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舌辯群臣
一介布衣於君逸敢在大殿之上公然抨擊當今聖上,也是有史以來頭一例。
正坐在龍椅之上的皇帝微微皺眉,「那你來告訴朕應該怎樣做?」
龍顏明顯有些不悅,如若執意說下去,可能會被降罪,得不償失。剛金榜題名,還沒施展遠大報復,就此飲恨西北,多少有些可惜,於君逸也有些猶豫不決,該說還是不該說。
皇帝看出了於君逸的小心思,隨即又補充道。「今日大朝會,乃文壇盛會,諸位卿家可以暢所欲言,言而不盡,朕絕不會怪罪爾等」
沒有後顧之憂,於君逸這才有了底氣,行拱手禮:「陛下,草民認為,治國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減賦稅,重民生,宗門世家以天子為尊,盡棄相閥,和睦相處,行文武之治,復周公之禮」
曠世奇才!如若是個盛世,於君逸必將是個治世良才,可惜呀!生不逢時,如今有太多的事,不是皇帝可以左右的,外部因素太多。
此番言論,皇帝,及文武百官紛紛讚歎,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此胸懷,如此才華,日後必成大器。
正當一片大好之時,首輔王漢林坐不住了,他乃正天宗一手扶持,為的就是分化朝廷的實力,培養自身勢力,如此良才斷不能留,頓時殺心大動,冷哼一聲,不屑的說道。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絕不可能,只不過是一個口無遮攔的酸臭書生紙上談兵罷了,並無實際操作可言」
雖是強詞奪理,但王首輔還是得到許多人的支持。
「首輔大人說的對,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高談論調,不知其可」
「一介窮酸儒生還敢妄定天下事」
……
滿天的指責與不屑,於君逸略有怒氣,不是氣眾人說話難聽,而是朝堂之上皆是追波逐浪之人,身居要位,卻沒有一個為真理說話。
於君逸怒目環視滿朝文武,略有些醉意,險些沒站住,打了個腿顫,看清每一張臉,不卑不亢的說道:
「諸位皆飽讀聖賢書,博聞強識,知識面不在我之下,可如今你們那是說的什麼話?先賢之書,聖人之教告訴過我們,我們讀書人應該為天地????,為??民??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諸位呢?是不是曾經那顆熾熱的初衷,早已被金錢權利腐蝕。讀書人的氣節何在?讀書人的骨氣何在?敢問諸位,何人曾為底層百姓發過言?何人曾為底層百姓做過實事?」
一連幾問,問的文武百官啞口無言,汗顏,沒了剛剛的硬氣,就連說話也有些心虛。
「一派胡言」
「妖言惑眾」
……
首輔王漢林臉色鐵青,殺氣滿滿,沒有半點隱藏,如若不是文武百官在場,恨不得直接弄死於君逸
「百姓?哈哈,底層百姓不過是一群螻蟻罷了。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自古不變的道理。只有強者才會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更加完善,反觀那些弱者,只能永生永世成為強者的附屬品,如若沒有一點貢獻,留其何用,乘早去死更好」
「此言差矣,萬千百姓是帝國的根本,只有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安寧,愛民、惠民,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興旺發達的結果,民富才能國富,國富既能維持安樂盛世」
「帝國的安全由千萬鐵甲勇士護衛,律法文籍由文士墨客撰寫修訂,修士為我天元帝國開疆拓土,驅趕強殺妖獸駐地,開發利用。普通百姓只是吃了強者的紅利,要不早就死沒了」
「無論何時何地,百姓皆乃帝國基石,基石倒則大廈傾,唇亡齒寒最簡單不過的道理,缺一不可。如施恩天下,重民生,減賦稅,百姓安居樂業,民富則國強,那時必定人丁興旺,人口劇增,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百家爭鳴,帝國何愁不出各類人才」
朝堂一片寂靜,文武百官找不出一條理由,來反駁於君逸的觀點。就連皇太子李景恩也忍不住暗暗竊喜,如若人人皆如此,帝國中興有望。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首輔王漢林本就對於君逸殺心大起,如今還敢處處頂撞,不知天高地厚的毛頭小子,今日必叫你死無葬身之地,耶穌也留不住,我說的。
心胸狹窄的首輔王漢林不在搭理於君逸,而是轉向皇帝,略有怒氣的說道:「稟陛下,微臣建議立即馬上處死於君逸」
話鋒突轉,引的眾人錯不及防,皇上更是不解:「愛卿這是為何?」
「這等小生妄自菲薄,朝堂之上公然抨擊皇上奢華糜爛,乃不顧天恩聖人,大不敬之罪,死罪當論」
這是個老六,不講武德,明明是說不過人家,心生暗氣,嫉妒其才華,故意找茬。
隨即,朝堂之上一多半的文官武將,紛紛站在首輔王漢林身後,拱手附和道:「臣等附議,於君逸其罪當誅」
許多事不由對錯來論,而是由派別來論,這也能看出首輔王漢林的陣營十分強大。
於君逸一介布衣,沒任何背景,其心性耿直正氣,其見識學富五車,日後加以委任必是治國良臣,皇帝惜才,並不想治罪於此:「諸位大臣嚴重了,只不過是一次普通的進諫罷了。況且朕還說過今日盛會可以暢所欲言,皆不下罪,眾卿家言重了」
「於君逸乃一介布衣,就敢衝撞天恩,如若官袍加身那還得了,此乃非君民之道嗎?更非臣子之道嗎?不加以嚴懲,恐生歪門邪氣,望陛下三思」
見皇帝遲遲不肯下令,首輔王漢林居然不顧君臣綱倫,一步一步走向龍椅之下的台階,慢慢靠近皇上,全然不把皇上放在眼裡,實屬大逆不道。
「微臣雖愚笨,但其忠心耿耿,絕無二心,為國效力二十於載,兢兢業業不求名與名,只為陛下分憂,便心感欣慰。今日於君逸一介儒生朝堂之上公然抨擊聖上,臣有所不服,若不誅殺此等亂臣賊子,恐難服眾,若是如此,臣願辭官去爵,告老還鄉,從此不問朝事」
說的大義凜然,其實就是在逼宮,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
首輔王漢林身後的文官武將皆在跪上,紛紛附和:「不殺此等賊人,臣等願意跟隨首輔大人辭官去爵,」
皇上巴不得這些人趕緊滾蛋,可事情沒有表面這麼簡單,他們身後有正天宗的支持,如若真的辭官去爵,正天宗必將干預,後果不堪設想。
可就這麼把於君逸殺了,日後誰還敢遣言措意?誰還敢效忠皇室?就連皇上一時也犯了難,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