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朕要說話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小皇帝,大多數都淪為傀儡,這一點陳逸軍是知道的。今天跟文武百官見面,如果不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不在天下人眼中樹立一個明君的形象,以後自己這個冒牌皇帝,在這個世界恐怕會不太好混。於是,他想了想,說道:
「眾位愛卿,你們都是前朝老臣,我今天初登大寶,有幾句話,想跟諸位說說。」
「皇上,」那引路太監悄悄拉了拉陳逸軍的衣袖,低聲說道:「皇上,你的自稱?」
經他這一提醒,陳逸軍才驚覺自己沒有說「朕」,不免有些尷尬,當下改口說道:、
「朕今天剛剛登基,以後自然是要常跟各位共處國事,但朕年紀尚幼,經驗、資歷都顯不足。諸位都是先帝提拔的重臣,國家之棟樑,以後國家大事,朕還要多多煩勞諸位愛卿。」
文武百官沒有想到小皇帝能說出這般話來,都相互嗡嗡細語起來。
一個年近六十的老臣,持笏出列,恭身道:
「皇上言重了,盡心輔佐皇上,乃是為人臣子的本份,皇上只要有所差遣,臣等自當竭心儘力,萬死不辭啊。」
「皇上言重了。」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
又有一名大臣出列道:「皇上得承大統,乃是天命所歸。昔日先皇遺詔,命微臣與張大人、高大人同為內閣鋪臣,盡心輔佐皇上。有臣等在,朝中大事,皇上可不必擔憂。」
這段話一出口,殿上一些大臣開始相互耳語,似有微詞。
陳逸軍打量著這位「內閣輔臣」,見他年五十有餘,身材略瘦,不高不矮,臉上留有長須,臉型較長,額頭突出,如果不是發須尚黑的話,幾乎讓人以為眼前站著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但跟清心寡欲的道士不同,陳逸軍看的出來,眼前這位大臣的眼睛里,有著一絲渴望,有著一絲熱情。
陳逸軍心想,此人想必就是高拱了,自己對萬曆年間的歷史還是比較熟的,說起來,自己前世穿越前一天,還正在看一本明朝的歷史小說。歷史上,萬曆剛剛登基時,按照隆慶皇帝遺詔,應當有四個輔臣,分別是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學士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剛才這人隻字不提司禮監,只說三位大學士,分明是與宦官馮保有隙,再觀其年齡和語氣,定是三朝老臣、內閣首輔高拱無疑。
如今他說「有臣等在,朝中大事,皇上可不必擔憂」,言下之意,就是新帝尚小,不足以處理朝政大事,只要交給他就行了。陳逸軍心想:眼前這人就是當朝地位最高的大臣了,剛登基就有不遜之意,不對他樹立樹立下威望怎麼可以,於是說道:
「高愛卿要替朕分憂,朕很是欣慰,只是不知高愛卿這國家大事,你還可以處理幾年呢?」
高拱萬萬沒料到皇上這樣問,疑慮道:「皇上?」
陳逸軍乘機又說道:「歲月不饒人,眾愛卿很多都已年逾半百,待諸位大臣離職還鄉之後,朕勢必又要物色新臣,這一批批大臣換下去,難免會有些奸佞之徒,到時,這朝中大事該如何了得?」
殿下大臣面面相覷,不知這位年少的皇帝要說些什麼驚天動地的話來。
「所以朕以為,有幾個盡忠報國、才華橫溢的大臣,也許可以保得國家一二十年繁榮昌盛,但真正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唯在帝王一人而已。眾位愛卿可記得秦隋之亡、唐宋之亂?國家但有昏君,即便是能臣勇將輩出,又豈能不亡國?」
這段話非同小可,一個10歲皇帝剛登基,就能以「昏君將亡國」這等大義自省,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很多大臣不禁舉笏高呼:「皇上聖明!」
「《老子》里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逸軍繼續道:「先皇也常讓我效仿當年漢武帝、唐太宗,使我大明國富民強,天威遠揚。只是我年紀尚幼,經驗不足,諸位卿家都是朝廷重臣,學識淵博,這治理國家之道,還望眾卿家相授於朕!」
下面眾臣聽到此話,俱是大喜,當下魚貫而出十幾位大臣,紛紛呈道:
「臣願竭盡微薄所學,助陛下成材!」
「皇上勤學,國家之福啊!」
……
高拱、呂調陽等人此刻心中卻都是驚疑不定。高拱乃三朝老臣,在官場摸混滾打多年,才坐到了今天首輔的位置,自然是深諳其中道理:這小皇帝自問自答,拐了一個大彎,結果從「煩勞」變成了「相授」,言下之意,朝中大事,他這個首輔只能教教皇帝該任何決策,而不是由內閣票擬了事……難道這小皇帝要以10歲年齡親政不成?
