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童年夢魘(3)

第二十五章 童年夢魘(3)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虢家院子有一口老井,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今天健在的年紀最大的老人都說他爺爺的爺爺都不知道老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老井就在獅子嶺腳下,從前那條青石板商路就在老井的背上經過。那裡是獅子嶺山腳的一個陡坡,青石板路下一條石板梯級下到老井邊。老井是兩個長方型水池,每個池子的面積大概總有那麼六七平方米多的樣子,兩個池子總面積約有十四五平方米的樣子,是少見的大水井了。兩個池子一邊是飲用水池,一邊是濯洗池,供洗手、洗臉、洗桶、洗菜、洗衣用。濯洗池淺一些,大約有一米多水深的樣子,水底下是深深的淤泥,淤泥里長著水草,水面上有好幾朵睡蓮。飲用水池不知道有多深,用長竹竿打不到底。老井除了上到青石板路上去的梯級是用青石板鋪成的以外,兩個池子也是用大塊的石板砌成。人如果在獅子嶺上,特別是立在獅子石上往這邊俯瞰,就可看到明晃晃的石板圍成的一個大「曰」字。老井在陡坡下面,青石板路高高在上,從石板路那裡走下石級,來到老井坎下,坐在石板上,夏天既陰涼,又有高高陡坡背過西邊的太陽,是個極好的乘涼處所。冬天呢,那裡拐了一個彎的路陡坡又剛好背了北風,老井那裡並不感到很冷。

以前虢家院子被稱作「老屋虢家」,全稱是「邵家齡老屋虢家」,「老屋虢家」這口老井跟井背上的那條青石板商路和邵家齡圩場一樣聞名,沒有哪個從遠方來經過這裡的人不下到井坎下喝口井水,歇歇氣的,夏天更是如此。

聽說老井原來的水質好,冬暖夏涼,清切透明,井水在井裡看起來深綠至黑色,舀在碗里或者捧在手心裡象白酒。老井的水量大,老輩人講原來井中出水足有兩條水車的量,叫做兩條車的水。老井好象從來沒有干過,既沒有因天干斷過水,也沒有人工干過井水,大概也沒有必要用三條以上的水車去幹了這口兩條水車水量的老井。由於水好,不但獅子嶺上煤礦里喝的用的是老井裡的水,甚至邵家嶺圩場那麼多人都來老井擔水。民國三十四年天干,從農曆正月一直到十月沒有下過一滴雨,甚至頭年年底就沒見過雨了的,大地開了裂,冒著煙,整個山山嶺嶺、田頭地面都象老狗一樣伸出舌頭在喘著暑氣,是老天要收人的樣子呢!第二年別的地方是餓死了好多人呀,簡直比六零年死的還多吶。但「老屋虢家」這口老井兩條水車的水量卻照舊流著,保下了田洞里好大一片的田,虢家院子那時才沒餓死很多人。

然而,老井的一切都成了過去,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老井的水量開始少了起來,以至於最後茶杯大的水不到,後來可能就只有丁點大的出水量了,老化成了一股小泉眼的樣子。而且水質也差了,冬天不暖,夏天不涼,跟塘水沒多大的區別了。

父親說老井退化的根源很可能與獅子嶺的煤窯有關,獅子嶺底下幾乎已被掏空,造成很多處的地面下沉崩塌,地下的變化就不得而知了。老井的地下水源很可能就在獅子嶺底下,而且很可能是被崩塌的地下泥土或岩石堵了道。就是說老井的「龍脈」改了道,老井就要死了,只剩下一口氣在喘息。莫說灌田(現在灌田有玉丘水庫),就是單單虢家人的嘴巴,老井也是供不起了。獅子嶺往西過去,山那邊的長塘水庫(屬六溪村所在的鄉,原來的老鋪人民公社),近年發現出了好大的泉水,水庫滿得特快。那泉水很可能就是原來流到老井的水,現在是清水流了外人田了。

只有開新井了。老井的水量變得太小,水質變差,飲用對人的身體也不太好的。可是年紀大的人不同意開新井,說老井的歷史就丟了嗎?過去它可是遠近聞名啊,民國三十四年它救了我們虢家多少人啊!

