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歐洲人看中國明清兩朝
一,歐洲人看明朝
16世紀末的歐洲人主要是通過《中華大帝國史》的第一部分來認識中國的。在門多薩的筆下:
(1)中國是個地域遼闊的文明古國,中國人自稱「大明(tame)人」。全國劃分15個省(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分其境內為南、北二直隸,13承宣布政使司,常稱15省――筆者),「每省都要比我們所熟知的歐洲國家為大」。
(2)中國境內有完好的道路網,使城鎮相連。路面平整、寬闊,「官道」可容15人騎馬并行。路旁商店林立,兩側綠樹成蔭,如同羅馬時代的大道一樣。有些城市有水道相連,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中國人富有建築才能。建築用材舉世無雙,一種用「白土」做成的方塊(即磚)堅硬無比,只有用鋤才能將其砸碎。一座座邸宅有如莊園。中國最雄偉的建築就是長城,長達500里格(每里格約合5572米),是為防禦韃靼人而修建的。
(4)中國物產豐富。蔬菜種類遠較西班牙為多。僅橘子就有三個品種,即甜的、酸的和甜酸適度的。糖質地很好,非常潔白,價格也低廉。蠶絲色澤艷亮,質量超過西班牙格拉納達的產品。「天鵝絨、絲綢和布匹價格如此之低,提及此點會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義大利紡織品價格的人大吃一驚。」中國人普遍穿著絲綢服裝。中國農田管理得很好。沒有一塊荒棄的土地。一塊塊耕田錯落有致,有如花園。礦產也很豐富。「這是世界上最富饒、而物價又十分低廉的國家。」
(5)中國出產的手工藝品極為精緻。1582年西班牙國王喜獲中國床單,織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驚嘆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來觀賞、借鑒。瓷器很便宜,歐洲人原來以為瓷器是用粉碎的貝殼做的。最精緻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
(6)中國商業發達,買賣興盛。每條大街往往只經營一種行業。看到第一家商店就知道這一條街是賣什麼商品的。中國匠人的手藝都是祖輩相傳。中國貨幣種類繁多,金、銀憑重量使用,而沒有一定式樣的金幣或銀幣。
(7)中**隊有步兵,也有騎兵。中國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艘。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
(8)中國皇帝具有統治國家的全權。各級行政官吏有效地行使權力。他們是通過科舉產生的。中國有完整的法律。官吏和貴族出門要坐橋,而婦女則從不在外從事社交活動。中國飲宴豪奢。中國人有自己的樂器。
(9)中國歷史悠久。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
(10)中國人在科學技木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歐洲人一向以印刷術的應用而自豪,「然而中國人早在德國人谷騰堡(JoanGutenbergo)發明印刷術500年前已經用印刷術印製圖書了。」門多薩認為印刷術是經俄羅斯莫斯科大公國傳入德國的。但他也不否認另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圖書經海路(紅海)傳到歐洲,從而啟發了谷騰堡。門多薩特別提出,在中國人所有的發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國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歐洲人之前已經使用火炮了。但對中國火炮的效能,歐洲人認識極不相同。拉達認為中國火炮陳舊,製造粗糙。而另一位船長阿爾蒂埃達(Artieda)在致西班牙國王書中卻寫道:「……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緻,更堅固。」因為門多薩未到過中國,所以他沒有對上述歧義做出自己的判斷,但他還引用了後者如下一段文字:「中國城牆堅固,外面圍以深壕(情況緊急時可放滿河水),城門上架著大炮,中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防禦工事。城牆上,長官率士兵日夜守衛。如不得到城市最高當局的批准,任何外國人是無法靠近該城的。」門多薩摘引這一大段有關中國城市設防的論述,絕不是無目的的。這實際上表明,他認為中國火炮是很有威力的。此外,門多薩對於中國造船、造紙以及其他工藝都有所介紹,並一一指出優於歐洲的方面。
克魯斯在《中國志》中也曾盛讚中國的科技成果,門多薩顯然引用了很多克魯斯的觀點,而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做了更全面的介紹,其評價也更高。像中國的造船水平,克魯斯著重介紹了中國船隊的龐大規模,甚至比喻說,中國皇帝能夠用船在中國與馬六甲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並對中國船隻的類型以及龍骨水車的應用做了說明。而門多薩除上述內容外還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造船的?縫技術,由於填縫使用的添加劑十分合理,不但防水還可防蟲,使中國船隻使用壽命比歐洲長兩倍。在論及中國印刷術時,克魯斯只提及中國已經有900年使用印刷的歷史。而門多薩如前所述,則闡明了中國使用印刷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印刷術西傳的路線。在中國火器的應用方面,門多薩也傳達給西方人更多的信息。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示器。門多薩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客觀評價無疑對於西方人了解、認識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歐洲人看滿清