呂調陽的心中也是十分驚疑,他倒是跟高拱不同,不是擔心自己地位問題。呂調陽曾任國子監祭酒,又是東宮講師,他最清楚皇上以前還是太子時候的學習情況了。太子雖然從小十分聰明,且勤奮好學,但說出這番大氣磅礴的話,似乎有點超出他的範圍。
陳逸軍現在心中算是舒了一口氣,總算是唬住這班大臣了,說實話,居高臨下,在這麼多人面前說話的感覺很不錯。剛才那些話,其實是陳逸軍平時經常看歷史的感觸,他常常想,如果是自己來當皇帝的話,那便會怎樣怎樣,而匪夷所思的是,現在自己居然真的成了皇帝……
等到大臣們發言完畢,陳逸軍又說道:「從今日起,朕自當勤學帝王之道,親賢臣,遠小人,節用愛民,賞罰有度。如果朕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全國上下各朝廷官員,不論品級,都可以上疏直諫,朕必定悉心聽取。」
陳逸軍停了一下,發現大殿之上鴉雀無聲,文武百官全都睜著眼睛看著自己,他心頭激動,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朗聲說道:
「昔日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今日有眾位卿家相助,如朕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何嘗不會有我們大明朝自己的『萬曆盛世』!」
大學士張居正、吏部尚書楊博、戶部侍郎王國光等人聽到這裡,都是熱淚盈眶,出列跪言道:「吾皇聖明,大明之福啊!」
文武大臣見狀都拜伏在地,不約而同齊聲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陣高呼多發自肺腑,比之前的更為大聲,聲音傳出中極殿,傳到氣勢恢弘的紫禁城上空,餘音擴散,回聲不絕,給人一種錯覺,似乎這聲音還要向南,傳到大江南北……
此時已是辰時,一輪朝陽掛在東方,陽光將整個紫禁城染成了金黃色。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小皇帝,大多數都淪為傀儡,這一點陳逸軍是知道的。今天跟文武百官見面,如果不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不在天下人眼中樹立一個明君的形象,以後自己這個冒牌皇帝,在這個世界恐怕會不太好混。於是,他想了想,說道:
「眾位愛卿,你們都是前朝老臣,我今天初登大寶,有幾句話,想跟諸位說說。」
「皇上,」那引路太監悄悄拉了拉陳逸軍的衣袖,低聲說道:「皇上,你的自稱?」
經他這一提醒,陳逸軍才驚覺自己沒有說「朕」,不免有些尷尬,當下改口說道:、
「朕今天剛剛登基,以後自然是要常跟各位共處國事,但朕年紀尚幼,經驗、資歷都顯不足。諸位都是先帝提拔的重臣,國家之棟樑,以後國家大事,朕還要多多煩勞諸位愛卿。」
文武百官沒有想到小皇帝能說出這般話來,都相互嗡嗡細語起來。
一個年近六十的老臣,持笏出列,恭身道:
「皇上言重了,盡心輔佐皇上,乃是為人臣子的本份,皇上只要有所差遣,臣等自當竭心儘力,萬死不辭啊。」
「皇上言重了。」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