父親說,青石板路沒人走了,新修了村級公路,遠方的客人也多走我們的碎石子馬路了,遠方的人先丟了老井的存在,還想遠近聞名呀。我們自己要好井水,不是老井,歷史只是過去。

老傢伙說祖上的井是說什麼不能丟的,丟了祖上的井不就是離鄉背井了嗎?

父親說我們不是背井離鄉,我們是背井保家鄉,家鄉必須要有一口好井才行的。老井既然已經不行了,抱殘守缺的態度不是苦了自己?

象早年開墳山一樣,父親還是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老輩人。

新井跟老井其實差不多遠近,只是在另一個方向。農家是挑水喝的,路的遠近是挑選井址的重要因素。但歸根結底有一條,井水是自然存在的,遠近不由人意。水井不是打的洞井,你不能讓井水從哪裡出來它就在哪裡冒出來。

虢家偏偏就有一處好井水在另外一個地方流淌著。

出院子往右一點,在田洞里,有一丘兩畝多面積的大水田。水田的名字就叫井丘,是因為水田當中有一股泉,被人用泥巴簡單地圍成了一眼小井。這眼小井的邊沿起初倒不是為了作井用而圍成的,而是因為那塊地方水太冷,不長禾苗,老大一塊面積里沒有收成。如果不把冷水泉圍起來,整個一丘水田都減產。日子一長,圍起來的泥巴坎上長了雜草,堤坎成了小田埂。一條小引水溝把井水引到大田埂邊沿,流到田洞里的溪溝里去了。

虢家有兩處單門獨院,其中一處只有一戶人家,就是玉丘唯一的「漁業」專業戶世家——網匠師傅一家子。現在的「網匠師傅」一家在上兩代以前是被稱做「網鋪」的,一直到後來網匠師傅一家住的單門獨院就被叫做「鋪里」了,小院子後面的山就叫做「鋪后嶺」。另一處其實不是真正的單門獨院,而是一個小院落,住著兩三戶人家。可能是原來某一戶人家從老院子里搬出去還不太久遠,那裡就被叫做「新屋裡」,這個院落後面的山叫做「新屋嶺」。「鋪后嶺」和「新屋嶺」都是黃土嶺,渾圓秀氣,是典型的小丘陵山嶺。「鋪后嶺」上生長著成片的楓樹,秋天漫山遍嶺的深紅,美不勝收。除了楓樹,還有不少的松樹,少量的油茶樹,以及許多種有著古怪名字的野樹。翻過「鋪后嶺」,過了楓樹林,緩緩的山坡那一面就是我大姐原來嫁到那裡的王家院子,早年是個很大的院子。王家院子離虢家院子這麼近,小時候我跟妹妹和兩個年齡相仿的外甥成天混在一起,就在那片楓樹林里野瘋。

「新屋嶺」上卻是松樹居多,松樹之外有一些油茶樹,稍稍成片。但黃土嶺(或者是紅土吧)上油茶長不太好,產量很低。到六、七十年代,父親就帶人將那裡的油茶林砍掉了,只留下松樹林沒有砍。油茶林被砍了以後黃土坡上被開墾成了一片果園,種上了柑桔和梨樹。這片果園的水果雖然沒有墳山那片的好,但這片果園裡的柑桔和鴨梨(青皮梨)、黃皮梨卻格外地甜而爽口。

鋪里那一家到井丘比去老井近得多,平時就在井丘中間那個泉眼裡挑水喝。新屋裡到井丘和到老井都是差不多遠,近些年來幾戶人家也到井丘的小泉眼裡去擔水喝,是因為那裡的水好喝,而老井裡的水卻變得不如從前了。

兩個小院落里的人聯合起來在井丘那裡從田埂上搭了一條泥橋通向水田中的泉眼,後來泥橋也變成了田埂,連著小井的圓型井坎,遠遠看去象是神仙在偌大的水田裡舉著一個巨型撥浪鼓。

兩個小院落里的幾戶人家當然最擁護修小井,不過修井的時候也沒有派勞力參加。父親也不太想要很多的人蔘和,雖然要不少的工和體力,他主要還是想自個兒好好弄一弄這個小工程。

