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上屋抽梯三求計 斬露頭角初用兵 二
且說劉備送走了劉琦,便讓諸葛亮代自己回拜劉琦。
劉琦迎入,又以繼母相害求救,再次向諸葛亮求計。
諸葛亮說:「我只是一個客人,怎敢參與挑撥人家骨肉之間之事?倘有泄露,為害不淺。」
劉琦見說,便以請諸葛亮觀書為由,引諸葛亮登上小樓,抽取梯子,泣拜求計。
諸葛亮說:「疏不間親,豈敢為公子設謀?」
劉琦說:「欲求良策,先生恐有泄露。現上不至天,下不著地;出君之口,入我之耳,可教我矣!」
諸葛亮欲走見樓梯已抽,又見劉琦欲拔劍自刎,出於無奈,才用春秋時晉國申生留在國內卻被處死,重耳流亡國外得以保全性命的事例予以點撥說:「今黃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若乞求屯兵江夏駐守,方可避禍。」
劉琦拜謝,命人取梯送諸葛亮下樓。
諸葛亮辭別劉琦,回見劉備,具言其事,劉備心中暗喜:這樣不但保全了劉琦性命,還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後路。
次日,劉琦按照諸葛亮計策,上言欲守江夏。
劉表猶豫不決,請劉備共議。
劉備當然同意:「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須公子前往。荊州東南由景升兄父子當之。吾願擔當荊州西北之事,」
劉表談及曹操意欲南征,劉備說:「吾已知道,請勿憂慮。」
劉表即令劉琦引軍三千往江夏鎮守。
劉備見劉表按自己的想法派遣劉琦去鎮守江夏,心中稍安,便拜辭劉表,與諸葛亮回至新野。
關羽、張飛見劉備對比自己小二十多歲的諸葛亮以師禮相待,心中不悅,時生怨言:「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總是畢恭畢敬,以師禮相待,未免太過。」
劉備則說:「吾得孔明,如魚得水,兩位賢弟勿復多言。」
二人見說,不便多言,諸葛亮心知二人不服,便教劉備在新野招募兵馬,得三千人,親自教練陣法。
忽報曹操命夏侯惇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領兵十萬,直抵博望城(今河南南陽境內)。
張飛對關羽說:「今曹軍十萬前來,看孔明怎樣迎敵?」
關羽說:「恐還須我等拼殺。」
正說間劉備召二人商議如何退敵。
張飛說:「兄長得孔明,如魚得水。只叫水去迎敵便是。」
劉備說:「智賴孔明,勇須二弟,何以推卻。」
二人出,劉備請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說:「但恐關羽、張飛未必肯聽我號令。主公若想讓我行兵,乞請授以印劍,賦予指揮權。」
劉備即拜諸葛亮為軍師,交付印劍。
諸葛亮遂持印劍召集眾將聽令。
張飛對關羽說:「且聽令去,看孔明如何調度?」
諸葛亮見眾將至,即號令說:「博望左邊有一山,名曰豫山;右邊有一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引一千軍馬往豫山埋伏,等敵軍至,放過不戰,等後面的輜重糧草到時,看到南面火起,就縱兵出擊,火焚糧草。益德引一千軍於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只要看到南面火起,便可出兵到博望城火燒屯糧處。關平、劉封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在博望坡后兩邊等候,等敵軍到來,即便放火。」
分撥畢,關羽說:「吾等都去迎敵,不知軍師卻干何事?」
諸葛亮說:「吾只坐守縣城。」
張飛大笑:「軍師令我等前去廝殺,自己卻躲在縣城自在快樂,真乃好計。」
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
劉備說:「豈不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二弟切不可違令。」
張飛冷笑而出,關羽說:「且按其計,看是否應驗,那時再來問他未遲。」
這是諸葛亮出山後第一次用兵,之前對周邊地形多次勘探,了如指掌。
但他清楚地知道,這次戰役勝敗的關鍵是要有一個精明穩妥能夠準確地把握輸贏尺度,能進知退的將領將敵軍引入包圍圈。
思來想去,只有趙雲方能為之,便把趙雲從樊城召回,令為前部,戰不要贏,退不傷己,把握分寸,誘敵入圍。
趙雲領命去后,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現在就引軍去博望山下屯紮,來日黃昏敵軍到來,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便回頭掩殺。吾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孫乾、簡雍準備慶賀宴席。安排功勞薄等事宜。」