又有一名大臣出列道:「皇上得承大統,乃是天命所歸。昔日先皇遺詔,命微臣與張大人、高大人同為內閣鋪臣,盡心輔佐皇上。有臣等在,朝中大事,皇上可不必擔憂。」
這段話一出口,殿上一些大臣開始相互耳語,似有微詞。
陳逸軍打量著這位「內閣輔臣」,見他年五十有餘,身材略瘦,不高不矮,臉上留有長須,臉型較長,額頭突出,如果不是發須尚黑的話,幾乎讓人以為眼前站著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但跟清心寡欲的道士不同,陳逸軍看的出來,眼前這位大臣的眼睛里,有著一絲渴望,有著一絲熱情。
陳逸軍心想,此人想必就是高拱了,自己對萬曆年間的歷史還是比較熟的,說起來,自己前世穿越前一天,還正在看一本明朝的歷史小說。歷史上,萬曆剛剛登基時,按照隆慶皇帝遺詔,應當有四個輔臣,分別是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學士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剛才這人隻字不提司禮監,只說三位大學士,分明是與宦官馮保有隙,再觀其年齡和語氣,定是三朝老臣、內閣首輔高拱無疑。
如今他說「有臣等在,朝中大事,皇上可不必擔憂」,言下之意,就是新帝尚小,不足以處理朝政大事,只要交給他就行了。陳逸軍心想:眼前這人就是當朝地位最高的大臣了,剛登基就有不遜之意,不對他樹立樹立下威望怎麼可以,於是說道:
「高愛卿要替朕分憂,朕很是欣慰,只是不知高愛卿這國家大事,你還可以處理幾年呢?」
高拱萬萬沒料到皇上這樣問,疑慮道:「皇上?」
陳逸軍乘機又說道:「歲月不饒人,眾愛卿很多都已年逾半百,待諸位大臣離職還鄉之後,朕勢必又要物色新臣,這一批批大臣換下去,難免會有些奸佞之徒,到時,這朝中大事該如何了得?」
殿下大臣面面相覷,不知這位年少的皇帝要說些什麼驚天動地的話來。
「所以朕以為,有幾個盡忠報國、才華橫溢的大臣,也許可以保得國家一二十年繁榮昌盛,但真正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唯在帝王一人而已。眾位愛卿可記得秦隋之亡、唐宋之亂?國家但有昏君,即便是能臣勇將輩出,又豈能不亡國?」
這段話非同小可,一個10歲皇帝剛登基,就能以「昏君將亡國」這等大義自省,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很多大臣不禁舉笏高呼:「皇上聖明!」
「《老子》里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逸軍繼續道:「先皇也常讓我效仿當年漢武帝、唐太宗,使我大明國富民強,天威遠揚。只是我年紀尚幼,經驗不足,諸位卿家都是朝廷重臣,學識淵博,這治理國家之道,還望眾卿家相授於朕!」
下面眾臣聽到此話,俱是大喜,當下魚貫而出十幾位大臣,紛紛呈道:
「臣願竭盡微薄所學,助陛下成材!」
「皇上勤學,國家之福啊!」
……
高拱、呂調陽等人此刻心中卻都是驚疑不定。高拱乃三朝老臣,在官場摸混滾打多年,才坐到了今天首輔的位置,自然是深諳其中道理:這小皇帝自問自答,拐了一個大彎,結果從「煩勞」變成了「相授」,言下之意,朝中大事,他這個首輔只能教教皇帝該任何決策,而不是由內閣票擬了事……難道這小皇帝要以10歲年齡親政不成?
