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上屋抽梯三求計 斬露頭角初用兵 一

五一 上屋抽梯三求計 斬露頭角初用兵 一

卻說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命周瑜為大都督,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為副將,即日攻打夏口,征討黃祖,為父報仇。

黃祖聞報,令蘇飛為大將,陳就、鄧龍為先鋒,盡起江夏之兵迎敵。

陳就、鄧龍得令,各引一隊艨艟戰船,用大索將艨艟戰船定於水面,截住沔水入口,在艨艟上設強弓硬弩千餘張,等到東吳兵至,艨艟上鼓響,弓弩齊發,吳兵不敢近前,約退數里水面。

甘寧聞報,趨前觀望后大呼:「事已至此,不得不進。」遂選小船百餘只,每船乘載精兵五十人,令二十人撐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執鋼刀,不避石矢,冒死靠近艨艟,砍斷大索。

甘寧身先士卒,衝上艨艟,舉刀一連砍殺數人,鄧龍見狀上前迎戰,被甘寧一刀砍死。

陳就棄船而走,呂蒙跳上一隻小船,直入敵軍船隊,放火燒船。

陳就見船上火起,亟待上岸,呂蒙飛奔趕上,一刀將其砍翻。

等到蘇飛引軍在岸上接應時,正遇吳將潘璋,戰不數合,即被潘璋生擒活捉。

孫權乘勝揮軍掩殺,催動三軍,不分晝夜,直逼夏口。

黃祖見兵敗將亡,料守不住,欲棄城而逃。

甘寧料定黃祖兵敗,必往襄陽,便於東門外設伏等候。

黃祖帶數十騎突出東門,正行之間,被甘寧迎頭攔住。

黃祖勒馬大呼:「我未曾輕待於汝,今為何相逼太甚?」

甘寧聞言,勾起舊恨,怒叱說:「吾昔在江夏,為救爾命,射死凌操,擊潰吳軍,多立戰績。爾不思圖報,反以劫江盜賊待我,還有什麼話可說?」

黃祖自知甘寧不會放過自己,撥馬而逃。

甘寧哪肯放過,縱馬追趕,忽聽後面喊聲起處,又有一彪軍馬,甘寧一看,領軍將領卻是程普。

甘寧唯恐程普佔去功勞,慌忙張弓搭箭射向黃祖。

黃祖正自驚慌奔逃,忽聽一聲弦響,未及躲避,箭中后心,即翻身落馬而亡。

甘寧趕上,梟其首級,回馬會合程普,一起回見孫權,獻上黃祖首級。

孫權命將黃祖首級放入木匣,待回去斬了蘇飛,一併祭奠亡父靈前,然後重賞三軍,商議分兵把守江夏。

諸葛瑾建議:「劉表知破黃祖,必來報復。夏口孤城難以防守。不如且回江東,若劉表進軍,可以逸待勞,擊敗劉表,然後乘勝進軍,荊襄可得。」

孫權從其言,放棄江夏,囚押蘇飛,班師撤回江東。

蘇飛在檻車中託人向甘寧求救。

甘寧說:「就算蘇飛不說,我也不會忘記他對我的恩情。」

孫權回到江東,命將蘇飛梟首,與黃祖首級一同祭奠亡父。

甘寧見孫權欲斬蘇飛,急忙向孫權叩頭,血淚交流,對孫權訴說蘇飛過去對自己的恩義:「如果不遇蘇飛,我早已死填溝壑,當然也就不能盡忠報效明主。如今蘇飛罪當斬殺,我冒昧向明主求情,情願納還明公所賜官爵,為其贖罪,請免蘇飛一死。」

