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 救戰俘蔣干治閩中依呂蒙周瑜救彝陵一
卻說曹操赤壁大敗,被曹仁接應至南郡治所江陵暫歇。
次日,曹操對曹仁說:「吾今暫回許都,收拾軍馬,必來報仇。荊州託付給你管理,汝可與徐晃保守南郡;吾已派夏侯惇去把守襄陽;合肥最為緊要,吾令張遼為主將,樂進、李典為副,保守此地。但有緩急,當飛報我知。」曹操分撥已定,遂引眾及荊州新降文武各官,自回許都。
臨行,曹操將一錦囊交付曹仁:「吾有一計,密留給汝。非急休開。若事急打開,依計而行,使東吳不敢正視南郡。」
曹操走後,曹仁自遣曹洪前往奪取彝陵。
彝陵守將襲肅系劉璋部將,奉命率三百人馬守城,聞曹洪來攻,自料不敵,開門投降。
曹洪據守彝陵,以防周瑜。
且說周瑜赤壁大獲全勝,收兵點將,犒賞三軍,按功勞薄申報吳侯請賞,重賞黃蓋、甘寧等有功將領,教往西山庵后請龐統,去人報說四處尋找,不知去向,只好作罷;教人後寨放出蔣干,邀請入帳。
蔣干進帳施禮:「恭賀公瑾立下如此蓋世功勞。」
周瑜說:「若非子翼盜書,使曹操殺了蔡瑁、張允;又引薦士元往施索船計,吾計安能成功。論來,子翼功不可沒,早已記入功勞薄。」
蔣干說:「些許小功,當拜公瑾所賜。」
周瑜說:「但不知子翼此次過江,意欲何為?難道是恐被曹操識破,徒傷性命嗎?」
蔣干說:「此其一也。」
周瑜笑說:「師父評價『子翼大智若愚,心胸開闊。』曹操必視子翼憨厚若呆,豈有識破之理?」
蔣干也笑說:「師父評價『公瑾聰慧機敏,只是氣量小些。』公瑾如此氣量,尚能從蔡中、蔡和不帶家眷識破詐降之計;黃公覆不帶家屬而降,曹操豈不知有詐?實不相瞞,曹操斬殺蔡瑁、張允即已後悔,只是沒有說破而已。今番允我再度過江,一是見約定日期即到,卻不見黃公覆蹤影,讓我前來打探消息;而實是想借刀殺人,借公瑾手將我剷除。吾知其謀,假作不知,請求派一心腹做我隨從,以便傳遞消息。否則,蔡中、蔡和已被公瑾控制,黃公覆以攜帶家屬為由更改約期消息如何傳遞,曹操又怎能相信?公瑾火攻之計豈不功虧一簣?」
周瑜細想蔣干三次過江細節,恍然大悟。
蔣干說:「吾雖在曹營,但老母家小均在江東,更不敢忘與公瑾同窗情誼,分別時相抱而泣,互吐肺腑的情景。」
原來二人同窗三載,非常要好。
臨別時,周瑜勸蔣干與他一起留下輔佐剛剛起步的孫策成就一番事業。
蔣干意投曹操,說是多加歷練,願作周瑜內應,以備日後需要時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感激不已,相泣而別。
周瑜回想起與蔣幹當年同窗及分別時的情景,看著眼前這個暗助自己憨厚若呆的同窗,頓生別樣感覺,教人別寨單獨立帳,讓其居住,好生招待,等候重用。
這天,蔣干正在帳中看書,忽聞陣陣撕心裂肺的慘叫,不禁大驚,慌忙奔出帳外,順聲音來到江邊,見江東士兵正把俘獲的曹營士兵身上綁上石頭,沉入江中。
蔣干詢問兵士為何如此,兵士回答說是奉周都督之命,將全部俘虜丟入江中淹死。
蔣干說他去周都督處求情,讓兵士暫緩往江中丟人。
當他風風火火趕到中軍大帳時,見周瑜正與諸將商議奪回荊州之策。
蔣干直呼:「公瑾,知江邊正在殺人乎?」
周瑜抬頭看是蔣干:「你說的是殺曹營俘虜的事吧!這是我下的令,豈能不知。子翼來的正好,吾等正議如何奪回荊州,敢問有何妙計?」
周瑜說罷,回頭去看地圖,不再理會。
蔣干緊走幾步,來到周瑜身旁,接著說:「公瑾,那可是數萬條人命啊,你難道真的無動於衷!」
周瑜立刻沉下臉來,看著蔣干說:「子翼,如果今天把曹軍放回,回到北方,明天又會成為我們的敵人,豈不是放虎歸山,自己給自己樹敵!」
蔣干說:「徵兵服役,出於無奈。皆為父母所生肉體之軀,誰不惜命?若給活路,定感都督恩德,豈再為敵?曹操招撫青州黃巾得三十萬眾,收編成青州兵,兵民屯田,以供軍需,得以強大,當以借鑒。」
周瑜默然不語。
魯肅在旁:「子翼所言,不無道理。」
周瑜說:「以子翼之見,怎麼處置?」
蔣干說:「依我之見,願降者,分編各部充實軍力;余者遣發偏遠處屯田種地,與當地百姓同力開發江南。」
黃蓋說:「子翼之見,頗有見地,不妨一試。」
周瑜沉吟一會說:「既然子敬與公覆也認為如此,那就勞煩公覆帶子翼前去處置便了」。
黃蓋與蔣干來到江邊,將黃白兩旗分立兩處,聚集眾俘宣告都督號令:「願降為兵者,立於白旗下;願屯田種地者,立於黃旗下。」
眾俘聞聽不再沉江,盡皆歡喜,紛紛至兩旗下站立。
黃蓋見立於白旗下戰俘只有一小部分,令人登記造冊,先帶回本營,待報告都督后,再遣往各部。
蔣干見大部分戰俘立於黃旗下,令建營寨暫住,待稟告都督後派遣屯田。
至晚,蔣干在新立營寨自思白天之事,不想如今周瑜不僅氣量狹小,而且變得如此殘忍,唏噓不已。
忽聞小校報說黃蓋將軍來訪,急出帳相迎。相互寒喧后,蔣干問黃蓋來有何貴幹?
