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包胥哭秦(4-5)
(4-5)包胥哭秦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伍子胥離楚奔宋,曾對前來相送的申包胥說,他要顛覆楚國,申包胥當即就回答,他要保存楚國。吳軍攻佔郢都,申包胥逃亡山中,聽聞伍子胥掘墓鞭屍,心裡對伍子胥失望之極,但不忘朋友之義,便派人勸誡伍子胥說,「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指責伍胥報仇太過,失君臣之義,雖一時得逞,但也會遭到上天的報應的。然而伍子胥,並沒有聽進去,還以復仇事為自己辯解:「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倒行逆施」固來源於此,竟從伍子胥口中說出。
申包胥見伍子胥無悔意,吳軍也無回轍之意,遂入秦求救。
為何選擇秦而不是其它國家呢?在楚集中對付吳國之後,中原諸侯就以晉為盟主,而晉與吳同為姬姓之國,又與晉約為婚姻,吳又是當時晉聯吳攻楚的與國,而楚向來是晉的戰略競爭者,所以,晉是不可能的。在中原諸侯中,只有兩個國家不大服晉,一是西邊的秦,一個是東邊的齊,兩國與楚國一樣,與晉互不相服,都與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在晉楚中原爭霸的時候,楚與秦、齊常結成聯盟。齊當時的齊景公,而齊當時的外交政策是傾晉的,因為,當楚已無力與晉爭霸時,晉在中原一極獨大,齊也不敢違晉。這一年春,齊還參加了,周劉文公與晉主導的召陵之會,以謀伐楚。因而齊也排除在外了。剩下了,只有秦了。秦與楚接壤,也從來沒有怎麼畏懼過晉或吳,而且歷史上曾與楚有過多次軍事合作,如與巴人一起參與楚的滅庸之戰,與楚一起,共同對晉國,也曾參與楚子反主持的蜀之會,前不久,秦楚兩國還約為婚姻,秦哀公將秦女嫁與楚平王。因而,當時的秦楚關係是友好的。也力量救楚的。但秦救楚也將面臨與晉為敵的政治風險和軍事風險,如果,晉趁機襲秦救楚部隊,秦將很難堪。因此,秦對救楚是猶疑的。秦當時國君是秦哀公,已在位三十一年了。而且秦在秦穆公之後,除了與晉發生幾次戰爭外,基本上更加關注國內事務與西邊事務,並無多大東向之志。所以,百來年的傳統,也讓秦不願出兵。但申包胥非常誠懇,其在秦非常悲壯。最終感動秦君臣,同意出兵。
文獻記載如下:
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左傳•定公四年》
申包胥對秦伯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其實申包胥所說的若吳亡楚之後的「疆埸之患」與秦救楚成功后的楚的「世以事君」都不足以讓秦出兵,促使秦出兵,主要在於,申包胥哭秦,「七日不食,日夜哭泣」,連水也沒有喝。有人懷疑,七日不喝水,就生理來說,渴也渴死。這可能有史載誇大成分,不過,當時值楚昭王十年的十二月或第二年一月,天氣是很冷的,是有可能下雪的,這有可能解決了飲水問題。最後,秦君臣的心慢慢軟了下來,秦哀公親自作《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於是秦哀派子薄與子虎率五百乘救楚,第二年六月至楚,先讓楚師與吳人作戰,以觀察吳軍的戰術,而秦軍從稷(今河南桐柏縣境)與楚師相會,於是就在沂(今河南正陽縣境)打敗了吳夫概所率領的吳軍,夫概就回國了。這邊,吳人又執獲了楚大夫薳射于于柏舉,他的兒子就率徒從跟隨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當在隨縣西南)。秋七月,子期、子蒲隨勢滅唐(今湖北棗陽縣東南唐縣鎮)。這年九月,先期回國的夫概,就自立為王。早在這年春,越趁吳王闔閭在楚,侵吳。於是吳王闔閭便「釋楚而歸」,與夫概戰,夫概戰敗,奔楚,楚封之為堂溪氏。吳王闔閭從楚撤軍后,楚昭王就回到了郢都,楚軍與秦軍繼續與撤退的吳軍作戰。楚師見秦軍來到,發動反擊,給吳軍敗於雍澨,隨後秦軍來了,又把吳軍給打敗了。後來,秦楚聯軍又與吳軍戰於公婿(土旁)之溪(或雲濁水,今湖北省襄樊市),大敗吳軍,吳王闔閭於是才回國。被吳國獲捉的楚大夫闉輿罷也找機會逃回楚國,葉公沈渚梁的兄弟后臧本來跟從在吳國,也逃奔回來。就為此,葉公終生不正視其弟。