馬戛爾尼回程「紀事「
在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強調:「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清君卻在時刻關注著這權力的誕生地「。
東方與西方在這問題上是不同的。「在歐洲,不論是波旁王朝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登上那不勒斯或西班牙的王位都無關緊要;君王完全與西班牙人或那不勒斯人同化。「漢諾威人一旦掌握英國王權,他們就不再是德國人了。相反,亞洲的君王「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兩個世紀過去了,換了8個或10個君主,但蒙古人還是沒有變成印度人;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中國人「。
韃靼人說笑話總以漢人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聽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赫脫南發現「地位最低的韃靼人,在服從漢族官員時也會表現得十分勉強「。
巴羅記下了別人對他說的一段心裡話:「圓明園內年輕的王子們談到漢人時總報以一種極大的蔑視。一位王子見我想學漢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韃靼語比這要高尚得多。他不僅答應給我識字課本和書籍,而且還要親自教我。「
滿清初期,他們表現得非常兇殘。建國后的最初幾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殺。強迫留辮子引起了騷亂,結果都被.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爺的種族坐穩了江山,對一個奴隸的民族實行統治,種族隔離是全面的,嚴禁不同種族間通婚,北京的整個北城都沒有漢人,專供滿人居住。宮內女眷(包括奴婢在內)無論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滿人:要防止一切種族混雜的情況。而宮內太監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漢人。這多有象徵意義呀!讓韃靼人繁殖,讓漢人絕種。這就絕對保證了沒有任何不純的混雜。
韃靼皇帝
在熱河,**皇帝從他們祖先的傳統中汲取營養。這時他們並不是完全在中國,也不僅僅只是在中國。滿清是靠互相支持的兩大系統來控制帝國的:一是司武的韃靼世襲貴族,二是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漢族文職官員。我們這批英國人在韃靼中心逗留時,對這種延續了3個世紀的奇特現象比別的遊客更印象深刻。
馬戛爾尼接見過一個名叫博達望(音譯)的年輕韃靼貴族,帽子上飾有紅頂子和雙眼花翎,他自豪地談到了本朝的來歷。按他的說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後代,蒙元征服了中國,並統治了一個多世紀,後來被明朝推翻。同馬戛爾尼一起被宴請的韃靼親王都是各部落首領,他們都能招兵,稱之為「旗「。
滿洲貴族打仗是愛用弓。馬戛爾尼寫道:「當我告訴他們,歐洲人已放棄了弓而只用槍打仗時,他們顯得十分吃驚。乾隆愛用的武器也是弓。「在賓士的馬上射箭,比下地放槍更加令人激動。高貴的武器打高貴的獵物。獵人與獵物的運氣是相等的。
在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強調了韃靼這一方面:「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可是清君卻在時刻關注著這權力的誕生地「。
明末的反清並不是民族鬥爭,不是什麼捍衛明朝一姓私利的鬥爭,而是文明與野蠻的鬥爭,進步與落後,是關係到中國後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鬥爭。
在這場鬥爭中那些堅定反抗滿清侵略,為此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英雄,他們的每個人的名字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他們不僅是中國的英雄,同樣也是世界的英雄,他們捍衛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他們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滿請的謊言來污衊他們,那隻能說是喪盡天良的行為
在馬戛爾尼們眼中,什麼盛世,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馬戛爾尼在出使日記中說:中國「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中國人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中國社會關係建立在一種愚蠢的形式主義基礎上,所以人們「膽怯、骯髒並殘酷」。
這些,在《停滯的帝國》一書中說得很詳細。馬戛爾尼們戳穿了滿清的盛世神話,在天朝皇帝和文人們的盛世頌歌震天響的時候,認為滿清是衰敗之世,沒落之世,毫不留情地指出:「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