父親帶上我家二哥來到井丘就幹上了。他們用水車車干水,以後水上來時再車一會。出水量不是很大,施工不成問題。他們用炭巴和石頭墊底,再用石頭和水泥砌上來兩個四方型水池。還是一邊為飲水池,另一邊為濯洗池,但兩個水池都砌得很小,每個水池大概只有一米見方的樣子那麼大,與老井的風格剛好相反,修成了一眼小巧精緻的水井。然後再派勞力來砌井坎,井坎卻修建得很寬大,是大大的圓型井台,可以容納很多人在那裡打水洗東西,但挑水回家則要一個一個地來,每次只能下一隻水桶取水,這樣是為了保持水的乾淨。大井坎建成后又安排勞力擴建泥橋,寬到足以讓兩三個人擔著水桶可以撥路(相向取道)。

新井的出水量是不大,但那井水卻是出奇的好。冬天的水溫足可以用來洗澡,年輕人挑了井水回去后,常常不再燒火加熱就直接洗澡去了。夏天那水卻凜冽切骨,象是從冰箱的冷藏室里取出來的水似地,暑熱天氣里喝了透涼甘甜,清心提神,比礦泉水的味道好多了。有人挑一擔新鮮井水過來,碰上一班人在院子里乘涼,立刻就被「過稅」,幾個木瓢伸過來,桶里的水就下去了一大節。有時碰上人多,一擔清水幾乎就被瓜分完畢,害得擔水人不得不打轉重新去井裡挑一擔回來。如果是堂客們挑水經過,就總有些男人得了實惠還想揩點油,占點嘴上便宜。男人喝了新鮮井水,一摸嘴巴后對女人說:「你的水好喝啊!」這是一句**的話呢,好象公雞撲到母雞身邊撲楞楞地扇翅膀,求偶的雄態。女人反唇相譏道:「我給你挑水喝呢!」這就是一句罵人的話了,意思是你散失了勞力,不是殘疾人就是五保戶,「吃現成的」了,水不是自己挑的,是人送的。玉丘人忌諱「吃現成的」,以自食其力為榮,以能做能走能跑能吃能睡能勞動能出力能「吵事」為樂,有誰願意象五保戶、殘疾人那樣,要別人來打點自己呢?

夏天為了喝上井水的清冽,新鮮井水挑回來后,人們都會裝上一兩熱水瓶來「保冷」,熱水瓶象城裡人的空調一樣,夏天冬天冷暖兩用了。

老人家說,這井水味道是比老井的水好,就是水量不大,就怕有不夠喝的時候。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新井跟老井原來的歲月一樣,無論怎樣天干,它那小小的水量總能汩汩流淌,不增加也不減少,老輩們終於樂呵呵地說道,這就叫做大河漲水有日退,細水長流過得冬呀!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虢家院子有一口老井,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今天健在的年紀最大的老人都說他爺爺的爺爺都不知道老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老井就在獅子嶺腳下,從前那條青石板商路就在老井的背上經過。那裡是獅子嶺山腳的一個陡坡,青石板路下一條石板梯級下到老井邊。老井是兩個長方型水池,每個池子的面積大概總有那麼六七平方米多的樣子,兩個池子總面積約有十四五平方米的樣子,是少見的大水井了。兩個池子一邊是飲用水池,一邊是濯洗池,供洗手、洗臉、洗桶、洗菜、洗衣用。濯洗池淺一些,大約有一米多水深的樣子,水底下是深深的淤泥,淤泥里長著水草,水面上有好幾朵睡蓮。飲用水池不知道有多深,用長竹竿打不到底。老井除了上到青石板路上去的梯級是用青石板鋪成的以外,兩個池子也是用大塊的石板砌成。人如果在獅子嶺上,特別是立在獅子石上往這邊俯瞰,就可看到明晃晃的石板圍成的一個大「曰」字。老井在陡坡下面,青石板路高高在上,從石板路那裡走下石級,來到老井坎下,坐在石板上,夏天既陰涼,又有高高陡坡背過西邊的太陽,是個極好的乘涼處所。冬天呢,那裡拐了一個彎的路陡坡又剛好背了北風,老井那裡並不感到很冷。