楚昭王重新回到郢都后,先是重賞了復國之臣,斗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斗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斗懷等。以子西為令尹,子西覺得,斗懷曾想殺楚王,建議楚王不要賞他,楚昭王以德報怨,還賞了斗懷。而申包胥卻逃賞:「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楚昭王將其妹季羋嫁給了鍾建,並以鍾建為樂尹。
楚昭王在隨的時侯,子西臨時用權,擔心楚人潰散,於為王車服,在脾泄(楚邑)建政。後來知道楚昭王的去處后,就去車服跟從楚王。
楚昭王十二年(-504),吳又伐楚,吳太子終累(夫差兄)敗楚舟師(水軍),執獲了楚將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子西所率領的陵師(陸軍),楚人很是害怕,於是就遷都於鄀(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九十里),於是勵精圖治,楚國逐步安定下來。
(4-5)包胥哭秦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伍子胥離楚奔宋,曾對前來相送的申包胥說,他要顛覆楚國,申包胥當即就回答,他要保存楚國。吳軍攻佔郢都,申包胥逃亡山中,聽聞伍子胥掘墓鞭屍,心裡對伍子胥失望之極,但不忘朋友之義,便派人勸誡伍子胥說,「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指責伍胥報仇太過,失君臣之義,雖一時得逞,但也會遭到上天的報應的。然而伍子胥,並沒有聽進去,還以復仇事為自己辯解:「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倒行逆施」固來源於此,竟從伍子胥口中說出。
申包胥見伍子胥無悔意,吳軍也無回轍之意,遂入秦求救。
為何選擇秦而不是其它國家呢?在楚集中對付吳國之後,中原諸侯就以晉為盟主,而晉與吳同為姬姓之國,又與晉約為婚姻,吳又是當時晉聯吳攻楚的與國,而楚向來是晉的戰略競爭者,所以,晉是不可能的。在中原諸侯中,只有兩個國家不大服晉,一是西邊的秦,一個是東邊的齊,兩國與楚國一樣,與晉互不相服,都與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在晉楚中原爭霸的時候,楚與秦、齊常結成聯盟。齊當時的齊景公,而齊當時的外交政策是傾晉的,因為,當楚已無力與晉爭霸時,晉在中原一極獨大,齊也不敢違晉。這一年春,齊還參加了,周劉文公與晉主導的召陵之會,以謀伐楚。因而齊也排除在外了。剩下了,只有秦了。秦與楚接壤,也從來沒有怎麼畏懼過晉或吳,而且歷史上曾與楚有過多次軍事合作,如與巴人一起參與楚的滅庸之戰,與楚一起,共同對晉國,也曾參與楚子反主持的蜀之會,前不久,秦楚兩國還約為婚姻,秦哀公將秦女嫁與楚平王。因而,當時的秦楚關係是友好的。也力量救楚的。但秦救楚也將面臨與晉為敵的政治風險和軍事風險,如果,晉趁機襲秦救楚部隊,秦將很難堪。因此,秦對救楚是猶疑的。秦當時國君是秦哀公,已在位三十一年了。而且秦在秦穆公之後,除了與晉發生幾次戰爭外,基本上更加關注國內事務與西邊事務,並無多大東向之志。所以,百來年的傳統,也讓秦不願出兵。但申包胥非常誠懇,其在秦非常悲壯。最終感動秦君臣,同意出兵。
文獻記載如下:
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左傳•定公四年》
申包胥對秦伯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其實申包胥所說的若吳亡楚之後的「疆埸之患」與秦救楚成功后的楚的「世以事君」都不足以讓秦出兵,促使秦出兵,主要在於,申包胥哭秦,「七日不食,日夜哭泣」,連水也沒有喝。有人懷疑,七日不喝水,就生理來說,渴也渴死。這可能有史載誇大成分,不過,當時值楚昭王十年的十二月或第二年一月,天氣是很冷的,是有可能下雪的,這有可能解決了飲水問題。