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李未然說的是帶我去步行街,但萬京步行街實際上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具體步行街在哪裡,最開始不同地方住的人說法不一。現在,萬京有不少的步行街,住在那個片區的人,問到步行街在哪裡,自然也就說離自己最近的那個就是步行街。後來修了地鐵,交通越來越便利,人們發現不區分這些步行街根本無法交流,於是就各自取名字。
要明白步行街的取名方式,先要說說萬京的歷史。對於我這樣一個摻了羅軒宇的希爾軒來說,記是記得到,但是對不對得上號得看運氣。於是,我只好讓李未然幫我講述了。
萬京東部有一條河曰「翠水」,從北到南流入一個叫「苗澤」的大湖。幾千年前,有人類在這河湖交界處定居,漸漸發展成了城鎮。如今自苗澤開始,由南向北,城區由老到新。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層次,每個層次都有自己的中心。最老的城區因為苗澤湖水上漲,已經沉入湖底;然後是較老的城區,這裡只有一個大集市,由於濕氣太重,曰「凼攤(凼攤[eɑ??n??an?])」。當然,也沒有人稱這裡為「步行街」老城區的街道大都狹窄潮濕,規劃嚴重落後,基礎設施也不好,再加上本來我就穿越到了14年前,顯得十分寒酸。如今只有一些老年人還在居住。
再往北走,高樓大廈顯現出來。這一部分城區是新一些的。有萬京市政府和一些上了年紀的寫字樓。這裡面的確是有個步行街,但因為這個城區還不是最新的,故這個步行街曰「舊街(舊街[ɡy???kr?i?])」。舊街雖然也是步行街,但是規模很小,而且就真的是一條街,根本沒啥好看的。
有舊街就必定有「新街(新街[sin?kr?i?])」。可是人們所說的新街實際上指的是兩個步行街。一個是舊街北部的,一個是舊街西北部的。這兩個步行街看上去都很新,面積大致相當,建設時間也比較接近,但其實真正的差別一般都不顯現在表面上的。進入步行街,真正的精髓在地下。從地下層數來看,東邊一點的新街只有3層,並且有一層基本上都是倉庫。而西邊一點的少說也有6層,且由於西邊的地形有微微的起伏,有些地方的樓層是錯開的,而地下也相應地錯開了一些,顯得更加錯綜複雜。所以李未然這裡講的「新街」統一指西邊的新街,而東邊的暫且稱「東街」。
李未然給我把這些大致講了一遍,地鐵也到站了。地鐵站出站口直接就是地下商場。新街的地下商場,在希爾軒的記憶裡面,基本沒來過,所以整個都是白板,啥都不熟。進去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首先看到的當然是滿街的商鋪和攢動的人頭,抬頭偶爾可以看見通風口之類的設計,但是出入地下商場的通道卻還是比較少的。剛才這僅僅是地下一層,而更深的地方花樣也更多了,且不說超市這種常規配置,光是飯館和快餐店就滿地都是。有不少的,還有電影院和網吧這種稍為少見的設計。
以上的陽間大抵也有,但隨著人的深入,突然來到了一個天花板很高的地方。這裡的街道變得更加寬闊,表面也由瓷磚換成了石磚,似乎是為了營造和地表相近的氛圍。再往前走,突然就聽見了汽車的行進聲,大大小小的車輛正在有一定坡度的地下的公路上行進著。公路的遠端看上去比其他地方更亮,好像是進入地下城的門。而越過這條公路,一些在陽間見不到的景象也出現在眼前。
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圓形的穹頂,
頂部直接通到了外界,在晚上看起來黑乎乎一團。而這個穹頂的下面,是一個圓形的廣場,有花壇和健身設施。儘管在陽間的C市的某個步行街也有類似的設計,但是那個更多地是觀賞目的。在這個廣場,有一些老年在散步,也有小孩在嬉戲。
繼續走,又看見了一個地下醫院。這個醫院有好幾個門,拐了幾個街角還是這家醫院。但是整體上看,外部沒什麼裝飾,還是感覺是從地下挖了個醫院而不是修了個醫院。有個戴著口罩的小孩子拿著一串氣球和他的父親站在一起,好像是剛剛看完病。有一個老年人被一個年輕女人攙扶著、拄著拐杖慢慢走出來了。還有一個人可能是被划傷了,剛剛纏好繃帶,正在一旁的椅子上等待著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
轉過街角,這裡有一個十分寬敞的區域。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塑膠跑道等。一個皮膚黝黑、身強力壯的大哥哥上演了一波扣籃的動作。隔壁一個矮個子羽毛球運動員成功魚躍接住了對手的后場雙腳起跳殺球。跑道上正有幾名學生在練習立定跳遠。每個區域都有金屬網隔離開來,劃分清晰。場地里的地膠、框網等完好無損,燈光更是通明徹底
可是,單是這些,對於居住在-2層好幾年的羅軒宇來說完全就是小蔥小菜。無論是經過了多少年,陽間的地下城始終都沒有跳脫出一個自身的限制,那就是居住區。建再多的商場、花園、醫院、運動場都要有人來才能發揮效力,而生活在地上的人最先看到的一定是地表的建築物,地下城再如何,也是一個附加品。但是,如果人本來就生活在地下,那這一切也變得更有意義。
眼前就是居住區。為了區分樓層,天花板也低矮了下來。由於地下岩石堅硬,挖出能裝下居住區足夠大的空間成本已經很高了,故這裡的房子大多都很小。生活在這裡的人更是為了節省空間「不擇手段」。有時候一個50㎡的房屋,便有一家六口在裡面蝸居,廁所有三個。
然而,這便是全部了嗎?