以前虢家院子被稱作「老屋虢家」,全稱是「邵家齡老屋虢家」,「老屋虢家」這口老井跟井背上的那條青石板商路和邵家齡圩場一樣聞名,沒有哪個從遠方來經過這裡的人不下到井坎下喝口井水,歇歇氣的,夏天更是如此。

聽說老井原來的水質好,冬暖夏涼,清切透明,井水在井裡看起來深綠至黑色,舀在碗里或者捧在手心裡象白酒。老井的水量大,老輩人講原來井中出水足有兩條水車的量,叫做兩條車的水。老井好象從來沒有干過,既沒有因天干斷過水,也沒有人工干過井水,大概也沒有必要用三條以上的水車去幹了這口兩條水車水量的老井。由於水好,不但獅子嶺上煤礦里喝的用的是老井裡的水,甚至邵家嶺圩場那麼多人都來老井擔水。民國三十四年天干,從農曆正月一直到十月沒有下過一滴雨,甚至頭年年底就沒見過雨了的,大地開了裂,冒著煙,整個山山嶺嶺、田頭地面都象老狗一樣伸出舌頭在喘著暑氣,是老天要收人的樣子呢!第二年別的地方是餓死了好多人呀,簡直比六零年死的還多吶。但「老屋虢家」這口老井兩條水車的水量卻照舊流著,保下了田洞里好大一片的田,虢家院子那時才沒餓死很多人。

然而,老井的一切都成了過去,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老井的水量開始少了起來,以至於最後茶杯大的水不到,後來可能就只有丁點大的出水量了,老化成了一股小泉眼的樣子。而且水質也差了,冬天不暖,夏天不涼,跟塘水沒多大的區別了。

父親說老井退化的根源很可能與獅子嶺的煤窯有關,獅子嶺底下幾乎已被掏空,造成很多處的地面下沉崩塌,地下的變化就不得而知了。老井的地下水源很可能就在獅子嶺底下,而且很可能是被崩塌的地下泥土或岩石堵了道。就是說老井的「龍脈」改了道,老井就要死了,只剩下一口氣在喘息。莫說灌田(現在灌田有玉丘水庫),就是單單虢家人的嘴巴,老井也是供不起了。獅子嶺往西過去,山那邊的長塘水庫(屬六溪村所在的鄉,原來的老鋪人民公社),近年發現出了好大的泉水,水庫滿得特快。那泉水很可能就是原來流到老井的水,現在是清水流了外人田了。

只有開新井了。老井的水量變得太小,水質變差,飲用對人的身體也不太好的。可是年紀大的人不同意開新井,說老井的歷史就丟了嗎?過去它可是遠近聞名啊,民國三十四年它救了我們虢家多少人啊!

父親說,青石板路沒人走了,新修了村級公路,遠方的客人也多走我們的碎石子馬路了,遠方的人先丟了老井的存在,還想遠近聞名呀。我們自己要好井水,不是老井,歷史只是過去。

老傢伙說祖上的井是說什麼不能丟的,丟了祖上的井不就是離鄉背井了嗎?

父親說我們不是背井離鄉,我們是背井保家鄉,家鄉必須要有一口好井才行的。老井既然已經不行了,抱殘守缺的態度不是苦了自己?

象早年開墳山一樣,父親還是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老輩人。

新井跟老井其實差不多遠近,只是在另一個方向。農家是挑水喝的,路的遠近是挑選井址的重要因素。但歸根結底有一條,井水是自然存在的,遠近不由人意。水井不是打的洞井,你不能讓井水從哪裡出來它就在哪裡冒出來。

虢家偏偏就有一處好井水在另外一個地方流淌著。

出院子往右一點,在田洞里,有一丘兩畝多面積的大水田。水田的名字就叫井丘,是因為水田當中有一股泉,被人用泥巴簡單地圍成了一眼小井。這眼小井的邊沿起初倒不是為了作井用而圍成的,而是因為那塊地方水太冷,不長禾苗,老大一塊面積里沒有收成。如果不把冷水泉圍起來,整個一丘水田都減產。日子一長,圍起來的泥巴坎上長了雜草,堤坎成了小田埂。一條小引水溝把井水引到大田埂邊沿,流到田洞里的溪溝里去了。