最後,秦君臣的心慢慢軟了下來,秦哀公親自作《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於是秦哀派子薄與子虎率五百乘救楚,第二年六月至楚,先讓楚師與吳人作戰,以觀察吳軍的戰術,而秦軍從稷(今河南桐柏縣境)與楚師相會,於是就在沂(今河南正陽縣境)打敗了吳夫概所率領的吳軍,夫概就回國了。這邊,吳人又執獲了楚大夫薳射于于柏舉,他的兒子就率徒從跟隨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當在隨縣西南)。秋七月,子期、子蒲隨勢滅唐(今湖北棗陽縣東南唐縣鎮)。這年九月,先期回國的夫概,就自立為王。早在這年春,越趁吳王闔閭在楚,侵吳。於是吳王闔閭便「釋楚而歸」,與夫概戰,夫概戰敗,奔楚,楚封之為堂溪氏。吳王闔閭從楚撤軍后,楚昭王就回到了郢都,楚軍與秦軍繼續與撤退的吳軍作戰。楚師見秦軍來到,發動反擊,給吳軍敗於雍澨,隨後秦軍來了,又把吳軍給打敗了。後來,秦楚聯軍又與吳軍戰於公婿(土旁)之溪(或雲濁水,今湖北省襄樊市),大敗吳軍,吳王闔閭於是才回國。被吳國獲捉的楚大夫闉輿罷也找機會逃回楚國,葉公沈渚梁的兄弟后臧本來跟從在吳國,也逃奔回來。就為此,葉公終生不正視其弟。
楚昭王重新回到郢都后,先是重賞了復國之臣,斗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斗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斗懷等。以子西為令尹,子西覺得,斗懷曾想殺楚王,建議楚王不要賞他,楚昭王以德報怨,還賞了斗懷。而申包胥卻逃賞:「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楚昭王將其妹季羋嫁給了鍾建,並以鍾建為樂尹。
楚昭王在隨的時侯,子西臨時用權,擔心楚人潰散,於為王車服,在脾泄(楚邑)建政。後來知道楚昭王的去處后,就去車服跟從楚王。
楚昭王十二年(-504),吳又伐楚,吳太子終累(夫差兄)敗楚舟師(水軍),執獲了楚將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子西所率領的陵師(陸軍),楚人很是害怕,於是就遷都於鄀(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九十里),於是勵精圖治,楚國逐步安定下來。
(4-5)包胥哭秦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伍子胥離楚奔宋,曾對前來相送的申包胥說,他要顛覆楚國,申包胥當即就回答,他要保存楚國。吳軍攻佔郢都,申包胥逃亡山中,聽聞伍子胥掘墓鞭屍,心裡對伍子胥失望之極,但不忘朋友之義,便派人勸誡伍子胥說,「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指責伍胥報仇太過,失君臣之義,雖一時得逞,但也會遭到上天的報應的。然而伍子胥,並沒有聽進去,還以復仇事為自己辯解:「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倒行逆施」固來源於此,竟從伍子胥口中說出。
申包胥見伍子胥無悔意,吳軍也無回轍之意,遂入秦求救。
為何選擇秦而不是其它國家呢?在楚集中對付吳國之後,中原諸侯就以晉為盟主,而晉與吳同為姬姓之國,又與晉約為婚姻,吳又是當時晉聯吳攻楚的與國,而楚向來是晉的戰略競爭者,所以,晉是不可能的。在中原諸侯中,只有兩個國家不大服晉,一是西邊的秦,一個是東邊的齊,兩國與楚國一樣,與晉互不相服,都與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在晉楚中原爭霸的時候,楚與秦、齊常結成聯盟。齊當時的齊景公,而齊當時的外交政策是傾晉的,因為,當楚已無力與晉爭霸時,晉在中原一極獨大,齊也不敢違晉。這一年春,齊還參加了,周劉文公與晉主導的召陵之會,以謀伐楚。因而齊也排除在外了。剩下了,只有秦了。秦與楚接壤,也從來沒有怎麼畏懼過晉或吳,而且歷史上曾與楚有過多次軍事合作,如與巴人一起參與楚的滅庸之戰,與楚一起,共同對晉國,也曾參與楚子反主持的蜀之會,前不久,秦楚兩國還約為婚姻,秦哀公將秦女嫁與楚平王。因而,當時的秦楚關係是友好的。也力量救楚的。但秦救楚也將面臨與晉為敵的政治風險和軍事風險,如果,晉趁機襲秦救楚部隊,秦將很難堪。因此,秦對救楚是猶疑的。秦當時國君是秦哀公,已在位三十一年了。而且秦在秦穆公之後,除了與晉發生幾次戰爭外,基本上更加關注國內事務與西邊事務,並無多大東向之志。所以,百來年的傳統,也讓秦不願出兵。但申包胥非常誠懇,其在秦非常悲壯。最終感動秦君臣,同意出兵。
