則移向了大阪,6世紀古墳的風光不再。這與大和王朝的興盛、擴張的過程是相吻合的。

關於大和王朝的真正起源,各國研究日本史的學者打了幾十年的口水仗,仍然未達成共識。有的認為是大和地區的政治勢力統一了日本,有的認為是邪馬台國東遷,兼并了大和地區原有政治勢力,在這個基礎上進而統一日本的。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一、以邪馬台國為代表的九州文化中鏡、玉、劍最後演化成了大和王朝的開國三神器;二、3世紀20年代邪馬台國消失,與此同時大和地區古墳開始盛行,這應該不是巧合;三、大和王朝的開國神話雖然不可信,但神話中或多或少都存有真實歷史的蛛絲馬跡。在其開國神話中,神武天皇最早也是以北九州為基地,開始天下制霸,統一日本的,這多少應反映出當時的一些真實情況。

從邪馬台國最後一次向中國朝貢算起,日本與中國中斷聯繫達一個半世紀之久,中國史書上也沒有關於日本的任何記載。直到公元413年,倭王贊遣使朝貢中國,日本才再次出現在中國的視野當中。這就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五倭王時代。五倭王指倭王贊、倭王珍(贊之弟)、倭王濟、倭王興、倭王武(興之弟)。據日本學者考證為:贊即仁德天皇,珍即反正天皇,濟即允恭天皇,興即安康天皇,武即雄略天皇。

對這一階段的日本歷史,我們知之甚少,只是據公元478年倭王武致劉宋順帝的表文推測出這一階段的日本發生巨大的社會變革,應該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國家統一的戰爭。表文中寫道:「自昔祖標,躬攝甲育,跋涉山川,不逞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乎海北九十五國。」同時,日本的開國神話中也有大量生動關於統一戰爭的敘述,如四道征服的傳說、大和武尊的征戰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印證。

大和王朝實行部民制。部民制是奴隸制生產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部民是皇室和貴族的私有民,冠有主人名、職業名、地名,種類有田部、子代、名代、品部、部曲(民部)等。部民來源於中國和朝鮮移民、被征服者、戰俘、罪犯。

在部民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治體制是氏姓制。氏是由有力族長的直系、旁系血緣家族和非血緣家族組成的社會集團,冠有居住地名(如葛城氏、石川氏)、職業名(如忌部氏、服部氏)、祖先名(如久米氏)。氏的首領為氏上,對內主持氏神的祭祀,裁決氏內的爭論,對外代表氏同他氏和朝廷交涉。有勢力的氏上擔任朝廷的官職,參與國政、他們擁有田莊和部曲、奴婢,是奴隸主貴族。氏的一般成員為氏人,是自由民,有勢力的氏人擁有奴婢。

氏上有表示身份高低的世襲稱號姓。姓原來是氏人對氏上的尊稱,後來隨著大和國勢力的發展,天皇作為統治貴族的手段,掌握賜予或剝奪姓的權力,從此,姓成為氏上身份尊卑的象徵。受姓的氏上史稱氏姓貴族。

天皇賜姓的標難是根據血統和職務。姓的種類有臣、連、君、別、公、宜、造、首、史、村主、稻置等。一般天皇的後裔姓臣、君,所謂天神地祀的後裔姓連,中國、朝鮮移民的後裔姓使主、史、村主等。臣姓、連性的貴族地位最高,幕中最有權勢者稱大臣、大連,輔佐天皇,處理朝政。參與國政的又有伴造、國造、縣主。伴造是世襲朝廷的某種職務、管理品部、子代、名代等部民的中小貴族,多姓首、造、連。國造是一國之長官,由朝廷派遣或任命臣服於大和朝廷的地方貴族,一般姓臣、君、公、連、直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日本已初步顯示出其侵略傳統來了。大和王朝基本統一日本后,實力有所增強,才長出幾顆還算鋒利的牙齒,便迫不及待地打起了朝鮮的主意。

4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形成鼎立的局面。百濟因受強大的北部高句麗和東部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的勢力對抗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這種形勢,在朝鮮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兩國的這種想法終於導致日本的侵略行動。大和王朝最後出兵朝鮮,侵攻新羅,征服弁韓之地(慶尚南道),建立任那地方,設「日本府」統治。百濟由此成了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日本又進行了多次侵略戰爭,但均被高句麗擊敗,掉了好幾顆門牙,於是侵略勢頭受到遏制。說到這裡,大體應該算是破解了大和王朝開國的真相。畢竟關於古墳時代的可信資料實在是太少了。

什麼?還想再了解詳細點,那麼不高興大人就只有請你做穿越眾,親自前往古墳時代的日本實地考察了,回來的時候順道再向不高興大人做個詳細的彙報。

好了,本章完結,收工。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心裡開始嘀咕了。這世界真有神這種生物么?說不信呢,日本那地方隨時隨地都有一個活生生的神在那裡立著呢!而且那個神極其珍貴,數量又非常之稀少,不能拿來做點解剖什麼的科學研究。

好了,我承認以上的大和國開國歷史純屬扯淡,所謂的正版歷史書《古事記》記載的歷史都是鬼話,都是日本皇室為了強化皇權統治編造的謊言。很好理解,這如同中國封建王朝宣揚的君權神授、天命所歸的理論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日本人更進了一步,不說什麼天命所歸、君權神授,統治者一步到位,直接就是神。天皇與我們一樣都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人類,他的血管里流動著的一樣是鮮血,而不是高能粒子流。

那麼真實的大和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呢?