虢家有兩處單門獨院,其中一處只有一戶人家,就是玉丘唯一的「漁業」專業戶世家——網匠師傅一家子。現在的「網匠師傅」一家在上兩代以前是被稱做「網鋪」的,一直到後來網匠師傅一家住的單門獨院就被叫做「鋪里」了,小院子後面的山就叫做「鋪后嶺」。另一處其實不是真正的單門獨院,而是一個小院落,住著兩三戶人家。可能是原來某一戶人家從老院子里搬出去還不太久遠,那裡就被叫做「新屋裡」,這個院落後面的山叫做「新屋嶺」。「鋪后嶺」和「新屋嶺」都是黃土嶺,渾圓秀氣,是典型的小丘陵山嶺。「鋪后嶺」上生長著成片的楓樹,秋天漫山遍嶺的深紅,美不勝收。除了楓樹,還有不少的松樹,少量的油茶樹,以及許多種有著古怪名字的野樹。翻過「鋪后嶺」,過了楓樹林,緩緩的山坡那一面就是我大姐原來嫁到那裡的王家院子,早年是個很大的院子。王家院子離虢家院子這麼近,小時候我跟妹妹和兩個年齡相仿的外甥成天混在一起,就在那片楓樹林里野瘋。

「新屋嶺」上卻是松樹居多,松樹之外有一些油茶樹,稍稍成片。但黃土嶺(或者是紅土吧)上油茶長不太好,產量很低。到六、七十年代,父親就帶人將那裡的油茶林砍掉了,只留下松樹林沒有砍。油茶林被砍了以後黃土坡上被開墾成了一片果園,種上了柑桔和梨樹。這片果園的水果雖然沒有墳山那片的好,但這片果園裡的柑桔和鴨梨(青皮梨)、黃皮梨卻格外地甜而爽口。

鋪里那一家到井丘比去老井近得多,平時就在井丘中間那個泉眼裡挑水喝。新屋裡到井丘和到老井都是差不多遠,近些年來幾戶人家也到井丘的小泉眼裡去擔水喝,是因為那裡的水好喝,而老井裡的水卻變得不如從前了。

兩個小院落里的人聯合起來在井丘那裡從田埂上搭了一條泥橋通向水田中的泉眼,後來泥橋也變成了田埂,連著小井的圓型井坎,遠遠看去象是神仙在偌大的水田裡舉著一個巨型撥浪鼓。

兩個小院落里的幾戶人家當然最擁護修小井,不過修井的時候也沒有派勞力參加。父親也不太想要很多的人蔘和,雖然要不少的工和體力,他主要還是想自個兒好好弄一弄這個小工程。

父親帶上我家二哥來到井丘就幹上了。他們用水車車干水,以後水上來時再車一會。出水量不是很大,施工不成問題。他們用炭巴和石頭墊底,再用石頭和水泥砌上來兩個四方型水池。還是一邊為飲水池,另一邊為濯洗池,但兩個水池都砌得很小,每個水池大概只有一米見方的樣子那麼大,與老井的風格剛好相反,修成了一眼小巧精緻的水井。然後再派勞力來砌井坎,井坎卻修建得很寬大,是大大的圓型井台,可以容納很多人在那裡打水洗東西,但挑水回家則要一個一個地來,每次只能下一隻水桶取水,這樣是為了保持水的乾淨。大井坎建成后又安排勞力擴建泥橋,寬到足以讓兩三個人擔著水桶可以撥路(相向取道)。

