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羌亂的原因
見到張奐如此驚訝,吳詠心中不由升起一種優越感,於是沾沾自喜問:「張公以為此計策如何?」
卻不想張奐立即潑冷水道:「吳侍讀,恐怕有些想當然了,並不清楚河套地區的複雜情況!」
「恩?此話怎講?」吳詠眉頭一皺道。
張奐難得嚴肅,向吳詠解釋起來:「自從朝廷放棄河套之地后,胡人便徹底佔領了這個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匈奴人、鮮卑人、烏桓人和羌人雜居,這些人相互融合,通婚,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哪一族了,想要他們彼此為敵,恐怕並非易事!」
吳詠臉上滿是驚訝,他沒想到河套地區已經出現人口融合的趨勢。按照他所想,胡人之間經常爆發戰爭,應該彼此仇恨才是。
但事實恰是與他想的不一樣,因為漢人的強大,這些胡人雖然為了生存資源,爭鬥不斷,但他們最害怕的還是漢人,時刻都想著進入中原,謀求生存。
「河套之地的那些胡人經常受到鮮卑人的劫掠,難道就沒有心生怨恨?」吳詠神色一正問道。
張奐搖搖頭道:「鮮卑人劫掠的只是漢人,他們無論對羌人,還是匈奴人和烏桓人,都會網開一面,並不會趕盡殺絕。」
吳詠感覺頭痛不已,這些胡人好像並沒有傳說中那樣容易對付。
胡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搖擺不定,容易平了又叛,叛了再平,反反覆復,終成隱患。河套一帶民族成分複雜,羌胡
漢雜居,民風普遍比較剽悍好鬥,他不相信這麼大利益,諸胡會和平發展下去。
「看來屯田河套地區,還要從長計議了!」吳詠暗自悱惻。
「不過既然我選擇在并州屯田,就不會放棄,他們現在應該對著各個部落都是心存防範,暫時關注不到曼柏城!我現在應該加快發展勢力,早他們一步壯大起來,然後施加影響,將整個河套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才能做到對草原異族的防禦,為將來中原動亂做準備!」
沒有猶豫,也不帶一點思索,甚至,吳詠連一點顧忌都沒有,胡人始終都是隱患,現在不解決,以後也還是要面對的。
和平時期,胡人可以被打服,因此也不敢造次,不過中原一旦動亂,胡人自然也就不安分。
所以,胡人是個問題,哪怕歷史上匈奴和烏桓比起鮮卑和羌人來說也還算親漢,但胡人,終究是胡人。中原若是亂起來,他們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騷擾不斷。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一是將對手從身體上消滅,殺絕胡人,很明顯,這一條路比較難走,但很多帝王都這麼做過。
還有一種是同化,利用華夏文化極其強大的同化力,瓦解對手的鬥志,讓他們易裝換服,徹底融入華夏文明之中。
這一條路,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但實際上,更為血腥。歷史上有名的民族大融合,無不是建立在漢人的血淚史之上
。
五胡亂華、契丹崛起、金國建立、蒙古南下等等,多少漢人慘死,多少漢家女子被凌辱。
既然註定要融合,吳詠也不打算阻止,但是,他不會讓自己的同胞來流這份血淚。
「不過當務之急,卻是要解決曼柏城人員不足問題!有了董卓和段熲的支持,若是再取得張奐的信任,他不相信以後還會控制不住河套地區的胡人!」
吳詠收起心中的燥亂,向著張奐作揖道:「多謝張公的提醒,小子還是想嘗試一下,如今天下亂象漸起,中原地區恐怕會有一場浩劫,若是被胡人坐收了漁翁之利,我等有愧祖先也!」
「好一個愧對祖先!就沖吳侍讀這句話,老夫也要鼎力支持。」張奐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慨然說道。
接著,他認真思索一會,開口說:「招募羌人去河套屯田,這事很容易辦到,不過吳侍讀一定要小心西涼士族集團的搗亂。」
「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同為漢人,他們難道還能幫助胡人不成?」吳詠眉頭一凝,有些不敢相信。難道這個時候就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漢奸了嗎?
