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茄子
上午放學后,小毛迫不及待地往家裡跑,帶著他被通知可以參加競賽的消息。
二姐和三姐還在堂屋裡編織架前工作著,手中的磚塊和稻草輪迴地交織著。大姐在灶房裡在準備著午飯,在案板前用力地擀著麵條。鍋底下木棍上的火,燃燒殆盡,留下一道灰燼,餘下的半截木棍快要從灶口掉下來。
小毛見狀趕緊走到灶前,把將要掉下的木棍塞進了火灶里,要抓了把麥秸稈丟了進去,將要熄滅的火灶又熊熊燃燒起來了。作為一個鄉村的孩子,他從小在灶房裡長大,雖然燒灶的經歷不多,但見多了父母、姐姐們的燒灶時的樣子,他無師自通,所有的技能都變得自然而然。
案板上圓圓的一塊面,在大姐迅速而熟練的擀動下,很快變成了一張圓而薄的麵皮,大姐甩動著胳膊,把碩大的麵皮攤平,一層一層地疊好,然後左手壓著面片,右手拿著菜刀有規律地切下面片,右手向前、左手退後,雙手協作,咚咚而下,面片的上面則出現了一條條深深的紋路。大姐雙手抄起麵皮,隨意的抖動幾下,面片就變成了一根根長長的麵條。大姐走到灶前,揭開了大鍋蓋,一個碩大的鐵鍋里,熱水滾動,熱氣騰騰,似乎還漂著一星半點的油花。這個鐵鍋是母親去年新換的,因為家裡人口多,需要很大的鍋才能盛得下六口人的飯。
大姐手捧著切好的麵條抖動著下進鍋里,小毛知道,這是為防止麵條粘連在一起。來回三次,大姐才把案板上的麵條全部下進了鍋里,然後蓋上鍋蓋。
小毛知道此時,應該加大灶火,讓鍋里的水再次滾沸,這樣麵條不會黏在一起。於是又趕緊塞了幾把麥秸稈。
兩分鐘后,大姐揭開鍋蓋,用勺子在鍋里攪拌了幾下,然後把已經炒好的一大盤蘿蔔條一股腦倒進了鍋里。
這是他們自己地種的蘿蔔,秋季豐收以後,他們會把蘿蔔、白菜等一起放在地窖里,這樣在冬季沒有其他蔬菜的季節里,這些菜可以應付一整個冬天。
小毛不喜歡吃蘿蔔,因為吃多了經常會放屁,有一次前天晚上吃了好多的炒蘿蔔,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放了一個響屁,惹得同學好一番嘲笑。所以他更喜歡吃白菜下麵條,但經歷了今天的事兒,他不敢,至少今天他不敢再對做飯這件事上指手畫腳了。但即便是他不愛吃的蘿蔔,但在配著豬油的翻炒下,吃起來還是香的。
大姐對小毛說,「你去南地里,喊爸媽回來吃飯。」
小毛看了下站在灶前的大姐,爽快地回答道,「好」,然後一股煙地踩著他白色的「保溫鞋」向他們的「南地」跑去。
小毛家分到的土地,一共有四塊,一般是按照土地在家的位置方向命名,分別是「西北地」——也就是小毛上學要經常斜跨的地方、「南地」、「西地」還有一塊因為被小河圍繞,村民都叫「北張湖地」。除了「南地」,其他地塊秋收之後都種植的是小麥。
而南地,則今年剛被開闢出來準備種「茄子」。這是小毛家從父親的堂弟——大叔家學到的技能。大叔是村裡唯一一個高中畢業生。當初因為家裡窮的原因沒能繼續考大學。退學之後,大叔開始在家裡研究並試驗各種經濟作物。茄子就是他兩年前試驗種下的一種比較好的經濟作物。兩年間,據說他一畝地的收入將近達到1000元。
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看到大叔賺到了錢,父親、大伯、小叔他們都開始紛紛跟大叔請教種植茄子的問題。
大叔說,都是一奶同胞,別人不教,肯定教你們。
所以小毛家拿出了家裡的所有積蓄,在大叔的指導下,開始了種植了一畝地的茄子。
茄子的種植工序非常複雜,先要秋季開始育種,發芽之後需要分株移植到營養袋裡,待1-2個月之後,到了冬季的時候,育苗長大,才能分種到田地里。
茄子怕冷,需要在田地里搭上溫室大棚,大棚外面還需要覆蓋一層厚厚的草衫。冬季雨雪較多,還需要在草衫外面再覆蓋一層塑膠布用以保溫、防止雨雪。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一畝地的茄子上,怎奈,父母都是文盲,對溫度、濕度保持以及化肥農藥的使用沒有任何概念。所以,會一遍一遍地去請教大叔,而大叔總會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著。小毛不記得有多少次,父母很晚才從大叔家回來。也因此,父母意識到學習和知識對一個庄稼人是多麼重要,每次在記不得溫度和濕度需要多少度合適的時候,還有不記得農藥化肥的名字的時候,母親都會轉過頭告誡小毛「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像我跟你爹一樣成為睜眼瞎」。小毛每次都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父母每天都會在這塊地里呆著,茄子已經種植上一個多月了,已經紮根慢慢成活了。當第一棵茄子開出第一朵花的時候,父母高興得笑了一整天。幾個月的心驚膽戰和日夜操勞,終於看到了一點新的希望。
但是風雪來得緊,溫度比往年更冷,母親擔心只蓋一層草衫無法抵禦風雪,跟大叔請教后,準備再編織一些草衫蓋在大棚上面。
這幾天,他們開始命令二姐和三姐沒日沒夜的趕製草衫,儘快蓋在上面,這樣溫度夠了,茄子也就長得更快了。
二姐和三姐都是聰明的孩子,手速快,經常一天就能趕出一條十幾米的草衫,也因此,二姐和三姐創造的成績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