新井的出水量是不大,但那井水卻是出奇的好。冬天的水溫足可以用來洗澡,年輕人挑了井水回去后,常常不再燒火加熱就直接洗澡去了。夏天那水卻凜冽切骨,象是從冰箱的冷藏室里取出來的水似地,暑熱天氣里喝了透涼甘甜,清心提神,比礦泉水的味道好多了。有人挑一擔新鮮井水過來,碰上一班人在院子里乘涼,立刻就被「過稅」,幾個木瓢伸過來,桶里的水就下去了一大節。有時碰上人多,一擔清水幾乎就被瓜分完畢,害得擔水人不得不打轉重新去井裡挑一擔回來。如果是堂客們挑水經過,就總有些男人得了實惠還想揩點油,占點嘴上便宜。男人喝了新鮮井水,一摸嘴巴后對女人說:「你的水好喝啊!」這是一句**的話呢,好象公雞撲到母雞身邊撲楞楞地扇翅膀,求偶的雄態。女人反唇相譏道:「我給你挑水喝呢!」這就是一句罵人的話了,意思是你散失了勞力,不是殘疾人就是五保戶,「吃現成的」了,水不是自己挑的,是人送的。玉丘人忌諱「吃現成的」,以自食其力為榮,以能做能走能跑能吃能睡能勞動能出力能「吵事」為樂,有誰願意象五保戶、殘疾人那樣,要別人來打點自己呢?

夏天為了喝上井水的清冽,新鮮井水挑回來后,人們都會裝上一兩熱水瓶來「保冷」,熱水瓶象城裡人的空調一樣,夏天冬天冷暖兩用了。

老人家說,這井水味道是比老井的水好,就是水量不大,就怕有不夠喝的時候。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新井跟老井原來的歲月一樣,無論怎樣天干,它那小小的水量總能汩汩流淌,不增加也不減少,老輩們終於樂呵呵地說道,這就叫做大河漲水有日退,細水長流過得冬呀!

[筆下文學Www.bxwx.net]

虢家院子有一口老井,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今天健在的年紀最大的老人都說他爺爺的爺爺都不知道老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老井就在獅子嶺腳下,從前那條青石板商路就在老井的背上經過。那裡是獅子嶺山腳的一個陡坡,青石板路下一條石板梯級下到老井邊。老井是兩個長方型水池,每個池子的面積大概總有那麼六七平方米多的樣子,兩個池子總面積約有十四五平方米的樣子,是少見的大水井了。兩個池子一邊是飲用水池,一邊是濯洗池,供洗手、洗臉、洗桶、洗菜、洗衣用。濯洗池淺一些,大約有一米多水深的樣子,水底下是深深的淤泥,淤泥里長著水草,水面上有好幾朵睡蓮。飲用水池不知道有多深,用長竹竿打不到底。老井除了上到青石板路上去的梯級是用青石板鋪成的以外,兩個池子也是用大塊的石板砌成。人如果在獅子嶺上,特別是立在獅子石上往這邊俯瞰,就可看到明晃晃的石板圍成的一個大「曰」字。老井在陡坡下面,青石板路高高在上,從石板路那裡走下石級,來到老井坎下,坐在石板上,夏天既陰涼,又有高高陡坡背過西邊的太陽,是個極好的乘涼處所。冬天呢,那裡拐了一個彎的路陡坡又剛好背了北風,老井那裡並不感到很冷。

以前虢家院子被稱作「老屋虢家」,全稱是「邵家齡老屋虢家」,「老屋虢家」這口老井跟井背上的那條青石板商路和邵家齡圩場一樣聞名,沒有哪個從遠方來經過這裡的人不下到井坎下喝口井水,歇歇氣的,夏天更是如此。

聽說老井原來的水質好,冬暖夏涼,清切透明,井水在井裡看起來深綠至黑色,舀在碗里或者捧在手心裡象白酒。老井的水量大,老輩人講原來井中出水足有兩條水車的量,叫做兩條車的水。老井好象從來沒有干過,既沒有因天干斷過水,也沒有人工干過井水,大概也沒有必要用三條以上的水車去幹了這口兩條水車水量的老井。由於水好,不但獅子嶺上煤礦里喝的用的是老井裡的水,甚至邵家嶺圩場那麼多人都來老井擔水。民國三十四年天干,從農曆正月一直到十月沒有下過一滴雨,甚至頭年年底就沒見過雨了的,大地開了裂,冒著煙,整個山山嶺嶺、田頭地面都象老狗一樣伸出舌頭在喘著暑氣,是老天要收人的樣子呢!第二年別的地方是餓死了好多人呀,簡直比六零年死的還多吶。但「老屋虢家」這口老井兩條水車的水量卻照舊流著,保下了田洞里好大一片的田,虢家院子那時才沒餓死很多人。