呂調陽的心中也是十分驚疑,他倒是跟高拱不同,不是擔心自己地位問題。呂調陽曾任國子監祭酒,又是東宮講師,他最清楚皇上以前還是太子時候的學習情況了。太子雖然從小十分聰明,且勤奮好學,但說出這番大氣磅礴的話,似乎有點超出他的範圍。
陳逸軍現在心中算是舒了一口氣,總算是唬住這班大臣了,說實話,居高臨下,在這麼多人面前說話的感覺很不錯。剛才那些話,其實是陳逸軍平時經常看歷史的感觸,他常常想,如果是自己來當皇帝的話,那便會怎樣怎樣,而匪夷所思的是,現在自己居然真的成了皇帝……
等到大臣們發言完畢,陳逸軍又說道:「從今日起,朕自當勤學帝王之道,親賢臣,遠小人,節用愛民,賞罰有度。如果朕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全國上下各朝廷官員,不論品級,都可以上疏直諫,朕必定悉心聽取。」
陳逸軍停了一下,發現大殿之上鴉雀無聲,文武百官全都睜著眼睛看著自己,他心頭激動,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朗聲說道:
「昔日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今日有眾位卿家相助,如朕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何嘗不會有我們大明朝自己的『萬曆盛世』!」
大學士張居正、吏部尚書楊博、戶部侍郎王國光等人聽到這裡,都是熱淚盈眶,出列跪言道:「吾皇聖明,大明之福啊!」
文武大臣見狀都拜伏在地,不約而同齊聲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陣高呼多發自肺腑,比之前的更為大聲,聲音傳出中極殿,傳到氣勢恢弘的紫禁城上空,餘音擴散,回聲不絕,給人一種錯覺,似乎這聲音還要向南,傳到大江南北……
此時已是辰時,一輪朝陽掛在東方,陽光將整個紫禁城染成了金黃色。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小皇帝,大多數都淪為傀儡,這一點陳逸軍是知道的。今天跟文武百官見面,如果不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不在天下人眼中樹立一個明君的形象,以後自己這個冒牌皇帝,在這個世界恐怕會不太好混。於是,他想了想,說道:
「眾位愛卿,你們都是前朝老臣,我今天初登大寶,有幾句話,想跟諸位說說。」
「皇上,」那引路太監悄悄拉了拉陳逸軍的衣袖,低聲說道:「皇上,你的自稱?」
經他這一提醒,陳逸軍才驚覺自己沒有說「朕」,不免有些尷尬,當下改口說道:、
「朕今天剛剛登基,以後自然是要常跟各位共處國事,但朕年紀尚幼,經驗、資歷都顯不足。諸位都是先帝提拔的重臣,國家之棟樑,以後國家大事,朕還要多多煩勞諸位愛卿。」
文武百官沒有想到小皇帝能說出這般話來,都相互嗡嗡細語起來。
一個年近六十的老臣,持笏出列,恭身道:
「皇上言重了,盡心輔佐皇上,乃是為人臣子的本份,皇上只要有所差遣,臣等自當竭心儘力,萬死不辭啊。」
「皇上言重了。」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
又有一名大臣出列道:「皇上得承大統,乃是天命所歸。昔日先皇遺詔,命微臣與張大人、高大人同為內閣鋪臣,盡心輔佐皇上。有臣等在,朝中大事,皇上可不必擔憂。」
這段話一出口,殿上一些大臣開始相互耳語,似有微詞。
陳逸軍打量著這位「內閣輔臣」,見他年五十有餘,身材略瘦,不高不矮,臉上留有長須,臉型較長,額頭突出,如果不是發須尚黑的話,幾乎讓人以為眼前站著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但跟清心寡欲的道士不同,陳逸軍看的出來,眼前這位大臣的眼睛里,有著一絲渴望,有著一絲熱情。
陳逸軍心想,此人想必就是高拱了,自己對萬曆年間的歷史還是比較熟的,說起來,自己前世穿越前一天,還正在看一本明朝的歷史小說。歷史上,萬曆剛剛登基時,按照隆慶皇帝遺詔,應當有四個輔臣,分別是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學士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剛才這人隻字不提司禮監,只說三位大學士,分明是與宦官馮保有隙,再觀其年齡和語氣,定是三朝老臣、內閣首輔高拱無疑。