孫權為其情所感:「吾可以饒其不死,可是他若逃跑,怎麼辦呢?」

甘寧以性命擔保:「蘇飛免受斬殺,當感再生之恩,即使趕他走,他也不會離開,哪有逃跑之理!如果他萬一跑了,願把我的首級獻於階下!」

孫權同意甘寧的請求,赦免了蘇飛,只用黃祖首級祭獻亡父。

祭畢設宴,大會文武,擺酒為諸將慶功,

正飲酒間,忽見一人大哭而起,拔劍在手,直取甘寧。

甘寧忽見有人來襲,隨手舉起座椅相迎。

眾視其人,乃凌操之子凌統。

凌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餘杭)人。

其父凌操,輕生無畏,輕俠有膽氣。

在孫策轉戰江東的過程中,凌操一直跟隨在孫策身邊。而且每次作戰,都擔任孫策的先鋒,打仗時,奮勇當先,總是沖在最前面,因此常打勝仗,深得孫策喜愛。

後來,孫策派凌操任永平縣長,駐守永平。

當時永平有很多賊寇嘯聚山林,佔山為王,不納租稅,也不服管教,於是凌操率軍剿匪,把那些山大王一個一個收拾乾淨,確保了一方平安,被孫策提升為破賊校尉。

到孫權統軍,凌操隨征江夏。

凌操先登進入夏口,斬殺黃祖先鋒,輕舟獨進,被甘寧射殺。

當時其子凌統年僅十五歲,哭抱父親屍首而回。

孫權以凌操逝於國事,拜凌統為別部司馬,擔任破賊都尉,代其父統領父親生前的兵士。

凌統隨孫權到麻屯、保屯(麻屯、保屯均在今湖北嘉魚縣境內)攻擊山賊。

孫權攻破保屯先回軍,留下凌統和督官陳勤等人圍城,定好日期進攻。

事先,凌統和督官陳勤聚會飲酒,陳勤是個剛強氣粗的人,為了督促飲酒,欺負在座的人,罰酒也不按規矩。

凌統對此不滿,當面頂撞。

陳勤大罵凌統,並侮辱其父凌操。

凌統流淚不答話,大家退席而散。

陳勤酒喝多了,又在路上辱罵。

凌統忍無可忍,拔刀砍傷了陳勤,隔幾天陳勤死去。

到了與孫權約定進攻麻屯的日子,凌統說:「我不死無以謝罪。」就激勵士兵,迎著刀箭,不避危險,捨生忘死,勇往直前,其餘各路乘勝進兵,大敗賊寇。

得勝回來,凌統自縛請罪,孫權稱道他勇敢奮戰有功,許其將功贖罪,不再追究他刀傷陳勤致死的過失。

凌統今見甘寧投奔孫權,又立戰功,想起父仇不共戴天,憤起報仇。

孫權連忙勸止凌統:「興霸那時射殺汝父,是各為其主,不得不儘力。今既然成了一家人,豈可復理舊仇?」

凌統叩頭大哭:「不共戴天之仇,豈能不報!」

孫權與眾將極力勸阻,凌統只是怒目而視甘寧。

孫權為了緩解二人仇恨,加封凌統為承列都尉,命廣造戰船,令引兵把守江岸,凌統只得含恨而止;又升甘寧為都尉,命領兵五千、戰船一百隻,即日前往半州江口鎮守,以避凌統,甘寧引兵自去。

孫權自引大軍屯柴桑,命孫靜領軍守吳會,命周瑜在鄱陽湖教練水軍,以備攻戰。

東吳情況很快傳至新野,劉備請諸葛亮商議對策。

又有派往襄陽一隊密探回來向諸葛亮報稱,「伊籍探知劉表得到黃祖兵敗被殺后,意欲報復,不日即請皇叔前往商議」。

正說間,劉表遣使至,說是請劉備速往襄陽議事。

劉備留關羽守新野,令張飛引五百人馬隨後,自與諸葛亮一起前往襄陽。

路上,劉備在馬上問諸葛亮:「景升請去議事,定是商議復仇,當如何回答?」

諸葛亮說:「當先謝襄陽之事。若令主公去征江東,切不可應允,只推說回新野整頓軍馬。」

劉備依言。

到了襄陽,劉備留張飛屯兵城外,自與諸葛亮入城見劉表。

未等劉備陳說,劉表說:「吾知悉賢弟被害之事後,欲斬蔡瑁首級獻給賢弟。因眾人跪求告免,才姑且饒恕。請賢弟切勿怪罪。」

劉備說:「不幹蔡將軍之事,都是其手下所為。」

劉表說:「今黃祖遇害,江夏失守,因此特請賢弟前來共商報復之策。」

劉備說:「黃祖性情暴躁,不能用人,至遭此禍。今若興兵南征,倘若曹操來襲,何以防禦?」

劉表說:「吾年老多病,難以理事。請賢弟助我。吾死後,賢弟可為荊州之主。」

劉備推辭說:「景升兄何出此言,量我劉備怎能當此重任?」

諸葛亮目視劉備,劉備說:「容徐思良策。」遂與諸葛亮辭別劉表回至館驛。

諸葛亮問劉備:「景升把荊州託付給主公,為什麼推辭不受?」

劉備說:「景升恩禮待我,怎忍乘其危難之際奪其荊州?」

諸葛亮搖頭嘆息:「真是仁慈之主啊!只是為博仁義之名而失良機,實在可惜。」

劉備心想:吾何嘗不想得到荊州。只是蔡瑁幾次欲害,倘若應之,蔡瑁怎肯善罷甘休,到時,不但荊州難得,仁慈名聲也會盡失,徒落笑柄。

諸葛亮見劉備沉思不語,只是搖扇嘆息。

正在這時,忽報公子劉琦求見。

劉備迎入,劉琦哭拜於地:「繼母不能相容,侄兒性命危在旦夕,望叔父救我。」

劉備熟知,劉琦乃劉表長子,母為陳氏。劉表初以劉琦的相貌與自己甚為相像,十分寵愛。但後來劉表次子劉琮娶自己後妻蔡氏的侄女為妻,蔡氏因此愛劉琮而厭惡劉琦,常向劉表進詆毀劉琦、讚譽劉琮的言詞。

劉表寵愛後妻,每每聽信。

劉表妻弟蔡瑁及外甥張允同樣得幸於劉表,亦與劉琮相睦。

劉表及蔡氏意欲廢長立幼,而蔡瑁、張允則為其黨羽。

劉琦因蔡氏的中傷而失寵,自覺性命不保,欲向劉備求計自保。

劉備說:「這是賢侄家事,為何問我?」

諸葛亮在旁搖扇微笑,劉備讓劉琦向諸葛亮問計。

諸葛亮說:「這等家事,吾怎好參與?」

劉備送劉琦出來,附耳低言:「來日我叫孔明回拜賢侄,須如此如此,定有妙計相告。」

只劉備這一番言語,劉琦便上演了一段「上屋抽梯」求計的精彩故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末三國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漢末三國傳
上一章下一章

五一 上屋抽梯三求計 斬露頭角初用兵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