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泊來之物

第九章 泊來之物

凡冊原想的是以官府名義強行與私人合營,按比例分成,但現在這氛圍,怕是行不通,看來還是需要對鹽、鐵進行專營,以增加財政收入;他突然想到還有另外一法,三國梟雄曹超,成立了專門的盜墓部隊,專職挖掘帝王及王侯將相陵寢,以解決軍費問題,而且自己又是考古學出身,親自參與過一些貴族陵墓的發掘,算是這方面的專家,但盜墓有損威德,只能秘密進行,人選問題需仔細思考,眼下還需解決另外一個問題——軍糧。

他心中盤算著,向牛金星問道:「近年北方大旱,蝗災頻發,陝西耕田減產嚴重,部分田畝甚至顆粒無收,不知今年收成如何?」

牛金星的回答也基本符合史書所載,他回復道:「稟明公,前幾年陝西及北方几省雖受災嚴重,但也不至顆粒無收,不過產糧也僅為正常年景十之一二;近日,臣查看秦王府庫文書,發現自從崇禎十五年初陝西旱情有所緩解后,產糧能達正常年景十之五六,崇禎十六年收成則更好。」

史載明朝北方多為種植小麥的旱田,平時氣溫正常且不缺水的年景里,根據農田肥沃程度略有差別,畝產在一百至一百五十升之間(一升小麥約重1.5斤);但最近幾十年屬於明末小冰河期,冬季氣溫比往常低一至兩度,直接導致雪山雪線下移,開春時雪水減少,從而使下遊河流水量減少,甚至部分支流斷流,引發了大面積乾旱;旱地又是蝗蟲產卵的溫床,因此大旱之後往往發生蝗災。

陝西屬於旱災較嚴重的省份,從崇禎十年(1637年)至崇禎十四年(1641年)連年乾旱,直到崇禎十五年有所好轉,降雨量逐步增多,糧食產量有所恢復,但到底恢復了多少,確實無法知曉;如今之計只有親臨田間,才能了解真實情況。

凡冊向牛金星問道:「城外哪處民田較多?」

牛金星答道:「稟明公,南面永寧門外西南方向土地肥沃,民田較多;此時正處立春后長苗時節,應有農人除草施肥。」

「那去永寧門外,體查民情!」凡冊說著往回走去,眾人跟上。

上了馬車,凡冊閉目冥思,北方小麥畝產太低,不足以支撐數十萬軍隊,看牛金星也坐定后,問道:「丞相,可否聽過土芋?此物在明萬曆年

(本章未完,請翻頁)

間由海外傳入,距今已有數十年。」

牛金星略微回憶后說道:「稟皇上,臣聽聞此物乃宮廷御食,民間極少見到;不過明朝與海外紅夷交流甚多,臣知曉南直隸及浙江種植一種名為甘薯之物,此物也為萬曆一朝引入;另陝西所種玉蜀黍也是明朝隆慶年間由海外傳入,此物經百餘年傳播,如今南北各地均有種植,只是此物味干,不為百姓所愛,據聞陝北高原缺水之地種植較多,關中平原則較少。」

凡冊明白,其實歷史記載也是如此,玉蜀黍就是今天的玉米,最早於明朝隆慶(1519年)年間傳入中國廣東、福建、雲南等地,此後官府也向全國推廣過一段時間,雖然有部分省份開始栽種,不過由於當時的品種口感稍差,並未大面積種植。

其次是甘薯(今為紅薯),此物在明朝萬曆後期(1593年左右)傳入福建,或許是明末戰爭頻發引發社會動蕩,交通更加阻塞的原因,又或許是因為傳統飲食習慣很難改變,反正甘薯就一直只在福建及周邊栽種。

最後是土芋(今為土豆),此物傳入時間跟甘薯相當,不過進入明朝後就成為了貢品,被皇室圈養了起來,另據史載此時傳入的品種為高山紅皮土豆,在京師平原地帶產量不高,且食之無味,被統治階級冷落了起來。

此三種作物產量較高,特別是甘薯,對土壤水分及溫度要求不高,任何地方都可栽種,且畝產高達千斤以上;還有玉蜀黍,雖對溫度、水分要求稍高,但達到種植要求也是畝產千斤;其次是土芋,不知宮廷圈養的是否為高山紅皮品種,此種只適合高原種植,但如種植成功,每畝產量也可達一千五百斤以上。

凡冊看著牛金星說道:「丞相,朕欲傳詔,不僅鼓勵民間種植玉蜀黍,官田亦開始耕種,此物產量巨大,十倍於小麥,應可解軍糧之困;另甘薯、土芋是否一併種植,待朕細想后決定。」

馬車緩緩停了下來,胡一山在車外說道:「稟明公,卑職見前方有農人施肥,不遠處又有農舍,是否喚來問話,請明公示下!」

凡冊覺得不應耽誤民間勞作,說道:「不用,本公親自前去查看。」

此片耕田平坦開闊,放眼望去每隔一段距離就有農人彎腰勞作,田

(本章未完,請翻頁)

野上儘是綠油油的半高麥株,正在春天的溫暖中茁壯成長。

凡冊走近一個正在認真勞作的農人問道:「老鄉,看這麥苗今年莊稼應能有好收成吧。」

那農人發現有人在問,抬頭望了一眼回答道:「哎,旱了好幾年,前年才算是好轉,這兩年莊稼收成能有常年光景十之六七,大約每畝八十餘升吧。」

凡冊想了下,正常年景小麥畝產應在百餘升左右,不過氣候、雨水還沒完全恢復,能有這個產量也屬正常。

牛金星作為百官之首,自然對糧食較為關心,問道:「大順皇帝下詔,官府發予返鄉農人耕牛、農具、種子,可還及時?」

農人說道:「及時及時!大順皇帝不僅免征三年賦稅,還讓百姓有田可耕;不似暴明,不顧旱情增加田稅,百姓不堪忍受,只得離鄉變為流民。」

凡冊突然想問一個關鍵問題:「老鄉,聽口音為關中人士,可知有種粗糧名為玉蜀黍?」

農人想了下說:「知曉知曉,本農原是陝北延安人士,少時見過農人種植玉蜀黍,味不甚好,百姓大多仍喜小麥。」

凡冊關心產出問題,有點急切得問:「那老鄉可知玉蜀黍正常年景畝產可達多少?」

農人答道:「本農當時還小,后隨家人遷徙關中長安附近耕作,周圍田畝少有玉蜀黍;依稀記得陝北豐收時節,山坳幾畝薄田所產即可堆積如山。」

凡冊和牛金星聽到此話,似乎看到了遠處的曙光,他們告別農人開始往回走。

上了車,凡冊說道:「丞相,此物畝產確實遠甚冬麥,未分之官田儘快統計,如改種成功,定能豐收,大順國運必將永固!」

牛金星立馬回復:「遵旨!臣定將未分荒田統計無誤,登記造冊,作為官田分予軍戶及民戶耕作;臣以為,官府發與耕牛、農具,由農人自備耕具,產出按官四私六分成,請皇上明示!」

凡冊精神抖擻得說了聲:「准!」

馬車慢慢朝南城門走去,車上坐著一個穿越少年,他意氣風發,誓要讓大順土地不斷產出供給,讓這台國家機器轟鳴著,駛向更遠方!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篡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篡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章 泊來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