如今他說「有臣等在,朝中大事,皇上可不必擔憂」,言下之意,就是新帝尚小,不足以處理朝政大事,只要交給他就行了。陳逸軍心想:眼前這人就是當朝地位最高的大臣了,剛登基就有不遜之意,不對他樹立樹立下威望怎麼可以,於是說道:
「高愛卿要替朕分憂,朕很是欣慰,只是不知高愛卿這國家大事,你還可以處理幾年呢?」
高拱萬萬沒料到皇上這樣問,疑慮道:「皇上?」
陳逸軍乘機又說道:「歲月不饒人,眾愛卿很多都已年逾半百,待諸位大臣離職還鄉之後,朕勢必又要物色新臣,這一批批大臣換下去,難免會有些奸佞之徒,到時,這朝中大事該如何了得?」
殿下大臣面面相覷,不知這位年少的皇帝要說些什麼驚天動地的話來。
「所以朕以為,有幾個盡忠報國、才華橫溢的大臣,也許可以保得國家一二十年繁榮昌盛,但真正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唯在帝王一人而已。眾位愛卿可記得秦隋之亡、唐宋之亂?國家但有昏君,即便是能臣勇將輩出,又豈能不亡國?」
這段話非同小可,一個10歲皇帝剛登基,就能以「昏君將亡國」這等大義自省,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很多大臣不禁舉笏高呼:「皇上聖明!」
「《老子》里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逸軍繼續道:「先皇也常讓我效仿當年漢武帝、唐太宗,使我大明國富民強,天威遠揚。只是我年紀尚幼,經驗不足,諸位卿家都是朝廷重臣,學識淵博,這治理國家之道,還望眾卿家相授於朕!」
下面眾臣聽到此話,俱是大喜,當下魚貫而出十幾位大臣,紛紛呈道:
「臣願竭盡微薄所學,助陛下成材!」
「皇上勤學,國家之福啊!」
……
高拱、呂調陽等人此刻心中卻都是驚疑不定。高拱乃三朝老臣,在官場摸混滾打多年,才坐到了今天首輔的位置,自然是深諳其中道理:這小皇帝自問自答,拐了一個大彎,結果從「煩勞」變成了「相授」,言下之意,朝中大事,他這個首輔只能教教皇帝該任何決策,而不是由內閣票擬了事……難道這小皇帝要以10歲年齡親政不成?
呂調陽的心中也是十分驚疑,他倒是跟高拱不同,不是擔心自己地位問題。呂調陽曾任國子監祭酒,又是東宮講師,他最清楚皇上以前還是太子時候的學習情況了。太子雖然從小十分聰明,且勤奮好學,但說出這番大氣磅礴的話,似乎有點超出他的範圍。
陳逸軍現在心中算是舒了一口氣,總算是唬住這班大臣了,說實話,居高臨下,在這麼多人面前說話的感覺很不錯。剛才那些話,其實是陳逸軍平時經常看歷史的感觸,他常常想,如果是自己來當皇帝的話,那便會怎樣怎樣,而匪夷所思的是,現在自己居然真的成了皇帝……
等到大臣們發言完畢,陳逸軍又說道:「從今日起,朕自當勤學帝王之道,親賢臣,遠小人,節用愛民,賞罰有度。如果朕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全國上下各朝廷官員,不論品級,都可以上疏直諫,朕必定悉心聽取。」
陳逸軍停了一下,發現大殿之上鴉雀無聲,文武百官全都睜著眼睛看著自己,他心頭激動,從龍椅上站了起來,朗聲說道:
「昔日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今日有眾位卿家相助,如朕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何嘗不會有我們大明朝自己的『萬曆盛世』!」
大學士張居正、吏部尚書楊博、戶部侍郎王國光等人聽到這裡,都是熱淚盈眶,出列跪言道:「吾皇聖明,大明之福啊!」
文武大臣見狀都拜伏在地,不約而同齊聲道: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陣高呼多發自肺腑,比之前的更為大聲,聲音傳出中極殿,傳到氣勢恢弘的紫禁城上空,餘音擴散,回聲不絕,給人一種錯覺,似乎這聲音還要向南,傳到大江南北……
此時已是辰時,一輪朝陽掛在東方,陽光將整個紫禁城染成了金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