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精神麻痹
錦州。
原大明在關外的軍事重鎮,廣寧中屯衛和廣寧左屯衛駐軍之地。
自奴酋努爾哈赤奪取遼瀋之後,錦州就成了抗擊后金軍極其重要的戰略據點。
督師袁崇煥在寧錦駐守重兵形成寧錦防線,大明也依託此防線死死將后金大軍擋在外面不得寸進,進而形成戰略僵持。
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明軍慘敗,錦州成為抗擊清軍前沿,皇太極繼位后心心念念想要獲取明清之戰的最終勝利,就必須突破寧錦防線,首先拔掉錦州這隻攔路虎。
崇禎十三年三月皇太極派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為左右翼元帥,圍繞錦州大戰自此拉開序幕…
洪承疇兵敗松山,邊軍十幾萬精銳為之盡喪,明軍失掉寧錦防線,只能退守山海關,從此之後大明再無半分餘力和清軍正面鏖戰。
原本還指望十幾萬邊軍擊潰清軍之後能夠抽調主力迴轉圍剿賊軍的崇禎皇帝失去了最大的倚仗,便只能將最後的希望放在了孫傳庭這個他怎麼都看不順眼的傢伙身上。
多疑猜忌,胡亂指揮,有點小勝就指望官軍能犁庭掃穴一般以最快的速度剿滅掉內地烽火,最終潼關一戰,正式為大明滅亡拉開了序幕。
如今崇禎已經死了一年多了,滿清在帶路黨吳三桂的引領下悍然入關,一路勢如破竹,如風捲殘雲一般席捲北直、山西、山東,若非潼關攻勢受阻,迫使多爾袞只能改變既定戰略,調多鐸合擊潼關的話,就以多鐸南下勢如破竹的戰力,估計南京朝廷早就在其兵峰之下瑟瑟發抖了。
當然往事已矣,多說已經無益。
如今武銳軍已然兵臨錦州城下!
鎮守錦州城的乃是滿清攝政王的親弟弟,原本的南征軍主將,八大之一的豫親王多鐸!
多鐸脾氣暴躁,衝動易怒,按理來說絕非是錦州這樣一座盛京前沿重城的守城主將的最佳人選。
然而大清國在武銳軍手裡屢遭敗戰,兩代帝王都沒能完成的偉業,好不容易在他哥多爾袞執政時期達成,本來以為入主中原這花花江山已然是指日可待,奪取華夏江山已如囊中取物一般,卻沒想到被橫空出世的武銳軍打的如同狗一樣凄慘。
毫無疑問,不僅僅是多鐸,便是滿清諸王,蒙古諸王公還有各旗旗主等等都很是不服,這種不服在整個大清國內部曼延,進而導致清廷內部對於多爾袞的不滿越發高漲。
多爾袞權威正在遭受自皇太極死了以後最為嚴峻的挑戰,但是滿清國畢竟是新誕生如朝陽初升一樣的政權,所以清廷上下儘管對多爾袞的不滿聲浪越漲越高。
可即便如此,哪怕是豪格都沒有在這個時候掀翻多爾袞的意思,和喜歡內鬥的大明朝不一樣,大清國很清楚此刻他們面對的局面,可以說只要武銳軍不亡,他們就寢食難安,這個時候內鬥不就等於是找死?
武銳軍會亡?現如今滿清上下只能感嘆漢家王朝氣數未絕,否則怎麼可能在大明王朝即將成為歷史煙塵,大清國即將入主中原的檔口冒出一個馮愷。
此刻大清國已經無需去考慮什麼入主中原,他們需要考慮的是怎麼在新興的中原王朝雄霸天下之時,逃脫滅亡之厄。
想逃,逃的越遠越好很顯然是一個不錯的策略,關外野人可沒有中原王朝那麼根深蒂固的祖宗觀念,什麼祖宗陵寢不可棄都是屁話,種族都已經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了,你跟我說陵寢不可棄?
難不成非得等到武銳軍將滿清八旗子弟殺的血流成河了再逃?
所以此刻的大清國內部已然有了共識,就是在明知道武銳軍短時間內難以匹敵的情況下,暫時避敵鋒芒,很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關外苦寒,大清國的八旗驍勇不會那麼快被磨滅掉自己身上的血勇,而中原王朝的慣性千百年來都一個樣。
想想看四百年前的蒙古是何等的強悍,大蒙古帝國的版圖方圓萬萬里,在其兵鋒之下,大國也好小國也罷無不成為飛灰,等到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滅掉南宋將整個中原作為蒙古人的牧場之後,沒用多久那些蒙古王公就被華夏的紙醉金迷給泡爛了骨頭。
再看看大明朝,洪武皇帝驅逐蒙元一統河山,大明開國之初當真是猛將如雲悍將如海,等到了永樂年間,永樂大帝五征漠北,將已經被打斷了脊樑的殘元殺的屍橫遍野,可接下來呢?
永樂帝才死了十幾年,明英宗率二十萬精銳大敗於土木堡,若非大明出來一個于謙,估計大明將淪為和大宋同樣的下場。
在降臣洪承疇的循循善誘之下,諸王覺得非常有理,大清就算入關,那麼用不了幾十年也會被泡酥掉骨頭,或許蒙元的舊事也會在大清國的身上再次上演。
而同樣,現如今馮愷的武銳軍確實彪悍,可就算馮愷再彪悍又如何,等到他死了,幾十年一過,只要大清國依舊能保持旺盛的戰鬥力,那中原江山遲早還是大清國的。
這或許就是一種在品嘗到失敗苦果之後諸王給予自己的一種精神麻痹,又或者說純粹的就是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台階,可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他么的真不是對手。
既然認清了不是對手這一事實那麼該如何?
按照多爾袞的意思是暫避鋒芒,另外尋求和談。
當然,多鐸絕對不是和談的料子,他能來錦州也不是為了擋在武銳軍進兵路線上打算如同釘子一般釘在這讓武銳軍寸步難行的,事實上連山海關在武銳軍面前都脆弱的跟三歲孩童一樣,指望錦州能擋住那是痴人說夢。
但是滿清想要議和,為了顯示誠意就必須要有一位夠分量的親王,那麼除了多爾袞本人外,誰能比多爾袞的親弟弟多鐸更夠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