然而,老井的一切都成了過去,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老井的水量開始少了起來,以至於最後茶杯大的水不到,後來可能就只有丁點大的出水量了,老化成了一股小泉眼的樣子。而且水質也差了,冬天不暖,夏天不涼,跟塘水沒多大的區別了。

父親說老井退化的根源很可能與獅子嶺的煤窯有關,獅子嶺底下幾乎已被掏空,造成很多處的地面下沉崩塌,地下的變化就不得而知了。老井的地下水源很可能就在獅子嶺底下,而且很可能是被崩塌的地下泥土或岩石堵了道。就是說老井的「龍脈」改了道,老井就要死了,只剩下一口氣在喘息。莫說灌田(現在灌田有玉丘水庫),就是單單虢家人的嘴巴,老井也是供不起了。獅子嶺往西過去,山那邊的長塘水庫(屬六溪村所在的鄉,原來的老鋪人民公社),近年發現出了好大的泉水,水庫滿得特快。那泉水很可能就是原來流到老井的水,現在是清水流了外人田了。

只有開新井了。老井的水量變得太小,水質變差,飲用對人的身體也不太好的。可是年紀大的人不同意開新井,說老井的歷史就丟了嗎?過去它可是遠近聞名啊,民國三十四年它救了我們虢家多少人啊!

父親說,青石板路沒人走了,新修了村級公路,遠方的客人也多走我們的碎石子馬路了,遠方的人先丟了老井的存在,還想遠近聞名呀。我們自己要好井水,不是老井,歷史只是過去。

老傢伙說祖上的井是說什麼不能丟的,丟了祖上的井不就是離鄉背井了嗎?

父親說我們不是背井離鄉,我們是背井保家鄉,家鄉必須要有一口好井才行的。老井既然已經不行了,抱殘守缺的態度不是苦了自己?

象早年開墳山一樣,父親還是說服了持反對意見的老輩人。

新井跟老井其實差不多遠近,只是在另一個方向。農家是挑水喝的,路的遠近是挑選井址的重要因素。但歸根結底有一條,井水是自然存在的,遠近不由人意。水井不是打的洞井,你不能讓井水從哪裡出來它就在哪裡冒出來。

虢家偏偏就有一處好井水在另外一個地方流淌著。

出院子往右一點,在田洞里,有一丘兩畝多面積的大水田。水田的名字就叫井丘,是因為水田當中有一股泉,被人用泥巴簡單地圍成了一眼小井。這眼小井的邊沿起初倒不是為了作井用而圍成的,而是因為那塊地方水太冷,不長禾苗,老大一塊面積里沒有收成。如果不把冷水泉圍起來,整個一丘水田都減產。日子一長,圍起來的泥巴坎上長了雜草,堤坎成了小田埂。一條小引水溝把井水引到大田埂邊沿,流到田洞里的溪溝里去了。

虢家有兩處單門獨院,其中一處只有一戶人家,就是玉丘唯一的「漁業」專業戶世家——網匠師傅一家子。現在的「網匠師傅」一家在上兩代以前是被稱做「網鋪」的,一直到後來網匠師傅一家住的單門獨院就被叫做「鋪里」了,小院子後面的山就叫做「鋪后嶺」。另一處其實不是真正的單門獨院,而是一個小院落,住著兩三戶人家。可能是原來某一戶人家從老院子里搬出去還不太久遠,那裡就被叫做「新屋裡」,這個院落後面的山叫做「新屋嶺」。「鋪后嶺」和「新屋嶺」都是黃土嶺,渾圓秀氣,是典型的小丘陵山嶺。「鋪后嶺」上生長著成片的楓樹,秋天漫山遍嶺的深紅,美不勝收。除了楓樹,還有不少的松樹,少量的油茶樹,以及許多種有著古怪名字的野樹。翻過「鋪后嶺」,過了楓樹林,緩緩的山坡那一面就是我大姐原來嫁到那裡的王家院子,早年是個很大的院子。王家院子離虢家院子這麼近,小時候我跟妹妹和兩個年齡相仿的外甥成天混在一起,就在那片楓樹林里野瘋。

