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

第三章: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

登基大典結束后,新皇帝還要設香案,備酒果,行告天禮,然後前往奉先殿謁告祖宗,最後還要去拜見兩位皇太后。

當然這一切都沒大臣們什麼事了。

但很多文武百官卻沒有馬上離開皇宮,而是聚集在午門門口,三五成群,討論著今天中極殿發生的事:討論著先皇遺詔、討論著宦官參政、討論著李貴妃逾禮成為皇太后,更討論更多的,是小皇帝的驚人表現。

文華殿偏殿內,三位內閣大學士以及吏部尚書楊博、禮部尚書呂調陽、刑部尚書葛守禮、戶部侍郎王國光、禮部侍郎王錫爵、詹事府詹事馬自強等十幾位三品以上大員齊聚一堂:

「這定是那馮保搞的鬼!」高拱站在中央,環顧著四周坐著的眾大臣,憤憤不平的說道。

原來半月前隆慶皇帝臨近駕崩時,在塌前宣讀了遺詔,命司禮監掌印太監與三位當朝大學士共同輔佐新帝,選宦官做輔臣,這在明朝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位本是孟沖,但當天他就被罷免,取而代之的,正是馮保,讓馮保分權的意圖非常明顯。高拱身為兩朝內閣首輔,本已大權在握,怎能容得一個太監和他分權?朝中大臣大都是進士、翰林出身,文人意氣下,是看不起宦官的。

偏殿眾大臣中,要數吏部尚書楊博最德高望重,此刻他見高拱這樣說,押了一口茶,道:

「當年太祖皇帝曾在官門樹立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祖制如此,先皇又怎會不知這個中道理。」

「楊尚書言下之意,可是說先皇遺詔另有內幕,並非先皇本意?」高拱忙道。

「這話老夫可沒有說過啊。」楊博微笑道。

高拱心想:這老滑頭,打定主意要把皮球踢給我,你不合作自有人合作,當下轉向禮部侍郎王錫爵說道:

「今日皇上大典上所言,依元馭看,是何人之意啊?」

王錫爵心頭一驚,忙說:「皇上年少聰慧,許是先帝在天有靈,所有才有今日殿上所言。」

高拱哼了一聲,說道:「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依我看,這定是那馮保指使。皇上年幼,有什麼事,還不是聽他和兩位皇太后的!」

刑部尚書葛守禮插嘴說:「不知道諸位大臣可曾留意,今日大殿之上,那馮保借扶聖上之機,故意停留在龍椅旁,接受百官朝拜,有大不敬之嫌。」

大不敬即是對皇帝不敬、對朝綱不敬,這罪名非同小可,足以受凌遲之刑。

在場的官員聽到這,都很是憤慨。

高拱見時機成熟,當下說:「先皇基業,不可毀於一閹人之手,我這就去草擬奏章,彈劾馮保,」他轉頭看了看同為內閣大學士的張居正和高儀,又說:「叔大、高老以為如何?」

張居正知道這其實是問那封彈劾的奏章到時候呈給皇帝,送到內閣票擬的時候,自己是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他只是內閣次鋪,還能說什麼?於是說道:

「我近日多在天壽山考察先皇陵地,今日大典方回,朝中之事,所知不多,此等功業之事,肅卿定奪便是。」

「公所言極是。」高儀也附和道。

高拱滿意地點了點頭,向眾大臣做了個作了個揖,說了聲「先走一步了」,便大踏步出了門去。

戶部侍郎王國光等高拱走了,說道:

「我看今日皇上所言,大氣磅礴,文理非常,不像是出自馮保所授啊。」

「怕是另有其人啊。」

「依我看,正如王大人所說,當今聖上勤奮好學,少有所悟,也不無可能,若以後聖上**,真的能勤政愛民,豈非大明之福?」

……

大臣們七嘴八舌討論了半天,也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眼見時近正午,都互相告別,陸續離開。

「和卿兄,請留步。」張居正走在大臣們最後面,叫住了前面的呂調陽。

「哦,叔大有何事?」

張居正見呂停下腳步,上前低聲道:「和卿兄,皇上今日所言,可是你教於他的?」

呂調陽與張居正私交甚好,張經常到呂家中飲酒作詩,共論國事。是以張居正這麼問,呂調陽並不介懷,只是搖了搖頭,說道:

