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臨川王廚房動刀 小志公初試牛刀

第六章 臨川王廚房動刀 小志公初試牛刀

志公聽說皇帝換上僧服來出家了,好奇地跟著知客僧出去看。

了塵方丈走在最前面,只見大雄寶殿外面,站著梁武帝最寵信的「恩幸官」,叫蕭三,是梁武帝的親信寵臣。

「恩幸官」是宋、齊、梁、陳四朝特設的官職,就是中書舍人,擁有很高的權威。中書舍人往往又兼任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這麼一來,中書、門下兩省皆在「恩幸」的掌握之中,就相當於清朝的軍機大臣!

梁武帝用人唯賢,蕭三並不是皇室宗親,而是從平民中簡拔而來,為人精明強幹、忠心耿耿,與梁武帝一樣,是個文武全才!

了塵方丈上前與蕭三見禮,問他:「大人,皇帝為何忽然要出家?」

蕭三嘆了口氣,說:「皇帝一貫信佛,幾年前(527年)3月8日,出過一次家了!今天他又要出家,說是做皇帝也沒意思,還是擺脫不了生老病死......」

了塵方丈嘆息道:「大人,你是天子近臣,勸勸他呀!修佛不一定非得出家,身居帝位,治理好國家,造福黎民,這也是大乘菩薩道啊!六道眾生皆可成佛,佛經寫得清清楚楚,何必非要出家呢?」

蕭三說:「方丈,我受皇帝影響,也看了不少佛經,這些道理我豈不知?可皇帝聽不進我的勸諫,除了保護他之外,我還能做什麼?」

了塵方丈沉吟片刻,眼睛一亮,說:「我有個法子,能勸皇帝回心轉意,但要大人幫忙!」

蕭三喜道:「什麼法子?你快說!」

了塵方丈說:「皇帝要出家,無非是表示虔誠,以身事佛。老衲準備去見皇上,勸說皇上讓大臣們捐錢贖身,估計皇上會答應。」

蕭三問:「為何?」

了塵方丈說:「皇帝一人出家,佛教只不過多了一個苦修的弟子!佛家最重布施,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如果皇帝答應讓大臣們捐錢為他贖身,就等於這些大臣都皈依佛、做了佛事!皇帝以一己之力度了這麼多人,功德自然比自己出家大得多,我估計皇帝會答應!」

蕭三頷首道:「有道理。現在皇宮裡都被驚動了,王爺們、大臣們正往這裡趕,待我和他們商議一下再做定奪。皇帝的性格你知道,現在去勸沒用的,還是過幾天再說吧。」

這邊蕭三和了塵方丈正商議著,志公早已悄悄進了大雄寶殿,躲在一根柱子後面看皇帝。

皇帝身材高大,跪在蒲團上拜佛,上半身比志公還高!

志公仔細觀察,梁武帝長相十分奇特!面容粗獷,膀闊腰圓,像是胡人,虯髯如鋼針一般布滿兩腮!

今天是陰天,大雄寶殿里比較昏暗,神案上點著一排紅蠟燭。燭光之下,志公發現梁武帝脖子上竟然有一圈白光!更奇怪的是,燭光照映下的梁武帝竟然沒有影子!而且兩骻駢骨(骨頭連在一起),頭頂上隆起一塊......

這時梁武帝開口禱告,志公發現他舌頭上竟有倒八字齒痕!

志公獃獃地看著,大雄寶殿外面喧嘩起來,湧進來一大幫人!

這些人志公都是初見,為首一人一身道袍,三縷長須,道骨仙風,正是著名道士陶弘景,素有「山中宰相」的稱譽!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人。南朝齊、梁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

陶弘景是南朝士族出身,10歲讀《神仙傳》,有養生之志;15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20歲時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

30歲左右,他拜道士孫游岳為師,受符圖、經法、誥訣,遂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真經。南齊永明六年,陶弘景在茅山得到仙人楊羲、許謐手書真跡,又拜謁各地居士和法師。四年後,他辭去朝廷食祿,隱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傳上清大洞經籙,開道教「茅山宗」。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禮聘,但他堅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諮詢,平時書信往來頻繁,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身後,跟著梁武帝的兩個哥哥七個弟弟兩個妹妹,再後面跟著滿朝文武大臣,大雄寶殿里都跪不下!