文獻記載如下:
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左傳•定公四年》
申包胥對秦伯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其實申包胥所說的若吳亡楚之後的「疆埸之患」與秦救楚成功后的楚的「世以事君」都不足以讓秦出兵,促使秦出兵,主要在於,申包胥哭秦,「七日不食,日夜哭泣」,連水也沒有喝。有人懷疑,七日不喝水,就生理來說,渴也渴死。這可能有史載誇大成分,不過,當時值楚昭王十年的十二月或第二年一月,天氣是很冷的,是有可能下雪的,這有可能解決了飲水問題。最後,秦君臣的心慢慢軟了下來,秦哀公親自作《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於是秦哀派子薄與子虎率五百乘救楚,第二年六月至楚,先讓楚師與吳人作戰,以觀察吳軍的戰術,而秦軍從稷(今河南桐柏縣境)與楚師相會,於是就在沂(今河南正陽縣境)打敗了吳夫概所率領的吳軍,夫概就回國了。這邊,吳人又執獲了楚大夫薳射于于柏舉,他的兒子就率徒從跟隨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當在隨縣西南)。秋七月,子期、子蒲隨勢滅唐(今湖北棗陽縣東南唐縣鎮)。這年九月,先期回國的夫概,就自立為王。早在這年春,越趁吳王闔閭在楚,侵吳。於是吳王闔閭便「釋楚而歸」,與夫概戰,夫概戰敗,奔楚,楚封之為堂溪氏。吳王闔閭從楚撤軍后,楚昭王就回到了郢都,楚軍與秦軍繼續與撤退的吳軍作戰。楚師見秦軍來到,發動反擊,給吳軍敗於雍澨,隨後秦軍來了,又把吳軍給打敗了。後來,秦楚聯軍又與吳軍戰於公婿(土旁)之溪(或雲濁水,今湖北省襄樊市),大敗吳軍,吳王闔閭於是才回國。被吳國獲捉的楚大夫闉輿罷也找機會逃回楚國,葉公沈渚梁的兄弟后臧本來跟從在吳國,也逃奔回來。就為此,葉公終生不正視其弟。
楚昭王重新回到郢都后,先是重賞了復國之臣,斗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斗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斗懷等。以子西為令尹,子西覺得,斗懷曾想殺楚王,建議楚王不要賞他,楚昭王以德報怨,還賞了斗懷。而申包胥卻逃賞:「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楚昭王將其妹季羋嫁給了鍾建,並以鍾建為樂尹。
楚昭王在隨的時侯,子西臨時用權,擔心楚人潰散,於為王車服,在脾泄(楚邑)建政。後來知道楚昭王的去處后,就去車服跟從楚王。
楚昭王十二年(-504),吳又伐楚,吳太子終累(夫差兄)敗楚舟師(水軍),執獲了楚將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子西所率領的陵師(陸軍),楚人很是害怕,於是就遷都於鄀(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九十里),於是勵精圖治,楚國逐步安定下來。
(4-5)包胥哭秦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伍子胥離楚奔宋,曾對前來相送的申包胥說,他要顛覆楚國,申包胥當即就回答,他要保存楚國。吳軍攻佔郢都,申包胥逃亡山中,聽聞伍子胥掘墓鞭屍,心裡對伍子胥失望之極,但不忘朋友之義,便派人勸誡伍子胥說,「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指責伍胥報仇太過,失君臣之義,雖一時得逞,但也會遭到上天的報應的。然而伍子胥,並沒有聽進去,還以復仇事為自己辯解:「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倒行逆施」固來源於此,竟從伍子胥口中說出。
申包胥見伍子胥無悔意,吳軍也無回轍之意,遂入秦求救。