眾人雖然都聽令而去,畢竟不知諸葛亮韜略如何,都疑惑不定,
博望一戰盡在諸葛亮掌控之中。
夏侯惇、于禁等果然中了諸葛亮誘敵入圍、三面埋伏之計。
先是趙雲於黃昏時迎戰曹軍,邊戰邊退;關平、劉封初更時見曹軍到來,即便在博望坡後放起火來;屯紮在山下的劉備一見火起,擂鼓進軍接應,與趙雲合兵一處,棄寨而走;埋伏在豫山的關羽見到火起,放過曹軍先頭部隊,放火盡燒輜重糧草;張飛在安林山谷埋伏,一見火起,引軍殺出。
這時天色已晚,濃雲密布,又無月色,夜風驟起。火借風勢,風助火威,一時間,四面八方喊殺聲不絕於耳,漫山遍野火勢兇猛,曹軍不知有多少軍馬,人人心驚,個個膽寒,自相殘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死者不知其數。
趙雲回軍趕殺,夏侯惇突火而逃。
李典見勢不好,急回博望城時,見糧倉被燒,欲去救火,卻被關羽攔住廝殺,只得奪路而走。
于禁見輜重糧草盡焚,投小路而逃。
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不數合,夏侯蘭被張飛刺於馬下,韓浩奪路逃脫。直至天明,夏侯惇收拾殘兵敗將,自回許昌。
諸葛亮出山第一次用兵的博望大捷,是饋贈給諸葛亮的首次戰功,僅僅用不足五千兵馬擊潰曹軍的十萬大軍,顯示出了超人的智慧。
羅公借後人詩讚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諸葛亮大獲全勝,出城迎接眾位將領,眾皆贊服,關羽、張飛拜服:「軍師神機妙算,實乃天下英傑。」
諸葛亮引眾回到縣城,教糜竺於功勞薄上登記眾位將士戰功,教簡雍登記繳獲物資,犒賞軍士,擺宴慶功。
席間,劉備拉著諸葛亮的手說:「元直果不虛言,先生真神人也。」
諸葛亮說:「皆賴眾將之力。」
關羽、張飛、趙雲等無不敬服:「軍師妙算,今日得見。后必唯軍師令是從。」
諸葛亮說:「夏侯惇雖敗,曹操必親引大軍來襲,不可掉以輕心。」
劉備說:「若大軍來攻,何以御之?」
諸葛亮說:「新野小縣,不可久居。近聞劉景升病情垂危,若乘機取襄陽,把荊州作為安身之地,方能防禦曹操進攻。」
劉備說:「軍師所言甚是。只是景升對我有恩,怎能乘危相圖?」
諸葛亮說:「今若不取,後悔莫及。」
劉備自忖:若乘危圖謀景升基業,多年處心積慮換取的「仁人」之名就會毀於一旦,被人恥為「忘恩負義」之輩,實乃得不償失。
諸葛亮見劉備沉思不語,不禁搖頭:「且待以後再作商議。」遂與眾暢飲,慶賀博望大捷。
卻說曹操統一北方后,雖然已五十三歲,依然雄心不息,壯志未滅,仰望蒼穹,吟詩高歌:「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此乃曹操流傳於世的著名詩作《龜雖壽》。
曹操為施展宏偉抱負,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先是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任漢朝丞相,按照既定的「樹基建本」、「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思想,建玄武池訓練水軍,發展生產,籌措軍資,在思想上、政治上、軍事上作了充分的準備。
初時,曹操曾遣使東吳說服孫權遣子入朝為質,意欲用遠交近攻的戰術,先取荊州,再圖江東。
孫權拒絕遣子為質后,即派曹仁、李典領兵三萬屯樊城,虎視荊襄,以探虛實。
劉備得徐庶相助,大敗曹仁,樊城失守。
曹操設計將徐庶騙至曹營,再譴夏侯惇、于禁等引軍十萬進攻新野,再探虛實。
不料卻被諸葛亮用計大敗夏侯惇於博望。
劉備得諸葛亮,引起了曹操重視,不敢小覷:「吾所慮者,劉備、孫權也,余者皆不足慮。今當乘時掃平江南。」
文武大臣多數讚賞曹操統一全國的決心,然而太中大夫孔融卻不以為然,勸阻說:「劉備、劉表皆漢室宗親,不可輕伐;孫權虎踞江東,且憑大江之險,也不易取。今丞相卻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
曹操怒說:「國家分裂,民遭塗炭;國家統一,天下之望。劉備、劉表、孫權割據一方,皆為逆命亂臣,阻擋國家一統,豈能不討?」遂叱退孔融,下令:「如再有阻擋國家統一者,必斬。」
孔融出,仰天嘆說:「以至不仁伐至仁,安能不敗?」
曹操聞言,聯想到孔融平時在政治上反對,在人格上譏諷自己的言行,極為憤怒,下令將其斬首。正是:欲展統一天下志,豈容阻擋車輪人?欲知孔融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