「我平時雖然常跟皇上提起先賢明君,也曾點過些許帝王之道,但今日殿上那『國家興衰、唯在帝王』之論,卻不是我教的。」

「那依和卿看,是何人所教呢?」張居正顯然並不相信馮保指使一說。

「我也不知。」隔了一會,呂調陽突然微笑著看著張居正:「叔大認為,尚有何人哪?」

張居正一怔,已是明白老友的意思了。是了,這東宮講師中,又有誰能教的出這番話呢。

告別呂調陽后,張居正獨自一人站在文華殿前,向北望著乾清宮方向,陷入了沉思。

********

陳逸軍在登基大典完畢后,匆忙用過早點,接著參加告天禮、祭拜天地,然後前往奉先殿祭告先祖。這些儀式相當冗長,程序相當複雜,加上鴻臚寺卿那一字一頓的發言,慢條斯理的動作。從辰時到午時這半天時光,竟是都耗費在這兩個儀式上了。

雖然身為主角,但陳逸軍對這種隆重儀式的感覺只有兩個字:無聊。

好不容易把儀式都客串完了,陳逸軍又被太監宮女們簇擁著抬到了乾清宮。

陳逸軍知道這乾清宮以後就是自己日常起居的地方了,乾清宮殿門口早站著一個太監,看見皇上到了,上前說道:

「皇上,該傳膳了。」

陳逸軍一看,正是那王德,當下下令傳膳,便走進殿門,細細觀看起來。這乾清宮一點也不比中極殿小,都是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屋頂正中掛著銅胎鎏金寶頂,屋樑上貼描金龍和璽彩畫,四周則雕刻著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如龍、鶴、龜、鳳等,門窗上飾著三交六菱花圖案,現在這些門窗大開,採光充足,站在大殿之內,就如同殿外一般明亮。

尚膳監的工作效率驚人,陳逸軍就這麼站著看了一會,早有很多太監擺好了膳桌,菜已經一道道的傳了上來。大約十分鐘的樣子,八道大菜,四個小菜,兩個湯,已整整齊齊得排列在膳桌上。

陳逸軍一入座便覺得不對勁,問站在一旁的王德道:

「就朕一個人用膳?」

「回皇上,是的。」

「那太后呢?」

「兩位太後娘娘在後宮用膳。」

這怎麼行?母子不在一起吃飯,這讓來自現代的陳逸軍很不習慣,雖說皇太后他還不熟,但正好可以在吃飯時聯絡感情。心念及此,當下說道:

「把這些膳食移到母后那,朕要過去與母后一起用膳。」

「這……」王德為難道。

「怎麼了?」

「回皇上,這……皇上不在乾清宮用膳,這不合規矩。」

「哦這樣啊,」陳逸軍想了想說,「那去請兩位母後來乾清宮總可以吧?」

「小的這就去請二位太後娘娘。」

王德說完就往門外小跑,陳逸軍卻叫住他:

「慢著,朕要親自去請。」

萬曆的生母李氏,是當年隆慶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從民間娶的妾。她從小在京郊宛平長大,父親是個泥瓦匠,身份卑微,而隆慶正妻陳氏,則是富貴人家出身。萬曆是隆慶第三個兒子,但他的兩個哥哥都相繼夭折,嘉靖45年,隆慶在沒有當過一天太子的情況下就坐上了皇位,萬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他的生母李氏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妃。

雖然已經貴為皇妃和太子生母,但李氏還是對她的卑微出身耿耿於懷,平日里非常敏感,生怕別人看不起她,這一切張居正都看在眼裡。隆慶六年,只當了6年皇帝的隆慶駕崩了,在張居正和馮保的努力下,遺詔加封李氏為慈聖皇太后。這「慈聖皇太后」別看只有五個字,卻是意義非凡,以前皇妃不管有多麼受皇帝寵愛,只要皇帝一西去,新天子即位,皇妃只能晉封為皇太妃,地位就比太后差了許多,每天都要早起到太后寢宮請安。現在李氏既然被封為皇太后,陳氏尊號「仁聖」,她也有尊號「慈聖」,完全跟陳氏平起平坐了。

陳逸軍知道,早上起床時來叫他的,就是這李氏了,歷史上,這李氏可是個重要人物。所以他親自坐轎,先去了坤寧宮請了仁聖皇太后,又去慈寧宮請了慈聖皇太后。等二位太后隨皇上到了乾清宮,時間已過了小半個時辰。

「皇上剛剛登基,諸事繁忙,何必來請我們共進膳食,莫不要誤了時辰。」陳太后當先入座后說道。這陳太后長相一般,遠遠比不上李氏,但卻慈眉善目,舉止端莊,說話細聲細氣的,在萬曆面前,總是微笑著,言語很是客氣。

李氏就不同了,她看到皇兒今天第一天登基,就能想到來請她共同用膳,很是高興。待陳太后入了座,她也就座說道:

「皇上肚子可有餓著?」

「肚子再餓,也得先想著兩位太后才是,來,母后請用膳吧……王德,你幹什麼?」

原來那王德已經招呼了五、六個宮女準備撤走菜肴,聽到聖上發問,忙回應:

「回稟陛下,這些菜都有些涼了,小的給您換了,著尚膳房再傳些過來。」

陳逸軍看到桌上的湯還冒著熱氣,這才過了小半個時辰,哪裡便涼了?說實話,前世在公司中秋聚餐時,十來個人也才吃這麼多道菜啊,而且肯定沒有正宗的宮廷菜這般色香味俱全,看著這一桌菜肴要被換掉,心中著實感到可惜,於是說道:

「朕今天剛在中極殿上說過節用愛民,怎可如此鋪張浪費,不用換了。」

「是,皇上。」王德忙打發走宮女,退到一旁站著,在他心中,只覺的這小皇上一會兒要與母后共膳,一會兒又不準換菜,實在有點難以揣摩。

「皇兒,早上哪位大臣在中極殿上問你?」李氏說道。

這個問題問的奇怪,原來李氏以為是有大臣在中極殿上向皇帝問話,所以皇上才回答要節用愛民等等。陳逸軍知道李氏想錯了,回道:

「母后,是皇兒今天自己跟百官說的,皇兒說要效仿當年漢武帝、唐太宗,勤政愛民,做一個好皇帝。」

這話一出口,兩位太后的反應各不相同:陳氏微笑著點了點頭,剛要開口說些什麼,卻發現坐在皇上右側的李氏早已十分欣喜,激動地將萬曆抱在懷中,口中喚道:「皇兒,你長大了。」

嘉靖、隆慶兩帝的沒出息,天下皆知,李氏也常深感痛心,所以當自己的親生孩子成為太子后,她就決心把萬曆培養成合格帝王,現在兒子能在群臣面前說出那樣的話,李氏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她這一抱,卻讓陳逸軍非常尷尬,原來李氏一直只當萬曆是小孩子,這激動之下抱了起來,陳逸軍的臉緊貼在了她的胸口,有一部分臉頰已經碰到了溫軟的胸部。

這時,一個太監出現在殿門口,看到此景,便站在門口候著。

過了好一會兒,李氏才放開了陳逸軍,說道:「皇兒應當牢記今天說過的話,常常自勉,不要辜負了母后的期望知道嗎。對了,今天早上你說頭暈,現在可好些了?」

「一早就好了,母后不用擔心。」看到李氏放開了手,陳逸軍也就鬆了一口氣。早上王德叫來的那太醫,從中極殿跟到了奉先殿,一直沒機會給他診斷,儀式一完,就讓陳逸軍給支走了。

這時李氏發現了那個在門口候著的太監,說道:「馮保,進來吧。」

陳逸軍心中一驚,忙看那太監,中等身材,圓胖的臉,正是那個中極殿上扶了自己一把的引路太監,心想原來他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廠督——馮保。

登基大典結束后,新皇帝還要設香案,備酒果,行告天禮,然後前往奉先殿謁告祖宗,最後還要去拜見兩位皇太后。

當然這一切都沒大臣們什麼事了。

但很多文武百官卻沒有馬上離開皇宮,而是聚集在午門門口,三五成群,討論著今天中極殿發生的事:討論著先皇遺詔、討論著宦官參政、討論著李貴妃逾禮成為皇太后,更討論更多的,是小皇帝的驚人表現。

文華殿偏殿內,三位內閣大學士以及吏部尚書楊博、禮部尚書呂調陽、刑部尚書葛守禮、戶部侍郎王國光、禮部侍郎王錫爵、詹事府詹事馬自強等十幾位三品以上大員齊聚一堂:

「這定是那馮保搞的鬼!」高拱站在中央,環顧著四周坐著的眾大臣,憤憤不平的說道。

原來半月前隆慶皇帝臨近駕崩時,在塌前宣讀了遺詔,命司禮監掌印太監與三位當朝大學士共同輔佐新帝,選宦官做輔臣,這在明朝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位本是孟沖,但當天他就被罷免,取而代之的,正是馮保,讓馮保分權的意圖非常明顯。高拱身為兩朝內閣首輔,本已大權在握,怎能容得一個太監和他分權?朝中大臣大都是進士、翰林出身,文人意氣下,是看不起宦官的。

偏殿眾大臣中,要數吏部尚書楊博最德高望重,此刻他見高拱這樣說,押了一口茶,道:

「當年太祖皇帝曾在官門樹立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祖制如此,先皇又怎會不知這個中道理。」

「楊尚書言下之意,可是說先皇遺詔另有內幕,並非先皇本意?」高拱忙道。

「這話老夫可沒有說過啊。」楊博微笑道。

高拱心想:這老滑頭,打定主意要把皮球踢給我,你不合作自有人合作,當下轉向禮部侍郎王錫爵說道:

「今日皇上大典上所言,依元馭看,是何人之意啊?」

王錫爵心頭一驚,忙說:「皇上年少聰慧,許是先帝在天有靈,所有才有今日殿上所言。」

高拱哼了一聲,說道:「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依我看,這定是那馮保指使。皇上年幼,有什麼事,還不是聽他和兩位皇太后的!」

刑部尚書葛守禮插嘴說:「不知道諸位大臣可曾留意,今日大殿之上,那馮保借扶聖上之機,故意停留在龍椅旁,接受百官朝拜,有大不敬之嫌。」

大不敬即是對皇帝不敬、對朝綱不敬,這罪名非同小可,足以受凌遲之刑。

在場的官員聽到這,都很是憤慨。

高拱見時機成熟,當下說:「先皇基業,不可毀於一閹人之手,我這就去草擬奏章,彈劾馮保,」他轉頭看了看同為內閣大學士的張居正和高儀,又說:「叔大、高老以為如何?」

張居正知道這其實是問那封彈劾的奏章到時候呈給皇帝,送到內閣票擬的時候,自己是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他只是內閣次鋪,還能說什麼?於是說道:

「我近日多在天壽山考察先皇陵地,今日大典方回,朝中之事,所知不多,此等功業之事,肅卿定奪便是。」

「公所言極是。」高儀也附和道。

高拱滿意地點了點頭,向眾大臣做了個作了個揖,說了聲「先走一步了」,便大踏步出了門去。

戶部侍郎王國光等高拱走了,說道:

「我看今日皇上所言,大氣磅礴,文理非常,不像是出自馮保所授啊。」

「怕是另有其人啊。」

「依我看,正如王大人所說,當今聖上勤奮好學,少有所悟,也不無可能,若以後聖上**,真的能勤政愛民,豈非大明之福?」

……

大臣們七嘴八舌討論了半天,也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眼見時近正午,都互相告別,陸續離開。

「和卿兄,請留步。」張居正走在大臣們最後面,叫住了前面的呂調陽。

「哦,叔大有何事?」

張居正見呂停下腳步,上前低聲道:「和卿兄,皇上今日所言,可是你教於他的?」

呂調陽與張居正私交甚好,張經常到呂家中飲酒作詩,共論國事。是以張居正這麼問,呂調陽並不介懷,只是搖了搖頭,說道:

「我平時雖然常跟皇上提起先賢明君,也曾點過些許帝王之道,但今日殿上那『國家興衰、唯在帝王』之論,卻不是我教的。」

「那依和卿看,是何人所教呢?」張居正顯然並不相信馮保指使一說。

「我也不知。」隔了一會,呂調陽突然微笑著看著張居正:「叔大認為,尚有何人哪?」

張居正一怔,已是明白老友的意思了。是了,這東宮講師中,又有誰能教的出這番話呢。

告別呂調陽后,張居正獨自一人站在文華殿前,向北望著乾清宮方向,陷入了沉思。

********

陳逸軍在登基大典完畢后,匆忙用過早點,接著參加告天禮、祭拜天地,然後前往奉先殿祭告先祖。這些儀式相當冗長,程序相當複雜,加上鴻臚寺卿那一字一頓的發言,慢條斯理的動作。從辰時到午時這半天時光,竟是都耗費在這兩個儀式上了。

雖然身為主角,但陳逸軍對這種隆重儀式的感覺只有兩個字:無聊。

好不容易把儀式都客串完了,陳逸軍又被太監宮女們簇擁著抬到了乾清宮。

陳逸軍知道這乾清宮以後就是自己日常起居的地方了,乾清宮殿門口早站著一個太監,看見皇上到了,上前說道:

「皇上,該傳膳了。」

陳逸軍一看,正是那王德,當下下令傳膳,便走進殿門,細細觀看起來。這乾清宮一點也不比中極殿小,都是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屋頂正中掛著銅胎鎏金寶頂,屋樑上貼描金龍和璽彩畫,四周則雕刻著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如龍、鶴、龜、鳳等,門窗上飾著三交六菱花圖案,現在這些門窗大開,採光充足,站在大殿之內,就如同殿外一般明亮。