為何選擇秦而不是其它國家呢?在楚集中對付吳國之後,中原諸侯就以晉為盟主,而晉與吳同為姬姓之國,又與晉約為婚姻,吳又是當時晉聯吳攻楚的與國,而楚向來是晉的戰略競爭者,所以,晉是不可能的。在中原諸侯中,只有兩個國家不大服晉,一是西邊的秦,一個是東邊的齊,兩國與楚國一樣,與晉互不相服,都與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在晉楚中原爭霸的時候,楚與秦、齊常結成聯盟。齊當時的齊景公,而齊當時的外交政策是傾晉的,因為,當楚已無力與晉爭霸時,晉在中原一極獨大,齊也不敢違晉。這一年春,齊還參加了,周劉文公與晉主導的召陵之會,以謀伐楚。因而齊也排除在外了。剩下了,只有秦了。秦與楚接壤,也從來沒有怎麼畏懼過晉或吳,而且歷史上曾與楚有過多次軍事合作,如與巴人一起參與楚的滅庸之戰,與楚一起,共同對晉國,也曾參與楚子反主持的蜀之會,前不久,秦楚兩國還約為婚姻,秦哀公將秦女嫁與楚平王。因而,當時的秦楚關係是友好的。也力量救楚的。但秦救楚也將面臨與晉為敵的政治風險和軍事風險,如果,晉趁機襲秦救楚部隊,秦將很難堪。因此,秦對救楚是猶疑的。秦當時國君是秦哀公,已在位三十一年了。而且秦在秦穆公之後,除了與晉發生幾次戰爭外,基本上更加關注國內事務與西邊事務,並無多大東向之志。所以,百來年的傳統,也讓秦不願出兵。但申包胥非常誠懇,其在秦非常悲壯。最終感動秦君臣,同意出兵。
文獻記載如下:
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左傳•定公四年》
申包胥對秦伯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其實申包胥所說的若吳亡楚之後的「疆埸之患」與秦救楚成功后的楚的「世以事君」都不足以讓秦出兵,促使秦出兵,主要在於,申包胥哭秦,「七日不食,日夜哭泣」,連水也沒有喝。有人懷疑,七日不喝水,就生理來說,渴也渴死。這可能有史載誇大成分,不過,當時值楚昭王十年的十二月或第二年一月,天氣是很冷的,是有可能下雪的,這有可能解決了飲水問題。最後,秦君臣的心慢慢軟了下來,秦哀公親自作《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於是秦哀派子薄與子虎率五百乘救楚,第二年六月至楚,先讓楚師與吳人作戰,以觀察吳軍的戰術,而秦軍從稷(今河南桐柏縣境)與楚師相會,於是就在沂(今河南正陽縣境)打敗了吳夫概所率領的吳軍,夫概就回國了。這邊,吳人又執獲了楚大夫薳射于于柏舉,他的兒子就率徒從跟隨子西敗吳師于軍祥(當在隨縣西南)。秋七月,子期、子蒲隨勢滅唐(今湖北棗陽縣東南唐縣鎮)。這年九月,先期回國的夫概,就自立為王。早在這年春,越趁吳王闔閭在楚,侵吳。於是吳王闔閭便「釋楚而歸」,與夫概戰,夫概戰敗,奔楚,楚封之為堂溪氏。吳王闔閭從楚撤軍后,楚昭王就回到了郢都,楚軍與秦軍繼續與撤退的吳軍作戰。楚師見秦軍來到,發動反擊,給吳軍敗於雍澨,隨後秦軍來了,又把吳軍給打敗了。後來,秦楚聯軍又與吳軍戰於公婿(土旁)之溪(或雲濁水,今湖北省襄樊市),大敗吳軍,吳王闔閭於是才回國。被吳國獲捉的楚大夫闉輿罷也找機會逃回楚國,葉公沈渚梁的兄弟后臧本來跟從在吳國,也逃奔回來。就為此,葉公終生不正視其弟。
楚昭王重新回到郢都后,先是重賞了復國之臣,斗辛、王孫由於、王孫圉、鍾建、斗巢、申包胥、王孫賈、宋木、斗懷等。以子西為令尹,子西覺得,斗懷曾想殺楚王,建議楚王不要賞他,楚昭王以德報怨,還賞了斗懷。而申包胥卻逃賞:「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為諸?」楚昭王將其妹季羋嫁給了鍾建,並以鍾建為樂尹。
楚昭王在隨的時侯,子西臨時用權,擔心楚人潰散,於為王車服,在脾泄(楚邑)建政。後來知道楚昭王的去處后,就去車服跟從楚王。
楚昭王十二年(-504),吳又伐楚,吳太子終累(夫差兄)敗楚舟師(水軍),執獲了楚將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子西所率領的陵師(陸軍),楚人很是害怕,於是就遷都於鄀(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九十里),於是勵精圖治,楚國逐步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