「新屋嶺」上卻是松樹居多,松樹之外有一些油茶樹,稍稍成片。但黃土嶺(或者是紅土吧)上油茶長不太好,產量很低。到六、七十年代,父親就帶人將那裡的油茶林砍掉了,只留下松樹林沒有砍。油茶林被砍了以後黃土坡上被開墾成了一片果園,種上了柑桔和梨樹。這片果園的水果雖然沒有墳山那片的好,但這片果園裡的柑桔和鴨梨(青皮梨)、黃皮梨卻格外地甜而爽口。

鋪里那一家到井丘比去老井近得多,平時就在井丘中間那個泉眼裡挑水喝。新屋裡到井丘和到老井都是差不多遠,近些年來幾戶人家也到井丘的小泉眼裡去擔水喝,是因為那裡的水好喝,而老井裡的水卻變得不如從前了。

兩個小院落里的人聯合起來在井丘那裡從田埂上搭了一條泥橋通向水田中的泉眼,後來泥橋也變成了田埂,連著小井的圓型井坎,遠遠看去象是神仙在偌大的水田裡舉著一個巨型撥浪鼓。

兩個小院落里的幾戶人家當然最擁護修小井,不過修井的時候也沒有派勞力參加。父親也不太想要很多的人蔘和,雖然要不少的工和體力,他主要還是想自個兒好好弄一弄這個小工程。

父親帶上我家二哥來到井丘就幹上了。他們用水車車干水,以後水上來時再車一會。出水量不是很大,施工不成問題。他們用炭巴和石頭墊底,再用石頭和水泥砌上來兩個四方型水池。還是一邊為飲水池,另一邊為濯洗池,但兩個水池都砌得很小,每個水池大概只有一米見方的樣子那麼大,與老井的風格剛好相反,修成了一眼小巧精緻的水井。然後再派勞力來砌井坎,井坎卻修建得很寬大,是大大的圓型井台,可以容納很多人在那裡打水洗東西,但挑水回家則要一個一個地來,每次只能下一隻水桶取水,這樣是為了保持水的乾淨。大井坎建成后又安排勞力擴建泥橋,寬到足以讓兩三個人擔著水桶可以撥路(相向取道)。

新井的出水量是不大,但那井水卻是出奇的好。冬天的水溫足可以用來洗澡,年輕人挑了井水回去后,常常不再燒火加熱就直接洗澡去了。夏天那水卻凜冽切骨,象是從冰箱的冷藏室里取出來的水似地,暑熱天氣里喝了透涼甘甜,清心提神,比礦泉水的味道好多了。有人挑一擔新鮮井水過來,碰上一班人在院子里乘涼,立刻就被「過稅」,幾個木瓢伸過來,桶里的水就下去了一大節。有時碰上人多,一擔清水幾乎就被瓜分完畢,害得擔水人不得不打轉重新去井裡挑一擔回來。如果是堂客們挑水經過,就總有些男人得了實惠還想揩點油,占點嘴上便宜。男人喝了新鮮井水,一摸嘴巴后對女人說:「你的水好喝啊!」這是一句**的話呢,好象公雞撲到母雞身邊撲楞楞地扇翅膀,求偶的雄態。女人反唇相譏道:「我給你挑水喝呢!」這就是一句罵人的話了,意思是你散失了勞力,不是殘疾人就是五保戶,「吃現成的」了,水不是自己挑的,是人送的。玉丘人忌諱「吃現成的」,以自食其力為榮,以能做能走能跑能吃能睡能勞動能出力能「吵事」為樂,有誰願意象五保戶、殘疾人那樣,要別人來打點自己呢?

夏天為了喝上井水的清冽,新鮮井水挑回來后,人們都會裝上一兩熱水瓶來「保冷」,熱水瓶象城裡人的空調一樣,夏天冬天冷暖兩用了。

老人家說,這井水味道是比老井的水好,就是水量不大,就怕有不夠喝的時候。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新井跟老井原來的歲月一樣,無論怎樣天干,它那小小的水量總能汩汩流淌,不增加也不減少,老輩們終於樂呵呵地說道,這就叫做大河漲水有日退,細水長流過得冬呀!

下一章:第二十六章 賦閑的日子(1)書籍詳情頁上一章:第二十五章 童年夢魘(2)

支部書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支部書記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童年夢魘(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