尚膳監的工作效率驚人,陳逸軍就這麼站著看了一會,早有很多太監擺好了膳桌,菜已經一道道的傳了上來。大約十分鐘的樣子,八道大菜,四個小菜,兩個湯,已整整齊齊得排列在膳桌上。

陳逸軍一入座便覺得不對勁,問站在一旁的王德道:

「就朕一個人用膳?」

「回皇上,是的。」

「那太后呢?」

「兩位太後娘娘在後宮用膳。」

這怎麼行?母子不在一起吃飯,這讓來自現代的陳逸軍很不習慣,雖說皇太后他還不熟,但正好可以在吃飯時聯絡感情。心念及此,當下說道:

「把這些膳食移到母后那,朕要過去與母后一起用膳。」

「這……」王德為難道。

「怎麼了?」

「回皇上,這……皇上不在乾清宮用膳,這不合規矩。」

「哦這樣啊,」陳逸軍想了想說,「那去請兩位母後來乾清宮總可以吧?」

「小的這就去請二位太後娘娘。」

王德說完就往門外小跑,陳逸軍卻叫住他:

「慢著,朕要親自去請。」

萬曆的生母李氏,是當年隆慶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從民間娶的妾。她從小在京郊宛平長大,父親是個泥瓦匠,身份卑微,而隆慶正妻陳氏,則是富貴人家出身。萬曆是隆慶第三個兒子,但他的兩個哥哥都相繼夭折,嘉靖45年,隆慶在沒有當過一天太子的情況下就坐上了皇位,萬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他的生母李氏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妃。

雖然已經貴為皇妃和太子生母,但李氏還是對她的卑微出身耿耿於懷,平日里非常敏感,生怕別人看不起她,這一切張居正都看在眼裡。隆慶六年,只當了6年皇帝的隆慶駕崩了,在張居正和馮保的努力下,遺詔加封李氏為慈聖皇太后。這「慈聖皇太后」別看只有五個字,卻是意義非凡,以前皇妃不管有多麼受皇帝寵愛,只要皇帝一西去,新天子即位,皇妃只能晉封為皇太妃,地位就比太后差了許多,每天都要早起到太后寢宮請安。現在李氏既然被封為皇太后,陳氏尊號「仁聖」,她也有尊號「慈聖」,完全跟陳氏平起平坐了。

陳逸軍知道,早上起床時來叫他的,就是這李氏了,歷史上,這李氏可是個重要人物。所以他親自坐轎,先去了坤寧宮請了仁聖皇太后,又去慈寧宮請了慈聖皇太后。等二位太后隨皇上到了乾清宮,時間已過了小半個時辰。

「皇上剛剛登基,諸事繁忙,何必來請我們共進膳食,莫不要誤了時辰。」陳太后當先入座后說道。這陳太后長相一般,遠遠比不上李氏,但卻慈眉善目,舉止端莊,說話細聲細氣的,在萬曆面前,總是微笑著,言語很是客氣。

李氏就不同了,她看到皇兒今天第一天登基,就能想到來請她共同用膳,很是高興。待陳太后入了座,她也就座說道:

「皇上肚子可有餓著?」

「肚子再餓,也得先想著兩位太后才是,來,母后請用膳吧……王德,你幹什麼?」

原來那王德已經招呼了五、六個宮女準備撤走菜肴,聽到聖上發問,忙回應:

「回稟陛下,這些菜都有些涼了,小的給您換了,著尚膳房再傳些過來。」

陳逸軍看到桌上的湯還冒著熱氣,這才過了小半個時辰,哪裡便涼了?說實話,前世在公司中秋聚餐時,十來個人也才吃這麼多道菜啊,而且肯定沒有正宗的宮廷菜這般色香味俱全,看著這一桌菜肴要被換掉,心中著實感到可惜,於是說道:

「朕今天剛在中極殿上說過節用愛民,怎可如此鋪張浪費,不用換了。」

「是,皇上。」王德忙打發走宮女,退到一旁站著,在他心中,只覺的這小皇上一會兒要與母后共膳,一會兒又不準換菜,實在有點難以揣摩。

「皇兒,早上哪位大臣在中極殿上問你?」李氏說道。

這個問題問的奇怪,原來李氏以為是有大臣在中極殿上向皇帝問話,所以皇上才回答要節用愛民等等。陳逸軍知道李氏想錯了,回道:

「母后,是皇兒今天自己跟百官說的,皇兒說要效仿當年漢武帝、唐太宗,勤政愛民,做一個好皇帝。」

這話一出口,兩位太后的反應各不相同:陳氏微笑著點了點頭,剛要開口說些什麼,卻發現坐在皇上右側的李氏早已十分欣喜,激動地將萬曆抱在懷中,口中喚道:「皇兒,你長大了。」

嘉靖、隆慶兩帝的沒出息,天下皆知,李氏也常深感痛心,所以當自己的親生孩子成為太子后,她就決心把萬曆培養成合格帝王,現在兒子能在群臣面前說出那樣的話,李氏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她這一抱,卻讓陳逸軍非常尷尬,原來李氏一直只當萬曆是小孩子,這激動之下抱了起來,陳逸軍的臉緊貼在了她的胸口,有一部分臉頰已經碰到了溫軟的胸部。

這時,一個太監出現在殿門口,看到此景,便站在門口候著。

過了好一會兒,李氏才放開了陳逸軍,說道:「皇兒應當牢記今天說過的話,常常自勉,不要辜負了母后的期望知道嗎。對了,今天早上你說頭暈,現在可好些了?」

「一早就好了,母后不用擔心。」看到李氏放開了手,陳逸軍也就鬆了一口氣。早上王德叫來的那太醫,從中極殿跟到了奉先殿,一直沒機會給他診斷,儀式一完,就讓陳逸軍給支走了。

這時李氏發現了那個在門口候著的太監,說道:「馮保,進來吧。」

陳逸軍心中一驚,忙看那太監,中等身材,圓胖的臉,正是那個中極殿上扶了自己一把的引路太監,心想原來他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廠督——馮保。

登基大典結束后,新皇帝還要設香案,備酒果,行告天禮,然後前往奉先殿謁告祖宗,最後還要去拜見兩位皇太后。

當然這一切都沒大臣們什麼事了。

但很多文武百官卻沒有馬上離開皇宮,而是聚集在午門門口,三五成群,討論著今天中極殿發生的事:討論著先皇遺詔、討論著宦官參政、討論著李貴妃逾禮成為皇太后,更討論更多的,是小皇帝的驚人表現。

文華殿偏殿內,三位內閣大學士以及吏部尚書楊博、禮部尚書呂調陽、刑部尚書葛守禮、戶部侍郎王國光、禮部侍郎王錫爵、詹事府詹事馬自強等十幾位三品以上大員齊聚一堂:

「這定是那馮保搞的鬼!」高拱站在中央,環顧著四周坐著的眾大臣,憤憤不平的說道。

原來半月前隆慶皇帝臨近駕崩時,在塌前宣讀了遺詔,命司禮監掌印太監與三位當朝大學士共同輔佐新帝,選宦官做輔臣,這在明朝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位本是孟沖,但當天他就被罷免,取而代之的,正是馮保,讓馮保分權的意圖非常明顯。高拱身為兩朝內閣首輔,本已大權在握,怎能容得一個太監和他分權?朝中大臣大都是進士、翰林出身,文人意氣下,是看不起宦官的。

偏殿眾大臣中,要數吏部尚書楊博最德高望重,此刻他見高拱這樣說,押了一口茶,道:

「當年太祖皇帝曾在官門樹立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祖制如此,先皇又怎會不知這個中道理。」

「楊尚書言下之意,可是說先皇遺詔另有內幕,並非先皇本意?」高拱忙道。

「這話老夫可沒有說過啊。」楊博微笑道。

高拱心想:這老滑頭,打定主意要把皮球踢給我,你不合作自有人合作,當下轉向禮部侍郎王錫爵說道:

「今日皇上大典上所言,依元馭看,是何人之意啊?」

王錫爵心頭一驚,忙說:「皇上年少聰慧,許是先帝在天有靈,所有才有今日殿上所言。」

高拱哼了一聲,說道:「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依我看,這定是那馮保指使。皇上年幼,有什麼事,還不是聽他和兩位皇太后的!」

刑部尚書葛守禮插嘴說:「不知道諸位大臣可曾留意,今日大殿之上,那馮保借扶聖上之機,故意停留在龍椅旁,接受百官朝拜,有大不敬之嫌。」

大不敬即是對皇帝不敬、對朝綱不敬,這罪名非同小可,足以受凌遲之刑。

在場的官員聽到這,都很是憤慨。

高拱見時機成熟,當下說:「先皇基業,不可毀於一閹人之手,我這就去草擬奏章,彈劾馮保,」他轉頭看了看同為內閣大學士的張居正和高儀,又說:「叔大、高老以為如何?」

張居正知道這其實是問那封彈劾的奏章到時候呈給皇帝,送到內閣票擬的時候,自己是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他只是內閣次鋪,還能說什麼?於是說道:

「我近日多在天壽山考察先皇陵地,今日大典方回,朝中之事,所知不多,此等功業之事,肅卿定奪便是。」

「公所言極是。」高儀也附和道。

高拱滿意地點了點頭,向眾大臣做了個作了個揖,說了聲「先走一步了」,便大踏步出了門去。

戶部侍郎王國光等高拱走了,說道:

「我看今日皇上所言,大氣磅礴,文理非常,不像是出自馮保所授啊。」

「怕是另有其人啊。」

「依我看,正如王大人所說,當今聖上勤奮好學,少有所悟,也不無可能,若以後聖上**,真的能勤政愛民,豈非大明之福?」

……

大臣們七嘴八舌討論了半天,也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眼見時近正午,都互相告別,陸續離開。

「和卿兄,請留步。」張居正走在大臣們最後面,叫住了前面的呂調陽。

「哦,叔大有何事?」

張居正見呂停下腳步,上前低聲道:「和卿兄,皇上今日所言,可是你教於他的?」

呂調陽與張居正私交甚好,張經常到呂家中飲酒作詩,共論國事。是以張居正這麼問,呂調陽並不介懷,只是搖了搖頭,說道:

「我平時雖然常跟皇上提起先賢明君,也曾點過些許帝王之道,但今日殿上那『國家興衰、唯在帝王』之論,卻不是我教的。」

「那依和卿看,是何人所教呢?」張居正顯然並不相信馮保指使一說。

「我也不知。」隔了一會,呂調陽突然微笑著看著張居正:「叔大認為,尚有何人哪?」

張居正一怔,已是明白老友的意思了。是了,這東宮講師中,又有誰能教的出這番話呢。

告別呂調陽后,張居正獨自一人站在文華殿前,向北望著乾清宮方向,陷入了沉思。

********

陳逸軍在登基大典完畢后,匆忙用過早點,接著參加告天禮、祭拜天地,然後前往奉先殿祭告先祖。這些儀式相當冗長,程序相當複雜,加上鴻臚寺卿那一字一頓的發言,慢條斯理的動作。從辰時到午時這半天時光,竟是都耗費在這兩個儀式上了。

雖然身為主角,但陳逸軍對這種隆重儀式的感覺只有兩個字:無聊。

好不容易把儀式都客串完了,陳逸軍又被太監宮女們簇擁著抬到了乾清宮。

陳逸軍知道這乾清宮以後就是自己日常起居的地方了,乾清宮殿門口早站著一個太監,看見皇上到了,上前說道:

「皇上,該傳膳了。」

陳逸軍一看,正是那王德,當下下令傳膳,便走進殿門,細細觀看起來。這乾清宮一點也不比中極殿小,都是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屋頂正中掛著銅胎鎏金寶頂,屋樑上貼描金龍和璽彩畫,四周則雕刻著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如龍、鶴、龜、鳳等,門窗上飾著三交六菱花圖案,現在這些門窗大開,採光充足,站在大殿之內,就如同殿外一般明亮。

尚膳監的工作效率驚人,陳逸軍就這麼站著看了一會,早有很多太監擺好了膳桌,菜已經一道道的傳了上來。大約十分鐘的樣子,八道大菜,四個小菜,兩個湯,已整整齊齊得排列在膳桌上。

陳逸軍一入座便覺得不對勁,問站在一旁的王德道:

「就朕一個人用膳?」

「回皇上,是的。」

「那太后呢?」

「兩位太後娘娘在後宮用膳。」

這怎麼行?母子不在一起吃飯,這讓來自現代的陳逸軍很不習慣,雖說皇太后他還不熟,但正好可以在吃飯時聯絡感情。心念及此,當下說道:

「把這些膳食移到母后那,朕要過去與母后一起用膳。」

「這……」王德為難道。

「怎麼了?」

「回皇上,這……皇上不在乾清宮用膳,這不合規矩。」

「哦這樣啊,」陳逸軍想了想說,「那去請兩位母後來乾清宮總可以吧?」

「小的這就去請二位太後娘娘。」

王德說完就往門外小跑,陳逸軍卻叫住他:

「慢著,朕要親自去請。」

萬曆的生母李氏,是當年隆慶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從民間娶的妾。她從小在京郊宛平長大,父親是個泥瓦匠,身份卑微,而隆慶正妻陳氏,則是富貴人家出身。萬曆是隆慶第三個兒子,但他的兩個哥哥都相繼夭折,嘉靖45年,隆慶在沒有當過一天太子的情況下就坐上了皇位,萬曆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他的生母李氏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皇妃。

