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看湖池無漣漪,踏足才知滿濘泥
之前經常接觸小買賣,兩個人,兩張嘴,一件東西,一疊錢。買東西,賣東西,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水到渠成,格外簡單的事情。
有可能是之前的經歷慣性思維局限了我對世界的認知,讓我的思維如此簡單。
混的多了,所見所聞自會有所增長,各種千奇百怪的現象自然也會碰到。
前幾日和朋友去訂菜單。起初我還是用比較簡單的思維去看待這件事情,菜譜么,廚子會做什麼,就寫什麼唄,家常菜,特色菜,做點實物,拍個照,修個圖,完事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我不知道別的九點或者飯店的情況是否如此,但這次經歷讓我詫異萬分),廚子自然會做很多東西,可是有些賣得比較火熱的菜品,廚子的確做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也自有解決辦法。
那就是找某些餐飲公司,利用他們的資源來獲得。簡單形容,和路邊那些連鎖品牌的方式一樣。他們提供原材料和製作流程,相當於用製作技術來提供客戶的粘性。
這種方法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有些比較坑的地方就是原材料的價格遠比普通市場上的價格要高出不少。
比如,普通的「螞蟻上樹」——肉沫和粉條。粉條的價格和豬肉的價格可以說是非常透明,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得到。沒接觸過,當然不理解,廚子做的味道和口感跟人家專業做這些東西公司的差距還真不是一星半點。選材,用料,火候,等等等等。
選材上在我個人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火候技巧也很好掌控。唯獨調料的搭配,這個還是比較厲害的。我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用了「罌粟殼」這種違禁品,只是玩笑話而已。
弄了半天才恍然大悟,這哪是訂菜品,這不就是來買調料了么。為了那種獨特的味道,多花點食材上的冤枉錢,值嗎?
先不管值不值這些表面的東西,看看這種賺錢的路子。
這種屬於是捆綁銷售模式,用一種獨有的東西,順帶提升其他附帶品的價值,這種典型比比皆是。
突然想起很久前一段流出的微信對話火爆全網。某個饅頭協會內部在交流過程中表現出對消費者的變相凌辱。
當時覺得好有意思,第一次聽說饅頭協會這個東西,也算是開了眼界。後來多次科普之後,才知道各種協會的存在不無道理,絕大多數為了方便宏觀調控。也有部分通過資源整合,集中成一個無形的大規模企業。
從捆綁營銷,到整合資源。這些種種手段,增加了經濟流動關係網的複雜性,同時增加了很多層面的競爭,間接性地提高了產品的價格。
買菜么,多少錢一斤就多少錢,買調料秘方么,你怎麼賣,我就怎麼買。非要買你的料,還要買的菜。
買饅頭么,你開店,我就買,一塊錢兩個太貴,我就去買隔壁兩塊錢五個去。可是這饅頭協會非要統一價格,不許賣兩塊錢五個,統統一塊錢兩個。
自從線上購物盛行之後,感覺買賣會更加直接,對消費者來說是莫大的福音。這樣的交易會少了很多環節,節省的成本自然會回饋給消費者。
不如哪行,不知哪行水深淺。但是,人,肯定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特別是各種網路直播帶貨模式的出現,更能看出種種讓人不舒服的現象。
生產商生產產品,肯定要銷售,要賺差價。各種渠道,各種營銷,花出去的真金白銀,最終還是讓消費者來買單。
就用網路帶貨舉例,
廠家直銷。廠家直銷,肯定利潤空間不高,再加上主播的辛苦費,總還得賺錢的呀,錢從哪裡來,還是從消費者這裡薅羊毛。為什麼不直把價格降到一個更合理的價位?這種事情,消費者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和同種產品比起來,某些品牌的確更具有誘惑力而已。
有幸之前看過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書籍才了解,對商家而言,這種模式,也只不過是變相地打價格戰而已。
儘管打價格戰是眾多商家最不願意麵對的,但為了有更強的競爭力,不得不硬著頭皮苦苦支撐。
這樣看來,捆綁式消費和整合資源比線上購物似乎要睿智,不過需要一定的競爭優勢和達成一定的規模。
作為消費者,我寧願花更少的錢,買更好的東西。作為一個想在社會上牟利的投機倒把者,卻又想從其他消費者身上牟利。
這似乎是一件比較矛盾的事情,需要從中尋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絕對的公平,等價代換,這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但不切實際,就像奇點和圓心一樣,理論上存在,卻無跡可循。
不管是捆綁銷售,還是資源整合,又或者是線上變相降價,這些都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其實最根本的,還是街頭商販之間的交易。兩個人,兩張嘴,一件產品,一疊錢。
可是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和網路,導致很多東西的價格和價值的差距越來越來大。這些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消費者們要麼被蒙在鼓裡,稀里糊塗地被薅羊毛;要麼一清二楚,但卻無可奈何,處處都是被薅,擱哪兒被薅不一樣嗎?
薅,得薅,不薅,也得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