根據考古學上的發現,從公元3世紀末開始,到公元7世紀止,大和地區修建了大量規模巨大的古墳。古墳大多呈前方后圓的樣式,體現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在內。古墳內通常都有大量隨葬品,其數量遠遠超過彌生時代的隨葬品規模。古墳的隨葬品以銅鏡和埴輪最具代表性。埴輪是一種粗陶,表面呈現灰紅色,分圓筒器和象形器兩種。埴輪的作用主要是用來代替活人殉葬的,這無疑是個進步,畢竟用活人殉葬是對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也是極其殘忍的。

由於古墳的出現,因此公元3世紀到公元7世紀的這段時期被成為古墳時代。具體又分為3期,公元3、4世紀是前期,5世紀為中期,6、7世紀為後期。

古墳普遍規模巨大,埴輪眾多,修建所需動用的人力、物力是相當巨大的,這從某種角度顯示出了此時大和地區國家實力的顯著增加,不然飯都吃不飽,哪裡有精力去建墳。

4世紀的古墳大都集中在奈良地區,5世紀則移向了大阪,6世紀古墳的風光不再。這與大和王朝的興盛、擴張的過程是相吻合的。

關於大和王朝的真正起源,各國研究日本史的學者打了幾十年的口水仗,仍然未達成共識。有的認為是大和地區的政治勢力統一了日本,有的認為是邪馬台國東遷,兼并了大和地區原有政治勢力,在這個基礎上進而統一日本的。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一、以邪馬台國為代表的九州文化中鏡、玉、劍最後演化成了大和王朝的開國三神器;二、3世紀20年代邪馬台國消失,與此同時大和地區古墳開始盛行,這應該不是巧合;三、大和王朝的開國神話雖然不可信,但神話中或多或少都存有真實歷史的蛛絲馬跡。在其開國神話中,神武天皇最早也是以北九州為基地,開始天下制霸,統一日本的,這多少應反映出當時的一些真實情況。

從邪馬台國最後一次向中國朝貢算起,日本與中國中斷聯繫達一個半世紀之久,中國史書上也沒有關於日本的任何記載。直到公元413年,倭王贊遣使朝貢中國,日本才再次出現在中國的視野當中。這就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五倭王時代。五倭王指倭王贊、倭王珍(贊之弟)、倭王濟、倭王興、倭王武(興之弟)。據日本學者考證為:贊即仁德天皇,珍即反正天皇,濟即允恭天皇,興即安康天皇,武即雄略天皇。

對這一階段的日本歷史,我們知之甚少,只是據公元478年倭王武致劉宋順帝的表文推測出這一階段的日本發生巨大的社會變革,應該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國家統一的戰爭。表文中寫道:「自昔祖標,躬攝甲育,跋涉山川,不逞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乎海北九十五國。」同時,日本的開國神話中也有大量生動關於統一戰爭的敘述,如四道征服的傳說、大和武尊的征戰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印證。

大和王朝實行部民制。部民制是奴隸制生產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部民是皇室和貴族的私有民,冠有主人名、職業名、地名,種類有田部、子代、名代、品部、部曲(民部)等。部民來源於中國和朝鮮移民、被征服者、戰俘、罪犯。

在部民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治體制是氏姓制。氏是由有力族長的直系、旁系血緣家族和非血緣家族組成的社會集團,冠有居住地名(如葛城氏、石川氏)、職業名(如忌部氏、服部氏)、祖先名(如久米氏)。氏的首領為氏上,對內主持氏神的祭祀,裁決氏內的爭論,對外代表氏同他氏和朝廷交涉。有勢力的氏上擔任朝廷的官職,參與國政、他們擁有田莊和部曲、奴婢,是奴隸主貴族。氏的一般成員為氏人,是自由民,有勢力的氏人擁有奴婢。

氏上有表示身份高低的世襲稱號姓。姓原來是氏人對氏上的尊稱,後來隨著大和國勢力的發展,天皇作為統治貴族的手段,掌握賜予或剝奪姓的權力,從此,姓成為氏上身份尊卑的象徵。受姓的氏上史稱氏姓貴族。

天皇賜姓的標難是根據血統和職務。姓的種類有臣、連、君、別、公、宜、造、首、史、村主、稻置等。一般天皇的後裔姓臣、君,所謂天神地祀的後裔姓連,中國、朝鮮移民的後裔姓使主、史、村主等。臣姓、連性的貴族地位最高,幕中最有權勢者稱大臣、大連,輔佐天皇,處理朝政。參與國政的又有伴造、國造、縣主。伴造是世襲朝廷的某種職務、管理品部、子代、名代等部民的中小貴族,多姓首、造、連。國造是一國之長官,由朝廷派遣或任命臣服於大和朝廷的地方貴族,一般姓臣、君、公、連、直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日本已初步顯示出其侵略傳統來了。大和王朝基本統一日本后,實力有所增強,才長出幾顆還算鋒利的牙齒,便迫不及待地打起了朝鮮的主意。

4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形成鼎立的局面。百濟因受強大的北部高句麗和東部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的勢力對抗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這種形勢,在朝鮮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兩國的這種想法終於導致日本的侵略行動。大和王朝最後出兵朝鮮,侵攻新羅,征服弁韓之地(慶尚南道),建立任那地方,設「日本府」統治。百濟由此成了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日本又進行了多次侵略戰爭,但均被高句麗擊敗,掉了好幾顆門牙,於是侵略勢頭受到遏制。說到這裡,大體應該算是破解了大和王朝開國的真相。畢竟關於古墳時代的可信資料實在是太少了。

什麼?還想再了解詳細點,那麼不高興大人就只有請你做穿越眾,親自前往古墳時代的日本實地考察了,回來的時候順道再向不高興大人做個詳細的彙報。

好了,本章完結,收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小日本的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小日本的那些事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天皇是怎麼下凡的(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