了塵方丈這時走到志公身邊,給他一一介紹:這個是丞相錄尚書事、那一群人是「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東邊是中書省的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左右僕射等官。西邊是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大曹,歸尚書省管轄;還有九卿,光祿勛等,都是虛職,有名無權......

群臣在陶弘景的率領下,黑壓壓跪了一地,山呼萬歲,勸皇帝回心轉意。

但梁武帝蕭衍不為所動,沉默不語,索性坐在蒲團上打起坐來!

群臣不敢強勸,只有跪伏在地上,苦不堪言......

直到晚上,梁武帝還是坐著打坐,了塵方丈看了,暗暗叫苦,只得悄悄吩咐香積廚,安排素宴招待各位王公大臣。素宴還不好請大臣們坐上桌吃,因為皇帝還坐在蒲團上呢,怎能比皇帝坐得高?只好每人面前放一個木質托盤,擺上一碗米飯、幾樣蔬菜......

其他人還能忍受,皇帝最不爭氣的弟弟臨川王卻對志公捧來的托盤惡狠狠瞪了一眼,一口沒吃!他反而一把抓住志公問:「你是何許人也?怎麼混進這皇家寺廟的?」志公看著他猙獰的面孔,嚇得都不敢出聲。

了塵方丈過來解圍了,拱手說:「王爺,這是我新收的俗家弟子,還沒來得及給他剃度呢......」

臨川王「哼」了一聲,嘀咕說:「放著大魚大肉美酒美人不享受,做什麼勞什子和尚!老子不奉陪了,回家喝酒睡覺,明天再來!」說完站起來大搖大擺地走了,也沒人管他。

了塵方丈率領僧眾伺候王公大臣們吃了飯,碗筷自有和尚收拾,了塵方丈拉著志公來到方丈室。

了塵方丈臉色凝重,關上門對志公說:「徒兒,本來我打算讓你自由選擇,先學儒學為基,再學道學為輔,最後出不出家由你自己選擇!但臨川王這個惡人今天盯上你了,我怕他日後找你麻煩,乾脆給你剃度了,你看如何?」

志公說:「弟子打小由師父撫養大,師恩恩重如山,師父怎麼說,弟子就怎麼做!」

了塵方丈喜道:「如此甚好!按儀軌,剃度儀式一般在法壇舉行。法壇設在露天處,約七步見方,中央供釋迦牟尼像,東方設聖僧座,西方設剃度本師座,南方設父母座,北方設......如今事急從權,本座就在這方丈室里給你授戒吧!

戒律分三種: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沙彌戒是指沙彌和沙彌尼應該持守的十條戒律。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花鬘好香塗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觀聽、8不坐卧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10不捉持金銀寶物。你在同泰寺已經十幾年了,耳濡目染,不須我多解釋。」

說完找出一把鋥亮的剃刀,示意志公坐下,邊削髮邊說:「和尚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挂,一心一意修行。三是為了區別天竺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天竺,教派林立,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志公默記在心,剃完發問:「師父,我有一個疑問,一直像大石頭壓在心裡!如今我已皈依佛門,佛弟子是不打誑語的,能不能告訴我,我父母當年究竟是怎麼死的?」

了塵方丈心知瞞不住了,就把當年蕭楊氏寫給他的那封長信找出來,遞給志公看。

志公看完放聲大哭,恨得咬牙切齒!

了塵方丈勸道:「徒兒,佛說三世因果,人間很多的恩怨,站在三世因果的立場看,已發生的都是該發生的!所以你要學會放下仇恨,以慈悲心與寬容心對待一切人!」

志公表面上點頭稱是,心裡還是痛恨那臨川王!

無巧不巧,志公第二天寅時起來,幫著香積廚和尚們熬粥,臨川王突然氣勢洶洶地闖了進來!

由於梁武帝決心出家了,昨天徹夜未眠,坐在蒲團上打坐了一夜。苦了手下的大臣和皇族們,都不敢去睡覺,就在大雄寶殿地上躺了一夜,了塵方丈心善,派手下和尚送去被子。

而臨川王昨晚早就回去喝酒吃飯摟美女睡覺,凌晨一覺醒來,想起皇帝還在同泰寺,覺得自己回家有點不妥,早早趕來同泰寺,先奔香積廚找吃的!

