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放虎出籠
「但是,朕尚未決定好人選,剛剛聽顧愛卿說心中有個不錯的人選,是誰啊?」
說著,康寧女帝扭頭看向了踴躍提議的顧自審。
「回陛下,」顧自審臉上洋溢著笑容:
「是兵馬司副指揮,之前擒獲了在酒樓鬧事的一眾江湖人士,這麼多年也深受京城百姓愛戴的林山俠。」
「不可!」顧自審剛說完這個名字,梁正啟便上前一步表示否決:
「林副指揮目前正臨時兼備著兵馬司指揮使的責任,現在走不開不說,即使以後走的開了,堂堂兵馬司副指揮,給一位剛剛出閣的皇子當貼身侍衛,實在太不合適!」
康寧女帝眼中閃過一絲不悅,動了動半躺在長椅上的身子:
「那梁首輔既然出言反對,又可有什麼合適的人選?」
「老臣剛剛才聽聞此事,並未提前有過計較,陛下真要問的話,老臣也只能推薦恩靜侍衛長擔任了,畢竟都在宮中,也算方便。」
梁正啟絲毫不懼康寧女帝不悅的目光,昂首挺胸說道。
「不行,恩靜不但是宮裡的侍衛長,還是朕的貼身侍衛,給了老三,朕又有誰護著?」
康寧女帝剛伸處手想要拿起茶杯,恩靜立刻識趣地遞了上來。
順勢接過茶杯喝一口熱茶,康寧女帝繼續開口道:
「何況,老三出閣后就不在宮裡住了,宮裡這麼危險,還是讓他搬出去,好好見見外面的世面吧。」
這句話梁正啟都沒料到,心裡一驚后瞥了眼禮部尚書李明傑。
心領神會的李明傑連忙出列,拱手開口:
「陛下,三皇子畢竟是位皇子,剛剛出閣就搬出宮內,是不是有些過於急躁?二皇子也尚在宮中居住。」
「哼,不趁早搬出去,等著被你們當靶子跟朕作對嗎?更何況老三出去了,只要沒有不開眼的刺客去找麻煩,大家都省心不是嗎?」
被康寧女帝這話裡有話的諷刺說得滿面通紅,李明傑訕訕閉嘴,俯首退了回去。
沉吟片刻,梁正啟也就不再做阻攔:
「既然如此,那就依照陛下的意思,讓三皇子出宮居住吧,只是這黃公子的名頭,六部各處是不是要提前了解一下?」
「了解什麼?」伸手把茶杯遞給恩靜,康寧女帝臉色依舊不悅:
「了解老三在哪裡,在幹什麼,無時無刻都被御史台的人盯著,放個屁都有人彈劾嗎?」
「這……」
自從知道三皇子要出宮,平日里和康寧女帝針尖對麥芒的梁正啟居然一退再退:
「陛下說的是,那這個身份,我們九位知道就好。」
「哦,兵馬司的頭頭們,也得知道,畢竟我們工部剛生產出來新式的三眼神銃,不能讓手下不長眼的,驚擾到三殿下才是啊。」
從坐下開始就一直在打瞌睡的工部尚書尹辰器忽然張開雙眼,說了這麼一句話。
梁正啟頓時呼吸一滯,而後帶著慍怒開口:
「老尹,你這是什麼話,兵馬司誰敢有膽子做這種事?!」
「啊?你說什麼?」
「你!」
「罷了。」看到梁正啟被裝傻充愣的尹辰器氣得七竅生煙,康寧女帝開口轉移了話題:
「尹老頭兒老糊塗了而已,現在朕更想讓你們推薦出一個,適合老三的貼身護衛。
這個人呢,得有本事,才能護住老三。
然後,還得有氣勢,才能唬住老三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
除此之外,此人不宜和朝中關聯過深,畢竟老三都要出宮了不是?」
聽到康寧女帝提出的三個要求,九名身居高職的大臣都陷入了沉思。
第一個要求倒是不難滿足,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要想從大內高手,兵馬司的小將,乃至錦衣衛的成員挑出來個兩條腿的好手輕輕鬆鬆。
第二條就有些為難人了,氣勢足夠是什麼意思?找個和氣的肯定不行,但要是弄個猛人把三皇子嚇到了,又該算誰的?
至於最後的要求,簡直難於登天。
大明王朝從太祖建國,至今已經接近兩百年,但凡是個有一官半職的,都不可能和朝廷沒有聯繫。
放在平時沒人會計較,但是康寧女帝一開口,這千絲萬縷的聯繫可就扯不清了。
至於試著糊弄康寧女帝……想想就好,沒人想以身作則向藍玉學習。
(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名將。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
當太子朱標還健在時,藍玉因為與朱標有親戚關係,經常友好往來。
1392年,朱標視察陝西回來后,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謚「懿文太子」。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藍玉,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據說最後在南京皇宮城牆上被風吹雨打去兩百多年,直至明朝滅亡。)
只是思來想去,朝堂的大佬們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坐在椅子上愁眉苦臉。
好在康寧女帝也不催促,就坐在寬大的龍椅上饒有興趣看著九人思考。
怎麼辦,難道說要去江湖人士,或者囚犯中找一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從始至終未開口過的兵部尚書楊博終於出聲道:
「陛下,其實這個人選老天早就派給陛下了,只是點燈驅暗忘影黑而已(俗稱燈下黑)。」
「哦?」康寧女帝來了興趣:
「楊愛卿肯定不會是指恩靜吧?」
被康寧女帝外加除去尹辰器之外的重臣們看著,楊博依舊老神在在: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陛下可還記得,有位被關在京中三年的邊關大將?」
「你是說,游家女兒?」
康寧女帝眼神一亮,隨即欣慰點頭:
「不錯不錯,朕還真忘了有這麼一號人的存在。算算日子,她已經悔過三年,為父守制也不過如此吧?」
(明朝有規定,父親去世要在家守制三年)
「這……」
斟酌許久,梁正啟又轉身和六部尚書以及次輔顧自審,閣員李春芳低聲討論一番,這才緩緩開口道:
「楊博所言極是,陛下所言亦極是,游家女兒,確實是擔當此任的最佳人選。」
「既然如此——」
康寧女帝終於在龍椅上坐正,揮手示意恩靜為自己研磨墨汁:
「那就這麼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