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傅大士初說魔界 梁武帝二次出家
志公進了方丈室,很快了塵方丈也進來了,關上房門說話。
傅大士居中而坐,說道:「方丈,志公手上的《貝葉經》非同小可,記載著魔界的所有秘密,因此不能不慎重,故而請你布下法界,防止魔界中人偷聽,引來無窮煩惱。」
了塵方丈眼睛一亮,問道:「傅大士,這小小一片金色樹葉,竟是《貝葉經》?老衲聞所未聞......」
傅大士笑笑,把樹葉拿在手中,對志公說:「今天我傳授你佛教的根本咒,一切佛教咒語都是從此咒演化而來,此咒威力無窮,但要熟念才能見效,起碼念上一千萬遍……咒語是『翁阿吽』!」
志公默記在心,傅大士不停地念「翁阿吽」,很快樹葉金光大盛,倏然變成厚厚的一卷佛經!
了塵方丈好奇地接過去翻看,全是梵文,沒幾個字認識,只好又還給傅大士。
傅大士笑道:「此經火候修鍊不到時,無法看懂,我今天給你們粗略講講吧。」
志公和了塵方丈一聲不吭,聽傅大士講解。
傅大士娓娓道來:「依佛經所言,萬事萬物都是無常,都處於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故而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天庭也是如此,佛經稱玉皇大帝為『帝釋』,『帝釋』也是輪流做的,福報享完,『帝釋』也根據自身的業力,墮入下五道輪迴,下一任『帝釋』再接任。魔王也不例外,能做到魔王的,福報極大,但『戒緩乘急』:就是修行時很聰明,但習氣未盡,不守戒律,前生的余習未了。簡單說,就是『貪嗔痴』三毒沒有完全斷除,做事憑一時喜惡,任性而為,脾氣較大......」
了塵方丈說:「打斷一下,魔道眾生善惡分得很清楚,因為瞋心重,不得證果,連天人的境界都談不上,不過他有天人的功德福報。理由何在?因為他的意念上有戒禁取見,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惡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個人在佛菩薩面前犯錯,乃至打罵菩薩,往往還可以逃過去,因為佛菩薩大慈大悲;如果在鬼神面前玩這一套,他非懲罰你不可,因為他的善惡觀念分得很嚴謹,但是在菩提道上卻犯了瞋心的戒,正因戒禁取見的觀念太重了,無法證果。」
傅大士頷首道:「對的,其實魔道、天道、人道都屬於上三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屬於下三道。
天人之際,而有三界的區分,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統名謂之三界。欲界的天,包括上至日月以外,下及人與畜生、餓鬼、地獄,日月運行之際的天,仍屬欲界之中。所謂欲界,是指這一界內的眾生生命,都從欲愛(男女飲食)而來,廣義的說:有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之樂;狹義的說:有笑、視、交、抱、觸的行為。欲界之中,共有六重天界,其中所謂忉利天者,包括三十三天的分佈,隨時互易其主。在欲界中的人道世界,約分東南西北四大洲,我們人類的世界,是屬於南瞻部洲的一部。
這個世界的總名,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有堪忍、缺憾的兩重意義。堪忍是指這個世界上充滿缺憾,甚多苦難,而人與一切眾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與許多的苦難,而且仍有很多的人們,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讚歎!如果世界上沒有缺憾與苦難,自然分不出善惡,根本也無善惡可言,那應該是自然的完全為善,那就無可厚非,無所稱讚了。
欲界天人之中,各有主宰,超過欲界以外的,便是色界。色界的眾生,但有情意而無欲,或相視會心一笑,或執手相牽,就會生出新的生命。色界有十八重天,屬於修習靜慮禪定境界眾生所生的果位。
梵天、光天、凈天合稱初禪三天(又可細分為十二層天);廣天四天為第二禪天;無想天、無煩天、無惱天為第三禪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為第四禪天。
色界的最高天,叫色究竟天,有大自在天為其主宰。超此以外,便是無色界,計有四重天,為修習靜慮得果者所生之處,但有意識,而無情慾的存在。統此三界之中,為其主宰者,又名為大梵天。由此簡略說來,釋迦世尊區分天人的界限,約有六十重天,統名謂之三界,仍然屬於六道輪迴的範圍!
我們宇宙所處的世界,在『聖賢劫』中,釋迦摩尼佛是第四尊佛,一共有千佛出世。《貝葉經》所載,就是這一大劫開始時,魔界與天界的種種恩怨,以及魔界成員的詳細情況......
故事要從本劫數中,與釋迦摩尼同一時代的魔王波旬說起。
波旬居住於他化自在天,是佛教欲界六天中最高一層天,又稱化樂天。居於此天的眾生,不用自己樂具變現,而利用下層天的化作,假他之樂事,自在遊戲,故曰他化自在。據《阿含經》所說,此天人壽命一萬六千歲,其一年有十二個月,一月三十日,一日一夜為人間一千六百年,故其壽命相當於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年!
彼處天主,常常喜歡修行人誤入其體驗,感受到少許的清凈和自在感。依此見地,顯發傲慢自大狂妄,於是出語斷言,無不想摧滅如來所說一切方便教門!