沒想到臨川王這一來,又害死一條人命!

香積廚里一直是沒有女人的,了塵方丈持戒很嚴!但梁武帝突然來同泰寺出家,打亂了一切!蕭衍在大雄寶殿打坐一夜,決意出家,可手下王公大臣們要吃要喝,香積廚人手不夠了!

了塵方丈也是好意,命知客僧去雞籠山下找幾個家境貧寒的婦女來幫忙,答應給她們報酬。

臨川王蠻橫慣了,一腳踢開香積廚的門就衝進來找吃的,幾個婦女來不及躲避!

臨川王看見廚房裡有女人,先是一愣,繼而奸笑說:「了塵禿驢也是個假把式,哈哈!和尚廟裡怎會有女人?我來查點查點。」說著上前攔住幾個婦女,一一盤問。

不想一眼就看中一個婦女!這女子家裡也窮,但年輕,剛剛生過孩子,風韻可人!

臨川王看慣了濃妝艷抹,一下子看到一個衣著素凈、不施脂粉的山村少婦,反而來了興趣,奸笑著一把拉住她,就往柴火堆上按,欲行不軌!

而少婦人窮志不窮,自然抵死不從,拚命掙扎中,抓破了臨川王的臉!

這下臨川王惱羞成怒,拎起少婦一扔,額頭剛巧撞在灶台堅硬的角上,頓時腦漿迸裂、香消玉殞......

佛門凈土,出了人命,大家嚇得一鬨而散。志公躲在角落裡沒走,死死瞪住殺父殺母的仇人,兩眼血紅,卻自忖打不過他,強忍著沒有衝上去報仇。

但是萬萬沒想到,獸性大發的臨川王看見死屍,反而格外興奮,竟然伸手去剝女屍的衣服,還要發泄獸慾......

志公實在忍無可忍,吼叫一聲沖了上去,一拳砸向臨川王的腦袋!

臨川王畢竟是行伍出身,征戰多年,哪把一個愣頭青的小夥子放在眼裡?聽到拳風頭也不抬,一拳揮出,把小志公打倒在地!

臨川王惱恨志公壞了他的好事,站起身來,「哐」的一聲拔出佩刀,就要斬殺志公!

忽然一聲大喊:「刀下留人!」

臨川王轉頭一看,是了塵方丈急匆匆地趕來,因為逃走的香積廚和尚已經向他稟報了!

臨川王知道皇帝尊重了塵方丈,平時對方丈還算客氣,但現在抓到了把柄,對著了塵方丈大喝一聲:「好個禿驢!你假裝修行,竟敢在香積廚里私藏婦女,這婦女跟這小和尚還試圖刺殺本王!你該當何罪!」

了塵方丈不慌不忙地解釋:「王爺,香積廚從來是沒有女人的,這次因為皇帝駕臨,諸多王公大臣來伴駕,小僧不得不請些婦女來幫忙,供應素齋......至於這個小和尚,他叫志公,是新落髮的小沙彌,我派他來香積廚幫忙的,也非歹徒,怎會刺殺王爺?」

臨川王自知理虧,喊道:「了塵,本王也是來伴駕的,腹中飢餓,來尋些早飯吃,你還不伺候?」

了塵方丈連忙過去,盛了一碗白粥,拿了兩個白面饅頭,請臨川王去齋堂吃早飯了......

志公躲過一劫,連忙出去喊人,把死去少婦的屍體送回家去,知客僧給了五十兩白銀,陳說厲害關係,死者的家屬才勉強答應不去告狀了......

志公經此一嚇,又惱又驚又恨又無奈,一頭病倒,躺在自己床上發燒,兩天水米不進......