黃蓋說:「今日周都督已不是昔日周公瑾了。赤壁戰後,周都督覺得自己功勞最大,除了吳侯,不再把別人放在眼裡。」黃蓋喝了口茶,接著說:「子翼今日在眾人面前質問都督,都督覺得顏面掃盡。雖說子翼為江東立下大功,而且和都督關係非同一般,但以後還是小心些為妥。」
蔣干連聲稱謝。
黃蓋坐了片刻告辭而去。
黃蓋前腳剛走,周瑜即帶隨從小校至。
蔣乾急忙迎入請安:「吾正要前往稟告,正遇黃將軍來訪,剛剛離去。卻煩都督親臨下寨。」
周瑜問:「公覆報說願降者名單,已編入各部。不知到訪子翼何事?」
蔣干說:「黃將軍能不惜受刑蒙羞,甘為都督獻施苦肉計,可見其忠心俠膽。今見我頂撞都督,前來勸慰。說都督聞知戰俘皆感都督恩德,對你這個同窗契友讚賞有加,讓我儘力輔佐都督。」
周瑜心想,公覆自隨孫堅,忠心赤膽,今鼎力助我輔佐孫侯,著實難得。只是子翼依仗同窗契友及其所立功勞,竟然當面頂撞,不留情面,使自己有失威嚴,實乃煩人。此人滿嘴伶牙俐齒,舌如彈簧,口若懸河,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名揚江淮,若與口舌爭辯,徒生尷尬,不如差之遠去,則眼不見心不煩,免得時常在耳邊聒噪。
於是對蔣干說:「誅戮戰俘,非我狠心,視人命如草芥。只是為江東著想,倘若將戰俘放歸曹營,卷土再至,依然為敵。子翼招撫屯田之策,實在高明,不但削弱了敵對勢力,而且募集了開墾僻遠疆土人力,吾代孫侯表示感謝。」
蔣干說:「你我同窗契友,何用言謝?若有用我之處,儘管吩咐。還是分別時那句話『願助公瑾一臂之力』。」
周瑜說:「若將眾多戰俘留住近處,久必生變,不如軀之邊遠,開發疆土,子翼意下如何?」
蔣干說:「公瑾之言正合我意。只是強行驅逐,途中或逃,或叛,豈不生亂?」
周瑜說:「子翼有何高見?」
蔣干說:「閩中面臨大海,山高路遠。若派遣善於管理者引領戰俘到那裡與當地百姓一起屯田開發,即可安撫戰俘,又可鞏固疆土,免除後顧之憂。」
周瑜說:「善!閩中地域廣闊,路遠艱險,鞭長莫及,缺少管理。善管者,非子翼莫屬。就煩子翼前往管理,如何?」
蔣干說:「既然公瑾以為我去可以,仍願助一臂之力,我就去吧。」
蔣干為何提出引領戰俘去閩中,又為何願意奉命去管理閩中呢?
蔣干知道,閩中郡全境位於漢族地區內,是秦統一六國後設置的,治所東冶(今福州市區屏山東南麓冶山一帶),區域廣大,包含東甌、閩越等大大小小的百越政權和部落(閩中郡包括當今的福建全部、浙江溫州、台州、處州、粵東的潮汕、梅州、江西鉛山等地)。
為了加強對閩中的控制,秦始皇派遣五軍五十萬軍兵三征嶺南,一面把部分閩越人遷移到內地,一面又把部分中原人派到閩中,使各個不同部落互相融合,形成了閩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互通交流。
然而,閩中置郡雖早,卻有別內郡,漢朝劉安說,「閩越乃方外之地,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沒有城郭邑里,「得其地,不可郡、縣也」。閩中地「自秦時棄弗屬」,也就是說,秦朝對閩中郡並非實際管制而是羈縻統治,閩中郡即當時未被征服的百越之地。
漢高祖時,正式承認為閩越國,封無諸為閩越王。
東漢末年戰事不斷,朝廷無暇問及,周邊州府無意管轄,似乎成了失控地域。
蔣干認為,曹軍戰俘死裡逃生,必感恩德,再以三寸不爛之舌,向戰俘陳說,北回不死,也必遭重責之害;南遷娶妻生子,則可安居耕田之利,當願隨往。到后將其融入當地百姓,善加治理地方,即可躲避不休戰禍,又使廣闊疆域百姓安居樂業,所以願意奉命前往。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