波旬為欲界之主,四魔中之天魔也。釋迦摩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證道時,來試障害者,亦此天魔也。
波旬常常追隨佛及其弟子,進行嬈亂、留難。其行跡所到之處,遍及王舍城、毗舍離城、波羅柰國、郁鞞羅聚落、娑羅婆羅門聚落......等各處,可以說,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現!
波旬既出現於佛成道后與入滅前這樣的重要時刻,又頻頻出現於佛陀獨處經行、卧息、禪坐、乞食,以及為比丘或四眾說法之時,還常常單獨出現於佛弟子跟前。
逆佛亂僧時,波旬會借用多種變化手段。如化身少年、大龍、少壯婆羅門、大牛、壯士大身等,或施以碎石、蒙蔽阿難等魔法。在《中阿含經》的降魔經中,波旬是化為細形而潛入大目犍連尊者腹中的;有時波旬會直接以魔力動亂梵志(和尚)心意。
天界尊崇佛祖,奮力為佛祖護法,佛祖降生時就有龍神噴水洗浴!
正邪鬥法由來已久,除了護佛與滅佛之爭,魔界與天界還有一重恩怨!
波旬有三個女兒『愛欲』、『愛念』和『愛樂』,曾在釋迦佛悟道時化現種種妖嬈之相,勾引佛祖!當時佛使出神通,用手一指,令三個魔女現出老邁時的丑相,三魔女羞慚而退......
但天界統治者『帝釋』就沒有佛的道行,曾經邂逅波旬的大女兒『愛欲』,為她的美貌、體態所迷惑,託人向波旬提親。
波旬本不同意,因為天界與魔界是宿敵,無奈『愛欲』也愛上了『帝釋』,以死相逼,波旬只好答應這門親事。
但世事無常,紅顏易老,一千年後,『愛欲』為『帝釋』產下一子,容顏衰退。『帝釋』本就妻妾成群,很快移情別戀,冷落了『愛欲』。
『愛欲』本就性格剛烈,我行我素,一氣之下,帶著兒子回到魔宮居住,不回來了!
偏偏『帝釋』極其喜愛這個兒子,派遣使者去魔宮討要,『愛欲』當然不給!
於是乎,天界與魔界爆發一場激戰,天界承平了幾千年,神仙耽於享樂、宴會、歌舞,連修佛者都很少,自然不是魔界的對手!
更重要的是,魔王波旬麾下有四大魔將、四大魔使、四大妖姬,還有魔后及十個魔太子!這些幹將各有神通法寶不同,實力雄勁,因此天界損兵折將、死傷慘重!
這場天魔之爭波及三界六道,『帝釋』不得不向釋迦如來求救。釋迦如來也不贊同『帝釋』的做法,但魔界已經殺紅了眼,不單單是殺戮天人,凡人、鬼界、畜生界一概不放過,見一個殺一個,意圖一統三界,還計劃攻打十八層地獄,放出惡鬼壯大自己的勢力!
釋迦如來不得不出手,率領三世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羅漢,圍剿魔王及其麾下。這一下形勢立刻逆轉,魔族被殺得走投無路,幹將死的死逃的逃,魔王波甸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率領殘餘魔族逃到西王母瑤池的荷花池裡!
適逢秋天,蓮藕成熟,魔王波甸使出大神通,將所有部族全部鑽進一節藕里,希冀躲過一劫!
天界有順風耳、千里眼、東方朔等大神,自然很快探知下落,合攏兵力,想發起最後一擊,剿滅魔族,卻被佛祖制止......」
聽到這裡,了塵方丈忍不住問:「傅大士,佛為何幫魔界?波甸無數次擾亂釋迦如來修行,想引佛入歧途,甚至要滅了佛教!在阿含經中,波旬還直接誘導修行者,使其發願往生魔界,例如,他對優波遮羅比丘尼說偈:『三十三天上,炎魔兜率陀,化樂他自在,發願得往生。』
波旬施展種種變化和伎倆,這隻不過是魔法的外在形式,魔法的實質內容是以放逸、愛欲、憂懼、退轉、愚蠢的苦行以及片面的執著等動亂或蒙惑人心。」
傅大士微微一笑,說:「方丈,《維摩詰經》記載: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魔跟佛是有同等力量的,魔王其實是大菩薩的化現。菩薩分十二地,即十二等,唯有十地以上菩薩才有資格化現為大魔王!」
了塵方丈若有所悟,說:「那麼魔是不是和佛教的金剛差不多?菩薩以慈悲手段渡眾生,而金剛以雷霆手段懲惡揚善?」
傅大士說:「不完全如此,魔教更偏重於磨難修行人!你看我們這個器世界(物理世界)有多少魔去危害人間的?除非凡人觸犯了它。魔教極重恩怨,執著於是非對錯,但不全是惡魔,只是處事隨性,任性而為罷了。」
了塵方丈問:「那我就不明白了,佛教是以善勸化眾生,魔教為何處處為難?比如《涅槃經》記載,佛要涅槃了,就問這個魔王波旬:『好了,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你總該高興了吧?』魔王說:『差不多,高興,但是也不高興。』佛說:『我走了五百年後,還有我的弟子,正法還可以住世,五百年後你還有什麼辦法來破壞佛教?』魔王波旬回答:『你老人家安心去吧!我有辦法的,我讓魔界弟子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講你的經。』佛流淚了,說:『啊!那樣我就沒有辦法了,佛法只有入滅......』」