第三天,知客僧來喊志公,說:「師弟,你去大殿看看吧,方丈在苦勸皇帝回宮呢。」

志公掙紮起來,來到大雄寶殿,只見皇上仍在蒲團上打坐,身後跪著黑壓壓一片王公大臣。了塵方丈正跪在皇帝身邊苦勸:「陛下,聽老衲一言吧!六道眾生皆可成佛,何必一定要出家?權力越大、責任越重,古來如此。現在王公大臣們願意出錢,向佛祖贖身,已經湊了一億錢了!這麼多錢,可以做很多佛事,修橋鋪路、賑濟貧民、撫恤孤寡、修葺佛堂、大辦法會超度亡魂......」

梁武帝還是沉默不語,不為所動!

又僵持了一個時辰,志公忍不住上前跪下,說道:「啟奏皇上,能不能傳位給我?」

梁武帝睜開眼睛,打量打量志公,終於開口:「小和尚,你可知道當皇帝的辛苦?為何還要往火坑裡跳?」

志公壯著膽子,說:「皇上,佛經有云,廣行佛事,非資財莫辦!故釋迦牟尼受給孤獨長老布施精舍,地藏菩薩受閔公父子布施九華山!如今陛下一心出家,不如傳位給我,讓弟子繼續陛下未做完的佛事?」

梁武帝沉吟良久,忽然仰天長笑,站起來拍拍志公,問:「你叫什麼名字?」志公恭敬地回答:「小僧剛剃度,法號誌公。」

梁武帝摸摸小志公的頭,傳旨:「擺駕回宮!」文武大臣、皇親國戚歡天喜地,簇擁著梁武帝回宮了......梁武帝終於算是勉強回去了,但卻宣布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大通」。

梁武帝心中嘉許小志公,幾次派人召見入宮,志公卻不喜歡他,請方丈代奏,說下山行腳(化緣參修)未歸。

志公不快是因為梁武帝走後,與了塵方丈的一段對話。志公問方丈:「師父,皇帝挺賞識我的,我打算向他面奏,為我父母和屈死的少婦申冤報仇!」

了塵方丈反而勸志公:「算了徒兒,沒用的。你父母死了十幾年了,死無對證,皇帝怎麼信你?少婦之死,告也沒用!皇帝素來寬宏大度,尤其對皇族,簡直是縱容!死了一個民婦算什麼?他怎肯對臨川王下手?」

志公不解地問:「那皇帝不是信佛么?難道善惡都不辨?」

了塵方丈說:「信佛是什麼?是走在修行的路上。為什麼要修行?就是有缺點!如果梁武帝真的大公無私,抑惡揚善,他都成佛了。」

志公無語了,半晌才問:「師父,那我現在怎麼辦?」

了塵方丈說:「修行啊!修行就是遇見真實的自己、完美的自己!你已受沙彌戒,算是正式佛門弟子了,明日起,為師就要系統地調教你!」

志公沉吟道:「師父,人間如此醜惡,眾生真的能得度?要是我沒信心了怎麼辦?」

了塵方丈笑道:「我講個故事你聽,佛教有一宗派名叫凈土宗,信徒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乃至臨川王這樣罪大惡極的人,臨命終時,誠心念七聲阿彌陀佛,必定往生極樂凈土......」

志公搶著說:「這個弟子知道,但不公平!壞人好人難道一個結果?」

了塵方丈說:「你聽我說完。信心不堅定,乃至生前惡業重的眾生,和修十善道的眾生,往生是有區別的!善業眾生往生,根據其修行的程度不同,分九品往生。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每品又可分三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所以善惡有報,毫釐不爽!臨川王這樣的人,假使臨終念了阿彌陀佛,去了極樂世界只是參觀一下,還須回到娑婆世界受惡報,只是在極樂世界授記了,要經過無數年才得成佛。而上品上生的人,這邊命終,立刻去極樂世界,花開成佛......

而且,信心不堅定者往生的,不是直接去極樂世界,而是去了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叫做『七寶城』。這類人在世智慧不夠,往生凈土念頭不堅,對佛還有疑惑,但臨終一心念佛,也能往生。但往生在『七寶城』里的人,只能住在地上,不是化生而是胎生,且500年不能見到阿彌陀佛,聽不到佛和菩薩說法......」

志公聽完疑惑盡解,信心大增,歡天喜地地說:「師父,今晚弟子早點睡,明天正式學習佛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志公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志公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臨川王廚房動刀 小志公初試牛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