雖然已經貴為皇妃和太子生母,但李氏還是對她的卑微出身耿耿於懷,平日里非常敏感,生怕別人看不起她,這一切張居正都看在眼裡。隆慶六年,只當了6年皇帝的隆慶駕崩了,在張居正和馮保的努力下,遺詔加封李氏為慈聖皇太后。這「慈聖皇太后」別看只有五個字,卻是意義非凡,以前皇妃不管有多麼受皇帝寵愛,只要皇帝一西去,新天子即位,皇妃只能晉封為皇太妃,地位就比太后差了許多,每天都要早起到太后寢宮請安。現在李氏既然被封為皇太后,陳氏尊號「仁聖」,她也有尊號「慈聖」,完全跟陳氏平起平坐了。

陳逸軍知道,早上起床時來叫他的,就是這李氏了,歷史上,這李氏可是個重要人物。所以他親自坐轎,先去了坤寧宮請了仁聖皇太后,又去慈寧宮請了慈聖皇太后。等二位太后隨皇上到了乾清宮,時間已過了小半個時辰。

「皇上剛剛登基,諸事繁忙,何必來請我們共進膳食,莫不要誤了時辰。」陳太后當先入座后說道。這陳太后長相一般,遠遠比不上李氏,但卻慈眉善目,舉止端莊,說話細聲細氣的,在萬曆面前,總是微笑著,言語很是客氣。

李氏就不同了,她看到皇兒今天第一天登基,就能想到來請她共同用膳,很是高興。待陳太后入了座,她也就座說道:

「皇上肚子可有餓著?」

「肚子再餓,也得先想著兩位太后才是,來,母后請用膳吧……王德,你幹什麼?」

原來那王德已經招呼了五、六個宮女準備撤走菜肴,聽到聖上發問,忙回應:

「回稟陛下,這些菜都有些涼了,小的給您換了,著尚膳房再傳些過來。」

陳逸軍看到桌上的湯還冒著熱氣,這才過了小半個時辰,哪裡便涼了?說實話,前世在公司中秋聚餐時,十來個人也才吃這麼多道菜啊,而且肯定沒有正宗的宮廷菜這般色香味俱全,看著這一桌菜肴要被換掉,心中著實感到可惜,於是說道:

「朕今天剛在中極殿上說過節用愛民,怎可如此鋪張浪費,不用換了。」

「是,皇上。」王德忙打發走宮女,退到一旁站著,在他心中,只覺的這小皇上一會兒要與母后共膳,一會兒又不準換菜,實在有點難以揣摩。

「皇兒,早上哪位大臣在中極殿上問你?」李氏說道。

這個問題問的奇怪,原來李氏以為是有大臣在中極殿上向皇帝問話,所以皇上才回答要節用愛民等等。陳逸軍知道李氏想錯了,回道:

「母后,是皇兒今天自己跟百官說的,皇兒說要效仿當年漢武帝、唐太宗,勤政愛民,做一個好皇帝。」

這話一出口,兩位太后的反應各不相同:陳氏微笑著點了點頭,剛要開口說些什麼,卻發現坐在皇上右側的李氏早已十分欣喜,激動地將萬曆抱在懷中,口中喚道:「皇兒,你長大了。」

嘉靖、隆慶兩帝的沒出息,天下皆知,李氏也常深感痛心,所以當自己的親生孩子成為太子后,她就決心把萬曆培養成合格帝王,現在兒子能在群臣面前說出那樣的話,李氏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她這一抱,卻讓陳逸軍非常尷尬,原來李氏一直只當萬曆是小孩子,這激動之下抱了起來,陳逸軍的臉緊貼在了她的胸口,有一部分臉頰已經碰到了溫軟的胸部。

這時,一個太監出現在殿門口,看到此景,便站在門口候著。

過了好一會兒,李氏才放開了陳逸軍,說道:「皇兒應當牢記今天說過的話,常常自勉,不要辜負了母后的期望知道嗎。對了,今天早上你說頭暈,現在可好些了?」

「一早就好了,母后不用擔心。」看到李氏放開了手,陳逸軍也就鬆了一口氣。早上王德叫來的那太醫,從中極殿跟到了奉先殿,一直沒機會給他診斷,儀式一完,就讓陳逸軍給支走了。

這時李氏發現了那個在門口候著的太監,說道:「馮保,進來吧。」

陳逸軍心中一驚,忙看那太監,中等身材,圓胖的臉,正是那個中極殿上扶了自己一把的引路太監,心想原來他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廠督——馮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重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明重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