張奐嘆息道:「這一切都是因為羌亂和朝廷導致的!吳侍讀應該清楚,自我大漢建立后,在河水、湟水流域的羌人獲得了很多次向塞內遷徙的機會。羌人越來越向內郡發展,人數也越來越多。不但難以管理,還經常與反叛的塞外羌人裡應外合,造成內外糜爛,讓
朝廷首尾不能兼顧,平叛難度也提升了幾個等級。」
張奐停頓一下,將杯中茶水一飲而盡,接著道:「西北區域尤其是隴右的隴西、漢陽、安定、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這八個郡,除了隴西郡原來有一部分漢人居民外,其他居民都是後來遷徙而來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貧苦民眾、屯田士兵和罪犯。這些人本來文化素質就不高,大量羌人東遷后,雜錯居住,很容易對他們產生影響,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所以這些地方的人也變得輕薄易怒,野蠻好鬥,難以管理。尤其是羌亂髮生后,西北人口因為逃亡、內遷等原因,急劇減少,留下的人們更容易受到羌胡文化的影響。」
說到這裡,張奐語氣有些低沉,「這種影響不僅發生在底層民眾中,也發生在西北豪族和當地官吏中。這些人因為遠離朝廷控制核心區域,又掌握著百姓的生殺大權,他們不僅盤剝百姓,還欺辱歸附的羌人。這就是使得羌人經常發生叛亂,逼得朝廷和羌人鄰近地區不得不常年進行戰爭,導致國庫損耗嚴重。而他們卻可以在其中獲利,完全不在乎百姓的生死……」
吳詠突然聽到這些隱秘的信息,內心的震驚可想而知。
他沒想到東漢羌亂不斷的原因,竟然是西涼的士族在暗中搗鬼。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連朝廷都不放在眼裡。
「看來自己以後得防
備著這些西涼的士族才行,不知什麼時候,他們就會背後捅刀子。」
想到這裡,吳詠又回憶起,他看過的一些關於羌人史料。
根據史籍記載,兩漢時羌人一共有六次規模比較大的內遷。
第一次發生在漢景帝時,居住在湟水流域的研種羌主動要求內遷到隴西郡,這是羌人在漢朝第一次內遷。
第二次發生在漢宣帝時,趙充國招納先零、煎鞏等羌人部落投降,設置金城屬國來管理這些羌人。
第三次發生在王莽末年,大概在公元20年到23年。這段時間,羌人趁著中原戰亂,佔據了金城郡的一些縣。
第四次發生在公元35年,馬援擊敗先零羌,把數千羌人遷徙到天水、隴西、扶風三郡。扶風屬於關中的三輔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兩漢以來羌人第一次入居三輔地區。
第五次發生在公元58年,竇固、馬武擊敗燒當羌,把七千多人遷徙到關中三輔地區,從此不僅扶風郡有了羌人,京兆、馮(平)翊也有了羌人。公元77年,三輔羌人中的一部分又被遷徙到河東,又朝東側內地移動了一些。
第六次發生在公元101年,金城太守侯霸擊敗燒當羌,把六千多投降的羌人遷徙到漢陽、安定和隴西。
這是史籍上記載的比較清晰的六次羌人大規模內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規模比較小的內遷零散地記載在史書上。
雖然羌人遷徙的原因,有主
動的也有被動的。主動的,是羨慕中原的生產生活方式;被動的,則是統治者一些治理策略導致的。
羌人大規模東遷到內郡,埋下了許多隱患,不僅讓朝廷對羌亂難以平定,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西漢時羌亂處於可控範圍,沒有危及國家安全。可到了東漢時,羌亂就漸漸變得不可收拾了。東漢軍事實力較西漢弱很多,大規模內遷的羌人也成了不穩定因素,經常與塞外的羌人遙相呼應、裡應外合,豪族、官吏對羌人的侵奪也日益嚴重,關東豪族和西北豪族的政治博弈也讓對待羌人問題中摻雜了更多的政治因素,這讓羌亂愈演愈烈,並成為東漢王朝走向覆滅的重要原因。
儘管吳詠從後世流傳的一些信息中,可以提前得知一些歷史走向。
比如西涼士族集團中內部派系眾多,長期內耗,自相殘殺,聯盟也是鬆散的軍事聯盟,隨時翻臉。而且這些人游牧民族習氣重,喜歡劫掠,草菅人命,殘暴不仁,難以俘獲民心。因此無論是後來的董卓集團,還是韓遂、馬騰等集團,都很快走向滅亡。
但此時他不得不小心應付,因此吳詠對張奐的提醒十分感激。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小子多謝張公的指點。」
張奐點點頭,「你心裡明白就好,河套地區屯田一事需小心應對,不僅要防範胡人,還要防範那些世家大族。」
「今日多有打擾
,他日定有厚報!」吳詠起身告辭。
送走吳詠之後,張家父子相聚在一處涼亭。
張芝欲言又止。
張奐笑道:「是不是想要問我,為何今日對吳詠交淺而言深?」
「父親明斷。」張芝點了點頭。
自打張奐隱居弘農以來,閉門謝客之餘,他已經很少見到自家阿父提及政事了,尤其是像今日這般言說了這麼多。
張奐笑道:「我閉門謝客也好,要你們學書不理兵事也好,細細說來,其實都是為了保全咱們張家。」
「只是後事如何,誰也不能先知。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他看向亭外池塘中那幾隻悠然悠然,正安然浮水的鴨子。
春江水暖鴨先知。
那天下有變呢?
「或許這吳詠就是變數,我觀他有大氣運,將來說不得我們家族還要依靠他生存,你以後也要多與他聯繫。」
張奐嘆息一聲,他年紀大了,不知還能守護家族幾年。
張芝愣了一下,「孩兒謹遵父親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