傅大士又笑了,反問:「方丈,哪一個佛成佛不是受盡磨難?哪一個仙成仙不是歷盡辛苦?玉不琢不成器,佛不經魔不成佛,人不歷難怎成仙?魔鬼不稀奇,處處都是魔,人生境界能不被魔所魔住就了不起了!魔王波旬是天界的大魔王,佛在《華嚴經》也說過,大魔王是十地大菩薩的轉變,他故意走魔王的路子來磨練人,看你能不能過關而成道。所以修行人並不必一定怕魔,經過一番魔障,道理進步一番,過了這一關你就躍進一步。」
了塵方丈讚歎說:「大士果然是開悟之人!那麼到底什麼是魔?」
傅大士答道:「貪圖享受之樂,凡有所著,所執著、所貪著的,統統是魔。如果能將煩惱一念轉化,煩惱即菩提,魔女就不叫魔女了,就是空行天女,密宗稱為空行母。其實嚴格來講,天人也是魔,六欲天人都在魔境界中......」
了塵方丈愣了半天,才說:「我明白了,天人也貪圖享樂,下苦功夫修佛求終極解脫的很少!所以天人雖然壽命極長、福報極大,也有福報享盡的一天!佛經記載,天人頭上都有花冠,平時花冠是鮮艷的,臨命終時,花冠枯萎,形容枯槁,光彩消失,體有臭味,眷屬遠離哭泣......」
傅大士笑道:「所以,在世行善,死後升天,還不是究竟解脫。乃至修到羅漢果、菩薩果、辟支佛果,都不能究竟解脫,非要修大乘佛道,最終成佛!」
了塵方丈說:「難怪佛經記載,禪宗祖師說,某人的境界可以入佛了,但是還不能入魔。要佛魔兩邊都不著,才是真解脫,然後也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大阿羅漢可以入定八萬四千劫,一劫合13億4400萬年,最終還是要出定,轉修大乘佛道!」
志公忽然說話了:「師父,師叔,你們說的太深奧了,我一下子領悟不了。還是說說當今的皇帝吧,聽說他很信佛?」
了塵方丈說:「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梁武帝擁有三宮六院,眾多妃嬪,卻不好女色,長年不碰女人!古今帝王,幾人能做到?
梁武帝從小就很聰明,乃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少年時期就博學多才。因為家庭背景不錯,後來在衛將軍王儉手下做官。梁武帝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得體,跟上司以及同事的關係都很融洽。隨著不斷地立功,他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當時是齊明帝蕭鸞在位,很賞識蕭衍,讓他做了雍州刺史。可惜齊明帝蕭鸞登基后五年後就去世了,他的兒子蕭寶卷是個昏君,治國無術,濫殺大臣,蕭衍的兄長也沒能逃出他的魔掌!於是蕭衍召集部下,決定廢掉這個昏君,後來自己當上了皇帝,成為梁朝的建立者。」
傅大士笑道:「梁武帝是在稱帝之後生下了幾位皇子公主了,才不近女色,想當和尚的。信佛之後,蕭衍就不近女色,不吃葷腥;不僅如此,他還讓全國相仿,甚至在祭祀宗廟的時候都不得殺豬宰羊,只能用蔬菜代替;不僅他吃素,在他眼中神靈也得吃素,但是這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之後,他只能同意,祭祀的時候可以用麵糰捏成牛羊的形狀。
不過梁武帝很有治國能力,他出身北府兵世家,其父蕭順之,劉宋時為蕭道成部下。雖然其父歷任侍中,衛尉,太子詹事,領軍將軍,但蕭衍卻是『兵家之子』,常被人看不起。蕭衍兒時就練輕功,長大后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幹才。他廣泛結交名士,遂與沈約、謝朓等人號稱『八友』。著文武全才,蕭衍繼承了家業和戰場上積累的戰功,逐漸獲得了取代南齊的勢力。
為政之初,他勵精圖治,倡導節儉,把到處一片奢靡的墮落之風成功制止。蕭衍的節儉相當徹底,不講究吃穿,『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饑。
尤為難得的是,他關注底層民眾,常常思考『總總九州,遠近民庶,或川路幽遠,或貧羸老疾,懷冤抱理,莫由自申。』為了將國家治理好,他三更起來治事,隨事多少,事少午前完畢,事多日晷方食。
他酷愛山水卻沒空出遊......」
傅大士談興正濃,忽然知客僧慌慌張張地進來稟報:「方丈不好了,皇帝駕臨,換上一身和尚衣服,又要出家了!」
在座三人都吃了一驚,傅大士站起來說:「我一介布衣,在此多有不便,我先告辭了。志公你把《貝葉經》收好,不可再貪玩,跟著了塵方丈學習佛法,得空我再來指點你。」說完只見身影一晃,人已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